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內(nèi)蒙古烏珠穆沁馬鞍制作的田野調(diào)查

2020-01-01 06:50高明銳
內(nèi)蒙古藝術學院學報 2020年4期
關鍵詞:馬鞍裝飾

賽 娜 高明銳

(1.2.錫林郭勒職業(yè)學院 內(nèi)蒙古 錫林浩特 026000)

在蒙古高原上,不論是歷史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的民族,還是今天仍然在歷史舞臺上繼續(xù)存在的民族,亦不論他們采用游牧經(jīng)濟文化模式還是半農(nóng)半牧的經(jīng)濟文化模式,都與駿馬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放牧、征戰(zhàn)、狩獵、傳遞信息、婚喪嫁娶、賞賜互市等等人類社會行為,均離不開駿馬。

草原上的人們不僅成功地馴服了馬,并且熟練地利用馬的靈活與迅捷,給游牧生產(chǎn)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從古至今,草原上的人們,對于馬都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情懷,在漫長的馬背生涯中,以游牧和狩獵為主的牧人們,通過生產(chǎn)生活的實踐,創(chuàng)造了既舒適又適用的馬鞍具,騎手們跨上配備了舒適馬鞍的駿馬,可以加快行進的速度,仿佛長出了翅膀一樣地馳騁在草原上。

馬具的使用,對于牧人而言,重要性自不必說,所謂好馬配好鞍,是牧人們的口頭禪。因此,蒙古族牧人將自己對于駿馬的熱愛,投射到了馬鞍具上。在濃郁的游牧文化氛圍中,馬鞍的結(jié)構(gòu)造型和裝飾運用,都體現(xiàn)了它在蒙古人心目中的地位,甚至成為游牧文化中代表民族風俗的載體與符號。一副馬鞍所展示的不僅是蒙古人善于裝飾的天性,同時也展示了蒙古人的藝術風格和審美心理,可以說很大程度上匯集了蒙古歷史與人文風情。本文就是以蒙古族錫林郭勒草原上久負盛名的烏珠穆沁馬鞍具為具體調(diào)研對象,為讀者完整地展示烏珠穆沁馬鞍具的整個工藝流程及裝飾紋樣所蘊含的寓意。

一、烏珠穆沁馬鞍具的選材與造型

烏珠穆沁旗位于錫林郭勒盟東部,境內(nèi)水草豐美資源豐富,有天堂草原的美稱。“烏珠穆沁是歷史悠久的蒙古部落之一,早在成吉思汗時代就已出現(xiàn),屬漠北林中百姓的組成部分。元、明時期成為成吉思汗子孫統(tǒng)轄的部落,游牧于阿爾泰山。清初南遷,駐牧錫林郭勒草原,分為東、西兩旗。‘烏珠穆沁’系蒙古語,漢譯為‘葡萄山之人’,源出烏珠穆沁蒙古部曾游牧于阿爾泰山脈中一個盛產(chǎn)葡萄的烏珠穆沁山,故因以為部落之名?!盵1](130)

蒙古族制作馬鞍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在最初馬鞍還沒有發(fā)明的時候,人們就開始用皮革或者麻布披在馬背上當做“馬鞍”使用。經(jīng)過千百年的歷史流轉(zhuǎn),“形成了具有蒙元風格的工藝作品,可以說是北方民族馬鞍的集大成者。”[2]

蒙古人善于使用和裝飾馬鞍,產(chǎn)生了不同地域不同種類的蒙古馬鞍,它們形制各異,裝飾多彩豐富。筆者所選擇的田野調(diào)查地點是位于錫林郭勒盟的西烏珠穆沁旗,調(diào)查對象為馬鞍匠人冬日布師傅和他制作的烏珠穆沁風格的馬鞍(見圖1,圖1 為烏珠穆沁馬鞍。拍攝時間:2015 年5 月。拍攝地點:錫林郭勒職業(yè)學院民族手工藝展覽館中展出的烏珠穆沁馬鞍具,制作者為東日布師傅。攝影:賽娜)。他們家祖輩都是做馬鞍的藝人,冬日布師傅從16 歲開始了制作馬鞍的生涯。他的工藝技法全部是從他父親那里習得,是為數(shù)不多的仍然用傳統(tǒng)手工藝來制作烏珠穆沁馬鞍的藝人。

