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體制的深化改革和素質(zhì)教育的持續(xù)推進,現(xiàn)在的教學越來越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強調(diào)從“要學生學”轉(zhuǎn)變?yōu)椤皩W生要學”,使學生樂于探究、主動參與,充分感受學習的趣味性。以往的初中語文詩歌教學中,單調(diào)的教學方式和流程嚴重制約了詩歌的趣味性,教師的單向解讀不利于學生的創(chuàng)造與感受,導致詩歌教學中“詩性”的缺失,所以采取有效的措施來破解“詩性”缺失顯得尤為必要。本文將針對初中語文詩歌教學中“詩性”缺失的破解之道展開分析。
關(guān)鍵詞:初中語文;詩歌教學;詩性缺失;破解之道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1-0041-02
引 言
詩歌是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璀璨明星。當前初中語文教材中編排的詩歌派別和數(shù)量不斷增加,怎樣實現(xiàn)高效的詩歌教學,減少“詩性”的缺失,使學生在詩歌學習中學會熱愛自然、悲天憫人,已經(jīng)成為初中語文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注重“學思結(jié)合”
語文學科的人文內(nèi)涵十分豐富,深刻影響著學生的精神世界,所以要高度重視語文學科在熏陶和感染學生思想情感方面發(fā)揮的作用,更好地傳承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新課程改革明確要求:初中語文教學要注重學生主動學習態(tài)度的養(yǎng)成,使學生掌握基本技能與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且學會學習。為此,教師在初中語文詩歌教學中要嚴格遵循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注重“學思結(jié)合”,具體要做到以下兩點。
1.寫景抒情詩描繪圖畫
詩性浸潤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圖文并茂,即為詩歌配圖[1]。如講解《錢塘湖春行》時,教師可以采用給詩配畫的方式,從學生的角度進行設(shè)想:詩人在錢塘湖春行時看到的美景有哪些?內(nèi)心的情感如何?詩人想要表達什么?如何結(jié)合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然后根據(jù)課本的注釋了解到“錢塘湖”即“西湖”,借助“西湖美景三月天,春雨如酒柳如煙”來想象“春行”,讓學生用彩筆進行描繪,感受詩歌里的景象。該首詩描繪出西湖動人的春光和世界萬物的生機活力,抒發(fā)了詩人對生命的熱愛之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能做到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圖文兼?zhèn)?,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濃郁的詩情畫意,釋放學習活力和想象空間,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敘事抒情詩還原故事
敘事詩歌雖然相對短小,但交代了事件的地點、時間、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等。如《過故人莊》是一首五言律詩,主要描寫詩人受邀到農(nóng)村友人家中做客的經(jīng)過,在自然、淳樸的田園風光中閑談家常、舉杯飲酒,抒發(fā)出詩人和友人之間的真摯情感。該首詩有著很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完美融合了情、事、景,要想讓學生對詩人表達的真摯且樸素的情誼加以體會,教師可以通過還原故事的方式,指導學生溫習敘事的六要素,以詩歌內(nèi)容為依據(jù),利用六要素組織故事。即老友精心準備了豐盛的飯菜,邀請我到他的田舍做客;九月的田園有著獨特的風景,翠綠的樹林圍繞著村落,一脈青山在城郭外隱隱橫斜。老友早早地在村口迎接我,領(lǐng)著我往田舍走去,家中的飯菜已上桌,大家圍坐在一起閑談家常;推開窗戶面對著谷場菜園,共飲美酒、閑談農(nóng)務,等到下一年的重陽節(jié)時,我依舊要來這里喝酒賞菊。在課堂上還原詩歌中的場景,學生能從生活情境快速進入詩中,對其中人物間的真摯情感進行品味,認真感知詩歌的情感和大意,掌握詩歌“言短情長”的特征。然后可鼓勵學生簡單概括詩歌大意與作者表達的情感,使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及表達的情感有所了解。采用這種方式進行詩歌教學,學生既能準確把握詩歌的大意及其情感,也能通過自身的想象與理解完成故事,激發(fā)求知興趣,增強對情感的轉(zhuǎn)換體驗及語言的加工揣摩[2]。
