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們從兒童步入青少年的階段,他們在心理上產生了微妙的變化,男女青少年之間開始了對異性的好奇心。有的還會對自己身體、生理上的突變心理準備不足,產生羞怯、緊張、焦慮等。這些都是青少年心理的常見表現。
每年畢業(yè)季,靜安區(qū)閘北第三中心小學陳來秀老師都會送給五年級的學生一份特別的“畢業(yè)禮物”——青春期教育課《放飛青春,健康同行》。陳老師告訴記者,作為“畢業(yè)季課程”之一,這堂課帶領五年級的小學生,認識正在自己和同齡人身上發(fā)生的青春期生長發(fā)育的現象和規(guī)律,了解和掌握青春期生理保健知識。陳老師還邀請家長一起進入課堂,從兩代人的“成長的煩惱”的案例中,學習青春期如何進行良好的親子互動、伙伴交往。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們和家長之間的關系也有著微妙的變化。陳老師告訴記者,在課堂上,曾有學生分享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她媽媽在朋友圈曬了一幅她還沒完全畫好的水粉畫,孩子覺得很不開心,因為是未完成品,而她媽媽認為已經很好看了。
小學高年級的孩子,有了更多的主見,像這個同學一樣,因為不同的見解和爸爸媽媽產生矛盾,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陳老師表示,讓家長同步進課堂,正是為了讓同學們通過第三者視角去解讀家長、同齡人遇到過的個案,主動代入情境,參與討論,感同身受,讓學生和家長能更加互相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