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美
人類歷史上,儺文化伴隨著人類精神情感出現(xiàn),是由各民族運用思維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文化共生現(xiàn)象。現(xiàn)存的“跳嶺頭”是一種活態(tài)的藝術文化,有著獨立的思想理念和與這種觀念相適應的人類行為方式。儺舞在其傳承過程中,伴隨著人類審美活動的形成,既保留了傳統(tǒng)的文化慣例及創(chuàng)造性的外在表演儀式,又帶有現(xiàn)代性的指向,展現(xiàn)出自身的特質。作為一種古老而又神秘的文化現(xiàn)象,其透出傳統(tǒng)哲學的生命觀和宇宙觀。
廣西靈山縣驅疫納吉的祭祀儀式“跳嶺頭”就是這樣一種儺文化。自古以來便很盛行,明朝嘉靖年間《欽州志》、清朝道光年間《欽州志》、民國時期的《靈山縣志》等都有跳嶺頭的記載。其中《靈山縣志》說道:“八九月各村多延巫師鬼童于社前,跳躍以遍,始入室驅邪疫瘴,亦乃鄉(xiāng)儺之遺意也?!睋?jù)載,“跳嶺頭”活動宗教是母體,本質上是禮,內涵為驅疫逐邪,呈現(xiàn)為戴雕刻面具裝扮、歌唱對白、舞蹈演戲、雜技演示等形式。這種積淀了從上古到現(xiàn)代各個歷史時期的宗教與藝術的混合產物,涉及藝術學、民俗學、人類學、史學等相當廣泛的學科,是中國各民族生活和文化觀念的藝術性表達。本文以地方性田野調查為主要思維素材,以廣西靈山的儺舞“跳嶺頭”為例,作生命與自然在藝術思想上的探索。
一、不言自明的指導性觀念
桂南靈山縣“跳嶺頭”,是祭祀儀式中所跳的面具舞蹈。在每年農歷八月至農歷十月期間,“跳嶺頭”于郊野嶺頭所設置的廟壇前進行,是當?shù)卮迕褚环N過嶺頭節(jié)的習俗,歷代遵循,已成慣例,又稱“還年例”或“跳廟”。嶺頭節(jié)到來之時,家家戶戶大擺宴席招待客人,遠近村民聚集,主辦村殺牲設宴,不管是親朋好友還是未曾相識的人,主人都把他當作座上賓,盛情款待。傳統(tǒng)習慣認為,誰家來的客人越多,來年必定鴻運當頭。
“跳嶺頭”是在晚上9點左右開始,由主辦村請來的“嶺頭隊”來表演,一般由二三十個儺舞藝人組成。演出曲目豐富,分為開壇、跳三師、扯大紅、跳四帥、跳師郎、跳忠相、操兵、拋云梯、跳仙姑、收精、趕龍船等十二個場次。儀式開始前隊長會在色紙上寫好神名和國泰民安、五谷豐登的話語,分別張貼在神像兩旁和廟壇門楣上。接著一陣敲鑼打鼓,這樣就算是“開廟”,由此之后通宵達旦表演一系列完整的程式節(jié)目。次日早上,表演“復相”,意為重復前夜所表演的經典節(jié)目,氣氛達到高潮,小孩子們紛紛與裝扮妖精的儺舞藝人戲謔玩耍,此時的儺舞道具鑼鼓打擊驟急。最后的尾聲為表演“趕龍船”,跳“高腳師”:由一人帶上面具,穿上龍褂,手執(zhí)鈴鐺,打一陣鑼鼓唱一句歌詞,然后嶺頭隊全體人員聚集神壇,用竹篾、色紙制作成的“龍船”“牙旗”等物供放神壇上,表演捉“小鬼”,將其放進龍船后,抬至河邊焚燒隨水流逝,表示往后生活幸福安康,五谷豐登。至此“嶺頭節(jié)”和“跳嶺頭”活動圓滿結束?!疤鴰X頭”有獨舞、雙人舞、三人舞、群舞的表演形式,同時集歌、舞、戲于一體,既有純粹的舞蹈,又有即興念唱對白和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唱念的部分一般穿插在儺舞段落之間進行,歌時不舞,歌詞內容大多都歌頌神的身世和故事為主,舞蹈時以鑼鼓、儺豆伴奏,具有淳樸、剛勁的天然之美。
在跳儺儀式的過程中,禁忌習俗嚴格規(guī)范著其參與者的行為,每一個動作都有嚴格的要求和象征意義,且觀眾在神像、面具前不能高聲言語,隨意嬉笑,必須嚴格遵守規(guī)矩,保證儀式效果的靈驗性。而在還愿的表演中,儺藝人可以打破人神禁忌,和觀眾逗樂嬉笑,以營造歡快輕松的氛圍。這些情境元素,以及村民心中對神靈的畏懼和崇敬,無不營造出一種神圣、莊嚴的儀式氛圍,加深了旁觀者對已進行環(huán)節(jié)以及儀式環(huán)節(jié)中儺藝人作為人神溝通者身份的角色認同。
“嶺頭節(jié)”不僅是民間藝術節(jié),更是靈山縣根深蒂固的地方性習俗,這種嚴謹?shù)膬x式程序,憑借藝術的力量凝聚村落或族群,使其帶著強大的影響力延續(xù)下去。歷史印證了這些地方文化的儺神信仰,經過幾代人的傳承,成為他們應對現(xiàn)實生活中無法克服的災難苦厄的一種生存之道和精神需求,宗教信仰及巫術儀式中凝聚群體的意志,最終融合的家族文化記憶和價值觀念,也隨之成為地方上的集體記憶和潛移默化的指導性觀念。
