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白馬古道向南至馮家峪村,西面有長城馮家峪關口。
馮家峪村大姓是劉、郭、張,并非馮姓,與常規(guī)相悖。村子下轄3個自然村:馮家峪、上峪、螞螂峪,310戶,665口人。若按自然村,有113戶,186人。當?shù)厝苏f,村名源于戰(zhàn)爭。傳說曾有一位將軍率兵,在村北一帶與遼將爭戰(zhàn),衣甲撕破,現(xiàn)在那里諧音稱為司營子村,經(jīng)過此地,縫補衣甲,因此稱作“縫甲峪”,諧音“馮家峪”。還有人把故事編排得更為生動,說這位縫衣甲的將軍是穆桂英,在白馬關外一次激烈的戰(zhàn)斗中,盔甲撕破,仍然躍馬,力殺遼兵,趁三軍打掃戰(zhàn)場空隙,在村子邊縫補盔甲,如此等等。
故事是演繹,而馮家峪確有其名。這里是重要的邊關隘口。村西北5里之外,地勢險要,峽谷山口,明朝人在通道上建起軍事防御設施馮家峪關。因河水從這里穿過,關口處修筑長城,建起水關?,F(xiàn)在崖壁上還殘存著幾層條石,是水關留下的遺跡。路邊立有長城文保碑:口門子水關遺址。
關口兩側(cè)的山有幾十米高,頂上建有空心敵樓,西側(cè)的敵樓上建有樓櫓,即敵樓平臺上再建望樓,別看房子不大,在軍事上有著重要作用,可以瞭望敵情,遮風避雨,儲藏兵器,發(fā)射火炮。帶樓櫓的敵樓罕見,探看也就更有欲望。
山并不高,沒路,險陡,灌木叢生,攀爬艱難。敵樓建在山頂巨石上,四面各開三個箭窗,基本完好。東西兩面各一箭窗顯出高大,原來是進樓之門,外側(cè)能看周邊加了石材。內(nèi)側(cè)條石兩側(cè)有杠窩兒,門下有柱腳窩兒。門口距山體有一人多高,沒有階梯,想進敵樓十分困難,當年要用繩索或木梯出入,這是軍事防御的需要。
1完美樓上。
2馮家峪村舊石。
3仰望完美樓。
敵樓內(nèi)部保持原樣,有隔墻分為內(nèi)外兩層。內(nèi)外層用磚砌券頂,以承擔起二層的樓臺。樓內(nèi)存有插旗的石座,立碑的石趺。有磚梯可以上樓。樓櫓頂部也用磚起券,四面的墻經(jīng)過修復,殘墻上補砌了新磚。向北開有一門。屋頂斜檐上做了獸雕,裝了避雷設備,完整的樓體。有人起了好聽的名字,稱為完美樓。敵樓四周的垛口已經(jīng)所剩無幾,只是西北存有一個角,還是原物。這樣也好,能看出當年的樣子,留下歷史的痕跡。
完美樓的選位非常好,舉目四望,群峰皆在目中,東西兩面,敵樓密布,長城蜿蜒,只是殘損嚴重,隱約看出走勢。向下望去,北面被稱西口外,道路開闊,“通川谷一道”皆在目中。河水與路并行,自西北涌來,在山腳下轉(zhuǎn)彎兒,畫出一個半圓的弧線,再向東南流去。水關口截在最窄處,可謂煞費苦心。
河水稱西口外河,穿過群山,流向關口內(nèi)。為保關口不失,屯下重兵,建起東西兩座城堡,或稱上下兩座城堡,且在清末光緒以前這里成為兩個村落。如今距關口近的在西,依舊稱為上峪城堡。
馮家峪關口東南距離較遠的是下馮家峪,之后逐漸減化為馮家峪村。村內(nèi)有城堡現(xiàn)稱馮家峪城堡,建在路口,北面通向白馬關,西北通向馮家峪關,處于兩個關口的交通節(jié)點。1953年行政規(guī)劃,此地設鄉(xiāng),名為馮家峪鄉(xiāng),駐地就在馮家峪村。馮家峪村便為鄉(xiāng)內(nèi)下轄村。城堡長方形,設一南門,南北長七八十米,東西長約120米,建在坡地上,背靠山。山上有哨樓?,F(xiàn)在存有一段東墻,高三四米不等。北墻在坡上,長二三米,墻高兩米左右。墻體內(nèi)側(cè)均為大塊毛石壘砌。西墻拆平,已為通道,有幸遇到村民,才在路的下面,隱約看到幾塊墻上毛石。城墻在“文革”前后逐漸拆除。南墻無存,現(xiàn)為村黨支部所在,大門處即為城堡南門。有長城文保碑立于東墻外。
