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王新軍,常夢迪 ,閆立男, 徐曉龍
(新疆農(nóng)業(yè)大學草業(yè)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烏魯木齊 830052)
【研究意義】降水變化是自然條件下導致干旱區(qū)陸地景觀變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降水在時間尺度上有波動性、短暫性和在特定區(qū)形成徑流具有富集性等因素,干旱區(qū)降水量對稀疏植被格局影響較明顯,所以降水成為干旱區(qū)生態(tài)系統(tǒng)各層次生物過程的最主要驅(qū)動因子[1-2]。隨著遙感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可以根據(jù)多時相、多波段的遙感信息有效、準確的提取地表植被的覆蓋狀況,這為研究植被的分布及變化等提供了很強的技術手段。綠色植被在遙感影像上,主要是通過植被的冠層和葉子不同的光譜特征來反映的。【前人研究進展】植被覆蓋度是表征地表植被生長狀況的一個重要參數(shù),也是描述生態(tài)系統(tǒng)特征的基礎數(shù)據(jù)[3]。隨著遙感技術的發(fā)展,利用遙感技術估算植被覆蓋度,為大范圍地區(qū)的植被覆蓋度監(jiān)測提供可能,目前已成為地表植被覆蓋變化監(jiān)測的主要手段。近幾年來,國內(nèi)外在植被遙感監(jiān)測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研究,陳曉光等[4]利用NOAA衛(wèi)星AVHRR數(shù)據(jù)估算了寧夏近20a來植被覆蓋度及其與氣溫降水的關系。王兮之等[5]則根據(jù)MODIS數(shù)據(jù)分析了青海湟水流域植被覆蓋度的時空變化。植被斑塊格局是干旱區(qū)生態(tài)和水文過程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也是干旱區(qū)一種很常見的、相對比較穩(wěn)定的植被存在形式[6-7]。斑塊狀植被廣泛分布在干旱區(qū)。在我國北部廣闊的沙漠邊緣,尤其是在荒漠與綠洲過渡帶,還有一些在沙漠腹地高大沙丘的沙坡上、沙丘間的低處,都存在著許多斑塊狀、條帶狀的天然植被,這些植被的生長發(fā)育主要是靠大氣降水或局部地下滲透水來維持生長[8-10]。【本研究切入點】研究以降水量對稀疏植被斑塊格局的影響。【擬解決的關鍵問題】研究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稀疏植被蓋度及斑塊格局的變化,主要分析了不同降水量與稀疏植被斑塊格局指數(shù)、植被蓋度的關系,為該研究區(qū)區(qū)域生態(tài)建設與保護提供理論依據(jù)和數(shù)據(jù)參考。
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準噶爾盆地的中央,44°15′~46°5N,84°50′~91°20E,在瑪納斯河以東及烏倫古河以南,是中國的第二大沙漠。同時也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研究以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部分區(qū)域為研究區(qū),面積大約有5 955.481 km2。該區(qū)域地勢呈東北高,西南低,海拔在400~700 m。沙丘形態(tài)多種多樣,主要是南北走向的沙丘和一些新月型沙丘鏈,沙丘高度在10~50 m。常年受到西風帶的控制,冬季受到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帶的影響[11-12],該區(qū)域?qū)儆跍貛Ц珊祷哪畾夂?,年均氣?~5.7℃,年蒸發(fā)量2 000~2 800 mm,年降水量為80~220 mm。沙漠內(nèi)部大部分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上植被覆蓋度大約30%~50%,半固定沙丘大約達15%~25%[13-14]。沙漠里的植物種類較為豐富,大約有上百種。圖1
圖1 研究區(qū)位置示意
Fig.1 Diagram of the study area
研究依據(jù)1990~2015年年降水量選擇典型4個年份,1990年9月7日的Landsat TM 影像;2001年8月4日的Landsat TM影像;2010年8月13日Landsat TM 影像,以及2015年9月12日Landsat OLI影像,軌道號均為142/029,分辨率均為30 m的遙感數(shù)據(jù)為研究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來源于美國地質(zhì)調(diào)查局(http://glovis.usgs.gov/)。年降水量分別是:1990年為184.4 mm、2001年為129.5 mm、2010年為221.4 mm和2015年為180.2 mm。數(shù)據(jù)來源于中國氣象數(shù)據(jù)網(wǎng)(http://www.nmic.cn/)。研究區(qū)的遙感數(shù)據(jù)下載7~9月的遙感影像最為合適,7~9月降水較為集中,植被生長較好。影像獲取時也需要控制云量,云量控制在10%左右,有利于對沙地植被信息的準確提取。
