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的楊女士父親三十年前在中國工商銀行延邊分行購買了一款名為“智力投資”的定期儲蓄產品,本金1000元,存期30年。當時產品宣傳單介紹:30年后可獲得本息合計36萬元左右。
如今30年存期已到,楊女士來銀行取款時卻被告知,本息合計只有4000多元。延邊工行回應稱,本息是按法院判例計算的。這對于楊女士來說,顯然難以接受。
事實上,銀行擅自提高保值儲蓄存款利息標準,就已經有錯在先了;繼而,在中國人民銀行當年下發(fā)緊急通知,要求各銀行立即停止辦理人民幣保值儲蓄存款業(yè)務之后,當事銀行未及時通知儲戶,取消或變改這項違規(guī)的保值儲蓄存款業(yè)務,等于銀行將自己的過錯延續(xù)了整整30年;再者,存單到期之后,銀行再以存單失效為由,拒絕向儲戶兌現當初約定的本息,就是大錯特錯了。
銀行以上級部門規(guī)定為由,拒絕按照原來約定兌付存單,是一種違約行為。即使銀行違規(guī)開展儲蓄業(yè)務,被主管部門明令禁止,存款銀行也應當在上級主管部門通知下發(fā)以后,及時與儲戶溝通,而不是等存款到期兌付時,才告知儲戶。即使該保值儲蓄合同被認定為無效,銀行應該參照原來承諾的本息標準,全額賠償儲戶的經濟損失。
(《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