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高山 王歡 韓春利
摘 要:體育藝術關系問題一直是國際體育哲學界關注的焦點話題。研究將體育藝術置于西方歷史、藝術哲學、康德美學和現(xiàn)代藝術觀念中進行形式邏輯與藝術限度考察,認為從古希臘將體育作為西方藝術的起源,到藝術哲學將體育藝術拒之門外,從康德美學為體育的審美性、藝術性正名,到現(xiàn)代藝術觀念轉(zhuǎn)變中的體育藝術復歸,人們對于體育藝術關系的認識經(jīng)歷了一個否定之否定過程。研究為豐富發(fā)展我國體育藝術理論,促進體育美好生活實現(xiàn)提供參考。
關 鍵 詞:體育藝術;藝術哲學;康德美學;審美運動;形式邏輯;藝術限度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9)05-0044-05
Abstract: The sport and art relationship issue has been a focal topic concerned by international sports philosophy circles. The authors placed sports art into such conceptions as western history, art philosophy, Kants aesthetics and modern art to examine its formal logic and artistic limitation, and concluded that from ancient Greece regarding sports as the origin of western art, to art philosophy shutting sports art out, from Kants aesthetics justifying sports aesthetic nature and artistic quality, to the return of sports art in the change of modern art conception,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sport and art relationship went through a process of negation of negation. This research provides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enriching and developing Chinese sports art theories, and promoting wonderful sports life realization.
Key words: sports art;art philosophy;Kants aesthetics;aesthetic sports;formal logic;artistic limitation
體育是人類力與美的象征。近年來隨著人們對于競技觀賞、運動參與和健身美體需求的與日俱增,特別是2019年2月霹靂舞(Breaking)提名2024巴黎奧運會事件推動,體育與舞蹈、藝術的邊界及關系問題再度引起學界關注。體育與舞蹈、藝術的關系問題是國際學術界極具爭議性的話題。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這一問題就一直裹夾在體育藝術的本質(zhì)探討中,成為西方學界關注的焦點。盡管國內(nèi)體育學者如胡小明[1]、於賢德[2]、徐通[3]、邵天逸[4]等對體育藝術的關系、體育藝術化等問題予以積極關注,但關于體育藝術的限度、本質(zhì)及體育是不是一種藝術形式等哲學命題的探討,仍較為匱乏?;诖耍狙芯恳泽w育藝術的邊界限度問題為研究起點,以體育藝術的本質(zhì)和體育是不是一種藝術形式為主線,在國際知名學者Kreft[5]、Best[6-7]、Welsch[8]等學術觀點的交流、碰撞中,循著體育藝術留下的歷史足跡,找尋體育的藝術限度及體育是不是一種藝術形式的線索,為豐富發(fā)展我國體育藝術理論,深化人們對于體育藝術關系的認識,促進體育美好生活實現(xiàn)提供參考。
1 歷史邏輯線索中的體育藝術考察
現(xiàn)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曾說過:“奧林匹克主義的基礎之一就是美,就是從藝術和智慧中得到美。”[9]實質(zhì)上,從古代奧運會開始,美就是古希臘人追求的主要目標之一[10]。古希臘人自己曾宣稱:“我們愛美,美是我們唯一的嗜好。”黑格爾在其《歷史哲學》中也曾指出:古希臘人的生存,本身就是一種審美的生存[2]。古希臘以其競技藝術著稱,尤其是赤裸的男性運動員形象更是為世人熟知[11]。但當古希臘人觀看競技者赤裸的身體時,到底在贊美什么?又是如何理解競技美以及競技藝術?法國著名藝術哲學家、歷史文化學派奠基人阿道爾夫·丹納(Hippolyte Adolphe Taine)在《藝術哲學》一書中曾指出,體育對古希臘乃至整個西方藝術世界影響深遠。“在他們(古希臘人)眼中,”丹納說道,“理想人物不是善于思考的頭腦或感覺敏銳的心靈,而是血統(tǒng)好、發(fā)育好、比例勻稱、身體矯捷、擅長各種體育運動的身體”[12]。因此,(那個時代的)藝術家可以毫不費力地欣賞最自然、健美的身體,并以此為最直接的模仿對象,創(chuàng)作出不朽的人體藝術[13]。在丹納看來,體育不僅是古希臘人的一種“行為藝術”,更是西方藝術的淵源。
