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騰 郝付平 韓增德 方憲法 郝朝會 劉云強
(1.中國農業(yè)大學工學院, 北京 100083; 2.中國農業(yè)機械化科學研究院, 北京 100083)
近年來,由于人工采棉成本的增加,機械化采棉技術在我國發(fā)展較快。我國以水平摘錠式采棉機為主,與美國最先進的采棉機相比,在高效采棉方面仍存在差距,需要研究高效采棉頭[1-3]。
近些年來,國內相關學者在傳統(tǒng)采棉頭(前后都是12列座管)的摘錠運動規(guī)律分析與軌跡仿真、凸輪機構的瞬間動力學分析、采棉速比系數(shù)K的探討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揭示了傳統(tǒng)采棉頭的采摘規(guī)律[4-8]。文獻[9-11]搭建的膠棒滾筒采摘試驗臺和水平摘錠式采摘頭試驗臺,通過棉株在傳送帶上輸送、而采棉頭不動的相對運動來模擬田間收獲,脫棉盤沒有采用獨立驅動。
提高采摘效率的主要途徑有2種:提高采摘部件轉速和增加座管列數(shù)。目前傳統(tǒng)采棉頭前后滾筒座管列數(shù)均為12列,采摘部件轉速適當增加后,采凈率有所提高,但作業(yè)速度沒有明顯提升。本文通過增加座管列數(shù)提高采摘效率,并對其進行結構和運動參數(shù)分析,從理論上揭示高效收獲規(guī)律。通過搭建脫棉盤獨立驅動、采棉頭輸入轉速和作業(yè)速度無級調節(jié)以及棉花植株固定在地面的試驗平臺,模擬田間收獲試驗,進行主要運動參數(shù)的試驗研究,得出最優(yōu)參數(shù)組合,為工程化設計高效采棉頭提供參考。
如圖1a所示,高效采棉頭主要由分禾器、前后兩個采棉滾筒、柵條、脫棉盤和淋潤器等組成。棉株經過分禾器的收攏,進入采棉通道,采棉滾筒通過摘錠纏繞籽棉進行采摘,脫棉盤將纏繞在摘錠上的籽棉脫下后,在氣力的作用下輸送到集棉箱,淋潤器對采摘過程中的籽棉進行濕潤并對脫棉后的摘錠進行清洗。
圖1 采棉頭和采棉滾筒結構圖Fig.1 Structure diagrams of efficient cotton picking head and picking roller1.分禾器 2.前采棉滾筒 3.前部柵條 4.后部柵條 5.后采棉滾筒 6.脫棉盤 7.淋潤器 8.底部轉盤 9.座管 10.摘錠 11.撥叉盤 12.曲拐 13.槽形凸輪 14.傳動齒輪系
如圖1b所示,采棉滾筒主要由傳動齒輪系、槽形凸輪、曲拐、撥叉盤、摘錠、座管和底部轉盤等組成。通過傳動齒輪系,驅動采棉滾筒旋轉、經過座管內錐齒輪驅動摘錠旋轉,座管在曲拐與槽形凸輪的作用下產生擺動,因此,摘錠的運動由自轉、繞采棉滾筒軸線的公轉和沿槽形凸輪的擺動組成。
槽形凸輪是采棉滾筒的關鍵部件,直接影響摘錠的擺動和采棉性能。座管列數(shù)增加,凸輪曲線隨之發(fā)生變化。槽形凸輪需要控制摘錠完成采棉、脫棉和淋潤清洗等作業(yè)過程,槽形凸輪曲線構成復雜,因此本文通過建立數(shù)學模型,實現(xiàn)工程化設計。
圖2 采摘示意圖Fig.2 Schematic of picking cotton1.側壁板 2.前部柵條 3.摘錠和曲拐 4.脫棉盤 5.采棉滾筒 6.水刷 7.槽型凸輪 8.棉株
為了實現(xiàn)參數(shù)化設計,需要從功能要求入手獲得數(shù)學模型[12-13]。從采摘示意圖(圖2)中可以看出,采棉滾筒旋轉1周,在槽形凸輪的控制下完成采摘、脫棉、淋潤清洗3個動作,因此將槽形凸輪曲線劃分為引導區(qū)、采摘區(qū)、采脫過渡區(qū)、脫棉區(qū)、脫淋過渡區(qū)、淋潤清洗區(qū)和淋潤引導過渡區(qū)。
