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玲 張沫飛
荀子是繼孟子之后戰(zhàn)國時期儒家學派的又一代表人物?!盾髯印芬粫鴧R集了荀子及其后學的主要思想言行。
荀子出生于戰(zhàn)國末期的趙國,名況,字卿,故時人尊稱其為“荀卿”。由于史料缺乏,荀子的生卒年于史無考,說法繁多,根據(jù)記載推斷其大約活躍于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38年之間。
荀子生平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說,荀子在五十歲的時候才開始外出游歷講學。他首先來到了齊國。當時的齊國首都臨淄是戰(zhàn)國中晚期的學術(shù)文化中心。到了齊威王、齊宣王統(tǒng)治時期,齊國的文化發(fā)展達到了頂峰。據(jù)《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臨淄之中七萬戶。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斗雞走狗,六博蹋鞠者。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臨淄著名的稷下學宮,作為百家爭鳴的重要舞臺,匯聚了當時各個主要學派的重要學者,鄒衍、鄒奭、淳于髡、田駢、慎到等人都在這里宣傳他們的學說。齊宣王對這些學者的事業(yè)非常支持,據(jù)《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宣王喜文學游說之士,自如鄒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huán)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饼R宣王將他們都封為大夫,允許他們不管理具體事務(wù)而自由議論。到了齊襄王的時候,田駢去世。在稷下的學者當中,荀子是最資深的長者。不同于多以陰陽黃老之學為宗旨的稷下學者,荀子恪守儒家傳統(tǒng),擅長講說《詩》《禮》《易》《春秋》。此時的齊國正好要補充大夫的缺額,荀子因此三次擔任稷下學宮的祭酒。然而,由于荀子的學說與當時齊國的風氣格格不入,齊國便有人借此毀謗荀子。隨后,荀子便離開了齊國。
荀子離開齊國后,來到了楚國。楚國的相國春申君早就聞知荀子的賢名,便任命其為蘭陵令。有人因此對春申君說:“商湯有七十里之地,周文王有百里之地,就能夠稱王奪取天下,現(xiàn)在封給荀子百里的土地,楚國可就危險了啊?!避髯勇牭竭@些話,便謝絕了春申君的任命,離開楚國前往趙國。在趙國時,荀子曾與楚將臨武君在趙孝成王面前討論用兵之道。荀子主張用兵當以仁義為本,作戰(zhàn)的根本在于獲得人民的支持。最終,荀子說服了臨武君和趙孝成王。過了一段時間,又有門客對春申君說:“伊尹離開夏朝去幫助殷商,夏朝因此滅亡,商朝因此興起。管仲離開魯國前往齊國,魯國因此衰落,齊國因此強盛。這就說明賢者所在的地方,國家便會安寧強盛。荀子是天下有名的賢人,現(xiàn)在離開了楚國,楚國將要因此不安了啊。”聽到這些話,春申君馬上派人前往趙國請荀子回來。荀子知道后,寫信拒絕了春申君。春申君為此感到非常后悔,再三派人邀請荀子。最終,荀子答應(yīng)回來,并擔任了蘭陵令。
春申君去世后,荀子再次被罷官,但也沒有離開楚國。此后,荀子一直居住在蘭陵,著述講學,直到去世。
荀子的思想學說
戰(zhàn)國時期,由孔子開創(chuàng)的儒家學派已經(jīng)分化為諸多不同的派系,其中最為世人所知的便是以孟子為代表的思孟學派。思孟學派以心性之學為基礎(chǔ),提出“性善論”,推崇“王道”,言必稱堯舜。他們趨向于以周朝禮樂制度為社會理想,以道德自律、道德教化為改造社會的手段,缺乏對社會現(xiàn)實及人性現(xiàn)實的冷峻思考,被譏為“迂遠而闊于事情”,不為現(xiàn)實政治所接納。
