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穎芳
水是眼波橫。在缺水的北方,澇池就像是村莊的眼睛,清澈,靈動,盛放著豐富的鄉(xiāng)村故事。
童年時,澇池也是我們的樂園。它位于寧家村四個自然村中間,四周是楊樹與柳樹,倒影入水,增添了幾許如詩如畫的韻味。北邊是一座由寺廟改造而成的小學,在澇池與學校中間有一塊平坦的空地,是學校的操場。
澇池是我們洗衣服的地方。吃過午飯,村里大姑娘、小媳婦,或者小女孩,三三兩兩,端著盆子,拿著木質(zhì)的洗衣板,有的還拿著棒槌,有說有笑地來到澇池洗衣服。
澇池也是女人聚會談笑的絕佳場所。在這里,大家一邊洗著全家的衣服,一邊拉著家常:鄰居家又生了個女孩,聽說要送人啦;東家的婆婆很厲害;西家的男人又打媳婦了;我家母豬下了一窩小豬;小娟她媽從娘家拿的花樣是最新的,明兒個去借一下,雨天不下地,給娃娃們繡個肚兜;后天春蘭出嫁,咱門子的去給三嬸幫忙吧;翠蓮的公公聽說是因為得了不好的病,喝農(nóng)藥死的;秀娥的大閨女紅霞聽說找了個部隊的女婿,是咱們鄰村的……你一言,我一語,嘰嘰喳喳,匯集在澇池里。陽光安靜地照著,微風吹過來,輕輕地,慢慢地。
夏天的時候,澇池是孩子們的樂園。男孩子在這里戲水、游泳,澇池成為許多鄉(xiāng)村男生最初學游泳的地方。小女孩們常常來澇池洗衣服,有奶奶的頭巾,爺爺?shù)氖峙?,弟弟妹妹們的小衣物。一般會早早地來,選一個最好的位置,水深淺剛好,用磚頭、石塊支好洗衣板,便認真地洗起來。那時候,洗滌劑較少,經(jīng)常用皂角洗。村口有幾棵大皂角樹,成熟的皂角用石塊砸開,用來洗衣,便會有許多泡沫,有一種淡淡的清香。后來有了肥皂,記得有一種塑料包裝袋上印著漂亮紅花的山丹丹牌洗衣粉。在洗衣服過程中,常常會有小女孩的一聲驚呼,那肯定是把肥皂掉進了澇池里。肥皂快用完時又小又滑,稍不注意會掉到水里,有些地方水深,便撈不到了,有些水淺的地方,立刻用手去摸,還可以找到。如果肥皂還比較大,又掉到水里找不到了,小女孩們便會很惋惜很沮喪:唉,回家又要遭媽媽罵了。
夏日午后,天氣炎熱,蟬在樹上鳴叫著。人們在午休小憩,澇池特別安靜。待到四點以后,女人們便陸續(xù)來到澇池,洗衣服,聊天說笑。澇池上面的小路上,走動著閑散的男人,有些在抽著剛卷好的旱煙,有些在路邊下著象棋,有些蹲在一起玩丟方,在地上劃幾道線,便是一個簡易棋盤,你用小土塊,我用小樹枝,開始金戈鐵馬、硝煙彌漫起來。幾個老漢在澇池東邊的空地上放羊,羊吃著鮮嫩的青草,偶爾會咩咩地叫幾聲。
夕陽西下,太陽的光線越來越暗,鄉(xiāng)村的黃昏更加靜謐。樹梢上有了淡青色的炊煙裊裊縈繞,有老婆婆喊著孫子的小名兒叫著回家喝湯了。喝湯是老家吃晚飯的一種說法。隨著太陽落下,暮色四起,飯菜的香味兒似乎也飄到澇池了。邊玩邊洗衣服的女孩子們也加快了速度,洗完后,端起盆子一起說說笑笑地向家走去。
澇池,洗掉了生活的塵土,洗掉了父輩勞作的艱辛,洗掉了昨日的辛酸,洗掉了女人們的委屈,洗出了一個嶄新的明天。流年似水,澇池也洗掉了我們的童年、少年,洗掉了那段貧窮、單純卻不乏樂趣的歲月。
后來,我們長大了,一部分伙伴留在故鄉(xiāng)熟悉的土地上,繼續(xù)地里的耕作,種植小麥、玉米、辣椒;一部分伙伴外出求學,在外地工作、安家,離故鄉(xiāng)越來越遠,老家也越來越模糊。
再后來,爺爺奶奶也過世了,東邊的墓地墳頭多了些,村里熟悉的老人少了。偶爾回鄉(xiāng),在村口玩耍的小孩子們竟一個都不認識了。聽母親介紹,再細看,也是偶爾從他們童稚的臉上,發(fā)現(xiàn)一點他們父母當年的痕跡與影子。
