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建中
江蘇南北朝時期佚志的考述,主要根據(jù)王謨《漢唐地理書鈔》輯本、張國淦《中國方志考》、章宗源《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及劉緯毅《漢唐方志輯佚》等書所錄輯文、綜合考證相關(guān)研究成果才得以管窺蠡測。從現(xiàn)存的佚志目錄看,主要有二種情況:一種是書名、朝代、作者,佚文齊全;另一種是僅有書名,朝代、作者、佚文,三者缺一或缺二。本文對符合第一種情況的十篇州郡佚志進行考述。每篇佚志以簡介、著錄、考異為主,訂誤和存疑為輔。通過考錄前人的輯佚成果,盡可能準確地反映出南北朝時期江蘇州郡佚志的全貌。
一、《吳地志》(南朝)董覽撰,王謨《漢唐地理書鈔》輯本(僅存目)
“覽,南朝宋人,生平未詳。或作董監(jiān),形近而誤。書名又作《吳地記》……內(nèi)容涉及山水、名勝古跡、寺廟、城池、州縣、鄉(xiāng)里等,所記地域包括今江蘇常州、無錫、蘇州及浙江、安徽的一部分。”
(《江蘇舊方志提要》第23頁)
著錄:
1.《中國古方志考》第201頁從章宗源《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匯錄董覽《吳地記》10則,其中來自《初學(xué)記》1則,《太平御覽》9則。又從紹定《吳郡志》、咸淳《毗陵志》、至正《金陵新志》、嘉靖《吳邑志》《宋書·州郡志》等書引錄《吳地志》15則,總計25則。
2.《太平御覽》全書引董覽《吳地志》(又稱董覽《吳地記》、董監(jiān)《吳地記》)計31則。(《太平御覽太平廣記篇目及引書引得》聶崇岐等編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3.《漢唐方志輯佚》第173頁匯錄《吳地記》9則。
4.《初學(xué)記》除以上所引錄的則外,再補卷30鱗介部·魚(石首魚)引《吳地志》1則。(許逸民《初學(xué)記索引》中華書局1980年版)
5.“董覽《吳地記》,即《吳地志》,參見卷89。(注:《太平寰宇記》卷89)《御覽》卷46亦引用?!保◤埍R姌肥贰丁刺藉居钣洝档奈墨I學(xué)價值與地位研究:以引書考索為中心》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2016年版)
考異:
考書名、作者:中華書局2006版《漢唐地理書鈔》第15頁總目記載為“董覽《吳地記》(吳城記)”;第26頁重訂總目錄:“董覽《吳地記》”。章宗源《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卷6:“《吳地記》卷亡,董覽撰,不著錄?!薄短接[經(jīng)史圖書綱目》:“董監(jiān)《吳地記》”(注:“監(jiān)”為“覽”之誤),卷內(nèi)引用或又作“董覽《吳地志》”。《江蘇省志·江蘇方志源流》第5頁:“《吳地記》(南朝宋)董覽。”
糾誤:
《江蘇舊方志提要》第23頁在引用章宗源《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卷6:“《吳地記》卷亡,董覽撰,不著錄”時把“卷亡”錯寫成“六卷”。
二、《吳地記》一卷(南朝)陸道瞻撰,王謨《漢唐地理書鈔》輯本(僅存目)
陸道瞻里籍生平不詳,待考。
著錄:
1.(梁)蕭統(tǒng)編(唐)李善注《文選》卷24陸士衡《贈從兄車騎》注引陸道瞻《吳地記》1則;卷23謝靈運《盧陵王墓下作》注和卷28陸士衡《吳趨行》注引《吳地記》2則,不著撰人。洪業(yè)、聶崇歧《文選注引書引得》第109頁,陸道瞻《吳地記》的索引也和以上3則相同。
