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燕玲 王雅琳
[摘要] 目的 研究對比兩種胰島素注射教育摸式對患者出院后血糖水平的影響,從而選取對患者血糖有利的胰島素注射教育模式。 方法 將該院內分泌科2017年3—5月份首次運用胰島素的113例患者分為對照組跟實驗組,對照組運用教育模式一:觀看胰島素注射-出院當天詳細講解演示,實驗組運用教育模式二:出院前5 d每天進行胰島素注射步驟講解演示―針對性的指導患者自我演示,對比觀察患者出院后3個月門診隨訪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情況。結果 實驗組無論是一般成人還是老年患者的空腹與早餐后2 h血糖達標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實驗組糖化血紅蛋白值也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運用模式二胰島素注射教育:出院前5天每天進行胰島素注射步驟講解演示-針對性指導患者自我演示可有效的控制患者出院后血糖水平。
[關鍵詞]? 胰島素;教育模式;出院后;血糖
[中圖分類號] R47?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9)10(a)-0078-02
糖尿病是由遺傳和環(huán)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組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異常綜合征。因胰島素分泌或作用缺陷,或者同時存在而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代謝紊亂[1]。IDF推薦糖尿病的綜合療法中包括飲食、運動、藥物、健康教育、自我監(jiān)測5個方面[2]。胰島素治療作為控制血糖的有效手段之一,已被廣泛應用,但通過臨床調查發(fā)現(xiàn),注射胰島素的患者無論是胰島素知識的掌握程度,還是胰島素注射的規(guī)范都不容樂觀,特別是在非內分泌科治療的糖尿病患者患者[3]。該科于2017年3月份開始實施兩種胰島素注射教育模式,并進行對比,從而選出有利于控制患者出院后血糖水平的胰島素注射教育模式。分析3個月來兩種胰島素注射教育模式實施和效果評價,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內分泌科首次運用胰島素治療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18~80歲;②臟器功能和認知能力良好、預期生存期>15年;③能進行口頭、書面交流愿意配合試驗的的患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腎及造血系統(tǒng)嚴重疾病者;②溝通交流障礙;③有精神病史(如焦慮癥、抑郁癥、精神分裂癥者)。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一般成人患者23例,平均(48.3±6.5)歲,病程(8.56±6.23)年,老年患者占34例,平均(70.3±8.5)歲,病程(10.56±6.23)年;實驗組:一般成人患者23例,平均(47.8±6.3)歲,病程(8.33±6.15)年,老年患者占33例,平均(71.5±8.6)歲,病程(10.86±6.72)年。
1.2? 方法
1.2.1? 胰島素注射教育成員? 糖尿病??谱o士2人, 內分泌科工作5年以上的護師及主管護師6人,門診護士1人。
1.2.2? 具體實施過程? 將2017年3月份至5月份在該科首次使用胰島素治療的113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57名,實驗組56名。對照組:采取住院期間以觀看胰島素注射形式為主,每次注射胰島素時責任護士僅負責進行準確操作胰島素注射,患者只需觀看即可。等患者出院當天由??谱o士再對胰島素注射步驟進行詳細講解,患者親自操作演示。研究表明:前5 d使用深部腦刺激是最有效的記憶恢復,進而增強記憶[4]。實驗組:在患者出院前5 d,責任護士在為患者注射胰島素前都先進行步驟講解演示,并在護士有針對性的指導下患者進行自我注射,如此反復進行直至患者出院。出院健康教育時規(guī)定兩組統(tǒng)一早餐的量(200 mL牛奶+50 g雞蛋+100 g菜包),并進行門診每周一定時空腹與周五定時早餐后2 h血糖監(jiān)測,由門診護士監(jiān)測記錄,連續(xù)12周,在第12周抽血檢驗糖化血紅蛋白值。
1.2.3? 評價指標? 參照糖尿病??谱o士實踐手冊:①一般成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標準:3.9 mmol/L≤FBG≤6.1 mmol/L,2hPBG<7.8 mmol/L, HbA1c<7%;②老年人(60周歲以上)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標準:FBG<7.8 mmol/L, 2 hPG<11.1 mmol/L,HbA1c<7%[5]。
1.2.4? 統(tǒng)計方法? 應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的空腹與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較
對照組與實驗組患者空腹與餐后2 h平均水平情況,見表1、圖1。
2.2? 兩組的空腹血糖合格數(shù)比較
實驗組一般成人空腹血糖合格率為78.26%,高于對照組的47.8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的餐后2 h血糖合格數(shù)比較
實驗組一般人餐后2 h血糖合格率為69.57%,高于對照組的43.2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比較比較
實驗組糖化血紅蛋白值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掌握正確注射胰島素知識是一個學習過程,學習過程存在8個階段,即:引起動機階段、了解階段、獲得階段、保持階段、回憶階段、概括階段、作業(yè)階段和反饋階段。實驗組胰島素注射教育模式將學習過程的8個階段合理有效的貫穿于整個過程,這種教育模式不僅適用于一般成人患者,還適用于記憶力差、學習能力較弱的老年患者,實驗組胰島素教育模式出院后的血糖控制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實驗組胰島素注射教育模式有利于控制患者出院后血糖水平。將胰島素教育管理由以前的出院前突擊式技術指導轉變?yōu)榍耙坪笱拥难永m(xù)管理,體現(xiàn)了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理念[6]。個體化的強化注射技術教育可以提高患者胰島素注射技術,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7]。實驗組胰島素注射教育提倡患者出院前5 d,責任護士在為患者注射胰島素前都先進行步驟講解演示,并在護士有針對性的指導下患者進行自我注射,如此反復進行,直至患者能自行準確注射胰島素,正是這兩個理念結合體現(xiàn)。既給了患者充足的時間學習胰島素注射,又對患者進行個體化的指導。對照組胰島素教育在住院期間學習僅停留于觀看,并無實際參與操作,直到出院當天才聆聽注射的詳細步驟并動手操作,短時間無法全部吸收理解,以致胰島素注射技術欠規(guī)范,從而影響血糖控制。
4 小結
胰島素注射方法是否正確,將直接影響糖尿病患者對胰島素的接受程度及治療效果[8]。該研究通過出院前5 d對患者進行胰島素注射詳細講解,個體化教育及患者主動參與可使患者有效地掌握胰島素注射方法,從而控制患者出院后的血糖。
[參考文獻]
[1]? 尤黎明,吳瑛.內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6:4.
[2]? 張啟新.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進展[J].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7, 26(3):59-61.
[3]? 李錦宏,唐冬梅,劉鐵牛.南寧市1053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2,14(2):291-292.
[4]? Jeong DU,Lee J,Chang WS. Identifying the appropriate time for deep brain stimulation to achieve spatial memory improvement on the Morris water maze[J].BMC heuroscience,2017,18(1):29.
[5]? 林娟,金爽,么莉,李紅.糖尿病??谱o士實踐手冊[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3:1.
[6]? 藍莓.授權理論在糖尿病病人延續(xù)護理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5,13(8):739.
[7]? 安彩霞,董運鳳.規(guī)范化胰島素注射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響[J].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16,25(8):858-860.
[8]? 王春紅,楊冬梅.注射胰島素患者健康教育研究現(xiàn)狀[J].中華護理教育,2016,13(3):237-239.
(收稿日期:2019-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