選材:烏珠穆沁馬鞍的選材大多選取天然的材料,這些材質(zhì)和牧民生活環(huán)境密切相關。在蒙古人不斷的探索和積累之下,研究出了制造一副好馬鞍的關鍵。

一是木料:制作裸鞍時的主要材料。烏珠穆沁馬鞍所用的木材多是實木,可選擇的也是多種多樣:樺木、柳木、榆木、檀木、楊木等。冬日布師傅說如今的木鞍一般選擇榆樹或是樺樹作為材料,最好是樺樹,因為樺樹比較結(jié)實重量也比較輕。左右兩邊的鞍板是需要兩大塊長方形的木板,前后鞍鞒的木料則要選擇有些彎度和帶杈的樹干。

選擇好之后要使木料干透,通常放在通風處2-3 個月,這樣木料就不容易變形。因為他制作馬鞍并非批量生產(chǎn),所以他在需要制作馬鞍時才會從木材廠或是專門生產(chǎn)馬鞍等工藝品的工廠里進購木材原料。

圖1

圖2-1

圖2-2

圖2-3

二是皮革:在制作一副馬鞍的過程中,皮革是最主要的材料,馬鞍上的鞍韂、捎繩、馬肚帶都是用皮子制成。在古代的時候,一些有身份地位的蒙古人會在鞍面上蒙蟒蛇皮甚至是鯊魚皮,但是如今許多動物是不可獵殺的,所以在選擇皮革的時候大多是用牛皮,因為牛皮結(jié)實耐磨、防潮并且皮源豐富。但是并非直接使用這塊牛皮就可以了,還需要一項準備工作就是熟皮子,方法十分類似于當?shù)匮づ鄣氖炱ぷ樱褪前雅Fし湃胧M酸奶湯的木桶中浸泡10 到20 天,之后再把它晾曬全干以備后用。同時還要準備一塊薄的牛皮用來蒙在鞍鞒和鞍面上。(見圖2-1 至圖2-3,均為制作馬鞍的皮革制品。拍攝時間:2013年7月。拍攝地點;西烏珠穆沁旗巴拉嘎爾高勒鎮(zhèn)。攝影:賽娜)

三是配件:在一副馬鞍中,金屬類的配件多用作裝飾,使馬鞍看起來富麗華美的同時也起到一定的固定作用。烏珠穆沁馬鞍上的配件主要包括有:

鞍花:主要裝飾于鐙磨和鞍韂之上,有時也鑲嵌在鞍墊上面起固定作用。鞍花材質(zhì)也是很豐富的,有金、銀、銅、玉器、景泰藍、琺瑯、動物骨頭等質(zhì)地,所以鞍花也可以當做代表馬鞍主人財富和地位的象征物。鞍花的形狀也是多種多樣的,有圓形、菱形、六角星形、多角形、花瓣形等,比較常用的是圓形和多角形。鞍花上有著非常美麗的花紋,有常見的云紋、回紋、萬字紋、盤腸紋,也有一些吸取了其他民族的紋樣比如福字紋、壽字紋、花草紋等,有的鞍花上也雕刻幾何圖案或是利用復雜的工藝手段繪上各種動物。鑲嵌鞍花是裝飾馬鞍中最重要的步驟,鞍花的選擇可以體現(xiàn)一個人甚至是一個部落人們的審美愛好特征。

