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齋
馬一浮手札句讀:
仲劼老友如晤,得書,深荷存注。藉悉 近體佳勝,尤慰。見示每日在林間宴坐達八小時,此最有益。 賢久習山居,適于養(yǎng)生之道。孔子習禮、如來說法皆在樹下,古人樂于野處,應有以也。吾自來莫干,眠食俱較湖上為勝。山中氣溫午后最高,不過華氏八十四度。早晚在八十度以下。膳食雖稍清淡,營養(yǎng)無缺。俶方同來,亦覺較在杭時稍健。承 念,堪以告慰。如容許多住,當在白露后下山。吾別無所苦,唯白內(nèi)障雖未進步,不能讀書寫字,無以自遣,未免寂寥耳。秋暑未闌,諸宜珍攝,不具,浮白。
禹澤晤,特為道念。 俶方附筆致候。
八月十三日
說明:
1、文中空格按原稿,表敬。
2、信中關于“宴坐”之論(劃線)甚好,可名之為《宴坐札》。
注一:
仲劼即蕭衛(wèi),字仲劼。1928年1月(民國十七年)任溫嶺縣西北區(qū)立宗文初級中學(溫嶺中學前身)首任校長。馬一浮友,多有書信來往:
1、《蠲戲齋詩話·十一》載:“天海相逢憶昔年,喜君已得住山緣。故山亦似黃山好,但作山人莫羨仙?!臼捴賱?。昔游黃山遇仲劼,與言山居之勝,今聞遂居雁蕩,宿志遂矣。】”可與此札印證。
2.、1943年4月23日致蕭仲劼:賢與心粲半生之力皆耗于學校,時至今日,當悟學校之非。召侮致戎,荒經(jīng)蔑古,莫不由之。身任教科,但己分,不為害義,但須知舉世陷溺,其弊已深。造后偃兵,決無是理。……《易》象教乘,隨分瀏覽,愿必以悟證為期,勿徒以知解為事。(第二冊下,第853——854頁)
注二:
湯俶方,馬一浮丈人湯壽潛的長孫女,1987年去世。馬一浮19歲喪偶后不再娶,無后,湯俶方長期陪侍姑父馬一浮,遵照陳毅等領導吩咐,以料理好姑父生活為己任。馬一浮遺產(chǎn)歸湯俶方繼承。
讀書之法:
對讀書的窮理馬一浮之道,馬一浮亦有精辟概括,他認為,讀書之道,約而言之,有四門:一曰通而不局;二曰精而不雜;三曰密而不煩;四曰專而不固。四種讀書法,實則解決了博與專、義理與細節(jié)、簡與繁、中心與邊緣等問題,其總結可謂精辟之至。馬一浮對此稍加解釋,“不局不雜,知類也;不煩不固,知要也。類者,辯其流別,博之事也。要者,綜其指歸,約之事也。讀書之道盡于此也”。
關于讀書之目的,馬一浮以為,讀書當求明理,更貴在養(yǎng)德。馬一浮承接宋儒乃至先秦儒家而來,始終將“學之為己”為第一要務,“學之為己”的目的在于成就圣賢人格;而非“學之為人”,即以“博學”炫耀于人以換取某種好處為目的。馬一浮以為,學問若不能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讀書再多,亦不過一書櫥耳,又有何用?他多次強調(diào)讀書的終極目的,在于修身、在于提高修為,并提出“唯有指歸自己一路是真血脈”的踐行主張。指歸自己實則意味著,學人在明理的基礎上必須要做到身體力行:“但說取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忠信篤敬要體而行之,不是說其義旨便了”。此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之意,只有真正將義理落到實處,方可算的上“真學”。反過來,通過讀書所培植的道德(即“畜德”),又能促進人們?nèi)烁玫拿骼?。譬如,當學人在身體力行的實踐中,具備了開放、謙虛、包容的品質(zhì)時,他能更好的吸收他人有益的東西,進而更利于擴大其視野,開闊其心胸,進而幫助其更好地通曉天下之理。于是,“讀書—明理—修德—讀書—明理”構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此循環(huán)實則是儒家圣賢人格培養(yǎng)的一個縮影??傊?,馬一浮的讀書之目的,在明理修德;明理之旨,終歸還是養(yǎng)德。明理踐性為歷代大儒者所提倡,更為馬一浮終生所實踐。故而,馬一浮“讀書法”,實則映射出馬一浮修身踐性之法。
教育成就:
抗戰(zhàn)時,國難激發(fā)起了馬一浮的一片愛國熱情。他打破“平生杜門”,“未嘗聚講”的守則,在南下避難的旅途中,第一次應當時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之邀,出山講學,先后于江西的泰和與廣西的宜山為浙江大學的學生開設“國學講座”。關于開設這個講座的意義,他是這樣說的:“其意義在使諸生于吾國固有之學術得一明了認識,然后可以發(fā)揚天賦之知能,不受環(huán)境之陷溺,對自己完成人格,對國家社會乃可以擔當大事?!彼紫饶槌鏊未笳軐W家張載的四句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來教大家立志,希望大家“豎起脊梁,猛著精彩”,“養(yǎng)成剛大之資,乃可以濟蹇難”。可見,他是把對學生的抗戰(zhàn)愛國教育,貫穿于這些講座之中。1939年夏,馬一浮在四川嘉定烏尤寺創(chuàng)建了“復性書院”,擔任主講,講明義理,選刻古書,培養(yǎng)了一批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人才。可以說,整個抗戰(zhàn)時期,也是馬一浮學術活動最活躍的時期,他的主要學術思想著作都是這一時期發(fā)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