采用ENVI5.3軟件對遙感數(shù)據(jù)進行預處理,消除遙感影像在輻射亮度造成的失真和大氣散射引起的輻射誤差[15]。數(shù)據(jù)預處理的幾何精度應該控制在0.5個像元之內(nèi),保證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對預處理數(shù)據(jù)采用下式(1)計算歸一化植被指數(shù)(NDVI),利用 ArcGIS10.2 軟件計算轉(zhuǎn)移矩陣。
(1)
式中NIR為近紅外波段,R為紅光波段。
1.2.1 植被蓋度的計算與分級
研究區(qū)計算植被蓋度的提取方法是采用像元二分法提取植被覆蓋度[14],假設像元是由裸土和植被兩部分構成,推導得出植被覆蓋度,計算公式如下[15-16]。
(2)
其中,F(xiàn)c是像元的植被覆蓋度,%;NDVI是歸一化植被指數(shù);NDVImin是完全裸土或者沒有植被覆蓋的像元的NDVI;NDVImax是代表完全被植被覆蓋的像元的NDVI。根據(jù)95%和5%的置信度分別選取NDVImax=0.565 4和NDVImin=0.003 9。采用ArcGIS10.2軟件的柵格計算器,利用上式計算植被覆蓋度。
依據(jù)國家林業(yè)局頒布的《第四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jiān)測技術規(guī)定》,將研究區(qū)植被覆蓋度計算結(jié)果分為4級:一級植被蓋度為0
1.2.2 稀疏植被景觀指數(shù)的選取
植被景觀指數(shù)是景觀格局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它的實質(zhì)是反映景觀格局的組成結(jié)構和空間分布特征。根據(jù)景觀指數(shù)在沙地植被斑塊格局中的特點,在研究區(qū)的不同蓋度區(qū)域,選擇3個景觀指數(shù)(斑塊類型面積(MPS)、斑塊數(shù)量(NP)和斑塊密度(PD)進行統(tǒng)計分析。3個景觀指數(shù)的計算公式及生態(tài)學意義見文獻[16-17]。
運用Fragstats4.1景觀/類型分析軟件進行景觀指數(shù)計算。
2.1.1 稀疏植被斑塊面積變化
將計算出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植被蓋度進行分級顯示,統(tǒng)計出不同等級的植被面積分布。表1
表1 1990~2015年古爾班通古特南緣稀疏植被面積
Table 1 Sparse vegetation area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Gurbantunggut Desert from 1990 to 2015
類型Types1990年2001年2010年2015年面積Area(km2)比例Proportion(%)面積Area(km2)比例Proportion(%)面積Area(km2)比例Proportion/%面積Area(km2)比例Proportion(%)一級Firstlevel206.6533.4701.3130.022231.2433.8832.5790.043二級Secondary4316.69072.4705925.16699.4915676.16995.3105406.24790.778三級Thirdlevel1422.07123.87028.8840.48547.5590.799546.3419.174四級Levelfour10.0670.1690.1180.0020.5100.0090.3130.005總計5955.481100.0005955.481100.0005955.481100.0005955.481100.000
研究表明,1990~2001年間一、三、四級植被面積變化分別是-205.340 km2、-1 393.187 km2、-9.950 km2,比例分別從1990年的3.470%、23.870%、0.169%降低到2001年0.022%、0.485%、0.002%。二級植被面積變化是1 608.476 km2,比例從72.470%增加到99.491%??梢?990~2001年一、三、四級植被面積有所減少,比例下降;二級植被面積有所增加,比例上升。2001~2010年間一、三、四級植被面積變化分別是229.930、18.675、0.392 km2,比例從0.022%、0.485%、0.002%上升到3.883%、0.799 0%/0.009%;二級植被面積變化是-248.998 km2,比例從99.491%降低到95.310%,可見一、三、四級面積有所增加,比例上升;二級植被面積有所減少,比例下降。2010至2015年間三級植被面積變化是498.783 km2,比例從0.799%上升到9.147%,一、二、四級面積變化分別是-228.664、-269.922、-0.197 km2??梢姸壷脖簧w度面積增加,比例上升;一、二、四級植被蓋度面積減少,比例下降。表1
2.1.2 稀疏植被年際面積變化
研究表明,1990~2001年,一、三、四級植被面積有所減少;一級主要轉(zhuǎn)出為二級(192.370 km2)植被,占轉(zhuǎn)出總面積的99.577%;三級主要轉(zhuǎn)出為二級(1 370.062 km2)植被,占轉(zhuǎn)出總面積的30.032%;四級主要轉(zhuǎn)出為二級(6.642 km2)植被,占轉(zhuǎn)出總面積的86.003%;二級植被的面積有所增加,主要由一(192.370 km2)、三級植被(1 370.062 km2)轉(zhuǎn)入而來,分別占轉(zhuǎn)入總面積的75.330%、24.650%。二級有所增加,主要由三級(1 370.062 km2)、一級(192.370 km2)轉(zhuǎn)入,分別占轉(zhuǎn)入總面積的87.317%/12.260%。稀疏植被轉(zhuǎn)化主要由一、三、四級植被轉(zhuǎn)成二級植被,所以一、三、四級植被面積減少,二級植被面積增加。表2
