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茹
心理咨詢醫(yī)生,多家媒體特約心理撰稿人
如何化解母子之間的緊張關系?
我們夫妻有一個10歲的兒子,是最普通不過的三口之家,遇到的也是再普通不過的家庭成員之間的問題。主要是妻子管教方面主觀急躁,認為自己有理有據時就振振有詞;兒子天資聰穎口才好,總能找出媽媽話語中的破綻,與之針鋒相對不示弱,兩個人經常爭執(zhí)。隨著年齡的增長,母子之間較真的情況越來越多。我不如妻子能說會道,在氣頭上也勸不住她,和兒子的關系還不錯,只能事后做一點安撫說合的事情,被妻子戲稱為“和事佬”。都說青春期的孩子不好管,我兒子提前進入青春期啦?現在家庭氣氛就這般“火藥味”了,不知兒子真的翅膀硬了會怎樣?
你的來信道出了作為“和事佬”父親的苦惱,其實在家庭里,有你這么一個“中間力量”還是蠻重要的,我理解你的解釋和安撫,是在用一種溫和的態(tài)度緩解母子之間的對立、對抗情緒。假如在一個家庭中,父母親都非常強勢,凡事說一不二,那還有孩子成長的縫隙嗎?想想都感覺悲催!
青春期是心理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實際上并沒有家長們想像得那么無奈和束手無策。青春期首先是正性能量,心身快速發(fā)育成長,外形和內心都變化得很快,這個階段的心理特點是情緒不穩(wěn)定,容易偏激和沖動,順利時盲目夸大自己的能力,受挫敗時容易回避自卑,影響自我認同和正確的自我評價,總體說就是發(fā)展快且不穩(wěn)定。10歲還不是青春期,也就是青春前期吧。此年齡的孩子內心越來越渴望分離和獨立,這一點就成長本身而言是不可阻擋的,也就是說父母要了解青春期,明白自己以往的教育方式要適應孩子心理的變化,不能沿襲以往的教育做法(尤其是說話口吻),依然故我不利于孩子的心理發(fā)展。通常當孩子身高和父母差不多的時候,兩代人之間的沖突就會日漸多起來。這時,所有的事情都不是簡單的誰對誰錯,而是家長要學會用溝通協(xié)商的辦法與孩子共處,可以各抒己見,并在一定程度下求同存異。此時,孩子需要父母要像一個穩(wěn)定的容器“接住”他,包容、寬容孩子很重要的。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小時候管教嚴格一些,簡單粗暴問題不大,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再“好好說話”。我個人觀點交往方式不能太過于實用,好像我們是等孩子會發(fā)脾氣、敢于頂撞自己了,再收斂和調整自己的態(tài)度。正確的做法是:尊重孩子的意愿是一貫的(不因為是小孩子而被忽視),少年時就要好好說話,以上這些正確的交往方式是基礎、鋪墊和習慣,這樣到了青春期,一切才會來得更加順利自然。要知道一個人的感情記憶很厲害,不要忽略過往那些不經意的小傷害。如果孩子沒有能力消化積怨,就會積存成為心結,到青春期“一發(fā)而不收拾”。當孩子和家長一起“算總賬”,應對起來是非常麻煩的,所以還是從現在起就好好說話,在關系惡化方面盡量防患于未然!
不喜歡陪伴孩子的媽媽
我35歲,兒子4歲。平時我工作忙,公婆幫忙帶孩子,周末有空時我才能陪陪孩子,但即使是這樣,我也不喜歡和孩子在一起,我覺得孩子鬧,每次陪伴他我都覺得煎熬,感覺不到什么樂趣,相比之下我更喜歡看書、學習,甚至加班,這些也讓我更有價值感和成就感??吹酵g人和朋友都在努力也很享受做好媽媽,我很自責,但是我也沒法欺騙和假裝,這是價值觀問題嗎?還是我是個感情冷漠的人?
不喜歡陪孩子或者直接說不喜歡孩子,確實是一些母親的真實感受。不面對孩子時可能還好些,還有幾分想念;但每當面對孩子要有所付出時,發(fā)自內心的不情愿就會凸顯出來。說來不是不愛孩子,只是不愿意長時間地面對和陪伴?;蛘哒f當自己有需要時,孩子排在其后。我覺得你先不要自責(缺少母愛),不要急于給自己“貼標簽”,事出有因,可能真正的原因在于你早年的生活印記。通常不喜歡孩子的母親不是簡單地缺少母愛(母愛需要被喚起),很可能在童年時自己生活在一個缺少被愛、被關注的生活環(huán)境中。比如:父母忙碌無暇顧及,孩子獨處為多,或者被送出去寄養(yǎng)于老輩身邊等等。如果我們自己年幼時是在沒有陪伴、缺少關注中長大的,自己這段經歷是空白甚至是負面的感覺,產生不了快樂體驗和興趣,如此當自己成為母親之后也會無意識地忽略。記憶是有溫度的,如果我們沒有被真切地疼愛過,現在面對孩子很可能找不到感覺,就更談不上用心和耐心了。建議你做個嘗試:把孩子想像成是年幼的我們自己,你會是怎樣的感覺(正面還是負面的)?你想和孩子說些什么?面對“小時候的自己”,還會勾起你其他哪些聯想?你希望怎樣被面對?靜下心來慢慢地體會,只要不回避、不防御,就像照鏡子一樣,你的感受會引領你看到很多內心的東西,或許能逐漸明白和認識自己??辞宄螅裟茏约好鎸?,說明問題不大;如果自行處理有難度,可以尋求心理幫助。
永遠責怪別人的老公
我老公40多歲,他有個毛病我真是越來越煩 ,就是他從來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不管大錯小錯,都會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甚至連做飯時碰倒了調料瓶,都怪我把調料瓶放的位置不好礙他的事,然后還氣鼓鼓地批評我。他這么多年無論自身成長還是事業(yè)上 ,都處于停滯狀態(tài),也幾乎沒有朋友,當然他把這個也歸結于外部原因。請問他為什么會這樣?他是真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還是不想承認?
你描述的先生推卸和埋怨等表現,他對自己所有的過錯進行了一個向外歸因:即只要說成不是自己的原因就沒有錯,就不必擔心被其他人指責,也不必承擔什么。為什么會這樣?我不清楚你熟悉婆家的人嗎?先生的原生家庭是怎樣一種關系狀態(tài)?那其中是否有人特別嚴厲、特別能從發(fā)現別人的錯誤中找到良好感覺?是否有人發(fā)現其他成員的過錯就不依不饒?是否有家庭成員不得不經常以認錯的方式緩解家庭中的“沖突”?是否只有沒錯的人在家庭中才具有地位和話語權?……家庭是一個孩子早期成長的土壤,家庭關系是孩子最初觀摩、理解人際關系的演練場,或許從中能找到合理的解釋。他是意識不到還是不想承認? 人在自己的一生中是通過不斷地否定自己而成長的,懂得反省和自知力很重要。如果多年來不成長,被人告知也不反思,那就可能真的不清楚真實的自己。我更想說是假裝永遠沒有錯,也是一種用來保護自己的心理防御方式,因為當事人對自己的評價不夠積極,信心也不強大,承受不起認錯(似乎是被否認),于是就努力偽裝成無錯者,好讓自己的心理感受在現實版中不至于太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