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玉婷
我一直特別喜歡一句詞:“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它出自蘇軾的《定風(fēng)波》:“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yīng)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fēng)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yīng)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每次讀到這首詞,我總會細細品味“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被東坡的曠達豪邁折服的同時,那個魂牽夢縈的故鄉(xiāng)——習(xí)甸,更是讓我心向往之。心若安,即便是風(fēng)雨兼程料峭寒風(fēng),依舊能夠笑對,此心安處,才是吾鄉(xiāng)。
習(xí)甸是個好地方,但除了《習(xí)甸志》,卻從未有人寫過它。今天,在這個寒氣襲人的夜晚,我對著故鄉(xiāng)的方向,凝望著窗外的萬家燈火,以最虔誠的姿態(tài),寫下那些關(guān)于你的刻骨銘心的記憶。
眼前仿佛展開了一幅清新靈秀的山水畫,只是看了一眼,便再也移不開目光。青山綠水,潺潺的河流,嚴家門前的參天大椿樹,新生小學(xué)里美麗肅穆的銀樺樹,神奇的古井,被神化的枧子樹,層層疊疊的麥浪,漫山遍野紅似火的映山紅……一肌一容,盡態(tài)極妍,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而那晨曦中炊煙裊裊的村落,夕陽下在指縫間跳躍的螞蚱,夜晚吟唱動聽歌曲的小昆蟲,月光下結(jié)伴回家的少男少女,都在時光的沉淀下鐫刻成一幅幅絕美的畫,永不褪色。
一
習(xí)甸的地理位置非常優(yōu)越,四面環(huán)山,中間平坦,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盆地壩地形。因此,習(xí)甸氣候宜人,是典型的冬暖夏涼,既不會像永勝一樣一到冬天就冷得“寒風(fēng)動地氣蒼芒”,又不會像三川壩,一到夏天就熱得人“如坐深甑遭蒸炊”。
習(xí)甸的地名很有意思。也不知是它們本身就有意思,還是我想象力太豐富,將極其普通的名字賦予了它們深厚的內(nèi)涵。習(xí)甸,其實我們都稱它為七甸,有人說是因為口誤,也有人說“七”是保留了“習(xí)”的古音。七,我喜歡這個數(shù)字,我的生日是七號,用方言輕輕讀著這個名字,總感覺有一種古典的韻味在舌尖縈繞。我家有一塊田位于九丘田,九丘田也許只是當時土地劃分時隨意取的一個名字,但我每次讀起來就能體會到一種特別古典的感覺,仿佛看到一只青丘狐從遠古緩緩走來。
一朵云在空中飄了很久,飄過書聲瑯瑯的新民中學(xué),飄過矗立田野的半邊山。習(xí)甸最高的山是小雞山,最有名的卻是半邊山。半邊山位于我的母校新民中學(xué)背后,山并不高,卻因它的獨特形狀和神秘傳說而充滿了神奇色彩。半邊山,顧名思義,只有一半,就好像被一把巨大無比的刀齊齊的切了一半似的。被“切”的部分,石頭都整整齊齊的,也極少有樹木,仿佛真被切走了一半。小時候我總會纏著媽媽問,半邊山為什么只有一半,另一半去哪了呢。媽媽總會不厭其煩地給我講關(guān)于半邊山的故事。
傳說半邊山并不是天生就只有一半,以前是一座完整的山,草木蔥蘢。傳說中,在很多年以前,現(xiàn)在的程海所在地發(fā)生了大地震,許多房屋沉到了海底,形成了程海,民不聊生。觀音菩薩看到了這種慘狀,于是就來到了我們習(xí)甸,想移土去填程海。她看到半邊山,瞬間眼前一亮,于是就想了一個辦法,將半邊山切下來一半,用法力趕著切下的一半去填程海。但是,觀音菩薩當時修煉還不到家,她的法力只能在天亮前使用,半邊山必須要在天亮雞叫以前才能聽從她的號召,天一亮之后,神仙也就無能為力了。于是,觀音菩薩在這天將切下來的一半山趕著,急急忙忙往程海的方向走。