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廣志
(鶴崗市廣播電視臺,鶴崗 154100)
近年來,民生新聞之所以能夠被百姓認可,被百姓接納,甚至是得到百姓的好評,主要是由于民生新聞所講的事貼近百姓生活,用百姓的話語習慣進行表述,并且站在百姓角度考慮問題。歷史是在進步的,民生新聞更是站在時代的前沿,引領時代創(chuàng)新這是媒體的責任,在發(fā)現(xiàn)致命性傳播缺點,媒體人勇于去突破。鶴崗市廣播電視臺《百姓百事》欄目則針對民生新聞的各類弊病,不斷探索、不斷尋找新的解決辦法。今天談的是增加節(jié)目深度的追蹤報道。利用追蹤報道的形式對新聞事實進行更加深度地調查和報道,將事實發(fā)展動向進行系列的播出,在后續(xù)事件當中不斷地尋找“爆破點”,并利用這種“爆破點”引起社會重視、引起百姓關注。這對于《百姓百事》欄目的發(fā)展來說,不僅僅是提高了收視率這么簡單,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廣大群眾對于欄目的信任,提升欄目公信力。
對于媒體來說,在正確的輿論導向下,贏得受眾才是做好節(jié)目的基礎。鶴崗市廣播電視臺《百姓百事》欄目組,走過10 年民生新聞路,在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中,感受民生新聞特有的責任。一次次改革,一次次改版,就是想給觀眾一個與時代并進的民生新聞,而追蹤報道的形式也是時代帶給民生新聞的一個烙印,這也是深度報道帶給新聞人的夢想,在實踐中我們感受到這是在民生新聞突破瓶頸的一個方法。
鶴崗市廣播電視臺《百姓百事》欄目多次改革,欄目在內容形式上一次次創(chuàng)新,創(chuàng)立追蹤報道板塊,是改革的一個內容。如何追蹤、如何利用手里的資源、如何將追蹤報道做的有看點,成為了我們每一名記者的必須課。人手一個采訪本,這是我們的職業(yè)素養(yǎng),在這個筆記本上,詳細地羅列著各項追蹤記錄,從開始到發(fā)展,再到計劃最終結尾,完整的進展情況都要在上面詳細記錄,從而避免遺漏或是忘記。在這一年當中追蹤報道在《百姓百事》欄目發(fā)稿量的占比高達百分之二十五,這不僅成為了欄目的一大特色,更加讓百姓對我們欄目有了信任度和依賴感。
《百姓百事》欄目最早的一檔追蹤報道是關于北方供暖的《供暖進行時》,記者在百姓與供暖單位之間架起了一座有效的溝通橋梁,讓雙方能夠平等對話,既屏蔽了一些流傳于百姓之間的惡性流言,又積極與供暖部門溝通問題處理辦法,經過我們的努力,百姓的屋子暖了,心也暖了。
追蹤、有效追蹤、直擊追蹤、深度追蹤,這一系列話語在日常會議與采訪中成為了長談的話題,但卻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新聞著手點。
2017 年初,一名六十多歲的大爺找到了我們欄目,他對記者說,自己退休攢下的養(yǎng)老錢,被人騙走了好幾萬塊,經過記者詳細的詢問與調查,原來這位老大爺在一個地下售藥窩點經過了三天的聽課被“成功”洗腦,自掏腰包買了他們所謂的包治百病的藥品和醫(yī)療器材,經過了幾天的反復思量,他感覺到自己被騙了。老人不敢和兒女講,只能找到我們向我們欄目組求助,在了解了前因后果后,我決定要到這個地下售藥窩點一探究竟,經過了幾天時間的明查和暗訪,我們終于掌握了大量虛假宣傳和售賣假藥的證據,又與食藥局、公安局等多家部門聯(lián)合,將這個售藥窩點一舉搗毀,事情最終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經過了幾年時間的摸索和實踐,針對地方特點和人群特點,我們欄目組也逐漸地摸索出了一套屬于自己,行之有效的報道方式。
如何才能夠讓追蹤報道更加有爆發(fā)力,更加有爆炸性呢?最開始時候我們會感覺追蹤報道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播出后,效果反而在逐漸降低,有時候甚至產生了反響平平的效果,看點少、效果小成為了我們最開始的頭號問題。
在一次次的摸索與實踐中,我們欄目組的工作人員逐漸地摸索出了一條新的道路,那就是在最終報道中尋找出“二次爆炸”的時間節(jié)點或是事件節(jié)點,不斷在節(jié)目中提出問題、再解答疑惑、不斷提出觀點、在用事實將觀點推翻或糾偏,從這一系列動作中,將事件的發(fā)展講述出來,引導大家產生強烈的觀看欲望。在2015 年的一條報道中,從全樓住戶的身體集體不適、再到調查水質、檢測土壤,在不斷地猜測與事實調查的推翻中,逐步揭開事情的真相,我們不斷在節(jié)目中提出新的疑問,不斷將事情一步步向前推進,最終在樓頂找到了某單位安裝的電信設備,四條追蹤報道,每一條的結尾都留下新的疑團,每一條新聞的開篇都盡最大可能做到無縫銜接,努力讓每一條新聞都有看點、有新意,有“爆炸點”。這樣的追蹤報道才能真正的讓觀眾想看、愛看甚至追看。在一系列的報道中,努力的做到“二次爆炸”甚至“三次爆炸”,每一個炸點都要確保比前一個更有震撼力,更加讓人無法忘卻。
能夠引起百姓共鳴的,往往是我們追蹤報道的熱門話題,而能夠引起百姓關注的也正是時下的一些熱點話題,那么如何能夠在新聞報道中搶占先機,則顯得更為重要。作為一檔本土民生欄目,“地方性”及“本土經驗”是生生不息的文化根基。那么,搶占先機就要必別人更懂得利用“地方性”的優(yōu)勢,只有“快”起來了,才能夠首先引來觀眾的“眼球”,這樣接下來的報道才有人去關注,這樣我們才有更多的時間去爭奪報道的深度,才能夠比別人發(fā)現(xiàn)更多的新問題。搶在別人前頭做好一件事,要好過在別人后面做著復雜的一百件事更容易讓人記住。
回述對于新聞報道有兩個作用:一是總結,二是截取精華。這兩點無疑是讓觀眾印象更加深刻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當遇到一個值得播出的題材的時候,一次播出總是覺得可惜,此時,善于利用回述,就會讓精彩乘以二,讓百姓對新聞有更加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