表2 1990~2001年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稀疏植被面積轉(zhuǎn)移矩陣
Table 2 Sparse vegetation area transfer matrix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Gurbantunggut Desert from 1990 to 2001
類型Types2001年一級Firstlevel二級Secondary三級Thirdlevel四級Levelfour1990年合計(km2)1990年一級Firstlevel0.814192.3700.0030.000193.187二級Secondary0.1174362.9203.6740.0994366.288三級Thirdlevel0.0441370.06217.4430.0121388.083四級Levelfour0.0006.6421.0810.0047.7272001年合計(km2)0.9755931.99422.2010.1155955.2851990~2001年變化量-192.2121565.706-1365.882-7.612
表3 2001~2010年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稀疏植被面積轉(zhuǎn)移矩陣
Table 3 Sparse vegetation area transfer matrix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Gurbantunggut Desert from 2001 to 2010
類型Types2010年一級Firstlevel二級Secondary三級Thirdlevel四級Levelfour2001年合計(km2)2001年一級Firstlevel0.8800.0940.0000.0000.974二級Secondary223.0475673.74535.0640.1425931.998三級Thirdlevel0.03919.9551.9410.26222.197四級Levelfour0.0010.0070.0140.0940.1162010年合計(km2)223.9675693.80137.0190.4985955.2852001~2010年變化量222.993-238.19736.9030.382
研究表明,2001~2010年,一、三、四級植被面積有所增加,一級主要由二級(223.047 km2)植被轉(zhuǎn)入而來,占轉(zhuǎn)入總面積的99.982%;三級主要由二級(35.064 km2)植被轉(zhuǎn)入而來,占轉(zhuǎn)入總面積的99.960%;四級主要由三級(0.262 km2)、二級(0.142 km2),分別占轉(zhuǎn)入總面積的64.851%、35.189%。二級植被的面積有所減少,主要轉(zhuǎn)出為三級植被(19.955 km2),占轉(zhuǎn)出總面積的99.496%。稀疏植被轉(zhuǎn)化主要由二級植被轉(zhuǎn)出為一、三級植被,四級植被略有轉(zhuǎn)入。因此,一、三、四級植被面積增加,二級植被面積減少。表3
研究表明,2010~2015年,三級植被面積有所增加,主要由二級(488.581 km2)植被轉(zhuǎn)入而來,占轉(zhuǎn)入總面積的99.897%。一、二、四級植被的面積有所減少,一級主要轉(zhuǎn)出為二級(0.151 km2),占轉(zhuǎn)出總面積的98.693%,二級主要轉(zhuǎn)出為一級(221.682 km2)、三級(26.119 km2),分別占轉(zhuǎn)出總面積的89.438%、10.538%。稀疏植被轉(zhuǎn)化主要由一、二、四級植被轉(zhuǎn)出為三級植被。因此,一、二、四級植被面積減少,三級植被面積增加。表4
表4 2010~2015年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稀疏植被面積轉(zhuǎn)移矩陣
Table 4 Sparse vegetation area transfer matrix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Gurbantunggut Desert from 2010 to 2015
類型Types2015年一級Firstlevel二級Secondary三級Thirdlevel四級Levelfour2010年合計(km2)2010年一級Firstlevel2.010221.6820.2630.018223.973二級Secondary0.1515205.014488.5810.0495693.795三級Thirdlevel0.00126.11910.8500.04937.019四級Levelfour0.0010.0610.2400.1960.4982015年合計(km2)2.1635452.876499.9340.3125955.2852010~2015年變化量-221.810-240.919462.915-0.186
表5 1990~2015年稀疏植被景觀格局指數(shù)
Table 5 Sparse vegetation landscape pattern index from 1990 to 2015