走啊走啊,眼看馬上就要到程海了,觀音菩薩正準備將切下的一半山填到程海沉沒的地方,可是,就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有妖怪想阻止觀音菩薩,就學(xué)著公雞喔喔叫了一聲。突然間遠處傳來了一聲微弱的雞鳴,一瞬間,周圍村子里的雞叫聲此起彼伏。觀音菩薩使勁叫著“走,走,快走!”可是最終山卻再也趕不動了,就停在了那個地方,程海也就沒填成。留在那里的就是現(xiàn)在程海西邊的另外一半山,就叫做雞叫山。我有次無意中看到雞叫山,驚訝地發(fā)現(xiàn)兩座山幾乎真是一模一樣呢,大小、高度、形狀都基本一模一樣,如果把它們拼合在一起,那就是完整的一座山吧,讓人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初中三年,我每天都要經(jīng)過半邊山,一天經(jīng)過六次。有時候下了晚自習(xí),從半邊山腳走過,冷冷的風(fēng)從耳旁呼嘯而過,山上嶙峋的峭石在夜色中尤顯猙獰,我的心里總會感到一陣莫名的恐怖。偶爾也會聽到山上傳來詭異的貓頭鷹的叫聲,如泣如訴,我和同學(xué)們往往嚇得一路狂奔回家。但是到了白天,陽光明媚的日子,半邊山又恢復(fù)了她的清秀美麗。放學(xué)以后,我和一些同學(xué)經(jīng)常跑到半邊山上去背書。半邊山上有周圍農(nóng)民種的各種莊稼,矮矮的灌木叢,偶爾也會看到一兩條出沒的小蛇。這個時候女生往往嚇得尖叫起來,男生們無意中發(fā)現(xiàn)他們最大的樂趣,于是想盡辦法將小蛇捉了來,拿到學(xué)校去惡作劇嚇唬膽小的女生。有時候天色已晚,我們卻不愿意回家,拿一本書墊在屁股底下坐著,看著天邊的晚霞,聽著山腳潺潺的流水,那感覺真是愜意極了!直到現(xiàn)在,我經(jīng)常做夢都還會夢到和一群同學(xué)在半邊山上打鬧嬉戲的情景,可惜那些年少時光再也回不去了。我只能一邊漸行漸遠,一邊把回憶折成船,告訴自己,那些過往,我曾擁有過。
半邊山旁邊的新民中學(xué)是習(xí)甸唯一的一所中學(xué),我的初中三年都在里邊度過,在那里留下了許多珍貴而美好的回憶。記憶中那棵教室門口的柳樹,一到春天柳絮就漫天飛舞;老師們在講臺上激情飛揚地講課,斗轉(zhuǎn)星移幾度秋;課桌上插著的暗香浮動的小野花……遺憾的是,去年我回到老家才發(fā)現(xiàn),由于鄉(xiāng)村學(xué)校的合并,原來窗明幾凈的教室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養(yǎng)豬場。我多么希望只是做了一場夢,同桌將我推醒,陽光正好,我還坐在當年的教室,還是那個無憂無慮的小女孩。而當我看著大門上寫著的極具諷刺效果的“生豬養(yǎng)殖場”幾個大字,我知道,那些晨曦中腳步匆匆,深更半夜結(jié)伴回家的讀書生涯,只剩下一路上灑下的歡聲笑語,在歲月里流光溢彩。
二
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去南邊山上找菌子。習(xí)甸的山都比較大,樹木繁茂,山上野生菌比較多。小時候,我經(jīng)常和一群小伙伴背著籃子,到山上去撿菌子。我們在天剛剛亮的時候就早早地起床,吃過早點,帶上干糧,歡呼雀躍著出發(fā)。一路上我們邊說邊笑,唱著《采蘑菇的小姑娘》,講著各種開心的事情,笑靨如花。
到了山上,大家一般都會各自找一個山頭當作自己的地盤,一路小跑著去撿形態(tài)各異的野生菌。習(xí)甸山上野生菌的種類特別多,有青頭菌、黃羅傘,麻母雞,地蘑菇、燈盞菌、刷把菌等。單就顏色和形狀而言,我最喜歡的是黃羅傘。于滿目蔥翠中遠遠看去,一朵一朵嫩黃色的小圓傘破土而出,看上去真是可愛極了!有的像小嬰兒伸出頭好奇地張望,有的仿佛是緊握的拳頭般撐在那里,有的仿佛是黃色的小圓盤……每次看到黃羅傘,我都會歡呼著跑過去,將它們一朵一朵拾起來輕輕放進籃子里,滑溜溜的手感讓我忍不住笑出聲來。有時候運氣比較好,我們也會碰到一叢雞樅,那個時候就是大家最開心的時刻。我們小心翼翼地用一個小刀將雞樅從土里撬出來,再小心翼翼地將它們放進籃子里,然后就歡呼著跑回家?;氐郊乙院笞铋_心的事情就是洗菌子。我們往往會將一籃菌子背到井邊,從井里打出一大盆水,然后將撿來的野生菌一朵一朵輕輕放到盆里,用布或牙刷一遍又一遍地清洗,洗去菌腳和菌朵上的泥物。到了晚餐時間,爸爸媽媽會將我們撿來的野生菌分類整理好,用自己家的火腿和青椒爆炒,加上新鮮花椒,那真是難得的珍饈??!