當年我們上小學時由廟宇改造成的學校已拆掉了,代替它的是一座寬敞明亮的現(xiàn)代化教學樓。而學校門前的澇池,已經(jīng)干涸了,四周小草青青。當年那一面明亮的鏡子消失了。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年輕人大多都外出工作、定居,或者去外地打工,留下年老的人守著村子。孩子們?nèi)タh城或者城市上學了,村里的學校漸漸荒蕪。后來小學生少了,學校和附近其他學校合并,這所嶄新的寧家村小學便廢棄了,一度被鄉(xiāng)鄰買去做磚廠?,F(xiàn)在,聽說要改造成村上的養(yǎng)老院。
去年,老家過廟會,唱大戲,我回去了。走到曾經(jīng)的澇池邊,不見當年一絲痕跡,只有荒草依然茂盛。過去的操場所在地,搭了一個戲臺,岐山縣人民劇團正在上演秦腔戲《五典坡》。臺下,稀稀落落地有幾個老人坐在小凳子上看戲。周圍,零星地擺著小攤,有賣搟面皮、蜂蜜粽子的,還有一些賣日常生活用品的。當年過廟會的盛況不復存在。
臺上薛平貴唱著:少年子弟江湖老,紅粉佳人兩鬢斑。三姐不信菱花看,不像當年彩樓前……
老家院子里有一棵葡萄樹。大約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時候,我家從老宅子搬到了新蓋的房子里。那年春天,母親從別人家拿來一株小葡萄苗,栽到前院的小花園里。
葡萄樹一天天長大了,枝條藤蔓越來越茂盛。母親搭了架子,葡萄藤沿著架子往上爬,一陣風吹過,一陣雨落下,陽光明亮地照耀著院子,葡萄樹長得更快了。幾年的時間,藤蔓葉子就覆蓋了半個院子的天空。
在長長的炎熱的夏日,葡萄藤下便是一個綠樹濃蔭的好去處。母親叫人用水泥在葡萄藤下做了一個方形的簡易石桌,旁邊是兩個小石凳。我們經(jīng)常在這里吃飯、寫作業(yè)。寫累的時候,抬頭看看,頭頂是茂密的枝葉編織的綠色天空。結(jié)出小小的葡萄后,葡萄藤下就有了無窮的樂趣。哪一顆變大了,軟了,變成紫色了,我們會迫不及待地摘下來,放在嘴里品嘗。葡萄成熟后,晶瑩玉潤,變?yōu)橐活w顆美麗的紫水晶。酸酸甜甜的味道,便是童年的美味與歡樂。
母親從地里回來,經(jīng)常會坐在葡萄藤下摘菜。農(nóng)閑時節(jié),有時對門或者鄰居的嬸嬸、大媽來家串門。她們在葡萄藤下曬太陽,拉家常,織毛衣,納鞋墊,縫補衣服。葡萄樹上會有鳥雀飛來飛去,嘰嘰喳喳地叫著。經(jīng)常愛來串門的是斜對門的引翠姨,每次她來,肯定又是和丈夫吵了架,來給母親訴苦。她的丈夫是個鄉(xiāng)村小學老師,有兩個兒子在上學。從我記事起,他們兩口子就吵了一輩子架,幾乎天天在吵,從家里吵到街道,街坊鄰居都能聽到。最后的結(jié)果是,引翠姨來我家,坐在院子葡萄藤下,找我母親評理。清官難斷家務事。這時,母親常常會勸勸她,安慰她,讓她消消氣。其實,更多的時候,母親說不了幾句,引翠姨說完罵完,釋放了,最后就回家了。葡萄藤下又恢復了平靜。
平時放學回家,我和弟弟會在葡萄藤下寫作業(yè)。放暑假時,我們在葡萄藤下學下象棋和跳棋,或者手捧一本小說看。偶爾,街道會傳來冰棍的叫賣聲。我們往往抵擋不住誘惑,找自己的零花錢,多是母親給的幾分零錢。我們翻遍口袋,把錢湊在一起,看夠不夠買兩支冰棍,如果不夠,就買一支,然后分著吃。那冰冰涼涼又甜甜的滋味,便是夏天最美好的記憶。