圖3-1

圖3-2

圖3-3

圖4-1

圖4-2

銅扣和銀扣:主要裝飾于鐙磨和鞍墊之上,在鐙磨的邊緣還可以起到固定的作用。形狀為圓形,有大扣和小扣。(見圖3-1 至圖3-3,均為內(nèi)蒙古大學博物館收藏的清代烏珠穆沁造型風格的馬鞍具的鞍花和銀扣。拍攝時間:2013 年6 月。拍攝地點;內(nèi)蒙古大學博物館。攝影:賽娜)

壓條:也叫鑲邊,質(zhì)地多為銀或銅,寬約5厘米左右。壓條上通常也雕刻著非常美麗的圖案,以各種連續(xù)花紋為主。

各種布藝:用于制作鞍墊、鞍屜或鞍韂,可按照個人喜好選擇材質(zhì)和顏色。常見的質(zhì)地有條絨、綢緞、軟皮、薄氈等。鞍墊上面通常也會有非常美麗的刺繡,花朵圖案、卷草紋、盤腸紋、幾何紋是人們經(jīng)常選擇的,鞍墊的形狀以正方形和長方形為主。(見圖4-1 鞍墊和圖4-2 鞍韂。拍攝時間:2014 年9 月。拍攝地點;西烏珠穆沁旗巴拉嘎爾高勒鎮(zhèn)。攝影:賽娜)

造型:烏珠穆沁馬鞍是由前鞍鞒、后鞍鞒、左鞍板和右鞍板組成,就是這看似簡單的四塊木頭對接,就形成了一副裸鞍(也稱白茬鞍或木鞍),其制作的過程卻并非易事。對于牧民來說,每天在馬背上度過的時間很長,所以一副馬鞍的安全性和舒適程度非常重要,這也是最考驗馬鞍匠的一項工藝。

一副完整的馬鞍是在裸鞍的基礎上完成,在裸鞍的基礎上進行裝飾工作,主要的目的是為了使馬鞍更加富麗華美,能夠更加彰顯身份,所以裸鞍的好壞是決定馬鞍好壞的重要標準,也是一副馬鞍最基礎的造型,裸鞍制作的舒適合理與否對于騎乘者和馬來說都是很關鍵的。

圖5

從功用的角度來看,烏珠穆沁馬鞍的造型是前高后低,鞍鞒和鞍板都較為寬大,整體造型平緩具有流線型,這樣的設計增加騎乘時的穩(wěn)定和舒適度。烏珠穆沁的馬鞍是比其他地區(qū)的馬鞍稍大一些的,由于烏珠穆沁地區(qū)自古以來水草豐美,人們生活富足安康,身體素質(zhì)非常強,有“三個烏珠穆沁人就有一個是摔跤手”的說法,當?shù)厝说捏w型普遍偏高大,體重也較重。此地區(qū)馬鞍的前后鞍頭與左右鞍板的連接平滑,沒有太大的起伏,鞍板的寬度約為30 厘米,前后長約為50 厘米左右,能夠很好的適合于當?shù)厝说捏w型特征。

這種馬鞍不利于疾馳,由于它的面積比較大,壓力自然也增大了,那么馬的奔跑速度就會降低。烏珠穆沁地區(qū)由于自然條件的影響,草場面積較大,人們生產(chǎn)生活是以放牧為主,放牧轉(zhuǎn)場需要很長的時間,有時候甚至會在馬背上睡覺,這樣較大的馬鞍是更加安全和舒適的選擇。(見圖5,圖5 為錫林郭勒草原上常見的烏珠穆沁馬鞍子。拍攝時間:2014 年10 月。拍攝地點;西烏珠穆沁旗巴拉嘎爾高勒鎮(zhèn)牧場。攝影:賽娜)

