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年,鄱陽湖瓦屑壩早已被人群堵得水泄不通,天上下起了小雨,江面上白茫茫一片,沐華撐著油紙傘,走到船頭,將傘舉過丈夫張成世的頭頂。
“此次舉家由吉安府清水河張家村遷至楚北川邑,你們都跟著受累了!”
“聽說楚地那邊一馬平川,土地肥沃,是一個安家落戶的好地方。此行也是響應朝廷的移民舉措,您就別憂慮了?!便迦A柔聲說到。
"嗯,愿如你所言,未來可期!"張成世陷入了沉思。
1946年,在湖北漢川到宜昌的路上,一群人坐在馬車上趕路,六歲的張暑生和哥哥姐姐隨父母離開了家鄉(xiāng),一路上風餐露宿,走了幾天幾夜……暑生很聰明,會讀書,大學畢業(yè)后,成為當?shù)赜忻难揽漆t(yī)生。
2018年,暑生最寵愛的讀高一的外孫女趙小格放暑假回家了,她故作神秘地說到:"爺爺,我準備和媽媽還有舅舅舅媽一起回老家一趟,去尋找傳說中的家譜……”
張暑生一家如今是人丁興旺,讓趙小格及母親最感興趣的是他們家居然還有一整套家譜,她一直渴望能見到這套家譜,藏譜的人是趙小格的大伯,年輕時候當過兵,因車禍被嚴重燒傷,后來發(fā)奮圖強,現(xiàn)在定居廣州。
動車在江漢平原上飛馳,兩邊是大片的荷塘,蒼翠欲滴的荷葉中豎立著一朵朵盛開的荷花,過了好久終于到了一個叫做張家臺的村子,這就是暑生家當年居住的地方。提前聯(lián)系上的大伯也到了,他戴著墨鏡,人顯得很精神,只是臉上有很多被燒傷后留下的疤痕。
大伯帶領(lǐng)大家走進村子里一處有百年歷史之久的老宅,宅子雖然殘破,但還保留著當年的模樣,依舊是青磚灰瓦馬頭墻,天井回廊素花窗。大伯打開了客廳里安在供桌上的一個暗門,小心翼翼地捧出了一個紅布包裹,這就是珍藏多年的張家家譜了——十幾本發(fā)黃的線裝書,趙小格迫不及待地圍上前開始翻閱起來。
據(jù)家譜記載,張姓始祖為黃帝第五子張揮公,因擅長弓箭,被黃帝賜姓張,128代張成世公兩兄弟于明朝洪武年間自江西吉安府遷至湖北漢川,族人為造譜付出了大量的金錢和精力。家譜分為清河、深柳、百忍、崇禮世家,都是一脈相承。家譜中有很多族人所寫的精彩絕倫的文章,還附有張家祠堂的平面圖,文章大多為光緒三十二年間所作,推斷是那個時間開始造譜。家譜上記載:“從來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史所以記歷朝之興衰,譜亦以記一族之隆替……盛啟祖成源公皆兄成世公,由江西吉安府太和縣清水河張家村遷楚北川邑雞名鄉(xiāng)之幺房臺,迄今五百余年,譜碟未經(jīng)修緝,日后年代遠既難畫一……”后面還附有圣諭“睦宗族以昭雍穆,和鄉(xiāng)黨以息爭訴,重農(nóng)桑以足衣食,尚節(jié)儉以惜財用,講法律以儆愚頑,訓子弟以禁非為……”告誡族人為人處世的行為準則。仔細閱讀這些百年前的文字,不得不感慨先祖?zhèn)兊挠眯牧伎?,讓人恰似行走在一幅繁華的市井畫卷中,仿佛看到數(shù)百年間張家臺的滄桑變遷。元末明初時,江西填湖廣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移民,這個歷史事件影響十分深遠。在歷史的滾滾洪流中,張家兩兄弟順應時事,自江西吉安府瓦屑壩乘船,遷移到魚米之鄉(xiāng)的湖北漢川,以后幾百年間在這里安居樂業(yè)、繁衍生息。后人張暑生一家1946年自漢川又遷移到湖北宜昌,遷移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水患。
大伯對家族之事如數(shù)家珍,對家譜視若珍寶。他說依據(jù)傳統(tǒng),族人非常重視家譜,逢年過節(jié),大喜日子都要請家譜的,這是對祖先的尊重。大伯的人生雖經(jīng)歷了不少苦難,但他依然保持著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將三個孩子培養(yǎng)成了杰出的企業(yè)家,如今安享晚年。
當年瓦屑壩的一葉扁舟,承載了張成世一家的萬千鄉(xiāng)愁,在煙波浩渺的江上,緩緩駛向未知的遠方。"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唯有這本家譜記載著張氏家族昔日的輝煌與榮光,滄桑與變遷。那些在家譜中記載的鮮活的生命,好多都像趙小格的外公、大伯一樣,都有著一種百折不饒向上的精神,有著濃烈的故鄉(xiāng)情結(jié)和對未來的美好期待。
合上書卷,趙小格陷入沉思,她仿佛看到在風雨飄搖的船頭,油紙傘下一起期待未來的張成世和沐華,在馬車中憧憬未來的頑童張暑生,以及為造家譜四處奔波出力的族人和把家譜視若珍寶地保管、身殘志堅的大伯,他們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也都在等待著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無論是歷經(jīng)兵荒馬亂的歲月,還是在隱世于平靜美麗的鄉(xiāng)村,他們都在妙不可言的等待中,以積極的心態(tài)期待著美好的未來和注定不平凡的人生。
作者簡介:趙月琪,女,籍貫:遼寧省岫巖滿族自治縣,學歷:高中,學校: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