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孔子之學:“道前定”而“行篤敬”

2019-12-14 14:01盧巧玲
現(xiàn)代哲學 2019年2期
關(guān)鍵詞:夫子弟子論語

盧巧玲

作為安立中國人生命的學問,孔子儒學特別強調(diào)立志起信與親證悟入,樹立并堅定正確的價值觀念。社會要和諧,國家要安寧,人心要和順,就要挺立價值與信仰,牢牢筑起道德的堤防。孔子儒家十分重視價值觀的樹立與培養(yǎng),孔子就強調(diào)“士志于道”,希望“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他少年立志,一生求道,希望“學行天下”,這在《論語》等相關(guān)著作中也得到了體現(xiàn)或印證。

一、道前定則不窮

孔子思想來源于對現(xiàn)實的觀察與思考,來源于他自己的人生體驗。他自述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從孔子明志、立身、求道的經(jīng)歷,可知無論人生經(jīng)歷怎樣的階段,立志、明志最為關(guān)鍵,最為重要。何謂“志”?朱熹曰:“心之所之謂之志?!盵注][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54頁。所志為何,意味著確定了自己的奮斗目標,明確了自己的奮斗方向,因而也就有了人生的方向標。立志對于人生的意義,誠如近人程樹德先生引《反身錄》所云:“志道則為道德之士,志藝則為技藝之人,故志不可不慎也,是以學莫先于辨志。”[注]程樹德撰、程俊英、蔣見元點校:《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445頁。

孔子有自己的“道德經(jīng)”,他說:“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孔子家語·王言解》)作為人生方向的“道”決定作為行為規(guī)范的“德”,有了正確的價值觀,有了正確的信仰與價值判斷,才會去思考做一個什么樣的人,故《中庸》說“道前定則不窮”。有了正確的價值觀,有了既定的價值取向,就確定了人的理想、信念、目標、方向。如果沒有“道”,缺乏理想、信念,就沒有了未來與希望。

君子應當志存高遠,在擔當與引領(lǐng)的層面發(fā)揮更為重要、更為關(guān)鍵的作用,故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論語·衛(wèi)靈公》)??鬃尤寮以诮淌诘茏印靶摭R治平”的君子之道、為政之道時,就特別強調(diào)志趣之大小,勉勵弟子盡心求道,對于子夏“學稼”“學圃”之事,孔子斥之曰:“小人哉,樊須也!”(《論語·子路》)并明確指出“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對此,朱熹《四書集注》引謝氏曰:“子夏文學雖有余,然意其遠者大者或昧焉,故夫子語之以此?!盵注][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88頁。同為儒者,其中亦存在人品高下、志趣大小之分,孔子設教希望弟子“學而優(yōu)則仕”,能夠有遠大的志向與信念。

理解孔子儒學,就要在這樣的“境界”與“格局”上去著眼,這恰如《論語·憲問》中兩處談論管仲時孔子以之為“仁”的記載: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痹唬骸拔慈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孔子認為,與管仲之“仁”相較,“樹塞門”“有反坫”等無禮行為以及行事之“不義”皆是小的方面,正所謂“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論語·子張》)。與此一致,與灑掃、應對之類的“小節(jié)”相較,孔子更主張弟子追求“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注]同上,第1頁。。

人要立志,樹立信念,更要信念堅定,要有“遁世不見知而不悔”(《中庸》)的執(zhí)著。只有這樣,才能落實到具體的行動,才能避免“半涂而廢”。其實,《中庸》之“至誠”之道,就是要人在正確的方向上努力堅守與堅持,此即所謂“擇善固執(zhí)”。方向明確才能道路堅定,《中庸》引孔子之言論證“中庸”之易“擇”不易 “守”,指出:“人皆曰:‘予知’,驅(qū)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辈谎远?,能夠“道前定”且始終“志”于此道并非易事,孔子也有“道不行,乘桴浮于?!?(《論語·公冶長》)的思想,但孔子心懷大志,希望自己的思想學說能夠為時代所認可、所行用,能夠“學行天下”。

