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霞
在語文教育活動中,通過閱讀教學的模式將童話、寓言、詩歌、小說、故事中包含的教育價值轉化為教育成果的過程以及行為就是文學教育。文學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包括文學語言、想象力以及健全人格這三個方面。
小學語文教學中,文學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人文認識,還能培養(yǎng)其審美能力。小學語文教材收錄了精心挑選的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有不同的文學形式,運用不同的藝術手段,講述不同的故事以及道理,幫助學生在學習中認識世界、社會以及生活,既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也使學生對生活及大自然充滿了熱情及向往。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的作品,用優(yōu)美的行文風格表達對人性、生活及大自然的感慨,通過對教學內(nèi)容的學習,學生能提高自身的人文審美能力,確立正確的審美追求。
目前我國小學語文教學中文學教育的現(xiàn)狀令人擔憂,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文學教育沒有得到重視;第二,部分教師遠離文學教育,自身文學素質(zhì)較低;第三,教學模式化。
首先是政策上重視,小學語文課本選用優(yōu)秀經(jīng)典的兒童作品。其次,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革新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重視文學教育,改進教學方法,把文學教育這一理論觀念與課本實際內(nèi)容聯(lián)系起來,同時把文學教育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做到學以致用。如在四年級上冊《播種希望的日子》(長春版)這一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布置活動任務,要求學生在父母的幫助下,種植一顆風信子或者其他種植難度較低的植物,等到開花后,拍下照片上傳到班群博客中。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本內(nèi)容,還有助于學生感受到勞動的樂趣,學會與他人分享,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文學是一種藝術,它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地反映客觀現(xiàn)實,給人帶來美的享受。小學語文教學的對象是小學生,由于其理解能力不足,需要教師的帶領。所以,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小學語文文學教育內(nèi)容,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文學教育。教師是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學教育的引導者。要想做好文學教育,教師必須具備深厚的文學素養(yǎng),必須廣泛閱讀古今中外的兒童文學作品,感受不同特色的兒童教育,并且將領悟到的文學價值與課本以及課堂教學相結合。教師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還有利于觀察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的提高。
教育模式的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些教育模式還是干巴巴的“傳授式”教學,即教師講,學生聽,課堂氛圍比較沉悶。學生一方面無法調(diào)動積極性,另一方面無法領略到文學的趣味性。這就要求教師首先增加教材中的兒童文學作品,從而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其次在文學教育的課堂中,教師不要進行干巴巴的教學活動。小學教材收錄的多是兒童文學,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以及教育傾向,教師需要充分挖掘其趣味性,以此為中心設計教學方案,并且在課堂實踐中緊緊圍繞這一點進行教學活動,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領略到文學的美與趣味性。如在三年級下冊《美麗的夏天》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制作PPT,把課文中描寫的畫面都通過圖片或者視頻表現(xiàn)出來,然后進行發(fā)散式教學,將具有代表特色的春、秋、冬的美景也一起展示出來,讓學生領略到四季變化的美景,并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在文學教學,尤其是小學的文學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能動性,從而達到文學教育的目的。如四年級上冊《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場實驗,帶領學生到室外做相同的實驗,通過模擬還原文本的情景,并且就此展開討論,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兩個質(zhì)量不一樣的鐵球從高處墜落時,是同時落地的。這樣既達到了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目的,又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以及思維邏輯能力,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
在學校教育中,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文學教育,通過做好文學教育,達到提高學生文學能力和語言表達能能力,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使學生建立正確的審美價值以及享受文學審美體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