在騎馬奔跑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山坡,那么上坡的時候人的身體自然會向后傾倒,這時后鞍鞒就會起到一個阻擋人體后滑的保護作用,反之下坡時前鞍橋就會保護人的身體不會向前撲倒。烏珠穆沁地區(qū)的地形是以平原為主,很少山地和陡坡,即使有小的丘陵也是坡度較緩,所以烏珠穆沁馬鞍的后鞍鞒相對來說就會低的很多。此外還有一個原因是牧民在套馬的過程中,馬匹通?;顒蛹ち?,欲拉扯住烈馬時,可以把重心倚在后鞍橋上面,保持身體的平衡和活動的自如。寬大的前鞍橋設計是平滑且有流線弧度,如果遇到惡劣的天氣就可以阻擋勁風的侵害,而這種設計非常符合空氣動力學,它在具有保護作用的前提下也可確保行進速度不受影響,由此可見馬鞍的每個細微的設計都有其功用。

圖6-1

圖6-2

二、烏珠穆沁馬鞍具的制作工藝流程

一副完備的馬鞍具通常是由下面這些部件組成的:裸鞍、簡易鞍(經(jīng)過扎制的木鞍)、鞍屜、鞍韂、鐙磨、馬鐙、馬肚帶、捎繩等。

冬日布師傅制作馬鞍時用的基本都是傳統(tǒng)手工工具,只有在給馬鞍子打孔的時候會用到電鉆。在以前沒有機器的時候,這項工作也是手工來一點點鉆出小孔的。雖然現(xiàn)在有了工廠,用機器很快就可以制作出一批馬鞍,省時省力提高了效率,但冬日布師傅心里仍然覺得自己做的馬鞍最佳,因為手工做出來的東西有感情。冬日布師傅制作馬鞍時的主要工具是刨子、錛子、砂紙、木銼、錘子、木鋸、水膠、鐵釘、膩子、油漆、刷子、黃羊角、電鉆。(見圖6-1 至6-2,均為東日布師傅制作馬鞍具時的工具。工具拍攝時間:2013年6月。拍攝地點;西烏珠穆沁旗巴拉嘎爾高勒鎮(zhèn)。攝影:賽娜)

裸鞍的制作:一副裸鞍(木鞍、白茬鞍)包括前鞍鞒、后鞍鞒、左鞍板、右鞍板、左鞍翅和右鞍翅,裸鞍的制作通常需要四大塊木料經(jīng)過手工砍制而成。首先是用大錛子把選好的Y 型樹杈慢慢砍制出一個大概的外形,這時要掌握力度和把握鞍鞒的尺寸以防把木料破壞,再用小錛子慢慢砍制鞍鞒的弧度,在鞍鞒的底分叉的部分砍制成馬蹄形狀。

其次,是砍制鞍板,用木鋸把木料鋸成兩塊長方形的木板,長度約50cm,寬度約22cm,厚度約8cm。將這塊板子在一側(cè)距離15cm 的地方向下鋸出一條長約8cm 的豁口,然后把將另外一側(cè)距20cm 的地方同樣鋸出一條長約8cm 的豁口,然后把這塊木板豎直起來將鋸開的地方砍掉。下面開始砍制的是鞍面部分,這個是人坐在馬鞍上的部分,沿著剛才鋸的豁口再向下鋸一個2cm 左右的豁口,比照著這個豁口就可以把其他的木料砍掉了。

到了粘接的步驟,在砍制的時候要用工具仔細的將需要粘接的部分打磨平滑,在膠還熱的時候盡快的完成粘貼的工作。把膠水涂在兩塊鞍板需要對接的地方,仔細的對齊后粘貼,如果有了偏差便會磨損馬背,所以要求對接一定要嚴絲合縫。粘好之后在晾干4 ~5 個小時后還需要細細的砍制成型。在接下來的砍制中就要注意馬鞍和馬背接觸的地方砍制的弧度,鞍鞒底和鞍板之下空的部位是和馬脊梁接觸的地方,需要砍制的圓滑吻合,用小的鏟子一點點去除多余的材料,再用木銼、砂紙慢慢打磨,使接觸面逐漸變成光滑平緩的弧度。然后反復修整,反復打磨鞍鞒和鞍板直到對接起來沒有縫隙。