槽形凸輪曲線極徑表達式為
(1)
其中
R=τN/2
(2)
式中ρ——凸輪導軌中心線極徑,mm
R——座管中心所在圓半徑,mm
θ——采棉滾筒中心和座管中心連線與前進方向的夾角,逆時針為正,rad
l——曲臂長度,mm
φ——座管中心和摘錠尖端連線與前進方向的夾角,逆時針為正,rad
α——曲臂與摘錠軸線的夾角,rad
τ——采棉滾筒模數(shù),mm
N——座管列數(shù)
采棉滾筒模數(shù)τ為相鄰座管所在分度圓的弧長與π的比值。
如圖3所示,槽型凸輪曲線的7個區(qū)段的邊界對應的θ值為θ1、θ2、θ3、θ5、θ6、θ7和θ8。角度φ不僅和θ有關,還與座管極限偏擺角β(座管繞其中心的最大擺動角)有關,φ的范圍為[θ-β,θ+β]。
圖3 槽形凸輪曲線區(qū)段Fig.3 Division of grooved cam area
1.2.1采摘區(qū)數(shù)學模型
采摘區(qū)是最重要的功能區(qū),它始于θ1,終于θ2。θ1時摘錠尖端進入采摘區(qū)域(柵條外側與護板圍成的區(qū)域),根據位置關系得θ1為
(3)
(4)
式中l(wèi)2——摘錠端點到座管中心的長度,mm
R1——柵條與采棉滾筒中心垂直距離,mm
G——進入采摘區(qū)域時采棉滾筒中心與摘錠端點距離的平方,mm2
φ1=θ1+β
(5)
此區(qū)間內φ可以表達為
(6)
此區(qū)間,摘錠穿出柵條的長度逐漸增加,對待摘棉花植株的采摘能力增強;座管總成向前擺動,與采棉滾筒旋向相反,摘錠在前進方向的合速度降低,對棉花植株碰撞強度減小,從而減少了棉枝碰斷和棉桃撞落。
θ2=π-θ1
(7)
φ2=θ2-β
(8)
此區(qū)間,摘錠開始回縮,摘錠逐步退出采摘區(qū)。摘錠軸線垂直于前進方向可以減少纏繞在摘錠上的籽棉掉落,減少掛枝棉。
1.2.2采脫過渡區(qū)數(shù)學模型
此區(qū)段始于θ2,終于θ3,為使槽形凸輪曲線平滑,不計座管擺角β的影響,φ隨θ值的變化而變化,φ表達式為
(9)
1.2.3脫棉區(qū)數(shù)學模型
脫棉區(qū)始于θ3,終于θ5。θ3為摘錠軸線方向與脫棉盤外圓相切,且摘錠尖端到達脫棉盤位置,此時
(10)
(11)
式中δ——脫棉盤中心和滾筒中心連線與水平方向的夾角,rad
l1——摘錠帶齒工作部分的長度,mm
r1——脫棉盤半徑,mm
脫棉區(qū)內,為增加脫棉時間,摘錠應回擺(與采棉滾筒旋轉方向相反)。在θ4時,摘錠達到極限擺動角,得到
φ4=θ4-β
(12)
(13)
(14)
θ∈[θ3,θ4]時,φ和θ的關系式為
(15)
θ5時,脫棉區(qū)結束,摘錠尖端將要離開脫棉盤位置,達到極限偏擺角,根據幾何關系得
(16)
(17)
φ5=θ5-β
(18)
θ∈[θ4,θ5]時,φ和θ的關系式為
(19)
1.2.4脫淋過渡區(qū)數(shù)學模型
脫淋過渡區(qū)始于θ5,終于θ6。φ和θ關系式為
(20)
1.2.5淋潤區(qū)數(shù)學模型
淋潤區(qū)始于θ6,終于θ7。θ6時淋潤區(qū)開始,摘錠與水刷開始接觸,根據位置關系可以得到
(21)
(22)
(23)
式中l(wèi)5——水刷與采棉滾筒中心垂直距離,mm
l6——水刷與采棉滾筒中心水平距離,mm
l7——水刷右端與采棉滾筒中心距離,mm
θ7時摘錠與水刷分離,由位置關系得
(24)
(25)
式中l(wèi)8——水刷寬度,mm
