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玉梅
(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縣幼兒園,甘肅武威 733299)
藏語作為藏族人民的重要交際工具,承載著藏族的深厚文化底蘊和民族基調,是藏族的標志和象征。幼兒處于語言學習的初級階段,理應受到更加精細、更加系統(tǒng)的引導和教育。但由于幼兒的思維和認知的局限性,使他們無法對復雜的知識和文字進行消化,更無法長時間對一件事物保持集中的注意力。因此,這無形中增加了語言學習的難度。對此,幼兒教師要根據(jù)幼兒的特點適當轉變教學觀念,為幼兒創(chuàng)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
藏族兒歌是藏族文化長河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承載著藏族兒童的童年夢幻,更是藏族兒童的精神食糧。在藏族兒歌中,不僅包含童趣,更包含了豐富的藏族民間音樂的特色,風味獨特,充滿別樣的風情。藏族民間兒歌比較注重寫實化和情緒化,它真實地反映了藏族各地兒童的生活情趣及多姿多彩的現(xiàn)實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幼兒對生活的認知能力;另一方面,歌曲中的情緒化表達,能夠很好地引發(fā)情感共鳴,有助于開發(fā)幼兒的情商和智力。此外,歌曲的旋律也是一大特色,或歡快,或悠揚,或高亢,或婉轉,這些旋律都能很好地激發(fā)幼兒的音樂興趣,深得幼兒喜愛[1]。
另外,將藏族兒歌融入藏語學習教學中,能夠很好地幫助幼兒將知識進行轉化,并且兒歌中的一些內(nèi)容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幼兒的探索欲和求知欲,最重要的是,歡快、愉悅的兒歌,更加符合幼兒的心理需求,對幼兒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更加有益,加上教師科學、適當?shù)匾龑?,幫助幼兒構建完善的心理系統(tǒng)和性格模型,對其今后的發(fā)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興趣是決定行動的根源。幼兒正處于認知的啟蒙階段,對于煩瑣的知識和學習過程容易產(chǎn)生抵觸和抗拒心理,并且由于年齡尚幼,幼兒很難在某件事情上集中注意力,這對于教師而言是一項艱難的考驗。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尋找教育的“突破口”,從教育的主體入手,挖掘其興趣點,并圍繞這個興趣點進行教學。眾所周知,幼兒對任何新鮮、有趣的事物都沒有抵抗力,比如色彩斑斕的圖畫、趣味橫生的游戲及輕快悅耳的兒童歌曲等,這些都是可以進行挖掘的因素,因此,筆者特將藏族兒歌與語言學習進行融合,以此來激發(fā)幼兒的語言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利用藏語民歌和律動,將藏語融入游戲中,讓幼兒在歡樂的游戲和歡快的曲調中自然而然地學習藏語,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習的積極性[2]。
例如,將藏族兒歌與游戲進行有機的結合,教師組織幼兒一邊搭積木一邊念藏語兒歌,幼兒根據(jù)自己的喜好搭出喜歡的形狀,并輕輕哼唱著歌曲:“呀拉索……遠方的親人你收到了嗎?小鳥給你一朵小花,遠方的親人你看到了嗎?陽光下美麗的小卓瑪……”,在優(yōu)美的歌曲中看誰既搭得快,又唱得準,最終評選出一、二、三等獎,并給予獎勵,教師利用這種方式鼓勵幼兒學習藏語,鍛煉了幼兒的協(xié)調能力。或者玩一些體力游戲,如“搶凳子”游戲,教師播放幾首歡快的藏族兒歌,幼兒們一邊聽一邊玩,在玩的同時不知不覺地也學習了藏語,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另外,在藏族文化中,也有很多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如賽馬、雙腳蹬、頂牛、拉巴牛等,教師可以將這些豐富多彩的游戲融入藏語學習中,和藏族兒歌進行充分的融合,也可根據(jù)幼兒的實際情況適當做出調整。
幼兒最初學習語言的方式都是通過模仿來進行的,由于幼兒認知和理解能力有限,對語言的理解還比較欠缺,在學習上也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偏差和錯誤,這對幼兒今后的語言發(fā)展和學習是不利的。幼兒教師在引導幼兒學習語言時,要注意方式和方法,根據(jù)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及語言學習特點,對癥下藥,創(chuàng)設良好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在利用藏族兒歌進行語言教學時,要從兒歌的歌詞及內(nèi)涵入手,幫助幼兒了解歌曲的情感和主題思想,并結合歌詞的表達方式,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筆者認為,可以適當?shù)夭捎脠D片、玩具、游戲等來模仿語言和表達語言,提高幼兒的積極性,增強其認知、記憶、表達、想象等能力,提高幼兒的學習自信心[3]。
例如,在學習《美麗的藏紅花》時,教師首先為幼兒聲情并茂地朗讀歌詞,當幼兒出現(xiàn)問題時及時給予解答,并且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解釋,比如,歌詞中“牧羊鞭,甩走她天真的童年”這一句,教師可以簡單地告訴幼兒這句話的意思是“這個美麗的姑娘長大了”……隨后,教師帶領幼兒多次跟唱,加深幼兒的印象,多次跟唱后,幼兒基本上掌握了歌詞的大意。或者也可以將多媒體引入語言學習中,比如,播放一些藏族兒歌視頻,通過直觀的圖片和動畫,加深幼兒的理解能力。如學習“?!边@一動物的藏語時,可以掛出“?!钡膱D畫,并結合影像資料,展示牛的外形、叫聲特點等,讓幼兒試著形容這頭牛,從而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再如,可以通過演話劇的形式,將這首《美麗的藏紅花》改編成話劇,讓幼兒一邊唱一邊演,這樣既提高了學習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幼兒的認知能力。
藏族兒歌被稱為民族歌曲海洋中的“雪域高原”,是藏族文化的載體和象征,就像一顆璀璨的夜明珠發(fā)出耀眼的光芒。在這顆夜明珠中,蘊含著無數(shù)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擁有極高的文化、道德及審美內(nèi)涵,體現(xiàn)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藏族兒歌雖然歌詞簡潔,但隱藏著深刻的寓意和審美內(nèi)涵,極富審美教育價值。因此,幼兒教師要深入挖掘其中的審美元素,提升幼兒對本土藏文化的審美能力。
例如,《卓瑪》這首兒歌,無論是曲調還是歌詞都很“正能量”,歡快的曲調和優(yōu)美的歌詞,體現(xiàn)了藏族人民自信、樂觀、開朗及純樸的性格。如“阿爸濃濃的青稞酒,阿媽香香的酥油茶,卓瑪?shù)拇笱劬镅b著悄悄話……”這些歌詞無不顯示了藏族人民的好客和熱情,“卓瑪心中的五彩夢,卓瑪夢中的七彩霞……”體現(xiàn)了小主人公卓瑪?shù)奶煺婧图儩嵉男愿瘛?/p>
綜上所述,藏族兒歌不僅是簡單的歌曲,更是極富教育價值的寶藏,為了更好地挖掘這個寶藏,提高幼兒教育的質量和效率,幼兒教師首先要清楚地認識到其重要性和價值所在;其次,要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站在幼兒的角度思考問題,為幼兒創(chuàng)設良好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與此同時,做好規(guī)劃和周密的安排,循序漸進地進行引導;最后,挖掘藏族兒歌中的潛在資源,讓其教育價值發(fā)揮到極致,讓藏族兒童有所受益,從而將藏族文化更好地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