景觀指數(shù)Landscapeindex年份Years一級Firstlevel二級Secondary三級Thirdlevel四級Thirdlevel斑塊類型面積Plaquetypearea(hm2)19900.6239.3921.2200.13220010.16015592.5430.1850.90720101.073103.1090.2021.02120150.394121.9550.6691.253斑塊數(shù)量Numberofplaques(個)199033189459621165767638200182138156061320102156155052352050201565544338166225斑塊密度Plaquedensity(個/hm2)19905.5737.71819.5751.28320010.1380.0062.6200.00220103.6200.9243.9490.00820150.1100.74413.7120.004
1990~2001年年降水量減少,一、三、四級斑塊類型面積減少,二級斑塊類型面積增加;2001~2010年年降水量增加,一、三、四級斑塊面積增加,二級斑塊類型面積減少;2010~2015年年降水量減少,二、三、四級斑塊面積增加,一級斑塊面積減少。斑塊面積的變化與當年的降水量有關,不同級別的植被蓋度也在變化。1990~2001年間一、二、三、四級斑塊數(shù)量均減少,密度減?。?001~2010年,一、二、三、四級斑塊數(shù)量均增加,密度增大;2010~2015年,三級斑塊數(shù)量增加,斑塊密度也增大,一、二、四級斑塊數(shù)量減少,密度減小。1990~2001年斑塊數(shù)量、斑塊密度總體減少,破碎化程度處于增加趨勢;2001~2010年斑塊數(shù)量、斑塊密度總體增加,破碎化程度處于減少趨勢;2010~2015年斑塊數(shù)量、斑塊密度總體減少,破碎化程度處于增加趨勢。1990~2015年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破碎化程度總體呈增加-降低-增加的趨勢。表5
研究表明,1990~2001年,年降水量減少,一、三、四級植被蓋度面積減少,面積分別減少了192.212 、1 365.882 、7.612 km2;二級植被蓋度面積有所增加,面積增加了1 565.706 km2;該區(qū)域1990~2001年植被蓋度總體減少,稀疏植被處于退化趨勢。2001~2010年,年降水量增加,一、三、四級植被蓋度面積增加,面積分別增加了222.99 、36.9 、0.38 km2;二級植被蓋度面積減少,總面積減少238.20 km2;該區(qū)域2001~2010年植被蓋度總體增加,稀疏植被處于好轉(zhuǎn)趨勢。2010~2015年,年降水量減少,一、二、四級植被蓋度面積有所減少,總面積分別減少了221.81 、240.92 、0.19 km2;三級植被蓋度面積增加,總面積增加了462.92 km2;該區(qū)域2010~2015年植被蓋度總體減少,稀疏植被處于退化趨勢。降水對植被蓋度有一定的影響。圖2
圖2 1990~2015年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降水量與植被蓋度面積關系
Fig.2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cipitation and vegetation coverage in the Gurbantunggut Desert from 1990 to 2015
根據(jù)研究區(qū)不同的年降水量,選擇具有代表性的4期遙感影像,以此為數(shù)據(jù)源,分析表明近25年來干旱區(qū)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植被蓋度變化呈退化-好轉(zhuǎn)-退化的趨勢。通過研究結(jié)果可知,不同植被蓋度面積、斑塊面積、斑塊數(shù)量、斑塊密度與年降水量之間呈正相關關系,年降水量增加,植被蓋度、斑塊面積、數(shù)量、密度增加,荒漠化程度好轉(zhuǎn);年降水量減少,植被蓋度、斑塊面積、數(shù)量、密度降低,荒漠化程度加劇。許多研究的結(jié)果也表明,植被覆蓋度、斑塊面積、數(shù)量、密度與年降水量存在很明顯的正相關關系[18-19]。降水對植被蓋度的變化影響較大,降水充沛的年份植物生長茂盛,覆蓋度較高;降水較少的年份,植物生長慢、覆蓋度較低。只考慮了年降水量與植被蓋度的關系,也未就植被蓋度與氣溫、降水和氣溫的綜合作用關系展開分析,因為生態(tài)系統(tǒng)是較為復雜的系統(tǒng),植被蓋度對降水的響應有放大的可能,這一點將在今后的研究中完善。
4.1 1990~2001年,一、三、四級蓋度植被面積有所減少;比例下降;二級蓋度植被面積增加,比例上升。2001~2010年,一、三、四級蓋度植被面積在增加,比例上升,二級蓋度植被面積有所減少,比例下降。2010~2015年,一、二、四級蓋度植被面積減少,比例下降,三級蓋度植被面積增加,比例上升。說明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沙地荒漠化大致呈現(xiàn)退化-好轉(zhuǎn)-退化交替變換的趨勢。
4.2 從1990~2001年間,年降水量在下降,斑塊面積、數(shù)量在不斷減少,斑塊密度也在降低,2001~2010年間,年降水量有所增加,斑塊數(shù)量也增加,密度增大,斑塊類型面積也增加;2010~2015年間,年降水量下降,斑塊面積減少,數(shù)量減少,密度降低,說明降水對斑塊格局有一定的影響。隨年降水量的減少,斑塊數(shù)量減少,破碎程度變大,年降水量增加,斑塊數(shù)量,密度增加,破碎程度變小,降水對景觀指數(shù)也有一定的影響。
4.3 1990~2001年,年降水量下降,使得一、三、四級植被面積有所減少,二級植被面積增加;2001~2010年,年降水量增加,使得一、三、四級植被面積有所增加,二級植被面積減少;2010~2015年,年降水量下降,使得一、二、四級植被面積有所減少,三級植被面積增加。該區(qū)域1990~2015年植被蓋度總體呈減少-增加-減少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