l9——水刷左端與采棉滾筒中心距離,mm
θ∈[θ6,θ7]時,φ和θ的關系式為
(26)
1.2.6淋潤引導過渡區(qū)數(shù)學模型
淋潤引導過渡區(qū)始于θ7,終于θ8。φ和θ的關系式為
(27)
1.2.7引導區(qū)數(shù)學模型
引導區(qū)始于θ8,終于θ1,根據位置關系得
(28)
(29)
(30)
式中l(wèi)10——柵條左端與采棉滾筒中心垂直距離,mm
l11——柵條左端與采棉滾筒中心水平距離,mm
l12——柵條左端與采棉滾筒中心距離,mm
θ∈[θ8,θ1]時,φ和θ的關系式為
(31)
基于建立的槽形凸輪數(shù)學模型,利用Matlab中的GUI模塊,編制了7個區(qū)段曲線的生成程序,實現(xiàn)槽形凸輪曲線的可視化設計及工程圖紙輸出[14]。通過輸入15個槽形凸輪參數(shù),即可生成可視化的槽型凸輪曲線,便于判別曲線是否滿足作業(yè)要求與動力學要求。座管列數(shù)增加,采棉滾筒直徑增大,有利于提高采摘效率,但受到棉花種植行距的限制,不能無限增加。新疆棉花種植模式一般為(66+10) cm或(68+8) cm,山東、河北等地機采棉種植模式為單行76 cm。為適應我國的種植行距,采棉頭的最大寬度必須小于760 mm。如果寬度大于760 mm,會增加未采摘區(qū)棉花的撞落。前滾筒增加到16列時,采棉頭寬度已經達到750 mm左右,已達到我國76 cm種植行距的上限,此時的槽形凸輪曲線如圖4所示。再利用Matlab軟件,將槽形凸輪曲線數(shù)據以txt文本形式輸出,導入UG軟件中,引入槽形凸輪寬度、厚度等參數(shù),生成槽形凸輪三維模型和工程圖紙,生產制造得到槽型凸輪。實物圖如圖5所示。
圖4 凸輪曲線設計程序界面Fig.4 Cam curve design program interface
圖5 槽形凸輪實物圖Fig.5 Groove cam entity
座管列數(shù)增加到16列,設計生成新的槽形凸輪曲線,采棉頭的主要運動參數(shù)需要進行理論分析,確定其取值范圍。
采棉滾筒線速度與作業(yè)速度之比K(采棉滾筒轉速系數(shù))決定采摘質量[15],K定義為
(32)
式中ω0——滾筒角速度,rad/s
v——采棉頭作業(yè)速度,m/s
若K與ω0為定值時,v與R成正比,即增加座管列數(shù),R增大,可以提高作業(yè)效率。
摘錠前進方向的作用寬度W與K值相關,W大,摘錠前進方向對待摘棉花植株的作用越大,W過大,容易引起棉枝折斷和棉桃撞落。適宜的W應為46~48 mm[16-18]。
選取摘錠尖端作為運動仿真的特征點,將單個曲拐、槽形凸輪、單組座管和單個摘錠等三維模型導入ADAMS軟件中,利用運動學仿真模塊,能夠直觀地看到運動軌跡(圖6)。摘錠尖端作用寬度W與K關系如圖7所示,W為46~48 mm,得到K合理取值范圍為1.0~1.3。
圖7 W與K的關系曲線Fig.7 Relationship curve between W value and K value
K范圍確定后,再求作業(yè)速度的合理范圍。通過仿真可求出K、作業(yè)速度和采摘時間的關系,如圖8所示。K一定時,采摘時間與作業(yè)速度成反比。根據單摘錠采摘性能研究可知(摘錠圓錐角為6.6°,3排勾齒),摘錠采凈單朵籽棉的必要時間為0.13~0.25 s[19-20]。再結合K的合理取值范圍1.0~1.3,得到作業(yè)速度為5~8 km/h。