接下來是將砍制好的鞍鞒和鞍板組合粘接,因為鞍鞒和鞍板粘接的牢固程度直接影響了是否能夠承受重力,所以這項工序是非??简烋R鞍匠的。把鞍鞒和鞍板的對接面仔細的涂滿膠水,粘上之后先用手緊緊的壓住,粘好之后再用鐵質(zhì)的夾子夾住粘接的部位,放置4~5個小時晾干膠水。等膠水晾干之后再看看是否有不平整的地方,因為木鞍所用的材料是天然的木材,所以難免有不平整的地方,比如會出現(xiàn)小孔或者歪斜,這時就需要繼續(xù)砍制的同時用膩子來抹平小孔。之后還是需要仔細打磨,用銼子和砂紙把抹膩子的地方還有有棱角的地方都磨平了、磨光滑了,這樣一副裸鞍才算是砍制完成了。(見圖7-1 至7-2,為冬日布師傅制作的木鞍。拍攝時間:2013 年3 月。拍攝地點:西烏珠穆沁旗巴拉嘎爾高勒鎮(zhèn)。攝影:賽娜)

最后就是給裸鞍刷漆,冬日布師傅說可以根據(jù)客人的選擇來刷顏色,大部分是紅色、綠色、橙色較多,刷好油漆之后在陰涼處放置3小時以上,等它完全干燥之后一副完整的裸鞍就大功告成了。

圖7-1

圖7-2

圖8-1

圖8-2

扎馬鞍和鉆孔:扎馬鞍就是把軟牛皮蒙在木鞍的鞍面和前后鞍鞒的內(nèi)側(cè),扎馬鞍的時候一定要使牛皮繃緊,這樣扎出來的鞍子才會平滑。首先在前鞍鞒上蒙上皮子,用小釘子釘在鞍鞒的底部以固定牛皮。在前鞍鞒的邊緣處就用到壓條(也稱鑲邊條)來固定皮子,用細小的鐵釘仔細的把壓條釘在蒙好牛皮的前鞍鞒邊緣,這樣不僅固定了牛皮同時也增加了美觀性,壓條的質(zhì)地多為銀質(zhì)或銅質(zhì),寬度約為2cm,上面有花紋。把壓條釘好之后再用錘子砸實砸平整,之后把露出壓條以外的牛皮用刻刀一點點的裁去。

給馬鞍鉆孔是為了栓捎繩、皮條、馬鐙的,首先在鞍板左右各打4 個小孔,上面2 個是為了固定鞍墊和鞍面的金屬釘扣或者鞍花用的,下面2 個是栓馬肚帶的,再在左右鞍板的中部靠下位置各打3 個小孔,然后將3 個小孔打通,為了栓馬鐙用,最后在左右鞍翅去前后四個邊角區(qū)域各打兩個孔,為了栓捎繩。(見圖8-1 扎馬鞍和圖8-2鉆孔。拍攝時間:2014 年9 月。拍攝地點;西烏珠穆沁旗巴拉嘎爾高勒鎮(zhèn)。攝影:賽娜)

栓捎繩、肚帶和馬鐙的制作:烏珠穆沁地區(qū)馬鞍上的皮捎繩數(shù)量為8 條,捎繩的用途是馬在運送物品的時候用來拴住物品以免滑落。后來為了美觀,人們通常在繩頭的地方嵌上鞍花或打成結(jié)子,捎繩是用牛皮制作,把牛皮用小刀裁成一條條細細的捎繩,用酸奶湯浸泡后熟過的,之后再重復的抻、拽皮子,所以捎繩非常的柔軟。捎繩栓在馬鞍的左右鞍翅四角,穿過剛剛打好的捎繩孔再把它牢牢固定住。(見圖9,圖9 為整套的馬鞍具稍繩和肚帶的制作。拍攝時間:2013年2月。拍攝地點;西烏珠穆沁旗巴拉嘎爾高勒鎮(zhèn)。攝影:賽娜)