盡管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柏拉圖-基督教-笛卡爾傳統(tǒng)對身體非議頗多,古希臘人卻曾確切無疑地將體育視為一種重要的生命實踐和藝術實踐形式保留下來,并創(chuàng)造出人類最為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奧林匹克運動。奧林匹克競技場更是成為古希臘雕刻藝術家取之不盡的素材寶庫。體育的藝術性,也通過雕塑作品而呈現(xiàn)給世人[14]。如古希臘雕刻家米?。∕yron)的“擲鐵餅者”就充分展現(xiàn)了當時運動員的優(yōu)美體態(tài)、強健體魄和超凡技藝。這尊被譽為“體育運動之神”的雕像,一望便知是表現(xiàn)投擲鐵餅的一個典型瞬間動作:一是右臂充分外擺至較大角度;二是上體與下肢充分扭轉(zhuǎn),髖軸超越肩軸,使身體處于緊張蓄勢狀態(tài)[4]。因此,雕像充滿了連貫的運動感和節(jié)奏感,突破了藝術上的時間和空間局限,傳遞了運動的意念,把人體的和諧、健美和青春的力量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此外,古希臘雕刻家波利克里托斯(Polyclitus)的“持矛者”、留西波斯(Lysippos) 的“拭汗的競技者”、卡諾瓦(Canova1)的“拳擊者”等均是體育與藝術的完美結晶。
實質(zhì)上,運動員的力量、技術、動作的美不同于抽象的現(xiàn)代西方藝術的美,是具體的、有血有肉的,人們可以真實感受到的美。這種美不像現(xiàn)代音樂、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所具有的華麗裝飾,也不像科學之美那樣具有抽象性、簡潔性,而是通過運動者的身體力量、技術、動作表現(xiàn)人物的美。運動場上的速度與力量展現(xiàn)了人類戰(zhàn)勝自然、戰(zhàn)勝對手的崇高之美,而技術與動作則展現(xiàn)了人類對于自我身體的掌控與把握,呈現(xiàn)出一種身體技藝之美。因此,體育是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因為體育家與藝術家一樣思索與追求美,并致力于創(chuàng)造有利于人類美好生活的行為方式,如人的儀態(tài)美、行為美、氣質(zhì)美等[15]。因而可以說,埋藏于歷史線索中的古希臘體育醞釀了偉大的西方藝術,希臘雅典吹來的奧林匹克之風啟迪了后世藝術家的匠心[14]。《荷馬史詩》中大量奧林匹克運動場面的描寫,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先哲關于奧林匹克運動的論斷,以及廣為流傳的奧林匹克雕塑藝術都成為古希臘體育與藝術溫馨相遇的真實注腳[16]。
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興起后,體育與藝術實踐結合的嘗試一直未曾間斷。尤其是1912—1948年的奧林匹克藝術大賽,更是顧拜旦將體育藝術作為道德重建可能性的表達和嘗試,但最終效果不甚理想[17-18]。國際知名學者Edgar[19]曾指出,體育的現(xiàn)代主義藝術批判性缺失是早期體育藝術結合嘗試失敗的根源,認為當時的奧林匹克藝術大賽本身就是保守主義審美趣味的藝術競賽,從而使得奧林匹克運動變得更加保守而不現(xiàn)代。這一時期的體育藝術大賽,并未反映當時現(xiàn)代藝術蓬勃發(fā)展的特征,有關體育的現(xiàn)代藝術作品也往往被排斥在外,以至于奧林匹克藝術大賽成為了傳統(tǒng)藝術觀念恣意徜徉之所。因此,他認為早期奧林匹克藝術大賽,既未能完成體育藝術欣賞目的,也未能完成體育作為現(xiàn)代主義的必要表現(xiàn)形式目的。但不可否認的是,1912年斯德哥爾摩奧運會“繆斯五項藝術比賽”催生了顧拜旦以霍羅德和艾歇巴赫為筆名而創(chuàng)作的散文詩《體育頌》(Ode to Sports)。該作品一經(jīng)問世便產(chǎn)生了巨大轟動,其間為人們爭相傳誦,成為奧林匹克研究的不朽經(jīng)典。
2 西方藝術哲學邏輯中的體育藝術考察