牟發(fā)松指出:“注家既同為李善,書名又同為《吳地記》,則理應(yīng)出自陸道瞻?!保舶l(fā)松《歷史時期江南的經(jīng)濟、文化與信仰》中〈吳地記〉考 ,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4年版)
2.陳橋驛《水經(jīng)注文獻錄》第65條載:“《吳地記》南朝齊陸道瞻撰……已佚,無輯本?!保ㄒ娚轿魅嗣癯霭嫔?987年版《水經(jīng)注研究二集》第425頁)。
查《水經(jīng)注》卷四十漸江水,引《吳地記》1則。
3.《漢唐方志輯佚》第290頁轉(zhuǎn)引《吳地記》5則,其中《文選》僅錄1則。
4.鄧琳纂道光《虞鄉(xiāng)志略》引《吳郡記》5則。
考異:
1.考書名:有《吳郡記》和《吳地志》《吳地記》三說,經(jīng)考為異名同書。
隋唐諸志不著錄?!冻缥目偰俊范ⅰ锻ㄖ尽に囄穆浴匪模骸啊秴堑赜洝芬痪?,齊陸道瞻撰?!蓖魩燀n《文選理學(xué)權(quán)與二·注引群書目錄》上:“陸道瞻《吳地記》”;《國史經(jīng)籍志》卷三地理(郡邑):“《吳地記》一卷,齊陸道瞻”。
《北堂書鈔》卷66《太子中舍人》引文出自“陸道瞻《吳地志》”。顧櫰三《補后漢書藝文志》五“陸道瞻《吳郡記》”。《太平御覽經(jīng)史圖書綱目》“陸道瞻《吳郡記》”。(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第203頁)在后來一些舊志引用時亦作“《吳郡記》”。如乾隆《蘇州府志·藝文四》著錄即作“吳郡記一卷”。盧熊《蘇州府志》轉(zhuǎn)引云:“《御覽》引陸道瞻《吳郡記》,道光《虞鄉(xiāng)志略》5處引文皆作《吳郡記》?!庇衷疲骸傲瞻搓懙勒啊秴强び洝吩疲骸莆涞鲁?,移常熟縣治于故海虞城,在虞山南去山六里?!币来送茰y,陸道瞻乃唐武德年間或之后在世。
倉修良在《方志學(xué)通論》一書中指出:“《吳地記》南朝齊陸道瞻,亦作《吳郡記》。”劉緯毅也贊同此說。(《漢唐方志輯佚》第290頁)
2.考卷數(shù)和作者:《通志·藝文略》《國史經(jīng)籍志》《中國古方志考》和《江蘇舊方志提要》等書均記載為一卷。其余著作無記載卷數(shù)。作者陸道瞻無異議。
糾誤:
《北堂書鈔》卷66《太子中舍人》引陸道瞻《吳地志》1則,《漢唐方志輯佚》第290頁轉(zhuǎn)引時作《吳地記》。
三、《吳郡地理記》(南朝)王僧虔撰,王謨《漢唐地理書抄》輯本(僅存目)
王僧虔(426~485),字簡穆,南朝瑯琊臨沂(今屬山東)人,王羲之四世族孫,官至尚書令。劉宋時,歷任武陵太守、太子舍人、吳郡太守等職。南齊時,先后任侍中、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等職。追贈司空,謚號“簡穆”。好文史,善音律,工正、行書。著有《論書》等。《南齊書》卷33·列傳第14、《南史》卷22·列傳第12及《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齊文》卷8有傳。《宋書》則附于其父《王曇首傳》下。
著錄:
1.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第200頁引錄《吳郡地理記》1則。
2.劉緯毅《漢唐方志輯佚》第174頁轉(zhuǎn)引《吳郡地理記》(又名《吳郡志》,亦名《吳地記》)2則。
3.《太平御覽》卷510逸民部引王僧虔《吳地記》2則,其中“桐廬縣”一則,可補以上兩書所缺。
4.《天中記》卷7山第230頁(虎丘山)引王僧虔《吳地記》1則。