二、準確把握詩歌文本核心問題
詩歌基本是通過文本的方式加以呈現(xiàn),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詩歌教學過程中要準確把握詩歌文本核心問題。通常文本核心問題指的是在一堂課或?qū)W科教學中能彰顯學科特點與教學目標、激活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興趣且貫穿于整堂課的任務、主題、話題或問題。要想準確把握詩歌文本的核心問題,必須要對文本進行深度解讀,認真提煉問題,方可有效解決教學難點和重點問題,幫助學生有效學習,調(diào)動學生內(nèi)心的體驗來選擇適合自身的學習方式,貫徹落實教學目標[3]。如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是現(xiàn)代詩歌,其中有兩首外國詩歌和四首中國詩歌,有些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知道怎么教,而若能從單元導讀出發(fā),則能知道這些詩歌的主題都是思鄉(xiāng)和愛國,蘊含著詩人熾熱而深沉的情感,進而對詩歌中的語言之美加以欣賞、藝術(shù)形象予以理解。這六首詩歌的共同主旨就是思鄉(xiāng)和愛國,但詩人所選的表達自己情感的意象不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環(huán)節(jié)要對核心問題進行認真研究,以其為依據(jù)進行展開,感受詩人內(nèi)心的思想情感。
以艾青的《我愛這土地》為例,核心問題為“詩人怎樣表達對祖國深沉的愛”,教師要準確把握詩題中的“愛”字,提出問題:①詩人用什么樣的方式和身份去愛?②詩人愛的對象是誰?有著怎樣的容顏?③詩人愛到何種程度?你是否有過這樣的體會?解析問題①,詩人把自己想象成一只被苦痛折磨且傷痕累累的鳥,通過唱歌的方式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愛;解析問題②,詩人愛的是“這土地”,即便被暴風雨打擊,依舊堅強不屈,逐漸從苦難、衰敗走向新生、富強,重新煥發(fā)生機;解析問題③,詩人愛到生命的盡頭,希望羽毛也能融進泥土中,腐爛在土地上。另外,該首詩歌的最后兩句直抒胸臆,詩人含淚愛著這片土地,土地興衰榮辱與自己休戚相關(guān),達到了與祖國共命運、同呼吸的高度統(tǒng)一。由此可見,利用三個小問題來支撐一個核心問題,能有效落實詩歌的體驗性和浸潤性,讓學生深深感受到詩人深沉且真摯的內(nèi)心情感,準確把握詩歌的主旨和詩人表達的情感[4]。在初中語文詩歌教學中,教師應該咂摸品味,深入細致地研讀文本,詳細掌握文本內(nèi)容,從中挖掘有意義、有價值的教學契機,對核心問題進行抽取,娓娓道來,能讓學生沉醉其中;或者在精講環(huán)節(jié)應全面準備教學目標涵蓋的內(nèi)容,設(shè)計的問題要分清主次,嚴禁貪多求全,方可抓準核心問題,彰顯出詩歌教學中的“詩性”。
結(jié) 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詩歌教學過程中,不能將詩歌的“詩性”萬能化、神秘化,也不能將其教學特殊化,需要教師準確把握詩歌的本質(zhì),使其回歸本源,并關(guān)注學生的精神世界和個性生命,使學生能在詩歌學習中發(fā)揮出想象力和感受力,享受內(nèi)心的幸福感。
[參考文獻]
劉俊斌.回歸詩性閱讀——關(guān)于初中詩歌教學的思考[J].發(fā)現(xiàn)(教育版),2017(03):70.
徐名印.開詩性智慧塑審美品格——初中詩歌教學中學生審美品格的塑造[J].語文教學之友,2013(05):15-16.
孫鑒章.初中語文詩歌教學方法探微[J].文理導航,2011(09):29.
胡榮.初中語文詩歌教學中的“詩性”缺失與應對策略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7.
作者簡介:薛建英(1969.8—),女,江蘇無錫人,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從事初中語文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