每年農(nóng)歷七月初七,是傳統(tǒng)的七夕節(jié),在家鄉(xiāng)叫乞巧節(jié)。七夕這天晚上,母親說,站在葡萄藤下,會聽到在鵲橋上相會的牛郎和織女在說悄悄話。我信以為真,夜晚來臨,我就真得站在樹下聽,但沒有聽到過什么。傳來的,是誰家的狗吠聲,是小孩子的哭鬧聲,是老人的咳嗽聲。今年沒有聽到,錯過了,我會在第二年七夕節(jié)的晚上準時站在葡萄藤下聽,但還是沒有聽到過。我曾問母親,是不是他們說話聲音太小了,而天上距地上又太遠,所以聽不到。母親說是的,他們后半夜才說話的,你那時早睡了。直到大一些了,我才知道這只是美麗的傳說。知道真相后,不禁有些悵惘。
我上大學時,由于家里重新蓋房,規(guī)劃院子,所以那棵在前院長了很多年、陪伴我們長大的葡萄樹便被砍伐了。放假回來后問母親,說那么大的樹了,為什么不挪個地方栽呢,母親說,這棵葡萄樹品種老化了,葡萄小,也不是太甜,村里王姨家種的葡萄是新品種,結(jié)的果子多,又大又甜,在她家另移栽一個枝條吧。
那棵新葡萄幼苗被栽在了后院,生根發(fā)芽,又結(jié)葡萄了,但我能見到的次數(shù)卻很少了。大學畢業(yè)后,我又去了外地工作。每到吃葡萄的季節(jié),便會想起那棵陪伴了我們多年的葡萄樹,想起葡萄藤下美好的少年時光。
一直以為,會做女紅的女子一定是個內(nèi)心細膩、情感溫柔的人。而關于愛情婚姻幸福的畫面里,一定也會有這樣一個鏡頭:向晚的微風中,一個女子拿著繡花繃子在繡花,纖長的手指間,是一根銀針在上下飛舞,彩線在絲綢布匹上穿梭流連。
等一件繡品完成,一件凝結(jié)著姑娘心血與情感的工藝品也就誕生了???,鮮艷的花兒正含苞怒放,嫩綠的葉子迎風招展,蝴蝶在翩翩起舞,兩只鴛鴦在水里嬉戲,一只小鳥在枝頭歌唱,還有咧開嘴笑的石榴……
那時候,鄉(xiāng)村女孩子們幾乎都會繡花、納鞋墊、縫衣服、織毛衣。我小時候也曾經(jīng)很努力地學過,但是因為天資愚鈍,所以一直沒有學會女紅。
我的母親是鳳翔縣人,鳳翔以東湖柳、西鳳酒、姑娘手而聞名,所以母親從小心靈手巧,她繡花、織布、縫補衣服樣樣都行。那時候外婆家家境好,母親上學上到初中,后來有了工作,在岐山蔡家坡一家機械廠擔任出納。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她和父親結(jié)婚后,一度也上班,由于父親長年在外地工作,逢年過節(jié)才回家,母親作為長媳,要操心一大家人的生活,有了姐姐后,又要照顧年幼的姐姐,還有地里的活兒和繁重的家務,母親就辭了工作回家,專門照顧一大家人。
紡線、織布、縫補衣物,家里的針線活兒母親樣樣都能干。小時候,我們穿的衣服,是家里種了棉花,母親紡成線,到村里一家染坊去染上色,再織成各種彩條布,然后回來做成衣物。我剛上小學時,經(jīng)常穿母親用粗布做的褲子。后來家境好些了,才穿上了的確良、滌綸、棉布等面料做成的衣服。到現(xiàn)在我仍然記得小時候穿過的最珍愛的一件衣服。那是母親用玫紅色的棉布給我縫制的外衣,在衣領邊鑲了一道花邊,在右前胸位置,是母親繡的一朵漂亮的粉色牡丹花。記憶中我還有幾雙漂亮的繡花鞋,有粉色和藍色的,緞面上是母親繡的蝴蝶和小花朵,因為喜歡,平時舍不得穿,常常在過年或者走親戚時才會穿上。
父親年輕時是個裁縫,會做衣服,在外地一家服裝廠工作。每當過年時,我們就盼望父親回來給我們做新衣服。母親買好布料,父親常常在大年二十八、九才回家。他也經(jīng)常熬夜給我們縫制一件件新衣服,好在初一的早晨,讓我們穿戴一新出門去玩。