考異:
1.考書名有:《吳郡地理志》《吳郡地理記》和《吳地記》三說。經(jīng)考,為異名同書。
清章宗源《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六:“《吳郡地理記》卷亡,王僧虔撰,不著錄。”章宗源輯文“處士陸著”條目源自《太平御覽》卷510逸民部“王僧虔《吳地記》”?!短接[》卷首《經(jīng)史圖書綱目》載“王僧虔《吳地記》”,卷43地部引作《吳郡地理志》,卷510逸民部引作《吳地記》。明代陳耀文《天中記》卷7引作《吳地記》。
《漢書·律歷志》唐顏師古《注》曰:“志,記也。積記其事也。”《江蘇舊方志提要》指出:“《太平御覽》卷首《經(jīng)史圖書綱目》:‘王僧虔《吳地記》’。此應(yīng)與《吳郡地理記》為同書異名?!蹦舶l(fā)松認為:“王僧虔《吳地記》之‘吳地’,仍為狹義吳地,特別是其核心區(qū)吳郡,因而又名《吳郡地理志》?!保舶l(fā)松、陳江《歷史時期江南的經(jīng)濟、文化與信仰》中的“《吳地記》考”。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4年版)
2.考作者和卷數(shù):作者王僧虔無異議。卷亡,無考。
四、《吳縣記》顧微撰,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輯本
漢魏吳縣為吳郡治,此曰《吳縣記》,乃縣志非郡志也。”(《中國古方志考》第252頁案)
顧微,生平事跡不詳。其所著的《廣州記》在《齊民要術(shù)》及唐宋類書多有征引。
著錄:
1.章宗源《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二十五史藝文經(jīng)籍志考補萃編》第十四卷第111頁)輯《吳縣記》1則。
2.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第252頁輯《吳縣記》1則。
3.劉緯毅《漢唐方志輯佚》第53頁轉(zhuǎn)引《吳縣記》1則。三書所輯引的《文選》卷59王簡棲《頭陀寺碑文》李善注:顧微《吳縣記》佚文為同一則。
考異:
1.考書名,有《吳縣記》《吳地記》之別。
章宗源《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記載為:“《吳縣記》卷亡, 顧微撰,不著錄。”;《中國古方志考》:“《吳縣記》佚,吳顧微纂”;《漢唐方志輯佚》:“吳顧微撰”。2006年出版的《吳邑志》點校說明指出:吳縣縣志“最早可追溯到三國吳顧微纂《吳縣記》?!倍_泌《路史》卷34《發(fā)揮三》、周嬰《巵林》卷二《佛生》記載為:“顧微《吳地記》”;汪師韓《文選理學(xué)權(quán)與卷二上·注引郡書目錄》記載為:“顧徽《吳地記》”?!叭簟段倪x》注所引《吳縣記》是顧微此書本名、初名,羅泌、周嬰所引乃為顧書別名、后起之名?!保舶l(fā)宋:《吳地記》考)
2.考作者,有顧微和顧徽二說。
《文選理學(xué)權(quán)與卷二·注引郡書目錄》、文廷式《補晉書藝文志·地志類》《江蘇舊方志提要》第328頁和《江蘇省志·江蘇方志源流》第6頁均誤將顧微與三國吳人顧徽視若一人。
3.考作者所處朝代,有三國、晉和南朝宋三說。
