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棟 劉國亮 劉偉東 秦廣義 夏華翅
(一汽轎車股份有限公司,長春 130011)
主題詞:智能化 中控顯示屏 虛擬按鍵 HMI界面 反光 炫目
最近幾年,以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和共享化為代表的汽車產業(yè)發(fā)展趨勢的“新四化”,已經從概念階段迅速發(fā)展進入到落地實施階段,大多數汽車企業(yè)紛紛在研發(fā)上發(fā)力。在智能化趨勢下,中控顯示屏呈現出“大尺寸”、“多功能”的特點,并且集成了車內除燈光調節(jié)、車窗控制開關和雨刮開關外的大部分物理按鍵,比如特斯拉全系標配15~17英寸顯示屏(圖1)[1]。大尺寸的中控顯示屏已經成為影響消費者購買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德國86%的消費者將是否具備大尺寸顯示屏作為影響購買力的重要因素[2]。但屏幕尺寸的加大、集成功能的增加,對顯示屏的要求也更加嚴格。
汽車駕駛過程是一個復雜的人-機交互控制過程,在駕駛過程中駕駛員必須實時獲取車輛處的位置和環(huán)境信息,包括實時路況、周圍車輛、行人等大量信息,在此基礎上快速篩選、并且做出判斷并及時反應措施[3]。
圖1 特斯拉中控顯示屏[1]
駕駛員從識別信息到最后做出判斷的整個過程分為3個階段:
(1)感知階段,即對路面信息的探查和識別。
(2)判斷階段,即對獲取的信息進行篩選、分析并做出反應。
(3)響應階段,即做出判斷、實施行為[3-5]。
這3個階段發(fā)生的失誤即感知失誤、判斷失誤和響應失誤。
感知失誤:指駕駛員不能正確識別交通環(huán)境中的信息。感知失誤必然導致錯誤的操作行為。
判斷失誤:指駕駛員對感知階段獲得的信息通過篩選、認知,所做的判斷與實際交通環(huán)境不相符。
響應失誤:指駕駛員在對車輛控制過程中采取了與預期愿望不符的動作[3-5]。
道路交通事故中,感知失誤占48.1%,判斷失誤占36.0%,響應失誤占7.8%。感知階段,正確及時獲取的路面信息是判斷和響應階段做出正確處理的基礎。并且視覺獲取的信息在感知階段占比約80%~90%,所以保證良好的視覺感知對避免交通事故至關重要[3]。
某SUV造型風格為三屏聯動設計(圖2),副儀表板顯示屏集成了空調控制、外后視鏡調節(jié)和陡坡緩降等多項功能,但在試制裝車過程中,反饋有眩目、泛白和鏡面成像等多種問題,嚴重影響了駕駛員對顯示信息的讀取。本文將結合某SUV副儀表板顯示屏設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后續(xù)解決方案,詳細介紹中控顯示屏的布置方法及HMI界面的匹配原則。
圖2 某SUV內飾造型
某款SUV副儀表板顯示屏在試制過程中反饋的問題主要包括:
(1)特定的角度下,屏幕右上角出現眩目現象,影響信息的讀??;
(2)非陽光直射條件下,車內外亮度差異明顯,屏幕顯示信息讀取困難;
(3)外界物體在顯示屏上成像,遮蔽顯示信息。
根據不同的眩目形式及對視覺的影響,目前主要包括直接眩目、間接眩目和反射眩目[6-7]。
(1)直接眩目:在直接視線方向存在高亮光源而產生的眩目;
(2)間接眩目:又叫干擾眩目,形成機理與直接眩目相似,也是由高亮光源所引起,但不同的是高亮光源并不在視野范圍內;
(3)反射眩目:由于光源射出的光線經過反射進入人眼而形成的眩目[6-7];