春節(jié)前后,習(xí)甸人最愛做的事情就是到山上去撇茶花。山茶花是我們那邊的人最喜歡的一種花,人們認為它富貴吉祥,春節(jié)時期將它插在家里的花瓶里邊,寓意著來年一家人的生活會紅紅火火。
山茶花開放的日子,小孩子們總會背著一個小籃子,到南邊的山上,漫山遍野尋找山茶花。大人們偶爾也會放下手中的活計,或者是在去山上砍柴、扯松毛的時候,順便找著一大把山茶花回來,插在堂屋的花瓶里,整個家里瞬間就有了一種蓬蓽生輝、富麗堂皇的氣息。最有意思的還是尋找山茶花的過程。小時候,我們幾個小伙伴喜歡成群結(jié)隊來到山上,披荊斬棘,翻山越嶺去尋找山茶花。有時候,山茶花就在離我們很近的地方,但是我們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卻沒有任何收獲,等到坐下來休息時才發(fā)現(xiàn)灌木叢中那一縷縷奪人眼球的粉紅色,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野生的山茶花主要是粉紅色,遠遠就可以看到,一簇簇,一團團,粉嫩粉嫩,開滿了枝頭,像是天邊絢爛的彩霞,映紅了我們無憂無慮的笑顏。
三
習(xí)甸的美食也是久負盛名的,其中最出名的是火腿、糯米灌腸和泡泡糖。
習(xí)甸家家戶戶都會養(yǎng)著幾頭豬,過年前把不吃的豬賣了換錢補貼家用,留一到兩頭殺年豬。這樣一年到頭,一家?guī)卓谌司投寄艹缘饺狻⒛曦i通常選在冬月上旬(以下霜為標志),每戶人家殺豬前,都會先算好一個黃道吉日,然后一大家子天不亮就早早起床,燒好開水,等到家里請來殺豬的人陸陸續(xù)續(xù)到來之后,殺豬就要正式開始了。那種場合小孩子一般都比較害怕,在屋里遠遠的躲起來,聽著外面?zhèn)鱽硭盒牧逊蔚呢i叫聲,讓人心驚膽戰(zhàn)。小時候,我們往往要等到豬都殺好了才敢出去看,看到的已是刮完毛白白凈凈的大肥豬。殺好豬之后,婦女們忙著準備豐盛的晚餐,一大家子人和親戚朋友坐在一起,等著品嘗一年來自己辛辛苦苦喂豬收獲的成果。吃過晚飯,到了月上柳梢頭的時刻,收拾好碗筷,還完借來的鍋碗瓢盆,小孩子們便開始迫不及待地在炭火上烤肉吃。聞著空氣中傳來香噴噴的肉香,許多人早已是垂涎欲滴。大人們則忙著腌制火腿。他們把新鮮的豬腿放到簸箕里,抹上鹽,抹上酒,晾掛二三十天以后,火腿開始往下滴油,這時趕緊把它們捂在灶灰里,貼上一層棉紙。差不多半年后,把火腿拿出來,切開一段,香氣四溢,用來煮、蒸,或者是炒菜吃,都是人間絕味。光是聞著火腿的香味,就讓人迫不及待地想要大快朵頤。
習(xí)甸盛產(chǎn)糯米。每年,我們都會用糯米做糯米灌腸、糯米粑粑,湯圓、糍粑等。我最喜歡吃糯米灌腸。年豬殺完的當天或第二天,家家戶戶就開始準備用糯米做糯米灌腸。糯米灌腸是習(xí)甸特有的美食,殺豬開膛后,用膛血拌前一天泡好的糯米,灌入洗凈的豬腸內(nèi),可根據(jù)個人喜好適當添加調(diào)料。糯米灌腸做好,我們的早點就變得很豐盛起來。每天清晨,先煮好一罐濃香撲鼻的油茶,再將糯米灌腸放在油里炸出來,兩面都炸得焦黃,外焦里嫩是最好的成色,輕輕咬上一口,真是色香味俱全,讓人齒頰留香!