從《荷馬史詩》大量奧林匹克運動場景的描繪到古希臘三賢的奧林匹克著名言說,從廣為流傳的奧林匹克雕塑藝術到丹納對古希臘體育雕塑的欣賞……體育與藝術結合的線索一直潛藏在人們對古希臘零散的歷史記憶中,直至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的興起,體育與藝術問題的探討才真正引起西方學者關注,且在不斷爭鳴中逐漸形成兩種體育藝術研究的基本范式:一種是審美范式,即以體育美為邏輯起點,把實踐中體育與藝術的交集——美,作為體育藝術關系研究的前提,探討體育、舞蹈、藝術、美的關聯(lián)性;另一種是比較范式,即首先設定“體育是不是一種藝術形式”的命題,再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對這一命題進行回應。關于前者目前國際學術界已達成共識,但體育藝術的限度與本質(zhì)、體育是不是一種藝術形式,即體育的藝術限度問題仍在持續(xù)探討中。
體育的藝術限度探討,實際上涉及藝術邊界的兩個主題。一是體育是一種藝術形式或與藝術相關,必然要求體育從形式上符合藝術的基本特征。即體育的藝術觀念與藝術的藝術觀念契合。一談到藝術,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出一系列藝術作品,列舉出諸多藝術家。但是當我們真正追問“什么是藝術,什么不是藝術以及什么使得藝術更藝術”時,又會變得茫然起來。柏拉圖說藝術即模仿,亞里士多德說藝術即認識,康德說藝術即可傳遞的快感,叔本華說藝術即展現(xiàn),克萊夫·貝爾說藝術即有意味的形式,約翰·杜威說藝術即經(jīng)驗。因此,有關藝術是什么,即藝術界域的理論探討一直是一個延綿不斷的過程,而發(fā)展到今天的后現(xiàn)代藝術時代。目前西方藝術理論認可的藝術形式包括語言藝術、造型藝術、表演藝術、綜合藝術四大類。如果體育是一種藝術形式命題成立的話,那么體育可能與音樂、舞蹈、曲藝一起歸為表演藝術。但是由于體育本身有著各種各樣的運動項目,其中一些運動項目(如花樣滑冰、藝術體操等)與身體動作(如籃球中的戰(zhàn)斧式灌籃、單臂風車扣籃等)確實具有極高的藝術表演性及審美價值[20],而其他的一些體育項目(如長跑、馬拉松等)卻似乎與藝術沒有交集,因而簡單地強調(diào)體育是一種藝術形式,顯然過于籠統(tǒng)。 二是體育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或與藝術相關,它所表達的內(nèi)涵是什么?即如果體育與舞蹈、音樂一起歸為表演藝術,實質(zhì)上涉及體育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所表達的生活內(nèi)涵是什么的問題,或者說體育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其藝術內(nèi)容是什么的問題。西方藝術哲學認為,從表演藝術角度看,藝術表演是通過人的演唱、演奏或身體動作、表情來塑造形象、傳達情緒、情感從而表現(xiàn)生活的藝術[21]。從藝術內(nèi)容看,藝術一直被認為是一種人為創(chuàng)造的,試圖傳達某種人類經(jīng)驗的事實。藝術活動是人類以直覺的、整體的方式把握客觀對象,并在此基礎上以象征性符號形式,創(chuàng)造某種藝術形象的精神性實踐活動[6,22]。最終以藝術品的形式出現(xiàn),這種藝術品既有藝術家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反映,也有藝術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價值觀等主體性因素,因而藝術可以表達豐富的生活內(nèi)涵。而體育則具有較強烈的勝負觀,如足球運動中球員只要將球射入對方球門內(nèi),便完成了一次得分,就能獲得觀眾的歡呼聲和掌聲,對于運動員而言沒有任何目的比贏得比賽勝利更重要。因此,其所傳達的意蘊顯然與藝術有所不同。
3 康德美學邏輯中的體育藝術考察
實際上,體育的藝術限度探討牽出了體育藝術抑或體育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是一種目的論存在還是審美論存在的問題。即體育是按照目的還是按照審美來鋪展其自身存在,以及審美或藝術是否是其存在的存在。而在以“體育美”為邏輯起點的研究過程中[23],國外學者大衛(wèi)·貝斯特(David Best)、列夫·克雷夫特(Lev Kreft)、沃爾夫?qū)ろf爾施(Wolfgang Welsch)、斯賓塞K.沃茨等人,根據(jù)康德美學審美論與目的論要求,建立了一種將體育項目劃分為審美性運動(aesthetic sports)和目的性運動(purposive sports)的理論[24],進而在這一劃分基礎上展開體育與藝術關系的探討。