某款SUV的反饋屬于反射眩目,即前風窗入射光線經副儀表板顯示屏反射進入人眼(圖3),眩目面積占比約1/3(圖4);眩目現象雖然只在特定時間、特定角度下才能發(fā)生,但對眼睛傷害最大,客戶接受度最低,尤其在常用顯示屏幕上應堅決避免。
圖3 副屏眩目校核
圖4 副屏眩目區(qū)域
圖5 泛白現象
泛白主要是在非陽光直射狀態(tài)下,屏幕自身亮度和外界光線亮度差異明顯造成的信息讀取困難的現象。影響因素包括屏幕自身亮度、背景顏色匹配和自身字符特征等三方面。某款SUV自身亮度較低,背景顏色匹配較差,強光環(huán)境下屏幕顯示信息讀取困難,泛白現象比較嚴重(圖5)。
成像原理與眩目相似,都是在特定的條件下外界物體反射進入人眼。不同的是,眩目現象比較刺眼,鏡面成像則是因成像區(qū)域對顯示內容造成了遮蔽。某款SUV前風窗透射的物體會在副儀表板顯示屏上成像,且成像區(qū)域面積較大,嚴重影響駕駛員對屏幕顯示信息的識別(圖6)。
圖6 鏡面成像
針對某款SUV副儀表板顯示屏出現的問題,逐項進行分析解決
“大尺寸”、“多功能”的顯示屏對布置要求尤為嚴格。行車過程中,要求駕駛員觀察屏幕動作不宜過大,否則會嚴重影響駕駛安全。實驗表明觀察某一事物時,頭部自然轉動角度范圍上下各為30°,左右各為45°,在此范圍內人眼睛自然轉動范圍為上下各15°,左右各15°[8]。根據信息的重要度,建議導航顯示屏布置在眼橢圓中心點30°以上,收音機布置在35°以上,空調面板布置在40°以上(圖7)。
圖7 顯示屏位置要求
眩目現象的規(guī)避措施主要包括調整屏幕角度、改變屏幕材質和貼膜等3種方法;
(1)調整屏幕角度:為徹底規(guī)避前風窗入射光線造成的眩目,需將屏幕角度繞上軸向下旋轉10°(圖8),屏幕更加直立,內飾造型影響較大。
圖8 屏幕角度調整
(2)改變屏幕材質:某SUV屏幕材質為PC塑料,外界入射光線會產生鏡面反射,如屏幕表面改為比較“粗糙”的磨砂玻璃,光線反射方式變?yōu)槁瓷?,將很大程度減弱眩目。
(3)貼膜:目前規(guī)避眩目的貼膜技術主要有AG和AR膜。
AG(全稱Anti-Glare)膜處理:用于處理外部光源引起的反光眩目,比如日光或者較亮的環(huán)境光,它可以提高圖片或者信息的可讀性。
Anti-Glare的作用機制是漫反射原理,將反射的光線在物體表面打亂,即將反射圖像的連貫性打亂,讓反光的圖片不聚焦于人眼,即不會產生眩目感,但是這種方法也有缺陷,它犧牲了清晰度和分辨率,使得我們想要看的圖像變得模糊;
AR(Anti-Reflection)膜處理:考慮所有的光源,內部和外部都有。所有的光線從一個介質傳到另外一個介質,從空氣到實體或者在實體中間傳送,由于相鄰兩個介質的折射率不同,會增加反射光線,這些反射光線累積起來,就會影響屏幕的可讀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AR材料通過將光線折彎,在可視范圍內減少反射光線,增加光線的透視,提高信息的可讀性;
AG和AR膜都能有效規(guī)避外界陽光造成的眩目現象,但同時卻會造成屏幕開發(fā)成本的上升。
解決泛白現象的措施主要包括提高屏幕亮度、調整背景顏色的匹配和更改字符特征等3種方法;
(1)調整屏幕亮度:亮度從400 cd/m2調整為640 cd/m2,屏幕觀察效果有很大改善(圖9和圖10)。
圖9 原屏幕亮度效果
圖10 屏幕增大亮度效果
(2)調整背景顏色匹配:為保證信息清晰顯眼,應當按色覺原理進行背景顏色的匹配[9],顏色匹配較好(圖11)能獲得更好的感知效果,顏色匹配較差(圖12)會造成信息讀取困難。
圖11 顏色匹配較好
圖12 顏色匹配較差