每年春節(jié)前后,習(xí)甸人家家戶戶都要熬麥芽糖。熬糖是一項技術(shù)活,很考驗人的耐心。小時候,爸爸媽媽每次熬糖前都要準備好一大堆干柴,天蒙蒙亮就開始動工了??粗诲伹宓奶撬饾u變成黃澄澄晶瑩剔透的糖稀,中途還可以喝到美味的糖水子,快樂的心情真是無以言表。熬好糖后,就要著手準備用秦糖做米花糖。習(xí)甸人把米花糖叫做泡泡糖。做泡泡糖需要先將米、玉米等先炸成爆米花,然后,用糖絲將米花拌在一起,粘好后填入專用的模具里使勁壓,半干時再將他們一條一條切出來,等到晾干了之后再切成薄片,放在箱子里盛放。每天放學(xué)饑腸轆轆的時候,或者是大人去田地里干活,都喜歡帶泡泡糖當點心,咬上一口,又甜又香又脆,讓人回味無窮。
家鄉(xiāng)美食,總能喚起我記憶深處的味道。一道美食,一段故事,念念不忘的,皆是家鄉(xiāng)的味道。
四
我們平時經(jīng)常說一個詞叫人杰地靈。此時此刻,寫下這個詞,我忽然想起了古人所說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習(xí)甸民風(fēng)淳樸,印象中家鄉(xiāng)基本沒有偷雞摸狗之徒。習(xí)甸人特別憨厚老實,因此過去永勝其他地方的人叫我們“憨七甸”。我聽了只是淡淡一笑,正如我爸爸所說,憨人有憨福,憨一點,好像沒什么不好。在三川壩,流傳著很多關(guān)于我們習(xí)甸人的歇后語,比如“七甸人起房子——抵起”,“七甸人買棺材——躺下去試試”等,我之前沒有聽說過,工作后偶爾聽人說起,想到家鄉(xiāng)人過去的艱辛,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也許是因為我們那個地方之前都比較貧困,人們特別辛苦,所以我們習(xí)甸人,基本上都沒有太胖的,一般體型都比較苗條,男男女女都是如此。再加上水的滋養(yǎng),習(xí)甸的女人大都溫柔賢惠,男人大都勤快踏實。習(xí)甸人的熱情好客是出了名的,哪個人家遇到什么事情,或者是村里有人家辦紅白喜事等等,不用叫親朋好友鄰居,大家都會停下手里的活計,第一時間過去幫忙。這個時候,男人負責(zé)體力活,女人們則聚在一起,一邊嘮嗑一邊擇菜,各種蔬菜在她們的手下仿佛有了靈魂,鏤月裁云,只消片刻工夫,就能做出一桌桌色香味俱全的“八大碗”。
我家在新生文峰村。記得知識淵博的爸爸說過,文峰村是習(xí)甸風(fēng)水最好的地方。文峰村地勢比其他行政村稍高,其實就是一個小山包,所以又叫“團山子”。知識改變命運,是團山子人奉行的理念。我們讀初中的時候有句話是這么說的:“團山子人扶學(xué)生,河心尼人起大門”,說的就是這個事情。所以大部分團山子人即使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也堅決要讓自己的子女讀書。我的爸爸媽媽生活極其節(jié)儉,從來舍不得買新衣服,卻對我和姐姐非常大方,只要我們想要的東西,眉頭都不會皺一下;農(nóng)忙時節(jié)即使忙到?jīng)]時間吃飯,他們也不讓我和姐姐干活,我們只需要好好學(xué)習(xí),正因如此,小時候我和姐姐的成績一直都很好。后來即使爸爸去世了,家里失去了所有經(jīng)濟來源,媽媽也不顧所有人的反對,堅持要完成爸爸的遺愿,讓我讀高中考大學(xué)。所幸我也終于不負眾望,高考超出了一本線三十分。
