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一飛 王浩
摘;要:在文物攝影中光的運用,是決定一副好作品的關鍵。文物拍攝時,針對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環(huán)境,結合文物自身特點,對光線進行不斷地調整拿捏,從而完成歷史文化的延續(xù)傳承及藝術的再現(xiàn)。本文通過分析文物攝影用光的方法,綜合光的光位、光質、光型、光比等性質特點,并以此為切入點,總結文物攝影用光的一些規(guī)律,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文物攝影;光位;光質;光型;光比
被拍攝的文物要求主題突出,通過正確的用光反映出文物的時代特性和藝術美感。拍攝中文物整體應受光均勻,拍攝出的圖片沒有明顯的色度、亮度差別,對文物全貌進行真實準確的全面再現(xiàn)。不同文物有著不同的質地,或是表面粗糙、光滑;或是質地堅硬、松軟;視覺上或會顯示透明與半透明狀。總體來說,文物攝影的用光形式需要從光度、光位、光質、光型、光比、光色等方面著手,進而拍攝刻畫出文物精美的造型,真實表現(xiàn)出器物的質地。
一、光位的選擇
從光線照射的方向和角度來說,光位既是相對于被拍照器物的光源位置,通常分為順光、側光、逆光、頂光、腳光。側光中又包含正側光、前側光、后側光。
(一)順光
正面光也稱為順光,其光線來源和攝像方向保持一致,即稱為順光。順光拍攝出的物體畫面最接近于文物原型,且色彩豐富、飽和度高。但效果缺乏明暗反差和陰影的襯托,造成立體感較差,整體不生動。它適用于字、畫、古籍、碑帖等平面文物拍攝布光。
(二)側光
從被拍攝文物的左右兩側發(fā)出的光線,可細分為前側光、正側光和側逆光。這些光位的采用,可更好突出文物的陰陽效果,更有利于突出明暗關系的強烈對比。其主要適合于器物較小,表面起伏凹凸變化較小的文物攝影。
1.全側光
這種光位布置是文物拍攝中最為常用的方法,其光線的照射來源和拍攝文物呈45度角,且是正面?zhèn)裙鈦碓?。這種布光的選擇,可以突出器物的粗糙感,或是表現(xiàn)出器物表面凹凸不平的質感。最為適合表現(xiàn)帶有紋飾的陶器、銅器或是器物上的銘文、刻字等。
2.正側光
光的來源是從拍攝器物左右兩側照射過來,光源與被拍攝文物呈現(xiàn)90度的側向光。
3.后側光
我們俗稱逆光,其光源從被拍攝文物的側后方打出,通過器物的輪廓散射到邊緣周圍,光線與拍攝物呈135度角。側光的光位可使文物的輪廓清晰、質感突出、形狀立體,紋理具有層次感。通過光影的變化、明暗反差互補,表現(xiàn)出文物自身具有的實質和特點。文物攝影中這種光使用較多,更好地勾畫出器物的整體輪廓,以此產生立體感和空間感。
(三)逆光
其光源自文物的后方直射向前,與相機成180拍攝位置呈180度角,也稱為背光。該光位的選擇也可營造出強烈的輪廓光線,增加器物本身的立體感和層次感,對突出藝術的氛圍、意境具有強有力的視覺效果。
(四)頂光
光源來自被攝文物的正上方,它的使用主要描繪文物頂部的造型、紋路和飾物。運用頂光的光位效果,在拍攝青銅器時,器物的底端與周圍產生濃厚的投影,能充分展示出青銅器的肅穆與莊嚴。
(五)腳光
光線從被攝文物的下方發(fā)出,神獸、護法等文物的拍攝一般選擇此種光線照射布光。它的使用充分映襯出器物底部的飾物、造型與結構,更有助于渲染兇猛、恐怖的造型與色彩。
二、光質的特點
光質是指光線在聚集、散落時呈現(xiàn)出強烈或柔和的屬性。閃光燈和聚光燈這兩種不同性質的光源,是人造光源的主要組成。在拍攝文物時會選擇更接近于自然光的散射光,因光的亮度、柔和度更符合人們的視覺習慣。如質地較為潤澤的玻璃器皿、玉器、瓷器、金銀器物等在閃光燈下拍攝,明暗反差對比度較為平均,所形成的陰影面積較小,且整體富有立體感。采用閃光燈側光為照明拍照,可更好地突出玉器上的某些加工痕跡、青銅器的銘文等局部特征,從而增加立體感。
三、光型在文物拍攝中產生的運用
依據(jù)文物的特點與光線具有的特征,一般采用多只電子閃光燈拍攝,因其屬于冷光源,基本上不會對文物產生損害。一般采用主燈、輔燈、頂燈和背景燈,根據(jù)文物的不同材質和特點相應地添加修飾用燈和輪廓光。
(一)主光
顯示文物整體形態(tài),表現(xiàn)器物質感、形象的主要照明光。
(二)輔光
既是補光,顧名思義具有輔助、協(xié)調的作用,增強主光產生的陰影部分,提升亮度感覺,撕開陰影部分的神秘細節(jié),展現(xiàn)影像的對比反差。
(三)修飾光
又稱裝飾光,對被拍攝文物的局部采用的強化修飾塑形用光。
(四)輪廓光
展現(xiàn)器物輪廓的光線。
(五)背景光
從器物后部照出的光線,主要用于強調主體或增加畫面美感。
(六)模擬光
模擬特定環(huán)境的光線,從而添加的輔助光。
四、光比度的選擇
被拍攝文物主要部位的受光亮度與受光暗部的照射差別。通過光比反差度,可表現(xiàn)出文物質地效果的柔與剛、婉約與厚重。玉器、瓷器、陶器或者漆木器等較為適合采用小光比拍攝布光,不僅表現(xiàn)了器物的特征和質地,又減少了光暈和光斑的產生。表面粗糙、凹凸不平的青銅器、鐵器等物,適用于大光比的布光,借助輔燈擺放于被攝物體前方45度角的方向,由此物體可產生出較為厚重的陰影面積,形成強烈的明暗反差,更好地顯現(xiàn)出銅器、鐵器的厚重感,從而體現(xiàn)出文物的本質特點,再現(xiàn)歷史的情懷。
五、結語
文物攝影工作傳承和發(fā)揚了民族文化的精神,記錄并再現(xiàn)了藝術精髓的存在。攝影者通過對光的理解和運用,更加有力地解讀出文物背后所蘊含的歷史與文化,更好地向人們展示了文物的整體價值,體現(xiàn)出藝術的美及歷史文明的發(fā)展升華。
參考文獻
[1]靳挺.探究文物攝影中光線的運用[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07):55.
[2]陳剛.文物攝影中的光影——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瓷玉器拍攝為例[J].紫禁城,2017(10):15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