荀子則代表了戰(zhàn)國時期儒家學派中另一個重要的派系。以荀子為代表的三晉儒家起源于孔子的弟子子夏所代表的西河學派。西河學派根源于儒家思想深層的救世濟民的理念,要求后來的儒者將儒家思想與戰(zhàn)國君主加強中央集權(quán)、富國強兵的需要結(jié)合起來,強化了儒學的現(xiàn)實性與在政治實踐中的可操作性。特別是荀子主張“法后王”“禮法并用”,與言必稱“先王之道”的思孟學派針鋒相對,非常適應(yīng)當時社會的發(fā)展。
荀子所說的“后王” 是指“當今之王”或“近世之王”,亦即那些在急劇變化的時代中變法自強的帝王?!胺ê笸酢本褪且》ó敶跄切┰诂F(xiàn)實政治中產(chǎn)生了積極有效作用的措施與方略,讓儒家理想與切實可行的制度結(jié)合起來,把外在制度的匡正作用與孔孟的自律、教化作用結(jié)合起來,引導(dǎo)人們走向君子人格,走向安定的社會。
后來,荀子和李斯還圍繞“法后王”和“禮法并用”的重要性問題展開了討論。李斯問荀子:“秦國四代以來國家強盛,兵威行于海內(nèi),稱霸諸侯,并不是靠仁義做到的,只不過是按照時勢便宜處理罷了?!避髯踊卮鸬溃骸澳闼f的便利是不便利的便利,而我說的仁義,才是真正的大便利。施行仁義可以使國家的政治得到治理,政治得到治理了,百姓擁護他們的國君,就會為了君主而犧牲。秦國四代強盛,卻還是常常擔心天下的諸侯聯(lián)合起來對付自己,這就是所謂的末世之兵,淪于末流而失去了仁義的大本,與湯武的仁義之師比起來就差遠了,這就是天下為什么會混亂的原因。”可以看出,荀子一直堅持以仁義所能帶來的利處來勸告君王施行仁義之政。他的這一思想,在他“入秦觀政”一事中再次得以體現(xiàn)。
提到荀子“入秦觀政”一事,不得不說這也是當時儒家學派的一件大事。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者不入秦”是儒家的律條與規(guī)矩。這是因為,在戰(zhàn)國時期,儒家視秦國是蠻夷未開化的地方。在儒家看來,秦地苛政繁稅,民風剽悍,不接受禮治,不講究仁義,是堅決不能踏足的。事實上,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及其門下弟子的腳步,也確實從未越過秦國地界。然而,荀子卻偏偏去了秦國,并向秦昭王宣講了自己的學術(shù)思想。此舉也可看出,荀子對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突破。
荀子“入秦觀政”
據(jù)學者考證,荀子入秦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63年前后。此時的荀子正居于趙國。
荀子在秦國首先見到了秦國的宰相范雎。范雎問荀子來到秦國有什么見聞,荀子回答道:“秦國要塞險峻,地勢便利,山林河谷都非常秀美,上天所賜予的物產(chǎn)也十分豐富,這是秦國在地理上的優(yōu)勢。進入國境觀察當?shù)氐娘L俗,當?shù)氐陌傩沾緲?,音樂不流于淫穢,服飾也不輕佻艷麗,對于管理他們的官員十分敬畏而順服,就像是上古時代的人民一樣。走到大小城鎮(zhèn)的衙門官府,官員們都很嚴肅的樣子,無不謙恭節(jié)儉、敦厚謹慎、忠誠守信而不粗疏草率,就像是上古時代的官吏一樣。進入國都觀察秦國士大夫,離開自己的家門就進入朝廷的衙門,走出朝廷的衙門就回到自己的家門,絲毫沒有自己的私事。明智通達廉潔奉公,絕不結(jié)黨營私,就像是上古時代的士大夫一樣。觀察秦國的朝廷,所有的事情都被處理完畢,安閑得好像無所治理一樣,這就是上古時代的朝廷啊。因此秦國四代以來國家強盛,并非僥幸,而是必然的結(jié)果。這就是我所見到的。所以說,國家政治安閑而又治理,簡約而又周詳,不煩亂而能有功績,這是政治治理的最高境界。秦國已經(jīng)很接近這一境界了。但即便如此,也仍有值得擔憂的地方。這是為什么呢?大概是因為秦國沒有儒者的緣故吧。要知道,治道純粹就能王于天下,治道駁雜就能稱霸諸侯,兩樣都沒有國家就會滅亡了。這恰恰是秦國所欠缺的東西?!?/p>
