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揚
溥儀生于1906年2月7日,是正宗的00后,20世紀的00后。他3歲入宮,19歲出宮,在紫禁城里度過了他的童年與少年時光。
這16年,無論就整個中國還是紫禁城而言,都是天翻地覆的16年,大清朝變成了中華民國,帝制轉為共和制,生活方式漸而“現(xiàn)代化”,西洋舶來品更大規(guī)模地進入紫禁城……一名站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門檻上的00后少年如何面對歷經500年歷史的紫禁城與2000多年歷史的帝制余暉?
以溥儀一生的政治經歷來看,溥儀很難說有什么政治天賦,可能因為他始終未掌握實權,政治理念更無從說起,在革新或守舊,激進或保守上,都不太有什么展示機會。但是,就紫禁城這方溥儀可以說了算的天地而言,溥儀更像是一個紫禁城的革新者,讓我們看到了紫禁城主宰者對新生文化的渴望,看到了他改造紫禁城與傳統(tǒng)生活的一次次嘗試。
學英文
1919年3月,14歲的溥儀第一次見到了他的英國老師莊士敦。在此之前,溥儀也并不是對國外兩眼一抹黑,他的師傅陳寶琛曾去過南洋,見過外國人,給溥儀教過一些世界知識。
莊士敦是溥儀的英文教師,但教的遠遠不止英文。溥儀曾回憶稱:“英文倒不重要,他更注重的是教育我像個他所說的英國紳士那樣的人”。
學英文給溥儀最大的改變是,他開始迷戀上了英文名字。溥儀讓莊士敦給自己以及弟妹、后妃們起了一堆英文名字,溥儀叫亨利,皇后婉容叫伊麗莎白。更有趣的是,溥儀學會了這個時代外企那種中英文夾雜著的說話方式,整天拿出來“操練”:“威廉姆(溥儀弟弟溥杰),快給我把Pencil削好,放在desk上!”“阿瑟(溥儀堂弟溥佳),today下晌叫莉莉(溥儀三妹)他們來,hear外國軍樂!”
溥儀的雙語說得分外得意,據說聽得陳寶琛皺眉閉目,“像酸倒了牙齒似的”。
溥儀大婚時,他還按莊士敦的意思在乾清宮特意安排了一個招待酒會,親自用英文向外賓們致了謝詞。
穿西裝
溥儀很喜歡看莊士敦帶給他的西方畫報,他甚至由此知道了飛機、坦克。莊士敦曾帶給溥儀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畫報,給溥儀講解“坦克有什么作用,飛機是哪國的好,協(xié)約國軍隊怎樣勇敢”。溥儀回憶稱,“畫報上的飛機大炮、化學糖果和茶會上的禮節(jié)所代表的西洋文明,還是深深印進了我的心底”。
但溥儀一度最喜歡看的竟然是畫報上的廣告。溥儀經常命令內務府定購畫報上那樣的洋犬和鉆石,買西式家具,在養(yǎng)心殿鋪設地板,把紫檀木裝銅活的炕幾換成了抹著洋漆、裝著白瓷把手的炕幾,把宮廷里的陳設弄得不中不西。
溥儀甚至穿上了西裝。15歲那年,也就是1920年,溥儀決心完全按照莊士敦的穿衣打扮來改變自己,讓太監(jiān)到街上給他買了很多套西裝。溥儀回憶稱:“我穿上一套完全不合身、大得出奇的西服,而且把領帶像繩子似的系在領子的外面。當我這樣走進了毓慶宮,叫他看見了的時候,他簡直氣得發(fā)了抖,叫我趕快回去換下來?!?/p>
第二天,莊士敦帶來了裁縫給溥儀量尺寸,并頗具哲學家意味地告訴溥儀,如果不穿合身的西裝,還是穿原來的袍褂好。一節(jié)多么好的西學課啊。
事實上,莊士敦也的確不認為,拋棄龍袍穿上西裝就是溥儀的“出路”。大婚那天,溥儀回到養(yǎng)心殿后,脫下龍袍,換了一身西式打扮,內穿西服褲,頭戴鴨舌帽。帶著外國朋友們來的莊士敦看見后,臉立刻漲得通紅,他的那些大使一類的外國朋友們也露出了讓溥儀大惑不解的失望表情。莊士敦后來氣急敗壞地對溥儀說:“這叫什么樣子?皇帝陛下!中國皇帝戴了一頂獵帽!”