孔子關(guān)心天下,心系蒼生。他希望看到人們價值觀念符合道義,希望“道”的實現(xiàn),對實現(xiàn)“明王之道”抱有深切的愿望。當然,孔子對當時的現(xiàn)實有著清晰的了解, 曾言:“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中庸》)盡管如此,他仍然“知其不可而為之”,說:“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論語·子路》)這種“知其不可”卻仍然“為之”的做法中,孔子信念之堅定可見一斑。

二、《論語》的“編者之心”

表面看來,《論語》以語錄體展現(xiàn)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但其編纂目的卻是保存“夫子本旨”,傳承孔子思想。

孔子很早就開始收徒授學[注]《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琴張聞宗魯死,將往吊之。仲尼曰:“齊豹之盜而孟縶之賊,女何吊焉?”錢穆先生說:“琴張乃孔子的弟子,殆在當時已從游。” 而當時孔子年三十一,故孔子至晚三十一歲已經(jīng)授徒設教。。在長期的教學交流過程中,孔門弟子有隨時記錄孔子之言的習慣,如《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中記載:

叔仲會,魯人,字子期,少孔子五十歲。與孔琁年相比。每孺子之執(zhí)筆記事于夫子,二人迭侍左右。

這段材料很清楚地說明,在孔子晚年教學過程中,有人專門記錄其言論,這使得其言行的許多資料被保留下來。只是,這里有一個客觀的事實,那就是孔子以后的人們在傳述這些言論時,往往難以避免“各以巧意而為枝葉”(《孔子家語·后序》),因此,為保存“夫子本旨”,孔門弟子后學就會將“各自所記”“輯而論纂”,《論語》的編纂從而成為迫切的需要。

關(guān)于《論語》的作者及成書,《漢書·藝文志》中有明確記載:“《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可知,一方面,《論語》是孔門弟子對孔子言行資料的直接記載;另一方面,因為是不同弟子所記,側(cè)重點不同,且所記數(shù)量可觀,成書過程中必然有所揀選。這應該就是孔安國《孔子家語·后序》所說:“弟子取其正實而切事者,別出為《論語》。”一個“取”字,點出了《論語》成書問題的關(guān)鍵。

《論語》既是經(jīng)過認真揀選的“正實而切事者”,那么可以推想,孔子逝世后,面對“儒道分散”“各得一體”,以及“各以巧意而為枝葉”之類的情形,需要有人出來主持整理孔子遺說,以孔子之“言”表達孔子之“意”。事實上,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后學面對孔子離開而留下的真空,非常懷念與他一起對答、交流、暢談、論辯的時光或情形,渴望繼續(xù)得到如同孔子生前一般的教誨,于是有人想到推舉合適的人來講學,就像孔子生前那樣。

據(jù)《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孔子去世后,子夏、子張、子游等人甚至以有若“狀似夫子”,曾經(jīng)推舉有若為“師”。對此,《孟子·滕文公上》也有記載:“昔者孔子沒,……他日,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但他畢竟不是孔子,難以服眾,因而受到責難與質(zhì)疑??梢?,有合適的人來主持或親自結(jié)集孔子遺說,以表達孔子的思想與精神,是人們的殷切期待。

正如《韓非子》中所說,孔子以后,儒分為八,孔子后學的分化顯然體現(xiàn)了人們傳承“真孔子”的需要。誰是“真”孔子?誰來確定?只有孔子能確定自己,因此,用孔子的言論來表達孔子,才是最恰當?shù)姆绞胶头椒?。于是,《論語》的編纂不會是任意的材料堆砌,而無疑應當在用力去表達孔子的思想邏輯,以“編者之心”去努力靠近“孔子之心”。不言而喻,《論語》除了其“正實而切事”的特點,還會有其特定的選材標準、嚴密的內(nèi)在邏輯。

關(guān)于《論語》的編纂者,學術(shù)界一直存有爭議。其實,無論是誰,在孔子去世不久的當時,能夠得到孔門后學的認可,擔此重任,一定是對孔子的追求、主張都有著比較準確、全面的把握,且德高望重之人。經(jīng)過深入分析思考,我們認為《論語》由子思主持完成的說法更為合理。[注]一方面,從《論語》中厚重的曾子言論可知,除了曾子門人,他人一般不會如此編輯;另一方面,在孔門后學嚴重分化的背景下,能夠聚集這么多的材料,合理的推論只能是材料匯集后,由一人進行整理編訂,而此人必定是曾子門人中地位尊隆之人,那么符合條件的只有子思。另外,《孔子家語》屬于“孔氏家學”范疇,而其與《論語》“并時”的情況表明,二者的整理與編訂者只能是子思。詳見楊朝明:《新出竹書與〈論語〉成書問題再認識》,《中國哲學史》2003年第3期。

