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奔牛實驗小學 趙 璐
語文教學說到底就是師生雙方圍繞著文本進行深入對話的過程。教師、學生與文本構(gòu)成了語文課堂教學三個不可或缺的維度。因此,真正的教學絕不是教師在課堂中慷慨氣昂的陳詞,也不應該是學生放任自主下的天馬行空,而應該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融與互動的過程。因此,我們要關(guān)注師生之間的對話,將學生對文本的感知與理解向更深處漫溯。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始終都處于主體性地位,教師應該承擔組織和合作的角色。因此,在不同的情況下,教師要給予學生不同方式加以應對,對學生現(xiàn)有的學習狀態(tài)進行必要的應和、映襯。比如學生在認知上能夠正確解決思考問題,對文本形成了深入而有效的感知,教師就需要針對學生現(xiàn)有的狀態(tài)進行必要的應和,以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認知體驗。
如《只揀兒童多處行》一文作者所描寫的對象是兒童,對兒童在頤和園中的狀態(tài)進行了深入而廣泛的描寫,但為什么卻在第五自然段花費了大量的筆墨來描寫海棠花,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做呢?教師將這一思考性問題交給學生,學生從課文中找出海棠花和兒童之間的共性特點:數(shù)量多、有活力。很多孩子都認識到作者就是要借助海棠花來凸顯孩子的活力四射。當孩子形成這樣的認知,就能夠真正地洞察作者創(chuàng)作的用意。這是一個思維含量極其高的問題,教師就需要在學生的認知基礎上進行巧妙地應和,比如:你的思維真敏捷,能夠抓住內(nèi)容從中找出海棠花與兒童之間的聯(lián)系;這是從作者創(chuàng)作的角度來思考的,你的思路非常棒……
在這樣的互動過程中,教師不僅高度評價和認可了學生的學習收獲,更為關(guān)鍵的是激發(fā)了學生內(nèi)在的認知體驗,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由于學生的認知能力與文本之間的內(nèi)容有著一定的差異,在理解的過程中往往難以一下子真正地把握文本的內(nèi)涵,形成一定的障礙與困惑是非常正常的。為此,我們就需要通過師生之間的對話對學生的認知進行點撥與引領(lǐng),從而達成撥云見日的效果。
比如《半截蠟燭》作為一篇扣人心弦的小說,這兩個方面就值得學生進行深入探究:其一,與德國軍官周旋的一家三口,為什么要依照夫人、哥哥、妹妹的順序展開描寫;其二,在推進故事情節(jié)的過程中,作者還對氛圍進行了營造,這樣的描寫有什么作用?很顯然,對于五年級孩子來說這兩個教學價值點都是初次接觸,學生在認知上就存在一定的障礙。比如第二個問題,很多學生都認為這樣的描寫能夠襯托當時氛圍的緊張,這只是關(guān)注其一。為此,教師進行了這樣的引導:在如此緊張的氛圍中,我們仿佛聽到了屋子里時鐘滴滴答答的聲音,此時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他們心里會想些什么呢?又是怎么做的呢?
借助這樣的問題,將學生的思維從原本語言的表層逐步向深層次繼續(xù)探究,更好地引領(lǐng)學生內(nèi)在核心能力的不斷發(fā)展。
學生在理解和閱讀的過程中,有時不僅僅是認知偏頗的問題,甚至是完全錯誤。對于這樣的情況,很多教師會打著所謂的“尊重和多元理解”而放縱自流,將學生的錯誤掩蓋下去。這對于學生的后續(xù)學習以及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有著重大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就需要勇敢地站出來,及時矯正孩子所犯下的錯誤,將學生原本模棱兩可或者是錯誤的理解進行撥亂反正。
如《大江保衛(wèi)戰(zhàn)》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中,分別通過集體隊伍和個人描寫對人民子弟兵“錚錚鐵骨”的人物形象進行了描寫,但很多學生并沒有能夠把握這種寫作策略,有一位學生甚至提出了這樣的錯誤認知:第二自然段作者已經(jīng)對人民子弟兵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寫,并在第三自然段中揭示了人民子弟兵“錚錚鐵骨”的形象,為什么還要在第四自然段針對黃曉文進行描寫呢?難道黃曉文不是人民子弟兵中的一員嗎?這樣的描寫不顯得重復嗎?很顯然,這樣的認知是對于“點面結(jié)合”這一寫作策略的誤解。教師對學生進行了這樣的矯正:對比二、四兩個自然段,作者描寫的角度是一樣的嗎?孩子們在對比中立刻就發(fā)現(xiàn),兩個自然段一個從宏觀的場面描寫,一個從人物的細節(jié)描寫,正好借助于不同維度展開描寫,兩者之間相互補充、相互滲透,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的認知思維動力就不再像低年級一樣易于激發(fā),有的時候教師給予學生自主性探究的平臺,一下子難以控制場面。當課堂中學生的狀態(tài)呈現(xiàn)出一盤散沙時,我們就需要通過巧妙的對話,對課堂節(jié)奏和狀態(tài)進行及時調(diào)整,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讓學生將自身的意識在該聚力的時候能夠沉淀下來。
如《虎門銷煙》一文中,筆者為了讓學生能夠感受銷煙過程中的壯觀場面,引領(lǐng)學生關(guān)注了課文中先后呈現(xiàn)出來的動作,并將表示動作的詞語圈畫出來,請小組之間模仿銷煙人員的動作進行實踐體驗,從而感受這些語言背后所承載出來的價值。一時間,很多孩子沸騰起來,表現(xiàn)出高漲的熱情,使得教師需要組織后續(xù)環(huán)節(jié)時,孩子們始終停不下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并沒有強行組織,而是對孩子進行了點撥:我們要趕緊處理下一批鴉片了,否則外國商人就要把它們運走了,人民群眾可就不答應了。一句話,將課堂中原本的狀態(tài)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就是緊扣文本內(nèi)容以及所散發(fā)出來的民族情感,將教學時的師生對話聚焦在學生的內(nèi)在思維上,通過巧妙的一句話,讓學生的思維重新回到課堂中。
課堂應該是師生彼此互動的過程,任由教師或者學生進行通篇的單獨傾吐都不是高效課堂應有的價值。只有在彼此互動中,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語文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