《中國古方志考》《漢唐方志輯佚》《吳邑志·點校說明》(2006年版)和《江蘇舊方志提要》第328頁均認定顧微是三國吳人。而《說郛三種》(宛委山堂本)則記載:“《廣州記》一卷(晉)顧微撰”;《漢學(xué)堂知足齋叢書》卷下第1772頁《子史鉤沈》(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版)也認同:“晉顧微之《廣州記》”。(注:錯把顧微寫成顧微之。)《齊民要術(shù)》卷十“古度”(一三二)引顧微《廣州記》曰:“熙安縣有古度樹生,其號曰‘古度’”?!端螘肪?8志第28州郡志四:“熙安子相,文帝立?!焙⑾椤端螘菘ぶ緟R釋》在(今按)中說明:熙安縣,治今廣東廣州市西北。文帝指宋文帝。《讀史方與紀要》卷101廣東指出:“宋元嘉中析置熙安縣,屬南海郡。梁廢?!薄墩f郛三種》引《廣州記》顧微:“平定縣巨海有水犀,似牛,其出入有光,水為之開?!标皠钏帧吨袊沤竦孛筠o典》認為:“平定縣,南朝宋置。南齊因之,今廢。當在廣東肇慶府境?!睋?jù)此,欒調(diào)甫(筆名胡立初)先生《齊民要術(shù)引用書目考證》(1934年,載于齊魯大學(xué)《國學(xué)匯編》第2冊52頁)和繆啟愉《齊民要術(shù)校釋》認為“大致可推知顧微是南朝宋人”。(卷十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國物產(chǎn)者(槿)引顧微《廣州記》文下注)
糾誤:
《中國古方志考》:“顧微字嘆,雍母弟,吳郡人……后拜巴東太守”及《漢唐方志輯佚》:“微字子嘆,吳郡人”。把顧徽的生平錯加于顧微。
五、《南徐州記》二卷,(南朝)山謙之撰,王謨《漢唐地理書抄》輯本(僅存目),張國淦《永樂大典輯本》,黃奭《漢學(xué)堂知足者叢書·子史鉤沈》,葉昌熾《毄淡廬叢稿》本
山謙之(?~約454),官史學(xué)學(xué)士、奉朝請。受著作郎何承天之委,協(xié)撰《宋書》,劉宋孝建元年(454)奉詔續(xù)撰。除《丹陽記》外,還著有《南徐州記》《吳興記》《尋陽記》。見《宋書·禮制三》。其《自序》《禮志一》《禮志三》尚存山謙之零星事跡。
吳孫權(quán)時謂之京口?!皷|晉僑置徐州于京口,后曰南徐,南朝宋因之。隋省。即今江蘇丹徒縣治?!保皠铨槨吨袊沤竦孛筠o典》2015版第590頁)此記久佚,從散見于諸書中的斷簡殘篇來看,內(nèi)容涉及京口、丹徒、費縣、上元、臨沂、無錫、暨陽、江乘等地的地理形勢和人文掌故。
著錄:
1.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第274頁起引錄章宗源《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所輯《南徐州記》10則。從《太平寰宇記》、《與地紀勝》、《景定建康志》、咸淳《毗陵志》、至正《金陵新志》等書輯存38則,又《大典嘉定志輯本》輯得6則。
2.《張國淦文集四編·永樂大典方志輯本》第19頁輯《南徐州記》1則。
3.陳光貽《稀見地方志提要》第386頁、孫啟治《中國古佚書輯本目錄解題》第189頁二書引錄近人葉昌熾從《草堂詩箋》中所輯 《南徐州記》1則。
4.劉緯毅《漢唐方志輯佚》第170頁起轉(zhuǎn)錄《南徐州記》34則。
考異:
考書名、卷數(shù)、作者:《隋書·經(jīng)籍志》二載“南徐州記二卷,山謙之撰?!睍小赌闲熘萦洝泛汀赌闲煊洝贰赌闲熘尽啡f,為異名同書。
《與地紀勝》卷七鎮(zhèn)江府·景物下(北固山、嘉賢廟)及咸淳《毗陵志》三地理、十四祠廟、十五山水分別引《南徐記》2則和12則?!蹲x史方與紀要》卷二十五江南七鎮(zhèn)江府(漕河)引《南徐志》1則。其余均引稱《南徐州記》。
卷數(shù)有二卷和一卷之別?!缎绿茣に囄闹尽贰端鍟?jīng)籍志考證》《通志·藝文略》《稀見地方志提要》等書均稱二卷本。僅孫啟治等人撰的《中國古佚書輯本目錄解題》稱作一卷。作者為山謙之無異議。
存疑:
“京口舊名須口”,這一佚文同時被《與地紀勝》卷七鎮(zhèn)江府·景物上(西浦)和《讀史方與紀要》卷二十五江南七·鎮(zhèn)江府(漕河)所引,前者錄自《徐州記》,后者引自《南徐志》。《漢唐方志輯佚》第103頁《徐州記》引錄此條。是異名同書還是異名異書?待查。
糾誤:
《中國古方志考》第274頁:“《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正義》,‘丹徒峴龍目湖’并引《南徐州記》,不著山謙之名?!笨肌妒酚洝肪?7《絳侯周勃世家正義》,所引為《徐州記》?!稘h唐方志輯佚》第103頁把此條輯錄在《徐州記》中。
六、《丹陽記》(南朝)山謙之撰,王謨《漢唐地理輯本》;張國淦《永樂大典輯本》;黃奭《漢學(xué)堂知足齋叢書》本;陶宗儀等《說郛三種》本;李勇《輯佚類地理文獻集成》本
山謙之,《南徐州記》已著錄。丹陽,指的是當時的丹陽郡?!拔鳚h元狩二年(前121年)置。治宛陵(今安徽宣城)。三國吳移至建業(yè)(今南京市)。南朝宋時轄境大致相當于今南京、鎮(zhèn)江、常州一帶?!保ā督K舊方志提要》第22頁)據(jù)佚文,該書記述丹陽郡及屬縣之地理風(fēng)俗,尤詳于諸縣山川古跡。
著錄:
2.黃奭《漢學(xué)堂知足齋叢書·子史鉤沈》第1767頁輯《丹陽記》7則。
3.王謨《漢唐地理書鈔》第317頁起輯《丹陽記》一卷51則。
4.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第208頁起轉(zhuǎn)錄章宗源《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所引《丹陽記》5則。又從《景定建康志》、咸淳《毗陵志》、至正《金陵新志》、《永樂大典輯本》、永樂《嘉定鎮(zhèn)江志輯本》輯錄62則。
5.《張國淦文集四編》第18頁輯《丹陽記》(玄武湖)1則。
6.劉緯毅《漢唐方志輯佚》第176頁起轉(zhuǎn)錄46則,其中“有6條是初次輯佚”。(張可輝《〈景定建康志〉與〈丹陽記〉〈與地志〉的輯佚》)
7.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輯《丹陽記》6則。
考異:
考書名:章宗源《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六:“《丹陽記》卷亡,山謙之撰,不著錄?!睍小兜り栍洝坊颉兜り栔尽罚瑸楫惷瑫?。咸淳《毗陵志》14祠廟引文作《丹陽志》;27古跡引文又稱《丹陽記》。
考卷數(shù):有卷亡和一卷之別。《說郛三種》《中國古方志考》《漢唐方志輯佚》《江蘇舊志提要》及《輯佚類地理文獻集成》沒載錄卷數(shù)。《稀見地方志提要·古今圖書集成方志輯目》《漢唐地理書鈔》《中國古佚書輯本目錄解題》和《漢學(xué)堂知足齋叢書·子史鉤沈》記錄為一卷。
糾誤:
《漢唐地理書鈔》第319頁山謙之《丹陽記》的“張公州”條中提及“梁太清二年”,“梁、陳事在山謙之身后,屬誤錄?!保◤埧奢x《〈景定建康志〉與〈丹陽記〉〈與地志〉的輯佚》)
七、《南兗州記》1卷阮敘之纂,王謨《漢唐地理書鈔》輯本(僅存目),葉昌熾《毄淡廬叢稿》本(上海圖書館藏)
阮敘之(勝之、昇之),南朝人,生平里籍不詳。
“東晉元帝僑立兗州于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市)……東晉末始定治廣陵(今揚州市西北)。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改名南兗。轄今江蘇淮河以南長江以北及安徽鳳陽、滁縣以東地;后略小……南朝陳太建中復(fù)為南兗州?!保ㄏ恼鬓r(nóng)、陳至立《辭??s印本》2010版第1357頁)據(jù)此,是書成于宋元嘉以后。從所輯佚文看,內(nèi)容涉及建置沿革、山水、古跡、風(fēng)俗等。