較之其他編纂者的猜測,子思身份特殊,孔子的嫡孫、曾子的學生,因此對孔子有著更深的了解,能夠更好地把握孔子的思想及其追求。材料顯示,子思應該堪當此任。

據(jù)《孔叢子·記問》載:

夫子閑居,喟然而嘆。子思再拜請曰:“意子孫不修,將忝祖乎?羨堯、舜之道,恨不及乎?”夫子曰:“爾孺子,安知吾志?”子思對曰:“伋于進膳,亟聞夫子之教: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是謂不肖。伋每思之,所以大恐而不懈也?!狈蜃有萌恍υ唬骸叭缓酰釤o憂矣。世不廢業(yè),其克昌乎!”

孔子嘆息,尚在年少的子思卻能安慰乃祖之心,從而使孔子欣慰,可以推斷,后來的子思一定會精心編輯孔子遺說,也確實能夠更好地理解、把握孔子思想,并體現(xiàn)在《論語》的編纂之中。

三、“學而時習之”的追求

孔子的一生是求道的一生,對于他最為關(guān)切的問題,自然應該在整理孔子遺說時體現(xiàn)出來,并理所當然地出現(xiàn)在《論語》開宗明義的位置。而《論語》首篇首章“學而時習之”的理解,是把握孔子此追求的關(guān)鍵??梢哉f,“學而時習之”正是孔子一生的追求所在,也是我們?nèi)姘盐铡墩撜Z》全書乃至孔子思想的金鑰匙。

對于《論語》開篇三句話,傳統(tǒng)上一般認為是孔子在學習方法、交友、人不知三個方面的態(tài)度,而“學而時習之”翻譯為“學習要經(jīng)常去溫習”,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將孔門教學等同于古代小學教育,事實是否如此,此觀點是否正確,應結(jié)合對孔子之學的整體把握才能做出正確判斷。

孔子教學無疑是成功的,而“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的教學成就,主要得益于其“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誨人不倦”的教學品格,但孔子的“有教無類”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弟子需要達到一定的年齡。[注]《論語·述而》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對于其中的“束脩”,歷來解讀不盡相同,主要觀點有兩種:第一,干肉說;第二,束帶修飾。我們從第二種觀點,即孔子辦學不分貴賤,但有年齡限制,只有束帶修飾,到了一定年齡的人向我求學,我才“有教無類”、“誨人不倦”。

據(jù)文獻記載,周代學制包括小學、大學兩個階段。《大戴禮記》載:“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jié)焉;束發(fā)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jié)焉?!?《大戴禮記·保傅》)可見,當時而言,孔子從事的是“大學”之教。因此,只有到了束脩之年,達到“成童志明”,才能夠入孔門受教。

關(guān)于“大學”之教,朱熹《大學章句序》載:“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盵注][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1頁。這里,朱熹對周代“大學”入學年齡、入學對象以及學習內(nèi)容作了詳細介紹,大學是為政之學,學習的是“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懂得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孔子杏壇設教,對弟子進行的正是君子之道、為政之道的培養(yǎng)。所以,按照傳統(tǒng)對“學而時習之”的理解,對孔子之學的把握未免有失恰當。鑒于此,有學者回歸經(jīng)典,從孔子思想出發(fā),提出“學而時習之”之“學”是名詞,當譯為“思想主張”,開篇三句話應該理解為:“如果我的學說被社會普遍接受,在社會實踐中加以應用,那不是很令人感到喜悅嗎?即使不這樣,有贊同我學說的人從遠方而來,不也是很快樂嗎?再退一步說,社會沒采用,也沒有人理解,但自己不怨憤惱怒,不也是有修養(yǎng)的君子嗎?”這樣的解讀似乎更加符合孔子的人生追求,也更加準確地把握了《論語》編者的出發(fā)點與立足點。

