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俊
學生能力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它不是學生“懂”了、“會”了,而是學生自己“悟”出了道理、規(guī)律和思考方法。學生對數學的認識不僅要從數學家關于數學的觀點中去領悟,更要在數學活動的親身實踐中去體驗。因此,必須讓學生“自主探索”,親身體驗如何“做數學”,如何實現數學的“再創(chuàng)造”。
一、創(chuàng)設數學情境,激發(fā)自主探究興趣
教師首先要充分尊重學生,把學生視為有人格的、平等的、自主的人,這樣他們才能因親其師而信其道;其次,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肯定、欣賞學生在課堂上一切為探索知識而作的言行及稚嫩的結論,使學生始終處在一種心理安全、自由的精神狀態(tài)下,這樣他們才敢于參與,也樂于參與到探索學習中來,久而久之,就能形成主動探索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中要努力創(chuàng)設能夠引起學生興趣,促使他們主動而又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的問題情境。例如:在教 “軸對稱”這一節(jié)時,開頭就說“兩個小村莊a、b位于一條河的兩岸,現要在小河上建造一座橋,使a村的人到b村所走的路程最短,那么橋應建在哪里?”同學們在百思不得其解時引入本課的學習內容“軸對稱”。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難為易,又使學生倍感親切。
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有充分的思維和自我表現的空間和時間。學生是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的學習能力,而且,只有經過一個讓學生相對獨立學習的過程,才能達到使學生完全掌握所要學習的知識和能力。因此,既要相信學生的內在潛力,盡可能讓他們自己獲取知識,還要根據學生實際,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誘發(fā)者、促進者、組織者、指導者,重在啟發(fā)引導、點撥與激勵,促進和完成從教到學的轉化,使學生學會學習。
二、鼓勵學生自主地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
培養(yǎng)學生“問題自主解決”能力的第一步是讓學生自主地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學生由于缺乏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加之受知識面狹窄的限制,學習知識或思考問題時常抓不住要領,發(fā)現不了實質性的問題,同時,學生易被一些表面現象干擾和迷惑,往往提不出關鍵性的問題。針對這種情況,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科學地設計問題,精心安排提問時機,注意向學生提示設問的角度和方法,為學生質疑問難作出示范,使學生逐步學會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方法。 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經驗、能力水平和認知規(guī)律等實際情況,利用學生認知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背景材料,從學生喜聞樂見的實物、實情、實例入手,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有味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疑問,激發(fā)其探索的欲望,取得激其情,引其疑,促其思的效果。教師既要經常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又要設法保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同時,教師還可教給學生一些發(fā)現問題的方法。教師還可教給學生一些提出問題的方法,如追問法、反問法、類比法、聯想法等。
三、重視學法指導,培養(yǎng)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要引導學生把自己的學習也作為認識的對象,理解、總結自己學習的全過程,掌握學習的方法和解題的策略。
1.教學生學會讀書
目的是使學生養(yǎng)成讀書和思考問題的習慣,逐步學會學習,首先要誘發(fā)學生“讀”的欲望,激發(fā)學生讀書的熱情。如教師精心設計一個新穎有趣、耐人尋味的話題,激發(fā)學生自學課本,探求下節(jié)課新知的強烈動機和興趣。其次,在具體指導讀書時應要求學生做到“三邊”:第一、邊讀邊記。劃出重點和記錄不理解的地方。第二、邊讀邊說。復述課文的主要內容,知識的形成過程或結論。第三、邊說邊想。知識的形成過程怎樣?結論是怎樣得到的?結語中的關鍵字眼是什么?
2.教學生學會觀察
數學觀察力強的人,善于發(fā)現圖形的特點、數量關系的特征和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從而進行正確恰當的判斷,合乎邏輯的推理和準確迅速的運算,因此數學學習必須重視數學觀察力的培養(yǎng)。在指導學生進行觀察時,應要求學生做到有明確的目標、按一定的順序觀察,把觀察與思維想像結合起來,提高觀察的效果。
3.教學生學會思考
學生學會學習的重要標志是學會如何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因此,在指導學法過程中,要以訓練學生的思維為主線,教學生做到三個“善于”:善于帶著預習中和問題思考;善于隨著老師提出的問題思考;善于從同學的發(fā)言中啟發(fā)自己的思考。在課堂上要給學生多創(chuàng)造一點思考的機會,多留一點思考的時間,多提供一點表達思維的機會。
4.教學生學會歸納總結
學生要真正理解以至運用一定的方法,必須學會歸納學法,然而歸納學法并非易事,須經教師的精心設計和引導。
四、開放思維,留足自主探究的空間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是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最終歸宿,需要學生在探索實踐中不斷掌握各種自主學習的方法,并在靈活運用方法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中使能力得到發(fā)展。所以,在教學時,多鼓勵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主動學習,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實驗等途徑調動眼、口、手、腦、耳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探究知識規(guī)律,為知識的內化創(chuàng)造條件。
教材中處處含有自主探究的內容,生活情景的再現,需要認真地挖取教材并結合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將教材中的知識結論變成自主探究的問題,盡量還知識發(fā)展過程的本來面目,讓學生真正體會數學學習的趣味和適用性,是學生發(fā)現數學,熱愛數學,并置身于問題情境之中,積極主動地參與,發(fā)現并主動獲取知識,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素質。我相信,只要我們努力挖掘教材,結合學生實際,細心引導,通過學生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之間思維的碰撞和交流,我們會時時共享數學世界的精彩與美妙。
總之,只要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并不斷地進行培養(yǎng)和訓練,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發(fā)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