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水成
金秋九月,走進平和縣長樂鄉(xiāng)秀山村,從山坳口遠遠望去,一排排嶄新的民居高低有序坐落在山腰上,四周群山蒼翠,房前屋后果樹成片,金橙橙的柚果掛滿枝頭,遠遠望去,仿佛走進某個大型莊園或某個旅游勝地。誰曾想,這世外桃園般的秀山村,卻曾是敵我雙方爭奪最激烈的戰(zhàn)場,也是革命的大本營,張鼎丞、譚震林、王直、熊兆仁、劉永生等老一輩革命先烈們都曾在這里灑過青春熱血。
秀山,解放前叫秀磜,與龍巖永定廣東大埔接壤,是閩粵邊界的一個小山村,也是典型的高山村落,全村兩大基點9個小自然村,平均海拔600米,站在村部前眺望,群山逶迤,廣東大埔的大東鎮(zhèn)一覽無余。1927年8月,這里成立秀磜黨支部,黨員13人。秀山村從此與中國人民的武裝斗爭和解放事業(yè)聯系在一起。1928年3月8日,震撼八閩大地的平和暴動爆發(fā),攻占了平和縣城九峰鎮(zhèn)。然而,由于敵人瘋狂反撲,工農武裝隊伍主動退回平和長樂,堅持艱苦卓絕的土地革命戰(zhàn)爭。4月,平和縣委和平和縣農民協會相繼從山腳下的長樂集市區(qū),搬到山上秀山村轉入山區(qū)打游擊,從此,秀山村成為平和乃至閩粵邊革命根據地的政治領導、軍事指揮、交通通信的中心,1928年4月至1949年先后是中共平和縣委、閩粵贛省長樂區(qū)委、饒和埔豐縣工委的所在地、誕生地;是平和紅軍獨立營,紅11軍第48團,紅12軍,紅21軍,福建軍區(qū)獨立第八團、第九團,抗日游擊隊韓江縱隊長勝支隊,閩西王濤支隊,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第4支隊第13團,開展閩粵邊饒和埔土地革命、游擊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軍事大本營。
1929年11月,紅11軍第48團從詔安龍傘崠轉移到這里,與平和紅軍獨立營、特務營并肩開展平和縣土地革命戰(zhàn)爭,中共平和縣委在秀山村上洋塘背建立平和交通站,傳遞黨的機密信件,采購輸送革命根據地各種物資,使平和縣委與閩粵贛邊各縣黨組織連成一片,并與朱德、毛澤東率領的紅四軍取得緊密聯絡,1931年3月,平和交通站歸中共中央交通局直屬領導,改名為“秀磜交通站”,肩負著更加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1931年夏至1933年冬,先后接送周恩來、鄧小平、李富春、蔡暢、鄧穎超、陳云、聶榮臻、劉伯承、林伯渠、張聞天等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理論家、教育家,進入閩西到江西瑞金。
1930年5月,紅12軍進駐秀山村上洋,協助平和紅軍獨立營和紅11軍第48團,開展閩粵邊饒和埔土地革命戰(zhàn)爭,當月30日,國民黨廣東軍閥陳濟棠部襲擊秀山村,紅12軍、紅11軍第48團和平和獨立營,奮起反擊,居高臨下,把陳濟棠部打得丟盔棄甲。
1931年2月,紅11軍第48團與平和紅軍獨立營,奉命開赴永定虎崗鄉(xiāng),編入紅12軍,參加紅軍主力,開展閩粵贛反圍剿斗爭,1933年9月,福建軍區(qū)獨立第八團(紅八團),進駐秀山村上洋協助饒和埔紅軍游擊隊,開展閩粵邊饒和埔反圍剿,1934年5月,國民黨第120師錢東亮部對紅八團駐地進行圍剿,紅八團奮起反擊,錢東亮部潰不成軍而敗退。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舉行長征,福建軍區(qū)獨立第八團(紅八團)、第九團(紅九團),堅持閩粵邊饒和埔、永和靖、巖永杭等地區(qū)開展游擊戰(zhàn)爭,紅八團開往永和靖,紅九團進駐秀山村上洋,開展饒和埔群眾性游擊戰(zhàn)爭,打通了閩南通道,文峰三坪村與紅三團會師,使閩西南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在二十多年的艱苦卓絕斗爭中,秀山人民懷著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革命理想,始終站在革命的潮頭,曾涌現全村男女老幼送軍糧護傷員的可歌可泣場面,上世紀三十年代,村莊一度曾是紅軍收容補給的轉運站,紅軍醫(yī)院和紅軍收容所相繼設在村中,村莊也因此多次遭到清剿。至1949年9月17日平和縣解放為止,秀山村被追認的革命烈士24人,認定的革命五老人員212人,秀山村人經受住血與火的考驗。全村人口由民國初期的800多人下降到500多人。