家里的三個姑姑和姐姐也都會女紅。家鄉(xiāng)的女孩子,十幾歲都學會女紅,給弟弟妹妹們縫個扣子,織件毛衣,補個補丁,以減輕母親的負擔。女孩子們還有給自己做嫁妝的任務。幾乎妙齡的女子,都會女紅。那時訂了婚,流行給準女婿做鞋墊,家鄉(xiāng)人叫納鞋墊。量好了他的尺碼,便用碎布頭或者舊衣服剪成布片,用面粉打成的漿糊一層一層粘在一起,厚度適中,再曬干,根據(jù)尺寸畫好鞋樣,最后再把一層白布作為面層糊在上面,晾干,然后就可以在上面繡花了。一般是畫好圖案,再用彩線一針一針地去繡。圖案多是繞枝蓮、鴛鴦等具有愛情寓意的。還有一種比較復雜,是把釘完紗窗后剩下的小塊紗窗布放到鞋墊上,再用油筆順著紗網(wǎng)的細小格子淺淺地在上面畫出來,最后再搭配彩線,或菱形,或方形,按照一定的圖案仔細地繡出來。
在出嫁前,每個女孩子都要親手給自己繡幾幅門簾腦和枕頭套,還要繡出嫁時給親戚們送的枕頭套??粗切┐蠼憬銈冇姓f有笑地坐在院子里或者家門口大樹下,一針一線地為自己繡嫁妝時,她們的臉上滿是幸福的紅暈與甜蜜的微笑。
我大約是在十幾歲的時候?qū)W習女紅的。那時,對門的小伙伴麗麗手很巧,和我年紀一樣大,她早早輟學了,家務女紅樣樣精通。于是暑假里,我也讓媽媽給我做了一個鞋墊樣子,跟著麗麗學納鞋墊。鞋墊小小的,是我自己的尺寸,我想給自己納一雙漂亮的鞋墊。先從最基礎的學起。那是一雙藏藍色的鞋墊,我拿白線練手,并且第一次學著戴上了頂針。但是納鞋墊并沒有我想象中的輕松容易。我不會用頂針,便又取下來,誰知一針下去,竟然扎不透,練習了好幾次,手指被針扎破了,忙得滿頭大汗,針腳卻是歪歪扭扭。而麗麗的鞋墊針腳細密整齊,看起來很漂亮。麗麗一遍遍教我,我還是手指笨拙。我很沮喪,我連最簡單的都學不會,如何奢望能在絲綢上繡出美麗的花兒呢?看來,還是讀書更容易吧,于是我就放棄了學女紅。
母親曾從箱底拿出她珍藏了多年的幾幅繡品讓我看。那是幾幅枕頭腦,是在粉色、綠色、藍色的綢緞上繡出來的,有紅色的花朵,有藍色的小鳥,也有鮮艷的桃子、石榴,看起來靈動、鮮活,栩栩如生。母親說,那是她姐姐在出嫁前為自己繡的嫁妝??墒窃谑藲q出嫁前夕,她姐姐卻因一場病突然去世了。外婆很傷心,把她繡的嫁妝一直收起來留作紀念。母親長大以后,外婆又把這繡品送給了母親。母親舍不得用,一直壓在箱底,用來紀念她那死于豆蔻年華的姐姐。
女紅于我終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遠沒有讀書學習這樣有趣。家里有媽媽、姐姐會做女紅,沒有人逼我去學,父母也指望我好好讀書,考大學。于是,我從此沒有再動學女紅的念頭。
直到上了大學,宿舍同學流行在周末織毛衣,我也買來毛線,學習編織,最終也只是學會了織圍巾和發(fā)帶這樣最簡單的東西,工藝復雜的毛衣最終沒有學會。
工作以后,談戀愛時,那時流行給男朋友織毛衣,當時剛認識的男友也買來毛線,讓我給他織件毛衣。我愛寫詩,不會織毛衣,就和女友商量,把毛線送到毛衣加工店,讓機器替我織了一件毛衣送給他,就算交了差。我知道,那件毛衣是不能和人家女孩子的手織毛衣相比的,那一針一線,傾注了她們的柔情,寄托著她們的愛意,凝結(jié)著她們手指的溫度。而機器織的,肯定沒有手織的毛衣暖和吧。
直到結(jié)婚有了孩子,在精于女紅的同事的耐心指導下,在她手把手的幫助下,我給老公和孩子各織了一件毛衣。對我來說,那是多么浩大繁瑣的工程??!此后,便再也沒有織過。我知道,我連縫一只紐扣都覺得是困難的,織毛衣更是我無法獨立完成的艱辛的一件事情。還好,商場的羊毛衫越來越漂亮,我不用為織毛衣而發(fā)愁了。甚至改衣物,縫扣子,熨燙衣服,現(xiàn)在都有了專門的店鋪,我也不再為自己手笨、為自己不稱職而羞愧了。