審美性運動(aesthetic sports)是由運動員的動作表演和套路表演的創(chuàng)造性決定,如藝術體操、花樣滑冰、跳水以及某些被認為具有審美運動形式的舞蹈項目,如體育舞蹈、街舞、霹靂舞等,這些運動項目可以稱為藝術,因為他們非常接近于戲劇或其他形式的表演,他們的表演計劃和套路也普遍給在場的觀眾傳達某種信息或情感。目的性運動(aesthetic sports),如籃球、足球等,則難以被視為藝術,盡管其某些身體動作具有藝術價值,但由于這些運動項目本身目的是由雙方不同的動作表演的運動事實結果決定,即籃球、足球等項目運動員的身體動作是否具有審美價值,不是由身體動作本身決定,而是由身體運動的事實結果決定。因而我們看到媒體循環(huán)播放的NBA“十佳球”、足球世界杯“精彩瞬間”都是進球的精彩鏡頭,而沒有進球的鏡頭即使精彩也無法成為經(jīng)典。
對此,棒球運動體現(xiàn)地更為明顯。為了得到更多的分數(shù),棒球運動員需要更快奔跑。因此,他并不關心是否跑壘者與投手的距離,或者是否擊球手的球越過左外場護欄得分,在運動過程中其情感表達的也并不明顯,只有在得失分時才會表達自己或喜或悲的情緒。而花樣滑冰運動員在做旋轉(zhuǎn)動作時,則不僅需要關注身體動作的完成度,還要關注自身動作與音樂及情感的配合與表達。如我國花滑名將申雪、趙宏博曾遭遇瓶頸難以突破,其主要原因是身體動作與音樂的配合及情感的表達難以完美融合,兩人為此痛下苦功,接受名師指點才補上這一環(huán)。2003年華盛頓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上,兩人完美演繹了普契尼的歌劇《圖蘭朵》這一動人愛情故事。在表演過程中,兩人所堅持的目的就是富于美感地完成動作表演或身體敘事[25],因而從始至終都在向觀眾表達著情感。
大衛(wèi)·貝斯特(David Best)支持并倡導這種“審美性運動與目的性運動”的劃分及“體育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探討,但反對將其用來解決體育藝術問題。在貝斯特看來,藝術是可以通過我們想象力的形式美解讀,引發(fā)人們對幸福美好生活期許的某種可能性表達[7],斯賓塞·K·沃茨等人所推崇的審美性運動則缺乏這種可能性。貝斯特指出,盡管體育中有關各種運動員競技的故事可能符合標準,但它并沒有被解釋為具有某種道德生活、政治生活或社會生活的主題。因而貝斯特提出“雖然體育可能是審美的,但它不是藝術的”觀點。沃茨等學者認為,貝斯特的這一學術觀點是違背體育運動實踐事實的[22],并以加拿大世界頂級男子花樣滑冰選手克蘭斯敦(Toller Cranston)為例,明確指出像克蘭斯敦這些世界頂級運動員都認可體育(花樣滑冰)是最有創(chuàng)意和連貫性的藝術,運動員們熱衷于創(chuàng)造新的和不同的動作套路、音樂以及風格迥異的舞蹈。因而提出“藝術體操、花樣滑冰等都是具有藝術性的運動項目”的觀點。而貝斯特則針鋒相對地認為,像克蘭斯敦這樣的運動員其實是“從概念上混淆了他們是賦予了體育運動更大的尊重而不是藝術性的事實”,運動員的言論對于體育與藝術的關系并非起決定性作用,即便有的運動員聲稱自己進行的是藝術活動,實際上也未必如此。因為即使運動員的技能水平已經(jīng)處于最佳狀態(tài),也不會發(fā)生運動員(或體育家)向藝術家的轉(zhuǎn)變,想要成為藝術家需要進行藝術性活動,而非體育運動技能的進一步完善[23]。
綜上,審美運動和目的性運動劃分的爭議,實質(zhì)上涉及藝術觀念與體育觀念認識的差異,也是貝斯特拒斥“體育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因由。貝斯特認為藝術是有主題和內(nèi)容的,這就是藝術風格,主要指藝術家或藝術團體在藝術實踐中形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藝術風貌、特色、作風、格調(diào)和氣派,這些都在藝術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形式的統(tǒng)一中得以體現(xiàn)。而在貝斯特看來,體育是無內(nèi)容(contentless)、無風格的,因此認為“體育”和“藝術”是兩個邏輯不同的領域。
4 現(xiàn)代藝術觀念轉(zhuǎn)變中的體育藝術考察
是接受大衛(wèi)·貝斯特“體育可能是審美的,但它不是藝術的”觀點,還是接受克蘭斯敦等審美性運動員所反映的“體育(花樣滑冰)是最有創(chuàng)意和連貫性的藝術”觀點?這實際上涉及到體育藝術爭議的核心,即當代競技運動的發(fā)展使得體育具有了極高的觀賞性、審美性,甚至某些賽事已成為全民共享的視覺審美盛宴和狂歡。人們自然而然地會認為體育與美學、藝術有關。但是理性、直觀地思考體育與藝術的關系時,體育觀念與藝術觀念的差異使得體育似乎又并不是一種藝術形式。那么如何正確理解體育與藝術關系的矛盾呢? 實質(zhì)上,當代競技運動所呈現(xiàn)的極高觀賞性、審美性或藝術性,讓體育與美學、藝術具有更加緊密的聯(lián)系,且“藝體不分家”觀念也已深入人心。但從國內(nèi)外學者關于體育與藝術的邊界、本質(zhì)探討中可以看出,體育與舞蹈、藝術的邊界和關系錯綜復雜。因此,大部分人贊同高水平的競技表演具有極高觀賞性、審美性或藝術性,卻少有人認為體育是一種藝術形式。