城堡應與上峪為同一防御體系,守住關口,而城堡建造的水平遠不如上峪。村里老人并不記得有過寺廟老井一類的古物,只聽說以前曾稱為馬圈?,F(xiàn)在城堡內(nèi)外住滿村民。城南有西口外河,匯入城東的白馬關河。河水無多,而兩條河與兩條道路交會,又是鎮(zhèn)政府所在地,帶來了這里的繁榮,至今還有集市。
4馮家峪村山上哨樓。
白馬關河從村東流過。村北一座小山,高近百米,三面環(huán)水,人稱獨秀峰。峰頂一棵百年老松挺立,湖光山色,景物秀美。沿石階登上山峰,無限風光,又是一番景象。河水伴著古道走過了千萬年。今天的美景,古時的險要。
白馬關河奔流向南,半路有個轉(zhuǎn)身,折向西北,只因有座小山而繞行,地名石佛。如何有了這個名字,當?shù)厝苏f,山上有石頗似佛形,由此得名。沒有見到,不能妄言,而地形卻是軍事上兵要所在,古人在這里建筑城堡,又加上兒音,稱石佛兒堡。
石佛城堡背山面水,隨地形而建,并非正向,朝南偏西,長方形,東西長約90米,南北寬約50米。墻體用毛石與鵝卵石建造。城堡殘破久矣,20世紀40年代便有拆毀。東墻已為平地,北城墻與西城墻還有殘存,幾十米長不等。南城墻存留較多,站在城外能看到四五米高的墻體,當年頂部垛口、女墻、射孔、望孔、馬道均已無存。南城門寬約兩米,高約三米五,雖不完整,卻還殘留著磚券。門洞下兩側(cè)存有6層條石,白灰勾縫,豎縫相錯。城門比城墻要厚,有約4米。有人說,城堡曾有北門,卻無人見過。城堡西南有廟宇,現(xiàn)無遺跡。
城堡現(xiàn)為石佛村,北墻外靠山修出公路,南門外臨著白馬關河,地勢北高南低,城內(nèi)比城外高許多,從南門進到城里要上高坡。內(nèi)城墻變矮了,踩著堆放的柴禾垛可以登上。南墻頂部有約3米寬,雜草叢生。北望城里,房舍連片,村里有60多戶,100多口人,住滿城堡。南面河上飛架拱橋,稱石佛大橋,橋身塑著五角星,還有60年代的標語,令人想起那個時代。大橋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建成,現(xiàn)已為文物,停止走車,旁邊另建新橋,以便通行。這里是路口,向東通往不老屯。路口關卡,必經(jīng)之地,城堡地位不言而喻。城外村邊,筑起墩臺,上書“馮家峪”,兩匹漢白玉白馬躍然臺上,高大威猛,地標明顯,這是鎮(zhèn)的門戶,也是去馮家峪村的必經(jīng)之地。
5石佛大橋架于白馬關河上。
自此向南,古道依然險惡?!斗捷浖o要》中寫有:順白河下游至石塘嶺,可二百里。山惡水深,稱為天險。文字描寫了古道的情景,也見證了古道在當年的重要程度,所以設下重兵。至清代,邊關地位下降,白馬關營城由守備降為把總戍守。沒有那么多的戰(zhàn)事發(fā)生,不論邊關將士,或是過往商旅,行走古道會安心許多。
白馬關河與雄關古道相行相伴。河水流不盡,古道故事也說不完。
·完美樓建在山上。小山不高也就幾十米,但上山的路不好走,略有危險,一定多加小心。
·馮家峪村北的獨秀峰景色優(yōu)美,值得一游,若有時間,還可登到峰頂賞玩湖光山色。
·馮家峪村規(guī)模較大,食宿方便。
·白馬古道的游玩路線也可自石佛村始,逐漸向北行走,至番字牌后,返回。
6馮家峪村廢棄的石磨。
7白馬古道上的獨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