圖8 形成環(huán)扣的時間t與K的關系曲線Fig.8 Relationship between time of forming buckle and K value
摘錠位于脫棉區(qū)域時的運動分析如圖9所示,將座管和摘錠看作為一個剛體,座管中心A點為基點,B為摘錠上表面任意一點。
圖9 脫棉時摘錠上表面點的運動分析Fig.9 Motion analysis of surface point of ingot during cotton removal1.槽形凸輪 2.座管中心 3.曲拐 4.摘錠 5.脫棉盤
為了保證能將籽棉從摘錠上脫下,圖9必須保證2個條件:在摘錠軸線垂直方向,脫棉盤凸起的分速度必須大于摘錠表面分速度;摘錠軸線方向,脫棉盤凸起分速度必須大于摘錠表面分速度[21],得
(33)
式中σ——摘錠軸線與速度va的夾角,rad
vo——脫棉盤與摘錠表面B點接觸處的速度,mm/s
μ——摘錠軸線與速度vo的夾角,rad
v1——摘錠自轉在表面B點產生的線速度,mm/s
v2——B點由于曲拐擺動產生的相對于A點的轉動線速度,mm/s
v3——座管中心A點的速度,mm/s
而且有
(34)
式中ω1——B點相對于A點的角速度(曲拐擺動角速度),rad/s
l3——A點到B點直線距離,mm
ω2——脫棉盤角速度,rad/s
l4——脫棉盤中心點O到B點距離,mm
ω3——摘錠角速度,rad/s
R2——B點處摘錠截面半徑,mm
將式(34)代入式(33)得到脫棉盤角速度ω2的取值范圍為
(35)
結合前文的分析,在K取1~1.3、作業(yè)速度為5~8 km/h和摘錠轉速為3 000~5 000 r/min條件下,脫棉盤轉速應大于1 200 r/min。
為驗證理論分析和優(yōu)化高效采棉頭的運動參數(shù),搭建采棉頭室內綜合試驗臺,在農業(yè)生產機械裝備國家工程實驗室進行室內試驗。
3.1.1棉花植株
試驗所用棉花植株產自天津清河農場,品種為陸地棉14-2,采用機采棉模式種植。試驗時從田間整株拔起帶回,并用塑料袋密封存貯。室內試驗前隨機抽取棉花植株,測量的物理特性如表1所示。
表1 棉花植株主要參數(shù)Tab.1 Main physical parameter of tested cotton
3.1.2試驗臺主要組成與工作原理
室內試驗臺如圖10所示。采棉頭通過懸掛架安裝在行走底盤上,棉花植株固定在夾持裝置上,模擬田間收獲狀態(tài)。調速電機驅動輸棉風機,將采棉頭收獲的籽棉輸送到集棉箱內。行走底盤速度、采棉頭錐齒箱輸入轉速和脫棉盤轉速通過液壓系統(tǒng)無級調節(jié)。
圖10 室內試驗臺示意圖Fig.10 Schematic of structure of laboratory testing platform1.莖稈夾持裝置 2.采棉頭 3.采棉頭懸掛架 4.行走底盤 5.輸棉風機 6.變頻調速電機 7.平臺導軌 8.傳動系統(tǒng) 9.駕駛操控臺 10.輸棉管道 11.集棉箱
試驗臺上安裝了轉速扭矩傳感器、激光測距傳感器,以及相應的采集控制器和CAN通訊模塊,上位機操控界面采用LabVIEW軟件開發(fā)。扭矩傳感器型號為CYB-803S,激光測距儀型號LT300S1XQ,水壓控制儀型號為XMT605。
試驗條件為:夾持棉花植株的株距為120 mm;試驗軌道長40 m;采棉頭為前16列后12列座管組成的高效采棉頭;采棉頭與地面懸掛傾斜角為1.8°;試驗時水壓恒定為130 kPa;輸棉風機轉速為2 600 r/min(采棉頭底部輸棉口風速為15 m/s);底盤作業(yè)速度為0~10 km/h;采棉頭錐齒箱輸入轉速0~2 700 r/min;驅動脫棉盤轉速0~3 000 r/min,滿足試驗要求。
