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改林
意境,即情與景的融合。意境是通過畫面真實空間和虛幻空間而構成,似有似無,不施不飾,從客觀抽象到主觀臆象,從虛幻空靈到畫面的狀物場景,衍生幻變?yōu)闊o限空間的無聲之語,是澄懷味象、借物托言、物我兩忘、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化我之境?!段男牡颀垺纷髡邉③脑缇吞岢隽恕吧衽c物游”之觀點,司空圖亦有“思與境諧”之說,此類藝論均為意境理論開先河、筑根基。
近代美學家宗白華是意境理論體系形成的一位集大成者,他在其《美學散步》中指出:主觀的生命情調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成就的靈境是構成藝術的“意境”。他雖然借鑒前人的“情景交融”之說,但又在形而上的層面加以深化和詮釋,將意境納入到了人們的精神生活格局之中。他將人生的境界分為五種層面,一是為滿足生理的物質需要而產生的“功利境界”;二是因人群共愛互存的關系而產生的倫理境界;三是因人群組合互制關系而產生的政治境界;四是由精究物理、追求智慧而生出的學術境界;五是欲返本歸真,冥合天人的宗教境界。他認為,功利境界主于利,倫理境界主于愛,政治境界主于權,學術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而真正的藝術境界,則處于學術境界與宗教境界之間,進入藝術境界的人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借以窺見自我心靈的反映,進而化實景為虛境,創(chuàng)作出具體形象以為象征,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一境界當主于美。
中國畫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文明發(fā)展史上閃耀著亮麗的光輝,而作為中華文化藝術一項門類的中國畫,亦有著其高雅的藝術意境。中國畫的意境,即是畫家通過描繪景物表達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藝術境界。作為中國畫家,當以走入此種境界為高為妙。
中國畫誕生于人類與大自然的相互抗爭、依存和共生之中,是由人類初始文明而萌生,漸次演進為用文字、用刻畫來錄事的重要工具,再升華為高雅的藝術。從自然物象、自然生命到藝術生命,從自然之美到藝術之美的升華,造就了中國畫的“藝境”。意境的產生,使中國畫作真正成為了一件藝術品,這便意味著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的藝術生命。
體現(xiàn)中國畫的意境尤以山水畫為最,中國畫史上的歷代山水畫名家多能集儒、釋、道及諸子百家之學識,如唐代的李思訓、王維,五代的荊浩、李成、董源,宋代的范寬、荊浩、馬遠,元代的趙孟頫、黃公望、倪瓚,明代的文徵明、沈周、董其昌,清代的石濤和近代的黃賓虹、傅抱石等古賢,均在自己的作品中充分彰顯出了了中國畫意境之美,使之展示出的“滌除玄鑒,省視返聽、神思忘形、得意忘形、妙悟自然、凝思暇想、物我兩忘”之意境,為后人研習中國畫而開先河。
中國畫畫家向來是以通過意境的表現(xiàn)來傳揚中國美學思想,所以意境是中國畫的靈魂,意境是超越具體物態(tài)、有限物象和現(xiàn)實場景而進入無限時空和深邃人生感悟及空間流轉的一種超自然又極現(xiàn)實的精神至高點。是畫者對畫面的營造,是提款的拔冗,是現(xiàn)實與空靈、筆與墨、心境與物語的無限切換交融所產生的大美詩意空間。是欣賞者在不同境界下領悟而產生的無限暇想的至妙意境。它是中華民族宏博胸懷之激蕩,是改造自然與自然相依共生之宇宙觀的突顯,是中華民族高尚情操和追求崇高藝術動力的不竭之源。
中國畫的意境之美主要體現(xiàn)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象中有意,意中有象”,立象以盡意,以物象之形,通過畫家之心靈跡化而追求不似之似。
二是“畫中有詩”,自唐代王維開中國畫藝術“畫中有詩”之先河以來,中國畫的詩化特質得以弘揚傳承,這一趨勢鑄就了中國畫詩意境界的不斷升華。
三是人生修養(yǎng)、畫家學養(yǎng)的深情注入和才情的展現(xiàn)。
數(shù)千年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孕育了中國畫這一民族繪畫,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奠定了中國畫的理論基礎,使中國畫形成了以意象和興象為理念的審美觀,創(chuàng)作觀。有才情的中國畫家在創(chuàng)作作品中,都能把自己的人生觀、審美觀及學養(yǎng)、情感通過筆墨注入到所繪物象之中,其修養(yǎng)學問之深淺,決定了其作品藝境之高低。中國畫內涵大都分別蘊涵儒、釋、道三家之哲思文脈,此即為作品藝境之文化根源。
四是中國畫的藝術依筆墨所塑,通過筆墨所展現(xiàn),用筆是塑造自然物象的根基,施墨是豐富自然物象達到至妙境界的源泉。骨法用筆,筆墨并重為歷代大家所重,筆力、筆勢、施墨是表現(xiàn)中國畫藝術的主要技術措施,賞析藝境須從筆墨之美中得以索求,而中國畫筆墨須畫家盡畢生精力求研方能得其精妙,中國畫的學養(yǎng)則更需畫家盡一生精力不斷學習、提高和升華,方能到達中國畫之佳妙藝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