文峰村人喜歡讀小說的多,我的爸爸是個典型的書癡。寫到這兒,腦海里便立馬浮現(xiàn)出父親在家里的杏花樹下翹著二郎腿讀武俠小說的樣子;又想起他笑意盈盈,筆走龍蛇,為那些辦喜事的人家寫下一幅幅龍飛鳳舞的對聯(lián)的情景;又憶起他循循善誘地教我們一群孩子下象棋的樣子……眼淚迅速決堤,這么多年,我還是沒法接受一個事實,父親離開我們,已經(jīng)很多年了。我的爸爸,一直是我最崇拜的偶像,村里德高望重的長者,亦是我心中最完美的習(xí)甸人楷模。習(xí)甸人大都愛笑,最愛笑的是爸爸。不管什么時候,爸爸總是笑呵呵的,長大后我很好地秉承了這一特質(zhì)。我們家有一個書架,上面擺滿了各種書,有一半是武俠小說,受爸爸影響,我和姐姐從小學(xué)三年級開始看長篇武俠小說,雖然看得一知半解,但甚是入迷,閑暇時光,院子里的杏花樹下,爸爸、姐姐和我各自捧著最愛的武俠小說,沉迷在刀光劍影、鐵血柔情的江湖里,直到聞到廚房傳來濃濃的飯菜香,媽媽大叫“三個書呆子來吃飯了”,才把我們從書中喚醒。那樣的光景,過去了很多很多年,依舊是記憶里最美最痛的畫面……爸爸是個特別善良正直,有著古道俠腸的人,村子里的人找他幫忙,他從來二話不說就會過去;若是有人找他借他最珍惜的手表或是他最愛的武俠小說,他也會毫不猶豫就借出。爸爸的字寫得極好,村子里所有人家的紅白事,都會來請爸爸寫對聯(lián)和掛賬。每次別人家來請爸爸,不管有多忙,爸爸從沒拒絕過,風(fēng)雨無阻,從來不要報酬,有些時候最后對賬少的錢還是他自己貼的。習(xí)甸人的憨厚淳樸在我爸爸身上可見一斑。
自從我讀大學(xué)開始,便很少回家。每次回去,都有一種物非人亦非的感覺。家鄉(xiāng)的變化非常大,如今遍地可見的是別墅式的平頂房,人們的衣著打扮,已儼然是城里人了。藏著說不完的故事的老椿樹,本是村里自成一道的風(fēng)景,現(xiàn)在卻已不知被誰家砍毀;泥濘的土路早已變成了寬闊干凈的水泥路,捉螞蚱的人也很少了。只有那棵枧子樹,據(jù)說是神樹的原因,沒人敢動,至今還孤零零地站在那里,無聲地訴說著滄海桑田的變遷。
唯一不變的,似乎只有記憶里最親切的鄉(xiāng)音,還有那讓人倍感溫暖的家鄉(xiāng)人。經(jīng)常聽媽媽他們說起我們村的村長,村里事無巨細,都親力親為,為村里人做了很多實事,卻從不居功自傲,待人接物,仁厚不薄,十幾年如一日默默無聞地用一己之力為日益美麗的村莊錦上添花。我每次回家遇到他,他都會笑瞇瞇地和我說話,淳樸憨厚的臉讓人倍感溫暖,眼神格外慈祥安寧。
在我的印象中,除了逢年過節(jié),村里人一年到頭總是有干不完的活,每次放學(xué)回家,永遠看到的都是在田地里辛勤勞作的鄉(xiāng)親們。等忙完一天的工作,吃完晚飯,已是夜色深沉。這個時候是習(xí)甸人最悠閑的時刻。燒上一盆炭火,煮上一罐油茶,火盆邊上烤上幾片餌塊糍粑,串門的親朋好友歡聲笑語,其樂融融。習(xí)甸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青春年少,到彎腰駝背,一年到頭,很少舍得閑下來休息。
即使遠離家鄉(xiāng),很少有時間回去,亦很害怕每回一次家,就會睹物思人痛徹心扉一回,但心馳神往的,總是那個生我養(yǎng)我的故鄉(xiāng)。曾那么用心地珍藏來自故鄉(xiāng)的一些小物件,兒時的洋娃娃,爸爸年輕時的詩稿和畫作,發(fā)黃的老照片,老人們講的一個個殘缺不全的故事,還有自己一直在拼湊的東家西家的點點滴滴,都被我收藏在靈魂深處,伴我一路向前。
風(fēng)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習(xí)甸于我,是眷戀和向往,雖身在異鄉(xiāng),而靈魂安放,此心安處,始終隨著時光的水流淌而堅定不移,那是心心念念的故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