馬肚帶功能是把栓到馬鞍兩邊的肚帶從馬肚子下面繞過來系在一起,保護馬鞍不會掉下馬背。馬肚帶是需要編制而成,這時用8 跟皮條編成一個結(jié)實的皮繩,需要兩個人來合作完成,在編制的過程中由于皮條纏的很緊,就要用黃羊角來疏松皮繩。最后把編好的皮繩栓在馬肚帶孔中,在繩頭處劃開一個口子,再把皮繩從口子里繞過去,用力拉緊皮繩這樣馬肚帶就栓好了。

圖9

圖10

接下來的工序是栓馬鐙,栓馬鐙的皮繩和馬肚帶所用的皮繩是相同的?!榜R鐙由鐙帶、鐙孔、鐙邊、鐙梁、鐙盤構(gòu)成。鐙帶穿在前鞍鞒后面、鞍板前面的孔里,鐙帶的一端有帶卡子,卡子的用途有兩種,一是便于騎手根據(jù)自己身體的舒適度隨意調(diào)整橙帶的長短,二是遇到野獸的襲擊時便于卸下右側(cè)的馬鐙當做武器使用?!盵3]

完成上述步驟后,一副馬鞍的制作工藝就算基本完成了(見圖10,圖10 為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錫林郭勒盟烏珠穆沁旗馬鞍匠人冬日布師傅2008 年制作的烏珠穆沁馬鞍。拍攝時間:2014 年5 月。拍攝地點;西烏珠穆沁旗巴拉嘎爾高勒鎮(zhèn)某民族工藝品商店。攝影:賽娜),其余的是裝飾工作。人們也許認為制作一個馬鞍并非難事,但是冬日布師傅就砍制一副好裸鞍來說,手上沒有十數(shù)年的經(jīng)驗累積和實踐工夫是不行的。想到如今草原上的人們生產(chǎn)生活方式已然轉(zhuǎn)變,牧人的生活中已經(jīng)減少了馬鞍的使用,馬鞍的需求量遠不如從前,但是仍有一些手工藝人愿意用一生去守護民族的藝術,這樣的堅守讓人感動。

圖11

圖12

三、烏珠穆沁馬鞍的傳統(tǒng)裝飾紋樣

烏珠穆沁馬鞍就裝飾而言是十分豐富多彩的,筆者曾在西烏珠穆沁旗博物館記錄了不同歷史時期種類繁多的馬鞍。從不同時期流傳下來的蒙古馬鞍看,色彩裝飾愈加豐富,在傳統(tǒng)生活馬鞍只注重實用功能的基礎上,更加重視其審美功能。再加上手工藝的發(fā)展,可以加工出更加新鮮的裝飾材料,給蒙古馬鞍增添了新穎的藝術特色,而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也使蒙古馬鞍對其他文化的汲取達到了頂峰。

鞍鞒部分的裝飾:鞍鞒的裝飾是最能體現(xiàn)馬鞍價值高低與主人地位的部分,在整個馬鞍的裝飾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個部分的裝飾材質(zhì)也是最多樣的,蘊含著裝飾者的審美品位。這里結(jié)合著部分烏珠穆沁馬鞍來例舉一些馬鞍鞍鞒的裝飾手法。(見圖11 至圖12,均為清代馬鞍鞍橋部分。拍攝時間:2015 年3 月。拍攝地點;西烏珠穆沁旗男兒三藝博物館。拍攝者:賽娜。。)金銀銅鏤雕:鏤雕是一種雕塑形式。即是在浮雕的基礎上,鏤空其背景部分,有的為單面雕,有的為雙面雕。鏤雕也稱鏤空、透雕,然后把雕刻好的圖案或紋樣鑲嵌在前后鞍鞒上。

掐絲景泰藍:是用細扁銅絲做線條,在銅制的胎上捏出各種圖案花紋,再將五彩琺瑯點填在花紋內(nèi),經(jīng)燒制、磨平鍍金而成。用景泰藍裝飾馬鞍的話通常就會將鞍鞒全部包住,而不是像鏤雕法那樣只是鑲嵌一些圖案。

