費毅誠
思辨性思維是一種系統(tǒng)性的思考過程,是思辨者通過觀察、體驗、反思、質(zhì)疑、對比和溝通等方式,得出更清晰、更準確、更精細、更一致、更有說服力、更嚴謹、更有深度及廣度,并且更公平的新觀點的過程?!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就指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發(fā)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維品質(zhì),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積累豐厚的文化底蘊,理解文化多樣性。同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又專門開設(shè)學習任務群“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可見新課標對思辨能力的重視以及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
文言文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目前多數(shù)高中文言文教學卻陷入了“學生的學為了考試簡單應付,教師的教為了鞏固基礎(chǔ)疲于奔命”的困境,本文嘗試以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為側(cè)重點,以《秋水》(節(jié)選)教學為例,探究文本中容易被忽略的細節(jié),構(gòu)建一種“生疑式”文言文教學模式,豐富教師文言文教學手段,提升學生文言文學習興趣。
《秋水》(節(jié)選)是一篇較為經(jīng)典的文言文,無論是蘇教版教材還是人教版教材都有收錄,其文章雖篇幅短小,但是結(jié)構(gòu)完整。無論是各大教參的教學設(shè)計指導還是平時教師的備課,教學設(shè)計往往都以“讀懂文本,積累文言知識”為目標,但是筆者在深入文本之后發(fā)現(xiàn),在文言文的“言”上落實,有幾處看似沒有疑問的字詞解釋還值得商榷;在文言文的“文”的落實上,節(jié)選部分表達的主旨思想又與莊子思想存在矛盾,為此 ,筆者設(shè)計了兩個環(huán)節(jié),以思辨思維中的“質(zhì)疑”方式為切入點,重新探究建構(gòu)文本的部分細節(jié)和主旨,并在這一過程中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
一、從“言”之“無疑處”入手,深挖文化內(nèi)涵
[教學片段一]“秋水”就是秋天的水嗎?
“秋水”不僅作為題目,更是在文章中也反復出現(xiàn)多次,但注解并沒有將其列入其中,可見教材的編者似乎認為“秋水”很容易理解,沒有注釋的必要,屬于“無疑處”;各大文言文翻譯用書也都將“秋水”翻譯成“秋天的水”,但是從常識來講,百川灌河的景象應該發(fā)生在夏季而非秋季??梢龑W生在此處生疑探究。
師:我想請一位同學背誦一下歐陽修《醉翁亭記》里描寫秋天的句子。
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師:很好,溫故而知新。那么請你給同學解釋一下“水落石出”是什么意思。
生:大概是水位下落石頭露出來的意思吧。
師:你理解得很對,我們再回到課文中,讀一下文章的第一句話。好,同學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句話有點問題?
生:同樣是秋天,為什么一個會水落石出,一個卻是百川灌河呢?
師:我也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難道是莊子連季節(jié)都分不清嗎?哪位同學能幫助解釋下?
生:可能是地理位置不一樣,氣候也自然就不一樣了。
師:醉翁亭在安徽,莊子一說是安徽蒙城人,一說河南商丘人,但都在北面,照理說降雨量會更少才對啊。
生:可能莊子是個圣人,圣人不拘小節(jié),不太關(guān)注這種瑣碎的生活常識。
師:也不是沒有這樣的可能哦,老師為了解開這個疑惑也翻閱了相關(guān)典籍,發(fā)現(xiàn)先秦古籍用的大多是周歷,周歷以十一月為歲首,春季是十一月、十二月、一月,那么秋季就應該是五月、六月、七月。正好是降雨量最充沛的季節(jié),所以莊子在此處并沒有犯常識性錯誤,同學們,了解古代諸如歷法等常識,對我們的文言文閱讀有很大幫助,希望同學們課后再去了解一些古代的其他常識。
新課標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培養(yǎng)文化自信,因此對古典文化養(yǎng)料的汲取就顯得尤為重要,而文言文中諸如古代的歷法等文化常識有時容易被教師忽略,甚至有教師鬧出過“‘七月流火是用來形容炎炎夏日”這樣的笑話,因此,雖然此處探析“秋水”含義這一設(shè)計看似對理解文章主旨并無多少裨益,但確確實實讓學生習得了一個文化知識點,其實這也是“文”的一種體現(xiàn)。文言文若僅僅是培養(yǎng)學生形成諸如“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識點的判斷模式,那么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思維遲早會僵化,因此,課堂上也需要一些“不一樣的東西”來調(diào)劑,大膽質(zhì)疑無疑處,深挖文化內(nèi)涵,不失為一方調(diào)劑良藥。
[教學片段二]同樣是神,莊子為什么稱河伯為“伯”,而稱海神是“神”?
