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麗
【摘 要】目的:探究分析本院兒科門診留觀室中小兒使用頭孢類藥物進行皮試出現(xiàn)假陽性的影響因素,同時提出對應策略。方法:對我院兒科門診接收的需行頭孢類皮試的1400例患兒假陽性情況進行分析。結果:1400例患兒常規(guī)皮試結果中陽性有155例,皮試液重新配制后仍有73例為陽性。結論:皮試操作者應端正工作態(tài)度,正確認知皮試的意義并告知患兒和家屬,降低假陽性率,提升臨床治療效果。
【關鍵詞】小兒;皮試;頭孢類藥物;假陽性;因素和對策
【中圖分類號】R92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1--01
頭孢菌素類藥物是一類臨床應用廣泛的重要抗生素,其具有低毒、高效、抗菌作用強、抗菌譜廣等優(yōu)點,也因此成為了兒科門診中的常用抗生素[1]。但因為在使用過程中頭孢菌素類藥物(文中簡稱為:頭孢類藥物)存在過敏的情況,在實際臨床工作中造成諸多的麻煩,皮內實驗法是目前對發(fā)生過敏反應最常用的預測方式,對留觀室行頭孢類皮試患兒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皮試呈陽性結果的概率逐漸上升。本文旨在探究影響小兒頭孢類藥物皮試假陽性的相關因素,并依次提出應對策略,愿能為臨床提供相關數(shù)據(jù)。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展開本次研究前已征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準許,共納入研究對象1400例,為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9月兒科門診接收的需行頭孢類皮試的患兒,患兒年齡分布在3個月-13歲區(qū)間,年齡中值為(5.7±3.2)歲,研究細則均已在研究前告知患兒家屬,家長均自愿署名配合。
1.2 研究方法 由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2005年版)當中對大部分的頭孢類藥物需行皮試沒有相關規(guī)定,因而頭孢類藥物皮試沒有統(tǒng)一正規(guī)的方法,本研究皮試藥物均由本院自行調配,相關內容如下:選1支頭孢菌素藥物并加入適量生理鹽水(濃度0.9%)將其溶解充分,隨后稀釋到500μg/ml的濃度備用。用酒精(濃度75%)對患兒皮試部位進行消毒,左前臂下內側1/3處為常規(guī)組患兒皮試部位,右前臂下內側1/3處為對照組患兒皮試部位(對常規(guī)皮試結果陽性者,重新配制皮試液皮試);進行20min觀察。
2 結果
1400例患兒常規(guī)皮試結果中陽性有155例,皮試液重新配制后仍有73例為陽性。常規(guī)組皮試結果如表1 示;對照組皮試結果如表2示。
3 影響因素
影響因素可大致分為以下幾點:①患兒皮膚幼嫩,對外界刺激較敏感,輕微刺激會導致發(fā)紅;②患兒家屬告知患兒曾有藥物過敏史,且多數(shù)患兒為獨生子女,操作者顧慮較多,責任意識不強;③本身有皮疹的患兒在皮試后前臂皮膚出現(xiàn)彌漫性潮紅,和正常皮膚分界不明顯,且患兒高熱時因血管發(fā)生擴張,皮膚也會呈潮紅;④操作者操作技能不熟練,皮試針頭太深,皮試液注入超量;⑤皮試液沒有遵循現(xiàn)用現(xiàn)配原則,存放時間過長。
4 應對策略
依以上因素依次提出以下對策:①皮試穿刺前使用75%酒精進行局部消毒,告知家長協(xié)助抱好患兒以防亂動避免意外針扎,待酒精蒸發(fā)完全后繃緊穿刺部位皮膚后實施穿刺,以防穿刺入皮下造成患兒疼痛和皮膚傷害。②耐心詢問家長既往藥物過敏情況,解釋皮試的重要性并請其配合,做好患兒的思想工作。操作者應以換位思考的方式增加自身的職業(yè)素養(yǎng),加強責任意識,對工作認真負責。③皮試后20min大部分患兒局部皮膚皮丘就會消失,不存在硬結和紅點,但由于其前臂皮膚會出現(xiàn)彌漫性潮紅,難以和正常皮膚劃分。為避免假陽,雙臂均有皮疹患兒的皮試部位可選在額頭位置,皮試前與家長和患兒做好溝通;高熱患兒則需進行降溫處理(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等高熱消退皮膚呈正常顏色后再行皮試。④操作者要熟練掌握操作技能,嚴格按照操作要求進行消毒并待其全部揮發(fā)后再穿刺,避免消毒液隨針頭進入皮內。穿刺部位不選患兒前臂掌正中位置應選前臂掌側下1/3偏外側部位,由于正中部位有豐富血管分布于皮下,有突出肌腱,皮試注射液不能很好吸收會影響觀察[2]。⑤以原液來配置皮試液并將配置后的頭孢皮試液置于20℃-25℃的陰涼環(huán)境,且使用時間應<2h,為避免患兒受到冷皮試液的刺激,因此不采用常規(guī)做法(皮試液置于4℃冷柜中存儲,取出后即給患者進行皮試),盡量做到現(xiàn)配現(xiàn)用,降低因皮試液因素引起的假陽性。
3 討論
臨床每一項操作均應認真、謹慎和規(guī)范進行護理,尤其對接受理解能力較弱、自控能力較差、表達能力不足的小兒,需要傾注更多的耐心的方法,因此皮內注射操作中對小兒實施有效呵護極為關鍵。由于近期觀察臨床中的皮試發(fā)現(xiàn)假陽性率有明顯上升趨勢,本文就此展開研究并統(tǒng)計分析假陽性率增高的原因,得出相關影響因素包括:患兒自身因素(皮膚幼嫩易敏感、有高熱和皮疹現(xiàn)象)、患兒家長配合不到位(擔心患兒害怕、哭鬧)、操作人員技能不夠嫻熟(針刺過深、注射過量、酒精未完全揮發(fā)就穿刺、責任意識不強)、頭孢皮試液未做到現(xiàn)配現(xiàn)用。并對此從多個方面提出對策,操作者嚴格規(guī)范進行操作,與家長和患兒充分溝通皮試的重要意義取得信任和配合,不斷提高職業(yè)素養(yǎng),最大限度減少患兒疼痛,使頭孢皮試的假陽性率減少。
綜上所述,皮試操作者應端正工作態(tài)度,正確認知皮試的意義并告知患兒和家屬,降低假陽性率,提升臨床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劉婷, 張松成.降低小兒青霉素皮試假陽性率的臨床護理探討[J].中國醫(yī)藥導報, 2012, 09(12):183-184.
孫園園.頭孢菌素類藥物皮試假陽性的影響因素臨床分析[J].現(xiàn)代實用醫(yī)學, 2013, 25(1):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