著錄:
1.《中國古方志考》第204頁轉(zhuǎn)錄章宗源《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所輯《南兗州記》23則。又從《與地紀勝》輯錄9則。
2.《漢唐方志輯佚》第292、333頁分別引錄《南兗州記》共24則。
考異:
1.考書名、卷數(shù):書名有二說:《新唐書·藝文志》2載:“阮敘之《南兗州記》一卷”;《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南兗州記》一卷,阮昇之撰,不著錄?!薄锻ㄖ舅囄穆浴?、《國史經(jīng)籍志》3和《江蘇舊方志提要》第24頁書名與之相一致?!短接[經(jīng)史圖書綱目》載《南兗州記》,又《南兗州志》,為異名同書。
2.考作者:有阮敘之、阮勝之、阮昇之(阮升之),(“升”是“昇”的異體字。)
《與地紀勝》卷“三十九:楚州,風(fēng)俗形勝(擅利巨海),引阮昇之《南兗州記》二條,又盱眙軍,縣沿革(盱眙縣),引阮勝之《南兗州記》一條?!保ā吨袊欧街究肌返?04頁)引同一書的作者有昇之、勝之之別?!顿Y治通鑒》卷8秦紀三、二世皇帝二年(胡三省注)引為“阮勝之《南兗州記》”(中華書局1956版第274頁)劉緯毅認為:“升之,又作勝之、敘之?!保ā稘h唐地理書鈔》第333頁)
糾誤:
1.中華書局2006版《漢唐地理書鈔》總目第13頁:“阮弈之《南兗州記》”,“弈”是“昇”之誤。第26頁重訂本目錄中已改正為阮昇之。
2.劉緯毅在《漢唐方志輯佚》同一書中重復(fù)引錄。第292~293頁轉(zhuǎn)錄《南兗州記》16則;第333~334頁匯錄《南兗州記》8則,其中7則與前重復(fù),1則補前所缺。
八、《揚州記》(南朝)劉澄之撰,王謨《漢唐地理書鈔》輯本(僅存目)
劉澄之南朝人,劉遵考之子。南豫州刺史, 官至都官尚書。撰有《永初山川古今記》二十卷、《司州山川古今記》三卷,已佚。事跡見《宋書·順帝本紀》和《宗室傳》。
“劉宋揚州,今江蘇南部及安徽浙江地?!保ā吨袊欧街究肌返?03頁)
著錄:
1.《中國古方志考》第203頁轉(zhuǎn)錄章宗源《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文廷式《補晉書藝文志》所輯《揚州記》佚文4則,又陸廣微《吳地記》中輯1則。
2.《漢唐方志輯佚》第174頁轉(zhuǎn)錄《揚州記》5則,又從《北堂書抄》卷158和《景定建康志》卷16輯2則。從所輯佚文看,內(nèi)容涉及山水、橋梁、古跡等。
考異:
考書名、卷數(shù)及作者:章宗源《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載“《揚州記》卷亡,劉澄之撰,不著錄”;《太平御覽·經(jīng)史圖書綱目》:”劉澄之《揚州記》”;沈家本《世說注所引書目》二:《初學(xué)記·地部》《御覽·天部》引“劉澄之《揚州記》”。
姚振宗案:“是書蓋總名《永初郡國記》,故《初學(xué)記》《御覽》引劉澄之《揚州記》……皆是書之篇目也。”(《二十五史藝文經(jīng)籍志考補萃編》第15卷《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第2冊第933頁)
九、《丹陽尹傳》10卷,(南朝)蕭繹撰,王仁俊《玉函山房輯佚書續(xù)編本》輯本