解放后百廢待興,秀山村人在黨的領導下翻身當主人,開展建設社會主義家園的偉大進程。
解放前連個私塾都沒有,苦了上一輩,可不能再虧了下一代,秀山人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然而在解放初期,村里又沒有學校,山高坡陡,年幼的娃娃們無法天天徒步到十多公里外的山下集鎮(zhèn)去上學,他們依然面臨無學可上的困境,初步借助半嶺正屋子觀音廳辦起了1至2年級的初期教育,至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秀山人自己投工投勞,上洋自然村建起一座兩間70平方米的土坯瓦房,辦起本村第一個初級小學,那些生在紅旗下長在新中國的山里娃如沐春風,他們和山下甚至城里的孩子一樣,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中茁壯成長。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從解放前衣不遮體,食不裹腹中解放出來的秀山村,人口出現了較快增長,兩間土坯瓦房的初小,再也不能容納本村100多個娃娃們,秀山人順勢而為,又在山頂坪基點興建一所50平方米的土坯房初級小學,秀山村便擁有2所初級小學,分別為秀山第一初級小學和秀山第二初級小學,1964年秀山第一初級小學再進行擴建,校舍由原來70平方米擴建到155平方米,并與第二初小合并,于1966年創(chuàng)辦了秀山完全小學。然而,隨著學生數迅速增長,至1985年學生數達到180多個,1987年上級老區(qū)部門撥款對秀山小學校舍土坯平房拆舊重建2層386平方米混凝土結構教學樓,各年級間再也不用合班上課,教師備課辦公等全面改善,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學生數又增長到240多人,1997年又再擴建2層136.5平方米。2014年政府投入50多萬元,又新建一座2層298平方米的混凝土結構校安工程。
秀山小學成為村莊最亮麗的一道風景。新世紀新征程,農民進城,打工潮廣泛興起,大人們紛紛外出謀生,孩子缺人照料,考慮實際情況,當地干脆把秀山小學并入集鎮(zhèn)所在地的長樂學校,孩子們都寄宿在校內,家校兩便,學校和父母都放心。而空出來的秀山小學也沒閑著,成了秀山村村部辦公與文化娛樂活動的場所,村黨支部、村委會、黨群活動服務中心、村衛(wèi)生所、民兵連、群眾文化活動中心等均設于此。一寸地方也沒浪費。
秀山人懷著對科學文化知識的追求、執(zhí)著,渴望走出大山,弘揚老區(qū)熱愛黨、熱愛國家的光榮傳統,始終把教育事業(yè)放在第一位,尊師重教,只有1300個人口的小山村,中華人民共國成立70年來,培育了100多個大學生,涌現出大學教授、高級工程師、高級會計師及國家級書法家等高精尖人才。
改革開放之初,秀山人似乎聞到一股新氣息,想要富先修路的念頭突然一夜間躍上秀山人的心頭。說干就干,時任大隊書記的羅景銓帶頭,全村男女老少自覺拿起鋤頭、畚箕,發(fā)揚愚公移山的革命精神,開山挖路,從1979年秋到1980年冬,打通一條11公里長通往山下的機耕路,結束了肩挑手提的時代,那些農資化肥、大小生活用具,都能用汽車拉到山上來,而山上種的那些李子、柚子等緊俏“山貨”,便能夠及時地運出山外銷售。
