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灑
【摘要】中國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楚文化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楚舞在發(fā)展過程中,也經歷了文化融合的渲染,尤其是從楚地傳往中原地區(qū)之后,在吸收了中原文化的同時,保留了自身的特點。不僅對中國傳統(tǒng)舞蹈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一定程度也體現(xiàn)了我國的民族融合。本文從楚舞的演變開始談起,從不同的角度來闡述楚舞演變的所造成的影響。
【關鍵詞】楚舞;演變;影響
【中圖分類號】J722.4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楚文化是以江漢地區(qū)為中心向外擴散,其文化內容頗雜,而且大多受其當地的神話、巫術影響,再與地方特色文化相融,形成的混合文化。楚舞是楚文化在發(fā)展中誕生出來的一種舞蹈藝術形式。因為文化融合的緣故,楚舞也從楚地開始向中原傳播。逐漸形成了“長袖細腰”的舞蹈形態(tài)。楚舞不僅融合了南方特色文化,還經歷了中原文化的洗禮,對后世舞蹈的發(fā)展有十分重要的影響?,F(xiàn)代的很多古典舞、蹈折腰等都是從楚舞中演變出來的,他們都是對楚舞參考和借鑒后,取其精華,然后再融入現(xiàn)代文化而形成的舞蹈。
一、楚舞的形式
(一)巫舞
楚舞最早也不是一種供人娛樂休閑、鍛煉身體的舞蹈,是一種巫族男女在節(jié)日祭祀的時候,手捧鮮花,以載歌載舞的方式來祈禱神明的保佑。巫舞屬于宗教舞蹈中的一種,主要就是巫掌神權的年代,為了表達對神明的信奉和尊崇。最常見的配樂就是九歌,然后以鼓合奏。
(二)宮廷舞蹈
隨著歷史的向前發(fā)展,西周的統(tǒng)一之后,楚地就以王的形式來對其分封下去的地方進行統(tǒng)治,所以傳統(tǒng)部落中的巫舞開始消退,另一種在宮廷之上,以表演為主的楚舞開始出現(xiàn)。宮廷舞蹈下的楚舞不僅更加專業(yè),而且其特點是氣場宏達,且使用樂器較多。
(三)鼓舞
鼓舞也是楚舞的一種形式,簡單來說,就是以鼓來作為舞蹈的主要配樂。一般這種舞蹈都是祭祀中常用的,是由巫女腳踩鼓點,來進行奏樂,然后在進行舞蹈,當然也可以一邊舞蹈,然后在舞蹈的過程中進行踩鼓點,也就是將舞蹈步伐的節(jié)奏,融入到鼓點的節(jié)奏當中去。
(四)文舞
楚舞在發(fā)展過程中還形成了一種文舞,簡單來說就是舞者在進行舞蹈表演的時候,手上會拿旄、羽等道具。因為使用的道具不同,所以舞蹈的名字也是不同的。文舞同樣也是宗教舞蹈當中的一種,是宮廷中祭祀祖先的舞蹈。這種舞蹈風氣的形成與當時的社會文化有關,鳥羽為文人士子所喜愛之物,楚舞也根據這種情況,進行自身的轉變,這也是文舞形成的一種原因。
(五)武舞
武舞又名干戚舞、大武,相對比文舞來說,文舞中舞者手持的是文人士子所喜愛的羽毛,武舞則是舞者手持將軍戰(zhàn)士所喜愛的兵器來進行的舞蹈。這種舞蹈在戰(zhàn)場上運用眾多,在將士凱旋而歸的時候,為了慶祝戰(zhàn)爭的勝利來進行的舞蹈。
二、楚舞的演變
(一)遠古
最早出現(xiàn)楚舞,是由遠古的祭祀舞蹈中演變出來的。遠古時期,人們相信,利用舞蹈能夠與神靈溝通,從而達成自己的某種目的,所以原始的楚舞具有濃烈的宗教色彩。當時社會還是以部落為主的群落,部落當中除了首領之外,還有巫師、巫女等,當時人們對于巫師格外崇敬,相信他們具有跟神溝通的能力,所以人們才會對他們的行為和動作進行不自覺的模仿,在這種模仿之中,巫舞開始向后來的楚舞演變,舞蹈的作用也開始從祭祀等與神溝通的活動中,流向大眾。到了周代這種舞蹈開始形成固定的裝束,楚舞從民間開始走向宮廷,到東周時期,這種宮廷雅樂已經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和形式。
(二)先秦
楚舞發(fā)展到先秦時期,已經吸收了西周時期的宮廷樂舞中的精華部分,融合了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樂舞的一些特色,取長補短,經過融合之后終于形成了最早時期的楚舞。當然文化的融合與發(fā)展也離不開當時社會空前開放的原因,各種思想文化在那個大時代不斷的碰撞,也給楚舞的發(fā)展提供了機遇。
(三)漢