二、“天人合一”的人性觀念
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先民為了抗拒各種自然災害、猛獸、瘟疫疾病的威脅,常常乞求本族崇拜的圖騰和神靈的保佑,他們塑造形象,筑構場景,營造氛圍,扮神附體去驅除災難,以達到與神靈的感應和溝通?!疤烊撕弦弧庇^念積淀為文化心理結構,文化心理結構生產出美學理論和藝術作品,這就產生了儺舞“跳嶺頭”。
“跳嶺頭”是巫術文化和審美情感的融合,其本質上是娛神和娛人的統(tǒng)一。在廟壇前郊野嶺頭的這樣一個空間中,當跳儺儀式以“請神”為開端,須由儺藝人在神像前借用神力消災祈福的過程中,儺藝人最為關鍵也是身份承擔意識最為強烈的,就是他們對于儺神神靈的扮演,目的是以儺神顯靈或附體的方式為信仰者祈福消災。儺舞技藝的傳承采取“言傳身授”的方式,而和其他常見的民族民間舞蹈不同的是,儺舞蘊含著宗教的“神性”,承載著祈福、消災、娛神的功能。
儀式具有表演性,在功能上體現(xiàn)為人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的宇宙整體秩序的重建,在形態(tài)上體現(xiàn)為歌舞表演,顯示神鬼人的和諧相處。而儺藝人在執(zhí)行儀式過程中,應情境所需或不同故事情節(jié)而承擔多重角色,他們既是儀式的組織者又是溝通神靈傳達意愿的執(zhí)行者,在還愿、互動過程中,他們回歸到人的角色,添加了戲謔調笑的環(huán)節(jié),這是當?shù)匦叛稣邆儗碾y解除之后,生命重新整合的另一種精神需求。這種需求是在娛樂之中展現(xiàn)日常生活和超自然世界施加給人們壓力之下形成的,愿主希望“跳嶺頭”所帶來的歡悅笑聲能夠沖淡災難帶給人們的心理陰影。這樣的儺戲中娛人的手段就不再是單純淺白的調笑,而蘊含著當?shù)卮迕駥τ谏篮煤推桨驳南蛲约爸匦禄氐脚c生命、宇宙相和諧狀態(tài)的愿望。
靈山的嶺頭舞面具多是用木雕刻后彩繪而成。雕刻面具的民間藝人,對不同的人物的崇拜、理解和塑造不同,而使面具造型各異、風格多樣。靈山的嶺頭舞面具重形象而不重頭飾。帽、頭盔不同別處那樣精雕細刻和講究,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物神貌的刻畫上,要與真人像拉開距離,但要比戲裝顯得更典型、夸張,有一定的模式,但又不拘泥于模式,既忠于原神韻情調,又能放入哲學的理念意蘊。
原始儺祭儀式中所承載的陰陽五行觀及鬼神觀念傳承至今,儺舞“跳嶺頭”佩戴面具裝扮成神,并手執(zhí)道具揮舞以驅逐四方鬼疫的方式體現(xiàn)了儀式中人、鬼、神各自回歸其本位,天、地、人合體統(tǒng)一的宇宙秩序觀。作為早期人類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在民間社會傳承自己群體文化技藝的同時,必然伴隨著美感的生發(fā),并將其緊密地與當?shù)氐拿袼孜幕诤?,使得傳統(tǒng)性的儀式程序轉化為當?shù)孛耖g的習俗生活。
三、結語
儺舞“跳嶺頭”不僅在儀式的行為方式和功能結構上承載了地方技藝的宗教信仰和精神理念,在時間維度上體現(xiàn)的生成、傳承和幻想綿延特征,為藝術創(chuàng)造提供了意象準備?!疤鴰X頭”本質上作為儺文化的“活化石”,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它不僅繼承了傳統(tǒng)道教文化,也吸收了各民間藝術的表演特征,呈現(xiàn)出儺與戲劇、生命與藝術的融合,因而呈現(xiàn)出強烈的形式感與藝術性。這種超越情感、思想、信仰的民間表演儀式正是舞蹈生命力與魅力所在。
(廣西大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廣西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跳嶺頭民俗藝術特征及文化活態(tài)傳承研究”(項目編號:YCSW201902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通訊作者:褚興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