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欣 臧曉璐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了正考父在家廟鼎上所鑄的三十一字鼎銘,本文通過對鼎銘中“三命”問題的探討,對先秦官制、世襲制度、正考父家族世系關系進行說明。通過音韻學和文字學方法,筆者簡單考證“僂”“傴”二字的排列順序,以便于讀者或相關學者選擇文獻善本,找到可靠的史料解讀歷史。
《史記·孔子世家》中所記載的正考父是一位德才兼?zhèn)涞闹t謙君子,正如《初學記》中所贊:“恂恂正父,應德孔盛。身為國卿,族則公姓,年在耆耋,三葉聞政。誰能不怠,申慈約敬。饣粥予口,傴僂受命。名書金鼎,祚及后圣?!蹦敲?,正考父鼎銘所載正考父所受誰人三命?受命后所現姿態(tài)“僂”“傴”又是何種情形?
一、何謂“三命”
(一)正考父受誰“三命”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了關于“正考父鼎”的相關內容,原文如下:
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茲益恭。故鼎銘云:“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墻而走,亦莫敢余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逼涔缡?。
這段內容描寫了正考父居高位卻愈發(fā)謙恭的品質,為后人所稱頌。如今正考父鼎佚失,其銘文已無實物可考,后人只能從文獻中讀到相關內容,然而這短短三十一字的鼎銘卻含義深厚。
由史料可見,當時的列國之卿,以三命為極。宋國作為當時的大國,其上卿理應為三命,正考父既為宋之上卿,“受三命”是沒問題的?!犊鬃邮兰摇分刑岬降拇?、武、宣公三位國君是否都在正考父“三命”一事中有所作為,這個問題涉及周代宋國的管制制度,對于研究周代官制有重要意義。
歷史學家童書業(yè)認為:“宋國春秋時君權較固,蓋彼受周人‘宗法封建制之影響較弱也?!彼螄谌喂僦贫壬仙钍茏诜ㄓ^念的影響,凡重要官職都牢牢掌握在公族手中,這為正考父受三位宋君的任命做出合理解釋。
(二)三位宋君如何對正考父實行“三命”
1.正考父受三命所得爵位與官職
從正考父一族的世系考證來看,正考父的曾祖弗父何受封為宋國上卿,而當時卿位由嫡長子繼任世襲,弗父何的卿位經正考父的祖父宋父周、正考父的父親世子勝后應傳給正考父,即正考父無需任何任命就已得卿位,不存在先為士、再為大夫、終為卿的過程。
當時卿的等級地位僅齊、魯兩國是可以世襲的,宋國的卿集團內部沒有世襲的等級,宋卿主要在戴、莊、桓等公族中產生。因此,正考父作為宋國閔公族的卿,其等級是無法承襲其父的。因此正考父“三命為卿”接受的是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位宋君授予其的不同等級的同一爵位和官職——卿。
2.正考父所受之“卿”的性質及“命數”
先秦文獻中,卿、大夫、士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狹義上而言,此三者只是爵稱;從廣義上而言,卿可泛指三公以下的高級行政官員,大夫可包含卿大夫在內,有時特指執(zhí)政,士既可指士爵,也可泛指男子、武士,或作為大小貴族的總稱。正考父世襲卿爵,且輔佐三位宋君,擁有實權,因此其上卿之位應是廣義上的卿。
既然“三命”并非指三種不同爵位或官職的任命,而正考父受“三命”為卿的史實又確實存在,那“三命”只能作另一種解釋——三次任命都是在同一爵位、官職范圍內,即正考父所受三次任命的職位都為卿。據《左傳·成公三年》,臧宣叔曰:“次國之上卿,當大國之中,中當其下,下當其上大夫。小國之上卿,當大國之下卿,中當其上大夫,下當其下大夫?!笨梢?,卿的等級細分可分上中下三等?!蹲髠鳌せ腹辍份d:“凡公女,嫁于敵國,姊妹,則上卿送之,以禮于先君;公子,則下卿送之?!庇纱丝芍涞牡燃壌址挚煞譃樯舷露?。總而言之,卿的內部也是分等級的,這與清代學者黃以周的觀點一致。因此,《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的正考父“三命為卿”,指的應是正考父被任命的三個不同等級的卿。
二、“僂”“僂”二字排列順序考證