隨著時代的交替,楚舞的發(fā)展也終于來到了漢代。楚舞到了這一時期,特點也已經基本形成。楚舞將各種東西南北的文化全部融合在一起,在傳統(tǒng)舞蹈界中的地位不斷攀升。當然楚舞在這一時間發(fā)展較快的原因,還是因為當權者的推廣,讓楚舞的“長袖羅衣”可以盡情地發(fā)揮,形成了漢代楚舞自由、暢達的審美特點。
(四)唐
說起舞蹈,唐代是各種舞蹈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唐朝作為當時的世界經濟文化中心,因其兼容包并的特點,導致許多外來優(yōu)秀文化開始涌入國內。這時的楚舞,已經成為宗師級的舞蹈,對其他舞蹈的發(fā)展都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以唐宋時期的一種綠腰舞為例,是與女子獨舞為主,具有楚舞的自由、暢達的特點。
(五)近現(xiàn)代
楚舞發(fā)展到了近現(xiàn)代,其主要集中在今天的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當中。楚舞的傳播范圍減小,也是因為在漢族,封建祭祀文化的消退,使得楚舞再也不能發(fā)揮其實用性,更多時候這種舞蹈只存在于表演當中?,F(xiàn)在比較常見有擺手舞和踹堂舞兩種。有文獻記載,苗族人每遇到節(jié)日,男子就會吹笙敲鼓來奏樂,然后女子緊隨其后,舉手頓足,跟著節(jié)奏,開始緩緩起舞,而表演的舞蹈就是踹堂舞。擺手舞則只有在正月初三至正月初五或初六的晚上才能見到土家族的男男女女聚集在一起,隨著鑼鼓聲,一邊唱一邊跳。當然在湖南、貴州等地還存在著“鼓舞”,主要的伴唱曲目有《踩鼓歌》等。另外在鄂西北的山區(qū),有一種名為《端公舞》的民俗舞蹈在當地是家喻戶曉,而它也是楚舞演變的一個分支。不過因為地方文化略有不同,《端公舞》的場次數上也有差別,但是這種舞蹈都比較完整的保留了最早的祭祀文化的內容,例如“鋪壇”“請神”“安神”等祭祀中才有的場面,帶有十分濃郁的楚文化遺風。
三、楚舞的影響
(一)對后世舞蹈的影響
楚舞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楚舞之所以能流傳下來,主要跟其博采眾長的特點密不可分,在發(fā)展的過程不斷吸收和借鑒其他優(yōu)秀文化來為自己所用,所以學習楚舞可以為后世舞蹈的開創(chuàng)和研究提供參考和啟發(fā)。再加上楚舞自由、曠達的特點,可以靜若處子,也可動若脫兔,可以在后世舞蹈中搭配使用。以現(xiàn)代舞蹈劇中的經典曲目《楚韻》為例,全劇以統(tǒng)一的楚式風格,并營造出浪漫主義的舞臺氛圍,使得舞臺上的表演極具觀賞性,舞姿上來運用了湖南、湖北兩省十幾個地方的“手訣”,也就是巫舞的手勢。在該劇中,還將巴東的跳喪舞用到了求雨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禹步”?!冻崱穼ⅰ笆衷E”與“禹步”結合,創(chuàng)作出了非常具有楚文化韻味的舞蹈形態(tài)??梢?,楚舞對后世舞蹈的發(fā)展具有啟迪和借鑒的重要影響。
(二)對文化融合的影響
楚舞從一開始就具有濃郁的中國傳統(tǒng)宗教文化,然后又在后世發(fā)展中不斷吸收南北方文化的精髓,使自身能廣泛的在中華大地發(fā)揚光大。楚舞的發(fā)展也促進了民族文化的融合,是南北方文化融合的代表產物。楚舞經過千年演變,最后的遺存之地仍是當年的楚國故地,經過歷史風雨的雕琢,它仍不失自身獨具特色的楚文化底蘊,在兼容包并的融合之中,緩緩影響著民族的融合以及民族文化之間的融合,那長袖細腰的舞蹈姿態(tài),已經成為中國古典舞蹈的象征。
四、結束語
楚舞的演變和流傳也伴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從最早的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然后再到現(xiàn)代社會,就像一根線一樣將我國的歷史與文化貫穿起來。楚舞是一種舞蹈,也是中國歷史發(fā)展的見證者,在我國文化演變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馮燕.楚舞的演變及影響研究[J].蘭臺世界,2015 (13):132-133.
[2]張冬琦.試論楚舞的演變及影響[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