其實,早已有學者做出了這樣的理解,清人毛奇齡曾提出要將“學”字理解為名詞,他在《四書改錯》中提出:“錯矣!學者,道術(shù)之總名。”程樹德也持此觀點,他在《論語集釋·學而上》中指出:“‘學’字系名辭,《集注》解作動辭,毛氏譏之是也。”[注]程樹德撰、程俊英、蔣見元點校:《論語集釋》,第4頁。按照兩位先生的解釋,首章“學”字應該與“道”相近,做名詞,理解為思想主張及對社會、人生的總體認識。

實際上,《論語》中曾多次將“學”字用做名詞,如: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論語·為政》)

“士志于道”(《論語·里仁》)

“志于道”(《論語·述而》)

三處材料中,“學”“道”明顯是同位語,作名詞,意思均可說是“思想主張”。再如《論語·述而》篇中,“德之不修,學之不講”之“學”亦作此用法。

其他文獻典籍中將“學”字用做名詞的情況也多有出現(xiàn)。如《禮記·學記》中載:

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

因為安于他的學說才敬愛他作為自己的師長,因為贊同他的主張才和他成為好友。顯然,“學”與“道”意義相同,作名詞,意思是“思想學說”或“主張”。

再如被稱為“孔子研究第一書”[注]楊朝明:《〈孔子家語〉的成書與可靠性研究》,載楊朝明、宋立林主編:《孔子家語通解》,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代前言第1頁。關(guān)于《孔子家語》的可靠性及其學術(shù)價值與意義,楊先生在此文中有詳細的考究論述。的《孔子家語》中記載,孔篾與宓子賤入仕后,孔子曾先后問其為政之“得”與“亡”,孔篾認為沒有得到什么,卻在三個方面有所失,因為公事繁忙,故“學”不得“習”,不得“明”;而宓子賤認為沒有失去什么,在三個方面有所得,因為所“學”得“行”而“益明”??梢?,二人關(guān)注的都是自己所“學”有沒有得“習”、得“行”,有沒有在實踐中得到應用,且材料中孔子對此“學”與“習”是認可的,可知,這里對孔子之“學”與“習”的理解是恰當?shù)模液苊黠@,此處之“學”作名詞,指“思想主張”,這可以說是“學而時習之”的最好注解。

另外,從文本來看,首篇首章三個分句層層遞進,不能割裂。三個分句中,“說”“樂”“慍”都是表達內(nèi)心感受,但卻包含不同的情感層次,也就是說,三者所對應的“學而時習之”“有朋自遠方來”“人不知”,對情緒的影響是不同的,而傳統(tǒng)解讀本身沒有層次的差別,自然也不會帶來不同的情感體驗,這就使得前后的銜接過于生硬。若從孔子思想出發(fā),從自己的思想學說處于“社會普遍接受”“有志同道合之人”“沒人理解”三種不同境遇時的心情來理解,則前后銜接更加順理成章,內(nèi)在統(tǒng)一,同時進一步證實了開篇“學”字作為名詞“思想主張”的正確性與合理性。

“學而時習之”作為《論語》的開篇第一章,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這是孔子“志”之所在,也是其一生的追求所在,而將關(guān)于孔子的思想主張能夠被社會接受作為首篇首章的主題,充分凸顯了編者對孔子思想的把握。從文本角度而言,將開篇“學”字理解為名詞“思想主張”,使三個分句連貫一致,前后銜接更加合理。

四、篤行善道的境界

有了“前定”的“道”,才會有實行的“篤”。就像真正的“知”一定落實在“行”上,“立志”與“篤行”是二位一體的。只有“志于道”才能“行篤敬”,“行篤敬”是“志于道”真真正正的落地、踏踏實實的表現(xiàn)。只有由“志學”而“篤行”的過程實現(xiàn),人才能完成自身生命意義的提升,這就是篤行善道的人生境界。故《中庸》說:“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p>