室內試驗選取作業(yè)速度、摘錠轉速、脫棉盤轉速為試驗因素。根據前文理論分析和傳統(tǒng)采棉頭的轉速范圍,確定因素編碼,如表2所示。
表2 試驗因素編碼Tab.2 Coding of experimental factors
室內試驗采用GB/T 21397—2008《棉花收獲機》進行試驗與評價,選取含雜率y1、撞落棉率y2、采凈率y3和生產效率y4為試驗指標。
每次試驗裝夾棉花植株40株,試驗區(qū)間分為試驗臺加速區(qū)、速度穩(wěn)定區(qū)和減速區(qū),采摘區(qū)為速度穩(wěn)定區(qū)。每次試驗結束,清理采摘區(qū)地面和集棉箱。試驗如圖11所示。
圖11 試驗現(xiàn)場Fig.11 Experimental scene
利用Design-Expert 8.0.6軟件Box-Benhnken響應法進行高效采棉頭收獲性能試驗設計,得到15個點的響應面分析試驗,其中12個析因點,3個為零點試驗用來誤差估計。試驗設計方案和結果如表3所示(X1、X2、X3表示作業(yè)速度、摘錠轉速、脫棉盤轉速的編碼值)。
針對表3的試驗結果,將試驗數(shù)據進行多元回歸擬合分析和方差分析,分別得到含雜率y1、撞落棉率y2、采凈率y3和生產效率y4的二次多項回歸擬合方程,分別為
(36)
(37)
y3=96.48-0.15X1+0.15X2+0.32X3-
(38)
y4=5.016×10-3+1.353×10-3X1
(39)
表3 試驗設計方案與結果Tab.3 Schemes and results of tests
含雜率模型P=0.005 2,說明回歸方程在置信區(qū)間95%范圍內顯著,在統(tǒng)計學上有意義,模型成立。含雜率模型失擬項P=0.322 1>0.05,表明失擬項F的檢測結果為不顯著,說明回歸方程式(36)的擬合程度較好。
撞落棉率模型P=0.031<0.05,說明回歸方程在置信區(qū)間95%范圍內顯著,在統(tǒng)計學上有意義,模型成立。撞落棉率模型的失擬項(Lack of Fit)P=0.834 5>0.05,對模型有利,表明試驗誤差影響較小,決定系數(shù)R2=0.841 5,表示回歸模型的理論值和實際值相關性較好。
采凈率模型P=0.018 4,說明回歸方程在置信區(qū)間95%范圍內顯著,在統(tǒng)計學上是有意義的,模型成立。采凈率模型失擬項P=0.81>0.05,對模型有利,表明試驗誤差影響較小,決定系數(shù)R2=0.85,表示回歸模型的理論值和實際值相關性較好。
為直觀分析試驗因素與指標間的關系,在建立好的回歸模型的基礎上,將其中一個因素固定在零水平,得到其余兩因素交互作用對試驗指標影響的響應曲面如圖12~14。
圖12 各因素對含雜率影響的響應曲面Fig.12 Response surfaces of each factor on seed cotton trash content
根據圖12得出,摘錠轉速和脫棉盤轉速對含雜率存在交互影響,摘錠轉速一定時,含雜率隨脫棉盤轉速的增加先減小后增加,但減小的趨勢大于增加的趨勢。這可能是因為脫棉盤轉速增加將纏緊的棉花松開,有利于雜質掉落或在輸送到棉箱過程中從棉箱的網眼中吹走,當超過一定轉速范圍后,籽棉反向纏緊,反而不利于降低含雜率。脫棉盤轉速一定時,含雜率隨摘錠轉速的增加,先減小后增加。
由圖13a、13b看出,撞落棉率隨摘錠轉速的增加先變小后變大,摘錠轉速的合理范圍為3 900~4 400 r/min。這與單摘錠采摘性能的分析趨勢相符[24]。根據圖13得出,摘錠轉速、作業(yè)速度和脫棉盤轉速對撞落棉率的影響程度依次遞減。