蕭繹(508~554)南朝梁元帝,字世誠,南蘭陵(今江蘇武進縣西北)人。梁武帝蕭衍第七子,封湘東王。侯景作亂,繹命王僧辯等討景,事平,即位于江陵。在位三年,為西魏軍所虜,被殺。著有《注漢書》《內(nèi)典博要》和《忠臣傳》等,今存《金樓子》輯本。《梁書》卷5本紀,《南史》卷76《隱安逸·阮孝緒傳》有記載。
據(jù)《藝文類聚》卷50、《全梁文》卷17存錄的《丹陽尹傳·序》記載,書成于蕭繹任丹陽尹之第四年,即普通六年。先請阮孝緒審閱,然后行于世。此書是為“掇采英賢”而作的傳記。
著錄:
1.《四庫全書·子部·雜家》收錄《永樂大典》輯佚本即蕭繹《金樓子·五著書篇》,其中有蕭繹《丹陽尹傳》的自《序》。
2.王仁俊《玉函山房輯佚書續(xù)編本·史編總類》輯元帝撰《丹陽尹傳·序》(《輯佚類地理文獻集成》二第530頁)
3.《中國古方志考》第209頁引錄蕭繹《丹陽尹傳·序》。
考異:
考書名、卷數(shù)和作者:書名有《丹陽尹傳》《丹楊尹傳》《丹陽尹錄》三說,卷數(shù)十卷無異議,作者為梁元帝或蕭繹。
《梁書·元帝紀》《南史·本紀》:“帝著《丹陽尹傳》十卷?!薄督饦亲印ぶ鴷吩唬骸啊兜り栆鼈鳌芬恢?,金樓為尹京時自撰。”《舊唐書·經(jīng)籍志》卷上雜傳和《通志·藝文略》:“《丹陽尹傳》10卷,梁元帝撰?!薄缎绿茣に囄闹尽泛汀端鍟そ?jīng)籍志》書名“陽”作“楊”,即《丹楊尹傳》。王海根《古漢語通假字大字典》第463頁(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指出:“陽”“楊”“揚”三字為通假字?!赌鲜贰る[逸·阮孝緒》:“湘東王著《忠臣傳》《丹陽尹錄》”。(湘東王即梁之蕭繹)。
十、《江左名士傳》1卷(南朝)劉義慶撰,章宗源《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輯本
江左是“指長江下游以東地區(qū),即今江蘇省一帶。古人在地理上以東為左,以西為右,故江東又名江左?!保?990版《辭?!返?99頁)
劉義慶(403~444),字季伯,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世居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南朝宋文學(xué)家。宋宗室,襲封臨川王,任侍中、中書令、荊州刺史、江州刺史等顯職。愛好文學(xué),喜招納文士。一生著作甚豐,著有《世說新語》10卷、《徐州先賢傳》10卷、《文集》8卷、《小說》10卷、志怪小說《幽明錄》30卷。錢仲聯(lián)指出:《江左名士傳》“當繼袁宏《名士傳》而作,記皆東晉名士軼事?!保ā吨袊膶W(xué)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版)
著錄:
1.章宗源《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從《世說新語》的賞譽、品藻、容止等篇注中輯出《江左名士傳》佚文5則。
2.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第203頁轉(zhuǎn)錄《江左名士傳》佚文5則。
3.劉緯毅《漢唐方志輯佚》第175頁轉(zhuǎn)錄《江左名士傳》5則。
考異:
從書名、卷數(shù)到作者,眾書記載一致。《隋書·經(jīng)籍志》二和《通志·藝文略》(名士):“《江左名士傳》一卷,劉義慶撰”?!督K省志·江蘇方志源流》與之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