今生,女紅于我,終是陌路??擅慨斂吹矫利惖氖止だC品,我還是艷羨和驚嘆:那該是多么心靈手巧的女子才能繡出來的藝術品?。?/p>
畫窗花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西府鄉(xiāng)村女孩子們都會干的活兒。臨近年關,大人們刷墻掃塵,購買年貨,女孩子們便互相借畫本,準備畫窗花。
那時西府農(nóng)村的房屋窗戶,多是傳統(tǒng)的小方塊木格子窗戶,方方正正。老家的習俗,是要在過新年時糊花窗子。一般是把白紙裁成正方形,比窗格子略大一些,然后鋪在畫本上,把要畫的花卉、壽桃等圖案,描摹在白紙上,再用水彩顏料涂上色,最后再把窗花粘貼在窗欞上。
畫窗花一般是家里女孩子們的任務。村里有好幾種畫本年年在傳用。是愛好美術或者有繪畫才華的人在一本厚厚的大本子上畫好許多漂亮的栩栩如生的圖案式樣,多是吉祥、喜慶、美麗的。有魚、鴛鴦,有牡丹、梅花、荷花等各種漂亮的花卉,也有壽桃、石榴等。窗花一般是成雙成對的,圖案兩個互相對稱,在糊窗子的時候,窗花與窗花之間是用正方形的白紙相間隔,或者成菱形,或者是大正方形里套小正方形。總之,別具一格,富有審美趣味。
臘月里,女孩子們坐在燒得暖暖和和的炕頭窗前,或者于陽光晴好的中午坐在院子里,一筆一筆地描畫著窗花。家里窗戶多的,有時要畫好幾天。女孩子們在一起討論,哪個圖案好看,誰家的畫本里有新花樣了,大家互相換著畫本,想把最新最美的窗花畫出來。
窗花畫好后,便是涂色。細心的女孩子們有時在一起探討,這朵花涂成玫紅,那朵涂成桃紅,還有金黃色的花蕊,葉子這張涂成青綠,那張涂成淺綠……涂好的窗花晾干,便收起來。直到臘月二十八、九,就可以糊窗花了。把面粉加水調(diào)成糊狀,再加熱,一碗自制的漿糊就好了,等晾涼,就可以糊了。在等的過程中,把去年舊的窗花撕掉,用小刀刮干凈窗欞,用抹布擦拭掉灰塵,就可以糊了。女孩子們數(shù)一下窗欞,再根據(jù)格子多少,偶數(shù)還是奇數(shù),然后確定規(guī)劃窗花的形狀。最上面一行一般會留下來,手巧的姐姐或者嫂子們會提前用紅的、綠的、黃的各色彩紙,剪出各種圖案,家鄉(xiāng)把這種彩色剪紙叫煙格,要在每個窗子的第一行用的。她們剪出細密生動的圖案,有雙喜字,有福、祿、壽字,也有雙魚、石榴、壽桃等,精細,美麗。
糊煙格,也是按各色互相對應起來糊的。然后就是糊窗花了。等一面窗子全部糊好,先晾曬著,再糊第二個窗子。等把所有的窗子都糊好了,大家快樂地站在外面院子欣賞,每一個就像是一件藝術品,鮮艷,美麗,喜慶,新年的氣氛馬上就有了。
家里大人在準備好過年的東西后,站在院子里看糊好的新窗戶,那些花兒,那些美麗的圖案,讓人心情愉悅。這些窗子上的美麗風景,寄托著人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
晚上,躺在煥然一新的屋子里睡覺,淡淡的月光透過窗花照進來,特別的夢幻和美麗。而在晚上的夢里,也是春暖花開的景象,是花朵的芬芳,是果實的甜美。
正月里,走親訪友,走進每家的院落,大家首先看到的便是美麗的窗花。誰家姑娘的手巧,誰家的窗花最好看,也成了大媽大嬸的談資。
新的窗花隨著時光的流逝,在風吹日曬中,會慢慢變舊,褪色,發(fā)黃。大家便期待著下一個新年的來臨,期待著新的窗花在窗子上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