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展
輻射分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所謂“電離”是指生物體受到輻射時,某些組織會發(fā)生物理、化學變化,從而造成損害的過程。非電離輻射能量較弱,沒有電離能力,如手機、電腦、微波爐、通信基站等設備發(fā)出的電磁波。電離輻射能量較高,對人體有害,主要包括a、β、y射線、X射線和中子射線。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電離輻射,只是輻射劑量極其微小,但在醫(yī)院,卻能經常發(fā)現“當心電離輻射”的黃色警示標志。醫(yī)學上,一般采用毫西弗mSv來衡量輻射危害性,只有遭受100毫西弗以上的輻射量,人體患癌的概率才會明顯增加。
在醫(yī)院,臨床醫(yī)生為了明確發(fā)病器官、所在部位、病灶大小以便于精準治療,常常需要患者到放射科做各種影像檢查,包括超聲、×線拍片、CT、MRI(磁共振)等。這些檢查對患者的健康影響大嗎?
事實上,我們在談輻射傷害時都必須緊緊地與劑量聯系在一起。下面,我們就為這些醫(yī)學影像檢查的輻射劑量排個名。
●B超
輻射:無
B超的原理是用超聲波穿透人體,當聲波遇到人體組織時會產生反射波,通過計算反射波呈像。就像挑西瓜一樣,邊敲邊看顯示病灶情況,完全沒有輻射。
●磁共振成像(MRI)
輻射:無
磁共振成像(MRI)有時也被稱作核磁共振,它沒有核,更沒有輻射。它的顯影原理,就是將身體里的水分子搖一搖振動,然后再平靜下來,以此來探測水分子的變化。水多的地方就是磁共振成像信號最強的地方,大腦、脊髓、椎間盤、關節(jié)軟骨是磁共振最愛的部位。
●X光攝影(平片)
輻射:很小,0.1毫西弗
一次胸部X光檢查,大致相當于日常生活10天所受的輻射,或者是坐十幾個小時飛機所受的輻射。X光會穿過人體,遇到被遮擋的部位,底片上不會曝光,洗片后這個部位成為白色。
●CT
輻射:較高,2~15毫西弗
CT的檢查原理是×光會分層穿過人體,通過電腦計算后二次成像,就像把一片面包切成片來看。CT檢查的輻射量要高出×射線10倍、30倍,甚至是上百倍,這與CT機性能、掃描部位、成像的清晰度有關,尤其是腹部多期增強CT的輻射量相對較高。但也不必太緊張,目前CT檢查的輻射量都在安全范圍內,而且CT設備中的×線管就像日常用的燈管,有不同的瓦數,還可調亮度,因此輻射量不是恒定的,是可以調節(jié)的。
●單光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成像術(SPECT)
輻射:有,但不大,0.1~5.2亳西弗
這是一種核醫(yī)學檢查,但請大家不要談“核”色變!它是針對人體內組織血流、功能代謝及生理生化成像。它的檢查原理是借助于微量核素藥物、現代醫(yī)學影像技術與分子生物學相結合的新技術,高靈敏反映人體內組織器官的血流灌注、功能代謝及生理生化的成像方法。該檢查的用途非常廣泛,主要用于早期推斷腦、心臟、腎臟、肝、肺、甲狀旁腺等人體各臟器的功能改變,血液供給和代謝改變等。如:全身骨顯像(4.2毫西弗):一次檢查可以對全身骨骼進行掃描,對各種良惡性骨疾病的靈敏度非常高(可探測出90%以上的病變)。甲狀腺掃描(3.6毫西弗):適用于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低下和各種甲狀腺炎、甲狀腺結節(jié)疾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SPECT檢查輻射量不高,不會對周圍醫(yī)護人員、家屬造成輻射損傷。全身骨顯像可較×等影像檢查提前3~6個月發(fā)現骨轉移灶。上圖中×片顯示陰性(右),但骨顯像(左)發(fā)現右側股骨上端骨轉移灶。
●正電子發(fā)射斷層顯像,計算機斷層掃描(PET/CT)
輻射:有,PET與CT輻射劑量疊加,最大僅有15毫西弗
與SPECT的局部檢查不同的是,PET/CT針對的是全身檢查。作為目前最先進的分子影像檢查,可以集中進行全身腫瘤尋找和療效評判。大部分腫瘤的葡萄糖代謝是增高的PET/CT可以一次檢查就明確全身的代謝情況,在形態(tài)發(fā)生改變前就發(fā)現病變,被戲稱為篩查腫瘤的核醫(yī)學高級檢查方法。
這種檢查適用于這些人:
臨床高度懷疑腫瘤卻找不到原發(fā)灶:已經確診腫瘤卻不知道是否有遠處轉移:放化療后想及時判斷療效,指導下一步治療方案的患者。
雖然屬于核醫(yī)學范疇,但檢查的輻射劑量卻不并大,掃描一次全身PET/CT最大也只有15毫西弗,是低輻射劑量、非常安全的醫(yī)學檢查。以吸煙者為例,如果每天吸1包煙,每年受到的輻射劑量是35毫西弗,遠大于大多數的醫(yī)療輻射劑量。
其實,負責醫(yī)學影像的醫(yī)生們承擔著比病人高得多的輻射風險,畢竟病人檢查是偶爾的,醫(yī)生卻常年與輻射為伴,同時也盡可能把對病人的傷害降到最低,為他們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