但是,在現(xiàn)代藝術觀念轉(zhuǎn)變語境下,從霹靂舞(Breaking)的巴黎奧運會提名和廣場舞的火爆異常等現(xiàn)象中,看到了“體育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被學界接受的可能[24]。且體育的藝術化、審美化發(fā)展趨勢也表明,體育觀念和自身結構在后現(xiàn)代生活中已悄然發(fā)生了改變[5]。那么,體育如何成為一種藝術形式?或者體育何以藝術化?筆者認為,如果體育、藝術的概念和結構一成不變,那么體育將很難被視為一種藝術形式。體育能夠藝術化、審美化轉(zhuǎn)向的前提是,既要體育概念和結構發(fā)生改變,也要藝術概念和結構發(fā)生改變[26]。其中現(xiàn)代藝術觀念的轉(zhuǎn)變?yōu)椤绑w育成為一種藝術形式”提供了現(xiàn)實可能。
在人類發(fā)展進程中,歷史的積淀往往孕育不朽的藝術,也使得不具藝術性的事物成為藝術。如經(jīng)歷時間沖刷的拍賣行拍賣的珍貴古董,最初可能只是日常生活用品而非藝術品,但歷史的積淀使其自然而然成為了藝術,具有收藏價值。這里,歷史的積淀是藝術和審美產(chǎn)生變化的本質(zhì)?;蛘呷缋顫珊裣壬裕瑥乃囆g和美的本質(zhì)到藝術品和審美現(xiàn)象,是一個歷時性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歷史“積淀”的過程,分為3個層面:原始積淀、藝術積淀和生活積淀?!胺e淀”論是李澤厚獨創(chuàng)的,用以解釋藝術與美的本質(zhì)的美學觀點。廣義的“積淀”是指所有由理性化為感性、由社會化為個體、由歷史化為心理的“積淀”,即觀念或概念的轉(zhuǎn)變與積淀。狹義的“積淀”是指審美的心理情感構造。在李澤厚看來,原始積淀審美感受,藝術積淀社會形式與內(nèi)容,生活積淀藝術情調(diào)與人生意味[20]。因此,歷史積淀轉(zhuǎn)化了人的審美觀念與概念、社會和生活的形式與內(nèi)容,體育、藝術的概念和結構也在歷史積淀中發(fā)生改變。
斯賓塞·K·沃茨等學者也認為,藝術的概念和結構并非一成不變的,否則藝術就是藝術,非藝術就是非藝術,不存在非藝術品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成為藝術品的可能[27]。因此,體育、藝術概念和結構的改變是分析體育是不是一種藝術形式的關鍵,這也是體育藝術化的前提和藝術接納體育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基礎。通過梳理體育藝術化現(xiàn)象不難發(fā)現(xiàn),體育藝術化是當代體育發(fā)展的產(chǎn)物。從實踐層面看,體育文化本身由倫理中心向?qū)徝乐行牡霓D(zhuǎn)化,為體育藝術化提供了現(xiàn)實依據(jù),身體審美實踐問題逐漸凸顯。從理論層面看,現(xiàn)代藝術觀念的轉(zhuǎn)變,正為體育藝術化提供著理論基礎。此外,體育、藝術本身就具有極強的互補性。單就體育藝術的本質(zhì)及關系探討而言,體育本身隱含了兩個藝術性主題:一個較弱,藝術性僅出現(xiàn)在運動員動作完成時;另一個則較強,藝術性一直伴隨著運動員的身體動作變化而呈現(xiàn),身體動作本身就在展現(xiàn)藝術性。因此,體育或許是一種藝術領域所欠缺的藝術形式,或者如國際知名學者Ruth Saw等人將體育視為一種不太藝術的藝術。
體育藝術的形式邏輯與藝術限度探討的核心,是體育藝術的邊界和本質(zhì)問題。體育藝術的邊界和本質(zhì)的關鍵,是體育可否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研究從古希臘體育藝術的熠熠生輝到西方藝術哲學對體育藝術的抵牾,從康德美學目的性與審美性的體育藝術探討到現(xiàn)代藝術觀念轉(zhuǎn)變中體育藝術歷史積淀的考察,最終給出體育藝術的形式邏輯與藝術限度應延伸至運動員的競技表現(xiàn)和審美情感表達,并提出體育藝術邊界與本質(zhì)的探討應當置于現(xiàn)代藝術觀念的轉(zhuǎn)變與當代體育發(fā)展的現(xiàn)實境遇中考察的觀點,為豐富發(fā)展我國體育藝術理論,深化人們對于體育藝術關系的認識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胡小明. 體育的藝術化趨勢[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85,(4):67-69.
[2] 於賢德. 不斷超越的生命之美——論奧林匹克運動的美學內(nèi)涵[J]. 中國體育科技,2008,44(5):31-35.
[3] 徐通. 當代體育藝術化趨勢形成原因的美學闡釋[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3,32(4):33-36.
[4] 邵天逸. 論希臘雕刻藝術作品《擲鐵餅者》的體育美學特征[J]. 體育與科學,2016,37(4):59-63.
