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劍明
歇后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廣為人知,其背后故事,就是下面這兩位仁兄一起演繹的:曹髦,字彥土,曹魏第四個皇帝,史稱高貴鄉(xiāng)公,干了六年皇帝,連個正規(guī)帝號甚至王爵也沒有;而司馬昭,字子上,曹魏權(quán)臣之一、西晉王朝的實際奠基人,盡管生前沒有稱帝,但史書上還是稱其為晉文帝或太祖。
《三國演義》第114回對此事的敘述與正史記載基本保持了一致:朝廷軍政大權(quán)被司馬昭掌控,曹髦惴惴不安。公元260年,他召集手下親信研究對策,說:“司馬昭將懷篡逆,人所共知。朕不能坐受廢辱,卿等可助朕討之!”然后不顧尚書王經(jīng)的勸告,親自率領(lǐng)殿中宿衛(wèi)雜役等三百多人去攻打司馬昭。結(jié)果飛蛾撲火,被太子舍人成濟所殺。
關(guān)于曹髦其人,陳壽的評價恰如其分:“高貴公才慧夙成,好問尚辭,蓋亦文帝之風流也;然輕躁忿肆,自蹈大禍?!币馑际牵荀钟胁艢?,但性格不夠“深沉”,浮躁輕率,缺乏帝王心術(shù)。當皇家威權(quán)盡失,曹髦的性格決定他不能忍受,結(jié)果只能是自取其禍。
那么,司馬昭之心到底是顆什么心?從正史來看,司馬昭固然跋扈,但確實沒有或不敢有弒君之心。即使曹髦讓他對曹魏喪失了愚忠的最后心理防線,他也沒想自己親自代魏稱帝,而是堅決反對廢曹髦。這體現(xiàn)了他對曹魏的社稷、法統(tǒng)以及皇帝的維護。
當曹髦愚蠢地采取自救式的最后一搏時,司馬昭又在干什么?他正在籌劃滅蜀大計呢。在這之前,也就是258年,諸葛誕在淮南造反,司馬昭建議曹髦親征,并取得郭太后的支持,最終贏得了壽春之戰(zhàn)。是役,活捉戰(zhàn)俘十多萬,部下請求全部活埋,但司馬昭不同意,說:“放他們回去,才顯示大魏的寬宏大度。”此舉使揚州老百姓都不好意思再反對他。司馬昭執(zhí)政,以仁治國,以民為本,一以貫之。
司馬昭愛護百姓、減輕刑罰,洞悉百姓熱愛和平、期望統(tǒng)一之心,以招撫之策解決了少數(shù)民族“釘子戶”問題,讓北方八百萬兄弟民族歸順。滅蜀后對后主劉禪不但不凌辱,反而百般善待,以至那位劉阿斗“樂不思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