(一)從音韻學角度分析“僂”“僂”二字的排列順序
關于正考父鼎銘,《史記·孔子世家》載:“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墻而走,亦莫敢余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而《莊子·列御寇篇》記載為:“正考父一命而傴,再命而僂,三命而俯,循墻而走,孰敢不軌?!?/p>
日本漢學家瀧川資言認為,據鼎銘的韻尾字“傴、俯、侮”與“僂、走、口”隔句押韻,推斷《史記·孔子世家》中“僂”“傴”二字位置顛倒,《莊子》版本為正。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所引的正考父鼎銘源于《左傳》,一般認為,《左傳》為左丘明春秋末年所作,雖有后人補充,但至司馬遷引用入《史記》,最晚也不過在漢武帝之前,此時的音韻尚屬我國的上古音體系,而“僂”“傴”“俯”“走”“口”五字皆在上古音的侯部,為同韻字,而“侮”在模部,與侯部音近。因此這六個字在上古音中是押韻的,不存在“隔句押韻”一說,瀧川資言的考證是不合理的。
“僂”“傴”二字的順序究竟該如何排列,二者到底孰前孰后,據鼎銘句意來看,既然此句要表達的意思是“三命茲益恭”,那么“傴”“僂”孰前孰后的問題即可轉化為“傴”與“僂”誰者更顯恭敬問題。
(二)從文字學角度比較“僂”“傴”二字所表示的恭敬程度
“僂”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尪也,從人,婁聲,周公韈僂,或言背僂,力主切?!本汀皟E”字的聲旁而言,金文中的“婁”形似男女擁吻狀。古文字學家裘錫圭在《文字學概要》中認為,“有些形聲字的聲旁兼有表意作用”,此處“擁吻狀”與“背僂”的形態(tài)極為近似,可以推斷,“僂”字應為低頭背曲狀。《左傳·昭公七年》注:“僂,肩曲也?!笨梢?,“僂”是一種頸椎病,是頸椎骨的彎曲變形。
《說文解字》中許慎解釋“傴”:“僂也,從人,區(qū)聲,于武切?!薄稄V雅》解釋為:“傴,曲也?!倍斡癫谩墩f文解字注》解釋為:“僂也。問喪注曰:傴,背曲也。曲脊謂之傴僂,引申為鞠躬,恭敬之意?!笨梢?,雖然“傴”“僂”二字意義相近,但細推之,“傴”有“鞠躬”之意,程度更深一些。
而《呂氏春秋·盡數》曰:“苦水所,多尪與傴人。”此處的“傴人”為一種病人,“尪”即骨骼彎曲的殘疾人,“傴”蓋與“尪”意義近似,表示脊背骨骼彎曲的殘疾人。而段玉裁《經典釋文》中說:“尪與僂異疾?!奔热弧皩丁迸c“傴”意義相近可相提并論,而“尪”又與“僂”為異疾,所以“僂”與“傴”意義也是不同的?!皟E”為頸椎病,而“傴”為脊骨病,從病變部位來看,“傴”的躬身程度要比“僂”更低一些??梢?,“傴”字確比“僂”字所體現的程度要深一些、更顯恭敬一些。學者沈玉成的翻譯頗為傳神:“一命低頭,二命躬身,三命把腰深深彎下?!?/p>
因此,《左傳》中“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的說法更可靠。可見,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中“正考父鼎銘”選擇引用《左傳》而非《莊子》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其引用史料十分嚴謹。
三、結語
司馬遷作《史記》可謂嘔心瀝血,書中許多部分都微言大義。正考父鼎銘雖寥寥數字,但十分具有研究價值。司馬光在《訓儉示康》中說:“‘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達人。”此鼎所表達的也正是正考父的謙遜恭謹的美德。此銘文所涉及的“三命”問題,對于研究周代的官制、世襲制度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音韻學與文字學方法探討“僂”“傴”二字的具體內涵,讀者可以推斷古代文本所引史料的嚴謹性,進而選擇正確的版本解讀歷史。
(山東英才學院)
作者簡介:付欣(1997-),女,山東青島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文獻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