河伯和海神作為故事的主人公,在文章中反復出現(xiàn),但注釋也并沒有將河伯和海神例如其中,可見,教材的編者也僅僅把河伯和海神當做一個稱呼,認為沒有注釋的必要?!安痹凇稜栄拧分械慕忉屖恰伴L者”,在春秋戰(zhàn)國,往往稱諸侯為伯,如《燭之武退秦師》中稱秦穆公為秦伯,《鄭伯克段于鄢》中稱鄭莊公為鄭伯,莊子在這里稱河神為“伯”,是否有其他用意呢?可引導學生在此處生疑探究。
師:誰能解釋一下“不相伯仲”這個成語。
生:都差不多的意思,很難分出個高低。
師:那你能具體的給同學們解釋下這里的“伯”和“仲”嗎,“伯”和“仲”到底誰高誰低呢?
生:伯應該是伯伯的意思吧,仲就不太能理解了。所以也不清楚到底誰更厲害。
師:古人生的小孩比較多,就用“伯仲叔季”這四個字來排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所以在古代,很多諸侯也被稱為伯,因為他們是一國之長,是一個國家的老大,比如秦伯、鄭伯等。那么為什么莊子要稱河神為河伯呢?
生:因為河伯也很厲害,是所有河流的老大。
師:嗯,你推理得很好,文章中有沒有這么一句話能體現(xiàn)他是河中的老大。
生:百川灌河。
師:很對,百川都來朝拜,都要注入到我這里,你看我多么壯觀、多么厲害,河伯自己也認為此時自己就是老大,文章中哪句話有體現(xiàn)?
生: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師:對啊,如果說“百川灌河”是客觀的描述,這一句則完全是河伯的主觀意識的體現(xiàn),體現(xiàn)出一種沾沾自喜,那么有沒有比河伯更厲害的角色呢?
生:海神。
師:對,那么河伯和海神相比到底差在哪里?找找兩者的對比看。
生:一個是不辨牛馬,一個是不見水端。
師:概括得非常好,除了兩者在水量上存在差距,還有什么差距嗎?
生:河伯欣然自喜,海神沉默謙虛。
師:對啊。河伯已經(jīng)是“河中之長”,但無論是客觀上還是主觀上,都被海神拉開了差距,所以莊子認為,河伯還沒有真正意義上達到他心中“神”的標準和要求。但是從文中“旋起面目,向若而嘆”來看,他還有成為“神”的可能性,因為他已經(jīng)意識到作為一個“伯”的不足,開始自我反省。
此處探析“伯”和“神”這一設(shè)計,可以讓學生習得“伯仲叔季”這一古代文化常識,這對學生閱讀其他古代文學作品也有很大幫助,因為“伯仲叔季”在文言文中出現(xiàn)的頻率是非常高的,課后還有學生問我“孔子是不是有個哥哥?伯夷是不是諸侯之長?”可見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對容易被忽視的文化常識有意無意的普及,對學生是大有裨益的。此外,此處設(shè)計也很好的契合了文章的主旨,“伯”和“神”存在差距,所以“伯”才會“旋起面目”,去朝著“神”的方向發(fā)展,它其實早已為下文主旨的探討埋下了伏筆。
通過對兩處平時教師上課時容易忽視的細節(jié)入手,設(shè)置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達到了三個目的:第一,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質(zhì)疑精神,引導學生關(guān)注課本細節(jié),不能盲目相信課本和各類參考用書。第二,加深學生對文本中文言字詞和主旨含義的理解,同時培養(yǎng)文言文學習興趣。第三,引導學生了解相關(guān)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tǒng)文化積累,深化對歷史的認識,培養(yǎng)文化自信。
二、從“文”之“無疑處”入手,重構(gòu)思想主旨
[教學片段一]是儒家的“水”?還是道家的“水”?
在探討文章主旨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對主旨的理解大致可以概括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知錯就改,勇于面對現(xiàn)實”“滿招損,謙受益”“勇于承認自己的渺小,在反思中才進步”這幾種。就文章節(jié)選的這部分文字而言,這樣的主旨理解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這些主旨似乎并不能體現(xiàn)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反而帶著些儒家的“入世”意味,這真的是莊子想通過《秋水》要表達的思想嗎?可引導學生在此處生疑探究。
(投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道德經(jīng)》
師:老師選取了兩句關(guān)于水的描述,一句是儒家的,一句是道家的,請同學談談感受。
生:我從“水利萬物而不爭”讀出了道家的無為而治,儒家的這段話我就不太理解了。
師:對道家思想的理解很到位,儒家的這句話其實你可以找一個關(guān)鍵詞。
生:那我就找“不舍”吧。
師:對,道家是“不爭”,儒家是“不舍”,有人說從這個“不舍”讀出了一種勇猛精進的進取情懷,而從“不爭”讀出的是一種與世無爭的避世情懷。那么,我們再來看看同學們剛才概括的這些主旨,你們覺得更像是儒家的“水”還是道家的“水”?(板書:不爭 不舍 避世 進?。?/p>
生:儒家的。
師:好奇怪啊,其實莊子在自己的很多作品中都是對儒家思想頗有微詞的,怎么在這里會熱衷幫助宣傳他們的思想呢?這是莊子真的要表達的嗎?讓我們到《秋水》全文中去找找答案。
無論是在教儒家經(jīng)典還是道家經(jīng)典,教師往往都喜歡在拓展部分安排一場“儒道之論”,但若僅僅是教師主旨式的抽象講解和總結(jié),學生的理解就缺乏深度,而且?guī)в斜还噍斨印R虼?,此環(huán)節(jié)設(shè)計以學生熟悉的兩句儒道經(jīng)典語錄來做對比論證,同時他們又有和文章相通的元素——“水”,“不舍的儒家水”和“不爭的道家水”,“秋水”又是誰家的水?學生在將自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代入時會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悖論,莊子變成一個宣傳儒家思想的莊子。文章到此自然而然的進入了更深入的質(zhì)疑環(huán)節(jié),如何讓莊子變成真正的莊子。
[教學片段二]如何作《秋水》(節(jié)選)的道家式解讀?