從《我的前半生》來看,溥儀似乎并沒有充分領會莊士敦的失望。莊士敦的大概意思是,在大婚這樣一個特殊日子里,溥儀作為中國皇帝就應該遵照皇家傳統(tǒng)穿中式服裝,盡可能履行傳統(tǒng)責任。溥儀平日里大可以無比愛好西方的生活方式,但在特殊日子里,還是要遵從傳統(tǒng)之美,否則連外國人也看不起他。
莊士敦當然不是想讓溥儀變成“傳統(tǒng)的奴隸”,在確實需要“革新”的地方他也表現(xiàn)得很激進。比如在戴眼鏡這個問題上,他的態(tài)度就與穿西服截然不同。溥儀15歲時,也就是開始穿西服那一年,莊士敦發(fā)現(xiàn)溥儀可能近視,就建議請個外國眼科醫(yī)生來檢驗一下,如果確實近視的話,就給溥儀配眼鏡。這一提議一度讓紫禁城炸開了鍋,“皇上的眼珠子還能叫外國人看?”從太妃起無一人答應,后來在莊士敦的游說之下,再加上溥儀的再三堅持,這才解決。
裝電話
不僅是戴眼鏡,溥儀在紫禁城里裝電話也引起了軒然大波。
溥儀聽說父親載灃家裝了電話,就隨口讓內務府在養(yǎng)心殿里也安上一個。誰料內務府大臣聽了溥儀的吩咐后,當即臉上變了色。
第三天,師傅們一齊向溥儀“施壓”稱:“這是祖制向來沒有的事,安上電話,什么人都可以跟皇上說話了,祖宗也沒這樣干過……這些西洋奇技淫巧,祖宗是不用的……”
第四天,溥儀也用祖宗懟了回去:“宮里的自鳴鐘、電燈,都是西洋玩意,祖制里沒有過,不是祖宗也用了嗎?
第五天,內務府被迫安上電話后,溥儀打了一通很著名的電話。溥儀從電話本上找到了胡適家的電話,打了過去,正是胡適本人接的:
“你是胡博士?好極了,你猜我是誰?”
“您是誰?我怎么聽不出來呢?”
“哈哈,別猜啦,我說吧,我是宣統(tǒng)!”
“宣統(tǒng)?是皇上?”
逗樂之余,溥儀還隨口邀請胡適到宮里來給他看看長什么樣。
誰知道,胡適在向莊士敦求證過以后,特別是確認不用磕頭之后,還真來了,“覲見”了20分鐘。溥儀問胡適白話文有什么用,說自己想做個“有為的青年”,胡適聽后贊嘆不已:“皇上真是開明,皇上用功讀書,前途有望,前途有望!”
最有趣的是,胡適后來競給莊士敦寫了一封頗有些“遺老”味道的信:“我不得不承認,我很為這次召見所感動。我當時競能在我國最末一代皇帝一歷代偉大的君主的最后一位代表的面前,占一席位!”
自行車
溥儀大婚時,溥佳送給他的“結婚禮物”是一輛自行車,這也是溥儀人生中的第一輛自行車。據溥佳回憶,“因他從未騎過自行車,看了十分高興,就開始練習起來”。
溥儀一接觸自行車就成了發(fā)燒友,白天騎,晚上騎,據說睡覺喊的夢話都是騎車,還教婉容學會了騎車;還命內務府花重金去買各種各樣的自行車,常騎的就有20多輛,有英國雙槍牌、三槍牌、帽牌,德國藍牌,法國雁牌等各種大小不同的款式,現(xiàn)在故宮博物院里還收藏著雙槍牌這款車。
為了在宮中騎車方便,溥儀讓人把祖先在幾百年間沒有感到不方便的官門門檻統(tǒng)統(tǒng)鋸掉了。當時宮中的大臣和太妃們認為鋸門檻會破壞宮廷的風水,極力阻止溥儀,但門檻最終還是被鋸掉了不下二三十處。
遣送太監(jiān)
眼見紫禁城內偷盜橫行,還都是監(jiān)守自盜,18歲的溥儀決定做一次大手術。內盜之猖獗,據說溥儀大婚剛結束,由珍珠玉翠裝嵌的皇后鳳冠上的全部珍寶,竟整個被換成了贗品。
紫禁城西北角坐落著建福宮及花園,這本是乾隆為自己的退休時光特意修的。乾隆去世后,嘉慶為表孝心,將乾隆生前最喜歡的寶物全部封存在建福宮一帶的庫房。這也是當時紫禁城里收藏寶物最多的地方。而溥儀的整頓方案是,先從建福宮入手,清點寶物的被盜情況。誰知道,清點剛開始,建福宮便在1923年6月27日晚發(fā)生火災,燒成了一片焦土,僅內務府的糊涂賬統(tǒng)計,就說毀了“金佛二千六百六十五尊,字畫一千一百五十七件,古玩四百三十五件,古書幾萬冊”。
建福宮大火之后,認定是太監(jiān)放火滅跡的溥儀決定對紫禁城實行休克式療法:除了太妃身邊的少數太監(jiān)之外,其他全部遣散。在溥儀手中,徹底終結了比皇權時間還要漫長的中國太監(jiān)制度。
自此,建福宮花園就沉睡在瓦礫之下長達80年之久,直到2006年建福宮復建竣工。
00后少年溥儀身上有傳統(tǒng)的一面,他很難走出時代對他的設定一帝制框架下的真龍?zhí)熳?,他不得不遵從很多古老的傳統(tǒng);但另一方面,溥儀盡力用他那個“開放”時代所掌握的一切信息,讓外界的新鮮事物走進紫禁城,去刷新自己的生活,改造被時間鎖住的紫禁城。
編輯/汪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