圖13 各因素對撞落棉率影響的響應曲面Fig.13 Response surfaces of each factor on rate of fallen cotton
圖14 各因素對采凈率影響的響應曲面Fig.14 Response surfaces of each factor on rate of picked cotton
根據圖14a、14c可看出,采凈率隨摘錠轉速的增加有減小的趨勢,因為摘錠轉速越高,離心力越大,纏繞在摘錠上的籽棉被甩出的機率增加,與單摘錠采摘性能的分析趨勢相符[19]。根據圖14,對采凈率影響顯著程度由大到小排序為摘錠轉速、作業(yè)速度、脫棉盤轉速。
根據建立的采摘性能回歸模型,可以得到高效采棉頭的最優(yōu)工作參數(shù)組合。在保證收獲質量的前提下,盡量降低撞落棉率和含雜率,提高采凈率和生產效率,采用多目標變量優(yōu)化方法,結合試驗因素的邊界條件,建立非線性規(guī)劃參數(shù)模型為
(40)
式(40)利用Design-Expert 8.0.6軟件中優(yōu)化求解模塊,其中采凈率、撞落棉率、生產效率和含雜率的權重分別設置為0.4、0.3、0.2和0.1。得到最優(yōu)參數(shù)組合為:作業(yè)速度6.17 km/h、摘錠轉速4 272 r/min、脫棉盤轉速2 109 r/min,最優(yōu)參數(shù)組合下含雜率為8.78%、撞落棉率為1.59%、采凈率為97.17%、生產效率為0.467 hm2/h,此時滾筒轉速為136 r/min,K為1.3。
根據最優(yōu)參數(shù)組合,在相同的試驗環(huán)境下,以相同的試驗方法進行3次驗證試驗,得到的平均含雜率為8.81%、撞落棉率為1.66%、采凈率為97.21%、生產效率為0.467 hm2/h。試驗結果與理論結果基本相符,表明采摘性能回歸模型有較好的可靠性。
(1)建立了槽形凸輪的參數(shù)化設計模型,利用Matlab中的GUI模塊編寫程序,通過輸入采棉頭中與槽形凸輪相關的結構參數(shù)生成槽形凸輪曲線,輸出工程圖紙,為高效采棉頭設計提供了設計方法。
(2)通過虛擬樣機仿真分析和矢量方程圖解法,得出高效采棉頭采棉滾筒轉速系數(shù)K的合理取值范圍為1.0~1.3、作業(yè)速度為5~8 km/h,脫棉盤轉速的理論值應大于1 200 r/min。
(3)搭建了集機械、液壓、電氣、計算機數(shù)據采集及控制系統(tǒng)和氣力輸送于一體的采棉頭室內綜合試驗平臺。棉花植株固定在夾持裝置上,模擬田間試驗,實現(xiàn)了脫棉盤轉速獨立調節(jié)和采棉滾筒轉速的無級可調,可滿足棉花收獲室內試驗的要求。
(4)采用二次旋轉正交組合方法設計試驗,利用Design-Expert軟件的Optimization模塊對試驗結果進行優(yōu)化分析,得到高效采棉頭最優(yōu)參數(shù)組合:前進速度6.17 km/h、摘錠轉速4 272 r/min、脫棉盤轉速2 109 r/min,并進行了3次驗證試驗,得到平均含雜率為8.81%、撞落棉率為1.66%、采凈率為97.21%、生產效率為0.467 hm2/h,試驗結果與理論結果基本相符。根據田間經驗,在摘錠轉速、滾筒轉速和脫棉盤轉速相同情況下,高效采棉頭比傳統(tǒng)采棉頭作業(yè)效率提高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