一條機耕路,連通老區(qū)與山外的世界,眼界打開世界變大了,在長樂、秀峰一帶歷來有去大埔大東趕集的傳統,秀山人自然不會錯過眼皮底下的商機,1995年,打通了一條4.5公里通往大東鎮(zhèn)的跨省機耕路,從此又多了一條致富通道。
然而,隨著經濟飛速發(fā)展,機耕路若遇梅雨季節(jié),山高路陡的秀山村幾乎與外界隔絕。沒有一條像樣的水泥路,鄉(xiāng)親們長期飽受工農產品的剪刀差不說,一遇上壞天氣,眼睜睜地看著豐收的果實爛在家里。
各級黨委、政府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下定決心為老區(qū)基點村再次打通一條致富通道,向上爭取農路資金200多萬元,于2004年底鋪設完成秀山村半嶺牛務崗至長樂集鎮(zhèn)區(qū)9公里的水泥硬化村道,率先實現長樂鄉(xiāng)村道水泥硬化。2006年又鋪設完成半嶺牛務崗至山頂坪2公里村道水泥硬化,至2011年秀山村所有自然村全部實現水泥硬化。
路越走越寬。2012年,在各級政府、特別是在省工商局駐村幫扶下,秀山人也再次拿出當年開山挖路的勁頭,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通過半年多努力,于當年底,秀山通往大東4.5公里的廣福路也實現硬化。秀山人自豪地說,在福建與廣東、長樂與大東間,秀山人第一個實現路路通。
秀山人為中國革命勝利和新中國建立做出巨大犧牲,黨和人民政府沒有忘記。2002年,扶持山頂坪凹自然村32戶興建農民新村,2003年對上洋自然村18戶進行危房改造,2007年對地質災害的半嶺自然村和邊遠偏僻的寨子自然村156戶,進行異地重建。沿街臨溪,立面整齊,飽受地災侵害的山里人,一下在鎮(zhèn)區(qū)擁有齊刷刷156間新房,讓人眼前一亮,如今長樂鄉(xiāng)最繁華的集市中竟有一個美麗的“秀山村”。
革命老區(qū)的發(fā)展,傾注了王直和熊兆仁等老同志們的大量心血,他們不顧年邁體弱,多次回到長樂秀山等地看望鄉(xiāng)親,視察民情,為老區(qū)發(fā)展把脈開方,始終奔走在一線為老區(qū)發(fā)展鼓與呼。同時各級老區(qū)辦、老促會也始終把老區(qū)發(fā)展作為關注的焦點,常年訪貧問苦,助力脫貧攻堅。各級政府也優(yōu)先向老區(qū)基點村伸出幫扶之手,一對一對貧困戶進行脫貧幫扶。
而勤奮的秀山人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家家戶戶開山種果、種竹、種樹,村莊四周大片的竹海、林海和果園。如今戶均種有雙華李、蜜柚等果樹400株以上,雙華李和蜜柚成為全村人的主業(yè),全村年產雙華李、蜜柚400多噸。同時,一些有養(yǎng)殖經驗的鄉(xiāng)親,在家門口辦起肉牛及雞鴨魚等特色養(yǎng)殖,另有一些鄉(xiāng)親借助當地得天獨厚的林地資源,大力種植金線蓮和鐵皮石斛等中草藥,搞活林下經濟,增加收入。
而一些眼界更加開闊的年輕人,憑借黨的陽光政策紛紛經商下海,開發(fā)創(chuàng)業(yè)平臺。上世紀全村最貧困的羅文一一家,如今在漳州經營一家飯店,年收入幾十萬元,在城里有車有房,日子十分滋潤。羅金雄、羅美蘇、羅偉雄等在廣州、深圳、廈門等地經營建筑、石材以及裝修等行業(yè),均擁有幾千萬以上資產,成為當地的知名“大咖”們。日子好過了,秀山人又紛紛回鄉(xiāng)投身公益,籌建新居,他們對自己的家鄉(xiāng)不離不棄,一排排新房依次排開,成為新秀山最亮麗的風景。新居與舊厝,宛如掛在村莊的兩本新舊年歷,把村莊的脈絡照得格外清晰。
多方發(fā)力,多點開花,秀山村于2018年整村脫貧。2018年人均收入超過15000多元??吹嚼蠀^(qū)人民一天天富起來,王直、熊兆仁等老同志非常開心,回顧當年烽火歲月,他們感慨萬千又無比欣慰,今年幸福的日子正是他們老一輩共產黨人奮斗終身的目標。2012年,王直將軍為秀山村親筆題寫——紅軍村!如今這三個大字被刻在村莊路口一塊大石頭上,宛如一面旗幟永遠飄揚在秀山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