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廣發(fā)
【摘要】政德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向標。習近平同志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時強調(diào)指出:“領導干部要講政德。政德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向標。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堅持從小事小節(jié)上加強修養(yǎng),從一點一滴中完善自己”。這是對領導干部講政德、修政德、立政德的諄諄教誨,為黨員干部確立了思想遵循和行動指南。本文分析了政德的倫理結構,闡明了大德、公德、私德之間內(nèi)在聯(lián)系,在此基礎上指出了新時代黨員干部政德修養(yǎng)的途徑與方法。
【關鍵詞】政德?修養(yǎng)?倫理結構
一、政德的倫理結構
從人與人關系的視角上來看,作為一名領導干部,他本身就是一種社會角色,在處理與周圍人的各種關系過程中就應遵循“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道德準則。為此,大德、公德、私德這三個方面共同構成政德的倫理結構。
大德是政治生活中關涉根本原則和根本方向方面的道德要求,是由政黨的性質、宗旨和價值追求所規(guī)定的。具體來說,大德就是政治品質,是指黨員干部的政治信仰與政治忠誠,在政德規(guī)范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并起主導作用。如果從大德的倫理特質來看,其內(nèi)容包括:一是堅定信念、堅定政治信念,就是堅定共產(chǎn)主義理想、馬克思主義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二是忠于黨,就要有堅定的政治覺悟和政治操守,要做到對黨忠誠,恪盡職守。從其具體要求來看,就是忠于人民,因為領導干部與人民群眾的人倫關系是服務者與被服務者的關系,任何時候都必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而作為政德中的公德,是指領導干部在公共生活中的德行,或者說是管理公共事務中應當遵守的道德準則,其包括服務人民、恪盡職守、公正廉潔等要求。如果從公德的倫理特質來看,其內(nèi)容包括:一是忠于上級,也就是服從命令,因為下級服從上級是黨章及行政法規(guī)所規(guī)定的,是最基本的組織要求;二是平等待人,因為在黨政機關內(nèi)部,領導干部之間、領導干部與組織成員之間雖有權限層級上的不同,但是他們的人格是平等的,領導干部必須作風民主;三是嚴以律己,因為領導干部擔負的是公職,但同樣也有很多私人的利益,在面臨利益沖突的關口,要能嚴格約束自己,這就要發(fā)揮公德的約束力。如果從公德的具體要求來看,其內(nèi)容包括:一是倫理法規(guī),因為領導干部在行使公權力過程中,要嚴格遵守外在的官德規(guī)范或者準則,堅決不去染指不當利益。這是硬約束,就是要求領導干部要明示公與私的界限、德與失德的分野。所以,公德也可以被稱為倫理法規(guī)。二職業(yè)良知。領導干部在管理公共事務中,受行政法規(guī)和倫理法規(guī)的約束,也就是受黨規(guī)黨紀的約束,同時也擁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那么,如何把握自由裁量權的尺度,做出正確決策?這就需要理性認識公德。因此領導干部要確切地認識到領導崗位的公共性,并以理性認識統(tǒng)領情感認同和意志趨赴,從而形成人格同一性,盡心盡力地履行自己的崗位職責。
那么,作為政德中的“私德”,是相對于公共生活中的公德而言的,其是指領導干部個人的操守和行為。因此,領導干部要劃清公與私的界限,用黨規(guī)黨紀約束自己的行為,同時還要讓職業(yè)良知占據(jù)心中重要位置,統(tǒng)領情感和意志。
二、大德、公德、私德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至高無上的德行叫大德。領導干部并不僅僅代表個人,是國家的公務員,要忠于國家、人民。有些領導干部很能干也很有政績,但在大是大非、關乎國家、民族利益等問題上,在政治忠誠上出了問題、違紀違法,這就是不明“大德”的典型體現(xiàn)。講公德要求領導干部要有一顆公心,始終牢記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只能用來為人民服務。私德和公德密不可分,私德是領導干部政德的基礎,也是起點。領導干部要從追求私德開始,嚴格約束自己的操守和行為,帶著好的私德進入官場,嚴管自己、親人、朋友及身邊工作人員,嚴守黨紀國法,盡心于黨和國家、盡心于人民。私德、公德都張揚起來了,自然在大是大非面前也秉持一顆公心,大德方面就不會缺位。領導干部是黨執(zhí)政的骨干,其行為具有表率意義。講政德,自然在人民心中樹立共產(chǎn)黨人的良好形象,敬仰他的人格,從而引導社風民風更加持續(xù)向好。
三、政德修養(yǎng)的途徑
第一,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養(yǎng)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著極為豐富的道德營養(yǎng)和道德力量,為我們呈現(xiàn)了解決道德困境的智慧,提供了加強道德修養(yǎng)的方法。比如,清廉慎獨、知行合一、自知自愛等,這些都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要汲取其中的智慧和養(yǎng)分,來滋養(yǎng)我們的道德境界和人格情操。
第二,從典型人物身上吸取經(jīng)驗與教訓。一方面,要學習道德榜樣。中國共產(chǎn)黨一向重視道德榜樣的塑造與學習,在革命和建設時期塑造了許許多多像張思德、邱少云、焦裕祿、孔繁森等政德榜樣,他們都為今天的領導干部加強政德修養(yǎng)提供重要的導向作用。另一方面,要從政德敗壞的官員身上吸取教訓。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反腐敗斗爭的深入,一些領導干部甚至高級領導干部相繼落馬。我們要從他們身上吸取教訓,在提高能力的同時不斷加強道德修養(yǎng),真正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第三,加強學習。除了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道德榜樣,我們還要學習知識和技能。知識,使人開闊視野,提升素質,是我們加強道德修養(yǎng)非常重要的基礎。也就是說,我們一旦掌握了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摸清了發(fā)展的形勢,就會遵循規(guī)律做事。這有助于我們在許多人生重大問題上做出正確選擇,要提升政德修養(yǎng),就要加強學習,不斷反思,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糾正。
第四,厚德載物。怎么做到厚德載物?一是提升能力。在某種程度上,德行不足與能力欠缺有關,所以要提升德行修養(yǎng),就要增強能力。二是培養(yǎng)德行。三是增長智慧。堅守道德,需要智慧,提升道德修養(yǎng),需要增長道德實踐智慧。那么,如何培養(yǎng)這種智慧?古人提倡三種德行——智、仁、勇,即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首先,智者不惑。道德判斷力,是道德實踐智慧的核心。它表現(xiàn)為:在任何時候都能審時度勢作出獨立判斷,在原則和策略中能找到平衡,在妥協(xié)中能堅守理想,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做到中庸、適度和知止。這就是智者不惑,就是智慧。其次,仁者不憂。憂,來自于我們太看重成敗與得失,只有不努力才會有失敗,而努力了就不會有太差的結果。最后,勇者不懼,就是要從自己做起,做到心地光明,不為私欲所牽制。
參考文獻:
[1]《領導干部要講政德》編寫組.領導干部要講政德[M].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