選文中學生對于“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的理解不是很深刻,多數(shù)學生認為仲尼是學識最淵博的,伯夷是氣節(jié)最高尚的,所以那些輕視伯夷和仲尼的人是見識淺薄的人。其實恰恰相反,文章要表達的是那些輕視伯夷和仲尼的人是真正厲害的人,他們有這個輕視的資本。莊子也在《秋水》節(jié)選之外的文字中又一次提到了“伯夷和仲尼”,可抓住此處進行質(zhì)疑對比,探究莊子真正要表達的思想內(nèi)涵。
(投影)海神若曰:伯夷辭之(天下)以為名,仲尼語之(天下)以為博。此其自多(滿)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肚锼?/p>
師:同學們,在這一段話中,海神是怎么看待仲尼和伯夷呢?
生:他認為仲尼和伯夷非常自滿,就好像河伯認為自己水很多。
師:哈哈,這個“多”字翻譯得很不錯,看來海神認為河伯、伯夷、仲尼是一類人,他們可能在各自的領(lǐng)域已經(jīng)非常厲害,但是這個世界上肯定存在比他們更厲害的人,海神的眼光可真高啊,那么他覺得最厲害的是怎么樣的人呢?
(投影)“道人不聞(不求聞達),至德不得(不計得失),大人無己”。《秋水》
師:最厲害的人用這段話里的一個詞概括是什么?
生:無己。
師:對,沒有自己,也就是我們道家所謂的無我無為。河伯有沒有達到這種境界?
生:沒有,因為他還會欣然自喜,但是他看到了海神,意識到了他要往無我的方向努力,所以覺悟了,知錯就改。
師:很好的概括,其實我們不妨把河伯回歸大海的過程看做是一個強烈的自我意識不斷消亡,去追尋無我大道的過程,是一種精神上的皈依,精神上的返璞歸真。(板書 返璞歸真)
管中窺豹,看見的永遠只是一斑,因此,要跳出節(jié)選文字,從《秋水》全文中去找找答案。此環(huán)節(jié)的設(shè)計主要圍繞“仲尼和伯夷”這兩個形象展開,因為許多學生對節(jié)選部分中這兩者的形象是有誤解的,學生將他們歸類為“圣人、至人”,因而將“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這一類人歸類為目光短淺的人,這與莊子的本意是有出入的,而秋水全文中有一段海神對仲尼和伯夷的評價,可以很好的拿來作為比較閱讀,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伯夷、仲尼、河伯和海神之間存在的差距,從而改變學生對“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的理解。其實這也是整本書閱讀給我們的啟示,對于人物、主旨的理解不能僅僅局限于某些選段,一定要帶著一種廣域視角,如很多學生對選段中的海神理解為一個沉默的智者,而在秋水全文中,話語最多的其實是海神,莊子并無意將他打造出一個大音希聲的形象,而是要借助海神的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主張。
以上兩處設(shè)計筆者也遵循教材指導,從點到面,從節(jié)選之外的文字中去尋覓《秋水》的道家式注解?!肚锼罚ü?jié)選)所屬的教學模塊任務目標就指出:只要潛心其中,由流溯源,就一定能覓得學習文言文的津梁,汲取古代經(jīng)典的智慧。通過深入文本,追本溯源進行對比,在一些細節(jié)處、無疑處設(shè)疑,在豐富學生課外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用思辨的視角去看待問題,培養(yǎng)思辨閱讀模式,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當下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改革已經(jīng)從過去的三個維度發(fā)展到了核心素養(yǎng),而核心素養(yǎng)中最重要的一塊內(nèi)容就是“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其中就明確指出要“發(fā)展學生的思辨能力”。北京語言大學謝小慶教授也指出:教育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發(fā)展學生的思辨式思維,思辨式思維是最值得期待的、最核心的教育成果。在文言文教學中,抓住“無疑處”生發(fā)疑問,層層深入大膽剖析,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思維,有時候還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作者通聯(lián):浙江湖州市雙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