孔子志向明確,希望王道大行,實現(xiàn)仁政德治,這一點,在其生命最后的感慨與遺憾中也有充分體現(xiàn)。每個人在其生命的最后,即將撒手人寰的時刻,都會對自己的人生充滿思考,孔子此時的話更是語重心長,不無遺憾?!犊鬃蛹艺Z·終記解》記載,臨終前七日,孔子一大早起來,就感慨泰山之頹、梁木之懷、哲人之萎,并在發(fā)出天下沒有能夠尊崇我學說的圣明君王的嘆息后“七日而終”?!叭酥畬⑺溃溲砸采啤?(《論語·泰伯》),作為知道自己將不久于人世的臨別之語,孔子在感嘆社會無道與“明王不興”的同時,更是對自己思想主張最終未能被“有國者”接受并推行感到遺憾,而這恰恰說明了孔子的一生追求所在,及對自己理想信念的執(zhí)著。

正是在這樣的理想信念下,孔子一生堅持不懈,一方面積極入仕,先后為魯國“中都宰”“司空”“大司寇”;另一方面帶領(lǐng)弟子周游列國,這種“政治流亡”似的人生經(jīng)歷,目標是尋找可棲之“木”,實現(xiàn)心中之“道”。這種矢志不渝的精神,在文獻中多有記載,如面對長沮、桀溺等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的質(zhì)疑與不解,孔子毫不動搖,堅持認為:“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微子》)將傳承中華文明、繼承文武之道作為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充分傳達了孔子為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矢志不渝的精神。

孔子對理想信念的追求是執(zhí)著的、篤定的,卻并非是盲目的,他對自己思想學說及其社會現(xiàn)實有著清晰的認識,當自己的“道”不能為天下容,孔子一方面“知其不可而為之”,同時能夠 “人不知而不慍”。 如《孔子家語·在厄》篇記載,陳蔡被困,斷糧七日,從者皆病,此時,除了孔子繼續(xù)講誦,弦歌不廢,仍然保持樂觀態(tài)度,弟子也紛紛陷入困惑,子路認為君子不應該陷入困厄,質(zhì)疑老師不夠仁德,不夠睿智;子貢也提議老師將其主張的標準“少貶焉”。對此,孔子的態(tài)度是堅持自己,他認為決定自己主張能否被接受的,不是個人品質(zhì)或者主張本身,而是時勢。當然,這里孔子的堅守不是“愚頑不化”,而是一種“時”的思想,充分體現(xiàn)了他對自己所處時代及處境的深刻認識,所以他主張“修其道”以“求其容”,因為真正的君子不會因為自己的處境不同而改變自己的節(jié)操,即使身處困厄,也能樂在修身,堅持自己的追求。

這種堅守與開篇“人不知而不慍”的人生境界恰好一致,而首篇首章三句話也恰恰成為了孔子一生追求的真實寫照??鬃印笆宥居趯W”,一生的追求就是“學行天下”,所以,如果自己的學說能夠被“有國者”推而行之,被社會普遍接受,達成一生所愿,“不亦說乎”;退而言之,若不能為天下容,卻并不孤單,仍有志同道合若“顏氏之子”者的理解與支持,孔子的一句“有是哉”道出了內(nèi)心的喜悅,“不亦樂乎”;再退一步,“人不知”而“不慍”,這是孔子“君子”境界的充分展示,既有對自己學說的堅守,又有對自己所處時代的充分認知,進一步印證了孔子“學行天下”的追求及“行篤敬”的人生境界。

猜你喜歡
夫子弟子論語
弟子規(guī)
心通長宇,道貫廣宙
弟子規(guī)
《論語·學而第一》
《論語·為政第二》
夫子亦“愚”
點點讀《論語》
半部《論語》治天下
掃凈心塵
临沭县| 建宁县| 安庆市| 根河市| 鲁甸县| 涟源市| 松桃| 上蔡县| 哈巴河县| 海阳市| 水富县| 舟曲县| 邵武市| 咸丰县| 深圳市| 赫章县| 苗栗县| 唐海县| 漾濞| 楚雄市| 德令哈市| 米林县| 自治县| 周至县| 连州市| 清水河县| 克什克腾旗| 天津市| 上犹县| 彩票| 天门市| 韩城市| 金寨县| 曲麻莱县| 六安市| 安龙县| 屯留县| 夏津县| 苍山县| 梁平县| 海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