[5] KREFT L. Aesthetics of the beautiful game[J]. Soccer & Society,2012,15(3):1-23.
[6] BEST D. Art and sports [J].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1980,14:69-80.
[7] BEST D. The aesthetic and the artistic[J]. Philosophy,1982,57:357-372.
[8] WELSCH W. Sport–Viewed Aesthetically,and Even as Art?[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5.
[9] MULLER N. Pierre de Coubertin(1863—1937) the Olympism:Selected writings[M]. Lausanne: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2000.
[10] SUITS B. What is a game?[J]. Philosophy of Science,1967,34:148-56.
[11] 杜高山. 從分析到實踐:舒斯特曼身體美學與體育研究[J]. 體育科學,2014,34(11):74-79.
[12] 彭永捷,張志偉,韓東暉. 人文奧運[M]. 北京:東方出版社,2003:59.
[13] 劉欣然. 生命行為的存在:體育哲學、歷史與文化的線索[M].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4:156.
[14] H·丹納. 藝術哲學(第一版)[M]. 張偉,譯.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46-47,173.
[15] 薛有才. 體育文化學[M]. 北京:航空工業(yè)出版社,2013:23-24.
[16] 陳劍. 2006年北京奧運經(jīng)濟報告[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417.
[17] KEATING J. Sportsmanship as a moral category[J]. Ethics,1964,75:25-35.
[18] WRIGHT L. Aesthetic implicitness in sport and the role of aesthetic concepts[J]. 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 of Sport,2003,30(1):83-93.
[19] EDGAR A. The aesthetics of the olympic art competitions[J]. 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 of Sport,2012,39(2):185-199.
[20] 劉志. “積淀說”及其研究新論[J]. 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2):33-35.
[21] SAW R. What is a work of art?[J]. Philosophy,1961,36:18-29.
[22] WERTZ S K. Zen,yoga,and sports:Eastern philosophy for western athletes[J]. 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 of Sports,1977,4(1):68-82.
[23] 車錦途. 貝斯特之后體育與藝術關系研究評述[D]. 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5:2-4.
[24] WERTZ S K. A response to best on art and sports[J].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1984,18:18-26.
[25] 吳瓊. 體育與美學[M].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5:40.
[26] PLATCHIAS D. Sports Is Art[J]. 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2003,3(4):1-18.
[27] WERTZ S K. Sports and the artistic[J]. Philosophy,1985,60(233):3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