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殷嘯虎
名士是東漢后期政壇出現(xiàn)的一股重要力量。他們一般出身名門望族,有著顯赫的家族背景。不少人的學(xué)識也算高遠,在文人中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力。
東漢末年、三國初年時期,名士同執(zhí)政者的關(guān)系頗為多樣,大致可分成三種類型:
一種是完全不合作的態(tài)度,具體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暗的,他們歸隱山林、悠然自得,雖談?wù)撌朗聟s不干預(yù)世事,終老林泉。襄陽的司馬徽、龐德公可謂代表。另一類則恃才傲物、目空一切,自己沒本事卻看誰都不順眼,禰衡可謂一個典型。
孔融多次向曹操推薦禰衡,說得曹操心癢癢的,一定要見見這位名士??啥[衡不領(lǐng)情,非但稱病不去見曹操,還在背后譏諷曹操,甚至還當眾羞辱、謾罵曹操。曹操怕殺了他背上害賢的惡名,因而忍下了這口惡氣,并將禰衡送到劉表那里。沒想到,禰衡又與劉表鬧翻,劉表又將他送到黃祖那里。禰衡依舊積習難改,罵到了黃祖頭上。黃祖可不是吃素的,一怒之下就把禰衡殺了。
另一種是雖然同執(zhí)政者合作,卻在骨子里瞧不起他們,并且利用自己的身份公然唱對臺戲,孔融算得上是一個代表。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名頭自然很大。他在外做過北海相、青州刺史,在朝做過將作大匠、少府,而且“每朝會訪對,輒為議主”,儼然朝中的意見領(lǐng)袖。曹操對他也不敢怠慢,可他對曹操卻時時譏諷、處處做對,結(jié)果被曹操扣上“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等罪名殺掉了。
還有一種是不僅能同執(zhí)政者合作,而且積極出謀劃策,但骨子里依然改不了名士習氣,因而無法合作到底。曹操的謀士荀彧屬于這種類型。
荀彧號稱曹操的首席謀士,出身名門望族,早年就被視為“王佐之才”。投奔曹操后,不僅推薦了大量人才,而且許多重要決策都有他的功勞,被曹操譽為“吾之子房”,為曹操統(tǒng)一北方建立了卓越功勛。但是,荀彧骨子里依然忠君愛國;輔佐曹操,也只是希望能夠借力復(fù)興漢室。所以,當曹操暴露政治野心之時,荀彧就直言“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最終惹怒曹操,死得不明不白。
當然,也有一些名士能夠把握時勢、建功立業(yè)。劉表就是一個典型。劉表是東漢末年的公認名士,名列“八俊”。荊州刺史王睿為孫堅所殺后,董卓派劉表繼任。當時,荊州各種勢力復(fù)雜,由宗族、鄉(xiāng)里關(guān)系組成的武裝集團更是強盛。劉表只身赴任,網(wǎng)羅了蒯越、蔡瑁等荊州士人,并在他們的幫助下,一舉消滅了這些“宗賊”勢力,得以平定地方。
雖然割據(jù)一方,但劉表骨子里依然未能擺脫名士習氣,政治上缺乏遠見,軍事上缺乏謀略,幾番錯過重大戰(zhàn)略機遇,因而時人對他的評價并不高。曹操謀士郭嘉說他是“坐談客耳”;和他共過事的賈詡說他“不見事變,多疑無決,無能為也”;曹操更是直言“我攻呂布,表不為寇,官渡之役,不救袁紹,此自守之賊也”。
陳壽在《三國志》中對他的評價則是:雖然“有威容,器觀,知名當世”,但“外寬內(nèi)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至于后嗣顛蹙,社稷傾覆,非不幸也”。
顯然,作為一個政治家,劉表這樣的名士是不合格的。不過,在劉表的治理下,各地士人紛紛前來荊州避難,劉表也為他們營造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安寧的生活和治學(xué)環(huán)境,為國家保存了一大批讀書人。正如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評價的那樣,劉表做的是“中人以下自全之策也”,“故天下紛紜,而荊州自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