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教育受到各界關注,素質教育廣受青睞,學校教育者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德育教學,重在培養(yǎng)學生文化素養(yǎng)。語文課堂成為德育教育的重要陣地,起著培養(yǎng)學生思維方式和現(xiàn)代化教學理念的作用,提高學生人文素質,加強學生德育感知力。然而,傳統(tǒng)教學方式在課堂中影響較重,小學語文忽略了對學生德育教育,難以全面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因此,教師應當客觀認識德育教育現(xiàn)狀,提出解決措施,提升德育教育影響。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課堂;現(xiàn)狀與決策
隨著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德育成為國家重點關注教學內容。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教學,更要強化德育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品行,提高學生文化素養(yǎng)。現(xiàn)階段,很多學生從小表現(xiàn)出比較自我的性格,這是受到環(huán)境影響,小學階段是德育教育重要時期,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開展教學,將德育內容融合在教學日常中,幫助學生塑造良好價值觀,人生觀,增強教育效果。教師應采取創(chuàng)新教學措施,提升德育教育效果[1]。
一、小學德育教育現(xiàn)狀及問題
(一)語文課堂教學與德育內容不相容和
德育教育與語文教學內容有緊密聯(lián)系,然而,很多教師不懂得如何高效開展德育教育,造成語文課堂教學與德育內容不相容和的現(xiàn)狀,做不到將語文教材內容和德育內容相聯(lián)系,更加不能深入挖掘其中內在本質關系。教師作為教學的引導者,承擔著重要的傳遞作用,一旦教師缺乏對德育正確認識,缺乏全面客觀認知,就容易誤導學生產生錯誤的德育觀念,也就不能有效提高德育教育效果。
(二)學校對于德育教育的重視度不夠
語文教學具有思想性,并在小學階段道德形成中具有重要意義。但是,一些學校對于德育教育重視度不夠,在日常教學中不能有效采取教學措施,不能通過各種文化途徑和環(huán)境教育滲透德育教育。很多語文課堂只是將語文作為工具性教學,作為一種讀寫記憶的形式授課,并沒有深入挖掘教學背后的價值,促使語文課堂越來越枯燥,缺乏教育性。雖然部分學生意識到德育教育工作,但是只是蜻蜓點水一樣留在課本文本上教學,并沒有深入分析,促使德育課程大打折扣,難以提升[2]。
二、小學語文德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措施
(一)改善教學觀念,正確認識德育
小學學校是學生教育的關鍵時期,教師是這個階段中重要引導者,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緊跟素質教育理念,全面客觀認識德育教育,為學生提供德育教學環(huán)境。德育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在社會變動中不斷發(fā)生改變,教師要能夠從提高自身專業(yè)知識做起,不斷用素質教育理念武裝頭腦,涉及多種現(xiàn)代化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適時滲透德育教育,從校園文化,班級氛圍中營造德育環(huán)境,加強課堂教學效果。
(二)研讀語文教材,滲透德育教育
語文教材是教師開展學科教育與德育教育基礎,教師要能夠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價值,將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融合在一起,從教材中拓展德育教育內容。語文教材是經過教育專家研究列入教學內容的,其中包含我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知識,一篇文章,一首古詩都蘊含了豐富的育人內涵,教師要能夠教材要求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比如在學習《虎門銷煙》這篇課文時就可以結合愛國主義教學,通過學習歷史故事,透徹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在林則徐虎門銷煙的行為中發(fā)覺愛國主義是一種崇高的民族精神,并勵志培養(yǎng)自己現(xiàn)時代下的民族精神,從小樹立愛過情操[3]。
(三)體會課文朗讀,感悟德育教育
語文課文中內容有豐富的情感,這種情感包括多樣化德育思想,學生通過朗讀課文,體會課文內在情感,有利于學生感悟德育教育。課文朗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從朗讀中置身于讀者的故事中,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深刻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比如教師在學習《梅花魂》這篇文章中,可以通過感受故事中海外游子的形象,體會在外國人對祖國的依戀,通過贊美梅花的情感讓學生感悟成為一個有氣節(jié)的中國人,從而做好對學生德育教育。我國語文教材中有很多類似的古詩中都展現(xiàn)出詩人的憂國憂民的情懷,教師要將詩人的情懷用朗讀聲展示出來,再用朗讀聲深化學生自己內在情感,獲得會家國情懷的理解,培養(yǎng)高尚的情操。
(四)利用實踐活動,滲透德育教育
通過課文的學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內在情感,同時教師要利用實踐活動,滲透學生德育教育,通過在親身參與中,用行動增長學生的見聞,豐富學生的閱歷,讓學生學會關心他人,幫助他人,在生活實踐中用行為體現(xiàn)德育水平。比如,學校每年都會安排主題教育課外活動,重陽節(jié)就是非常傳統(tǒng)的民族習俗之一,慶祝重陽節(jié)一般有很多方式,比如出游賞秋,登高望遠,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等,這些習俗都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進來,還可以去敬老院表演活動,培養(yǎng)學生敬老愛老的美德,將中國傳統(tǒng)精神賦予在學生身上。教師還可以組織秋游活動,幫助學生提高合作能力,在集體活動中相互幫助,開展游戲,野炊,這些是與生活相關,與文化聯(lián)系的有意義的德育實踐活動,讓學生從思想到行為都有所提高[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德育教育是一項重要的教育工作內容,尤其是新課改形式下,更要凸顯德育教育,這有利于學生整體素質和文化水平提高,教育者要引起重視。尤其是小學階段,更是學生素質和文化積累提升的關鍵時期,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素質,積極探索小學教育滲透德育策略,實現(xiàn)傳授知識和德育教育的融合,充分結合語文教材內容特點,深入滲透德育教育,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處處感受德育教育的氛圍,從而幫助學生全面提升德育水平,實現(xiàn)素質教育目標,為社會培養(yǎng)出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俞麗絲.淺議小學語文德育滲透現(xiàn)狀與應對策略[J].數(shù)碼設計(上),2019 (8):113.
[2]王成嫻.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探究[J].新課程·上旬,2019 (8):233.
[3]楊卓娜.淺議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的滲透[J].考試周刊,2019 (63):68.
[4]李學高.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思考[J].新課程·中旬,2019 (8):229.
作者簡介:梁純寶(1980.6-)女,漢,吉林省長春市人,九臺區(qū)卡倫中心小學,教師,研究方向為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