范雎將荀子的這番話報告給了秦昭王。秦昭王很快便召見了荀子。
一見面,秦昭王就問荀子:“儒者對于國家有什么用處呢?”荀子回答說:“儒者效法先王,尊崇禮義,謹慎地遵守臣子的本分。君王如果任用他們,他們在朝廷上執(zhí)掌事務(wù)可以處置得宜。君王如果不任用他們,他們就作為百姓恭謹而順從,即便窮困受凍挨餓,也不會依靠歪門邪道取利來滿足自己的私欲。他們即便沒有立錐之地,也能明白維護國家社稷的大義。他們通曉讓百姓安居樂業(yè)的道理。他們居高位時,具有足以成為王公的才能;居下位時,則是國家的棟梁,國君的重寶?!?/p>
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荀子舉出了孔子的例子。他說:“孔子將要擔任魯國司寇的時候,奸商沈猶氏不敢在早上把自己的羊喂飽了水以欺騙買主,公慎氏休棄了自己淫亂的妻子,一貫胡作非為的慎潰氏逃出了國境,甚至魯國市場上賣牛馬的人也不敢再抬高價格,這是因為孔子以正道來對待他們??鬃泳佑陉I里的時候,闕里的子弟捕獲的獵物不分彼此,家里親戚多的人就分得多點,這是因為孔子以孝悌來教化他們?!睂Υ?,荀子總結(jié)道:“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币簿褪钦f,儒者的作用是在朝廷之中便美化朝政,在朝廷之外則美化風俗。
秦昭王接著問道:“那么儒者居于人上時會怎么樣呢?”荀子回答說:“儒者居于人上的作用可就大了!他們內(nèi)心意志堅定,用禮節(jié)治理朝廷,用法度整治官府,以忠信仁愛為天下做出示范。做一件不仁義的事情,殺一個無辜的人,即便能因此得到天下,他們也不會去做。他們的信義被百姓接受,傳遍四海,于是天下的人都會響應(yīng)他們。他們高貴的名聲傳遍四海,天下便可得到大治。離他們近的人,會用音樂歌頌他們;離他們遠的人,就會不顧一切地想要投奔他們。四海之內(nèi)如同一家。這樣的儒者被稱為人師?!对娊?jīng)》中說:‘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就是這個道理。儒者無論居于人上或人下,都能有如此大的作用,怎么能說儒者對國家沒有用處呢!”
秦昭王聽了這番話,無法反駁,只能回答說:“好吧。”可惜的是,秦昭王最終也沒有接受荀子的建議。
雖然在戰(zhàn)國時代,各國之間兼并戰(zhàn)爭激烈,各國國君都致力于富國強兵,尚不及于思考國家如何長治久安的問題。然而,歷史最終證明,單純崇尚功利的秦國在統(tǒng)一六國之后,很快就因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而滅亡了。進入漢代之后,漢儒受到荀子的深刻影響,將儒家思想與政治穩(wěn)定的需要結(jié)合起來,很快就受到了尊崇,成為了封建社會大一統(tǒng)國家的指導(dǎo)思想,延續(xù)了兩千多年。因此,清代閻若璩指出:“嘗謂三代以下之天下,非孟子治之,乃荀卿治之?!?/p>
荀子的思想不僅對于中國古代社會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對于整個中華民族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也有著深遠意義,在當代社會仍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和作用。
(作者:張美玲,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易學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張沫飛,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 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