某SUV屏幕背景為黑色,局部字體顏色為藍色,對比度較差,后續(xù)討論修改為黑底黃字和黑底白字(如圖13所示),能改善屏幕觀察效果。
(3)更改字符自身特征:不同的屏幕亮度和顏色背景對字符的粗細要求不同,亮度低、對比度差要求字符比較粗,亮度高、對比度好要求字符可較細[9]。某SUV對字符進行了加粗處理(圖14),提高了顯示信息的讀取性。
圖13 顏色匹配改善效果
圖14 字符加粗改善效果
改變屏幕材質能較好解決鏡面成像問題,某SUV屏幕材質為PC塑料,外界入射光線會產生鏡面反射,如屏幕表面改為比較“粗糙”的磨砂玻璃,光線反射方式變?yōu)槁瓷洌瑢⑤^好的解決鏡面成像問題(圖15)。
圖15 鏡面成像改善效果
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副儀表板顯示屏相關問題解決措施最終選擇如下:
●眩目問題:調整屏幕角度;
●泛白問題:增加屏幕亮度、調整背景顏色匹配和加粗字符特征;
●鏡面成像:修改屏幕材質。
為確認改正方案是否滿足要求,組織人員在實車上對更改前后的副儀表板顯示屏進行主觀評價。
(1)在上午10~11點陽光充足的外界環(huán)境下,將車輛調整到更改前出現眩目的位置,組織人員評價“眩目現象”。
(2)調整車輛位置,避免陽光直射屏幕,再次組織人員評價“泛白現象”和“鏡面成像”。
評價人員的選擇至關重要,評價人員應具備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從客戶角度出發(fā),對產品給出中肯的評價和建議。主觀評價的結果直接影響產品的后期設計及調整方向,主觀評價人員的選擇參考下述條件:
(1)評價人員應至少具備2年及2年以上駕齡,且對汽車結構有一定的了解,保證能夠對評價項目給出合理性的建議[10];
(2)評價人員應盡量與開發(fā)車型的目標用戶一致,身高范圍應盡量包含低、中和高等各種身材,且同一身材人員數量不少于3名[11]。
綜合考慮上面要求,選擇3組共9名評價人員,詳細信息見表1。
(1)調整姿勢:評價人員按照自己駕駛習慣調整座椅和方向盤。
(2)評價內容:駕駛人員去觀察副儀表板顯示屏,確認“觀察動作”是否舒適,是否存在“眩目現象”,是否存在“泛白現象”,是否存在“鏡面成像”。
表1 評價人員信息
(3)評價標準:所有評價人員評分標準一致,評分標準采用“五分制”,評價前應對評價人員進行培訓,以確保在相同條件下,對同一項目不同人員給出的評價分數應盡量一致,評分標準見表2[10]。
表2 評分標準[10]
3組的評價結果見圖16~18。
圖16 第1組評價結果
圖17 第2組評價結果
圖18 第3組評價結果
為方便橫向對比,將3組人員評價分數求平均值,結果如圖19所示。
圖19 更改前后對比
從主觀評價結果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方案更改前評價人員對“眩目現象”評分最低,“泛白現象”和“鏡面成像”次之,“屏幕觀察動作”最高;
(2)副儀表板顯示屏的各項改正方案都有效的解決原有問題,尤其是“眩目現象”,所有參評人員評分最高;
(3)第3組評價人員(身高相對較矮)“屏幕觀察動作”評分從3提高到4.3,表明方案更改后的屏幕位置,身材較矮人員觀察動作更小,駕乘感覺更好。
智能化趨勢下“大尺寸”“多功能”的中控顯示屏已成為汽車必選配置之一。中控顯示屏的設計要綜合考慮“布置角度”、“HMI界面匹配”和“材質定義”等多方面因素,并且在布置完成后組織人員評價,確保中控顯示屏“布置位置”、“顯示界面”和“使用感知”等多方面滿足消費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