漆繪法:通常是在黑色的底漆上再描繪花紋或圖案,顏色多為金色。鑲骨花紋:在木鞍上繪制花紋,某一部分用動物骨頭或貝殼來嵌入其中。除了鞍鞒面的裝飾之外鞍鞒邊也需要裝飾,通常稱為壓條或鑲邊的材料也有保護鞍鞒邊的作用。這些壓條的材質(zhì)多數(shù)是隨著鞍鞒裝飾的材質(zhì)一樣,比如金、銀、銅質(zhì),人們也喜歡在壓條上壓制花紋,通常以卷草紋和連續(xù)紋樣為主。

鞍屜與鞍韂的裝飾:鞍屜是放置在鞍韂之下馬背之上的,它的作用是保護馬背不受馬鞍的磨損,通常是用熟牛皮或薄氈子裁成長方形披在馬背上,因為不會外露所以基本沒有任何花紋或圖案。鞍韂是放置在鞍屜之上的,在古代鞍墊和鞍韂通常用一塊料子直接置于馬鞍上,隨著后來的發(fā)展人們開始分離了鞍韂和坐墊。

鞍韂是馬鞍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可以保護馬的身體不會被馬鐙碰傷,也可以防止馬的汗水弄臟騎乘者的衣物,同時它也是一個很好的裝飾品。鞍韂的質(zhì)地非常豐富,最古老的制作方式是將皮子放入酸奶湯中浸泡3 天,皮子軟了之后晾干再用牛糞的煙熏3 小時以上,這時皮子就有了顏色,抹上動物油脂一遍遍鞣制,最后皮子會光滑平整,人們就可以在上面進行裝飾。另外比如栽絨毛毯鞍韂、氈子鞍韂也是常用的選擇。(見圖13,拍攝時間:2015 年6 月。拍攝地點:錫林郭勒職業(yè)學院民族手工藝展覽館。拍攝者:賽娜。拍攝內(nèi)容:長方形皮質(zhì)鞍韂。)

鞍韂的形狀有長方形、圓形、T 字形,他們在沿邊縫花方面創(chuàng)作出很多種類的韂子。有單邊、雙邊韂,有單塄四云、六云韂,有雙塄四云、六云韂。也有三道塄四云、六云韂,有六云雙塄麻花韂,還有草龍韂、五福捧壽大小花韂,漢文大小韂等。這類韂子的挖皮花云子,壓皮塄邊、絲繩縫云子邊等工藝都是手工操作的。采用雙針引線的縫制法。皮質(zhì)的鞍韂底色多數(shù)為黑色或深棕色,而其他質(zhì)地的鞍韂底色多為白色、藍色、黃色,而上面裝飾的紋樣、圖案則色彩豐富。手法主要是刺繡和貼花,若是使用栽絨則在生產(chǎn)面料時便把圖案編織好了。

制作馬鞍完成之后,要在鞍面上放一塊墊子并固定住,人坐在馬鞍上比較舒適同時也減少對馬鞍鞍面的磨損,當然這也是一項裝飾馬鞍的工序,因為鞍墊上通常是有精美的刺繡。在給馬鞍鉆孔時預留了四個固定鞍墊的小孔,這時可用鞍花或銀釘、銅釘將鞍墊釘在鞍面上。鞍墊的質(zhì)地是多樣的:有栽絨、氈子、皮革、布墊等,形狀多為長方形,可以選擇在鞍墊上進行刺繡,花紋以盤腸紋、卷草紋為主。

鐙磨的裝飾:鐙磨(見圖14,該圖為烏珠穆沁馬鞍的蹬磨。拍攝時間:2013 年3 月。拍攝地點;西烏珠穆沁旗男兒三藝博物館。攝影:賽娜)是置于鞍韂之上,鐙磨雖小,但是鞍花主要是鑲嵌在鐙磨上的,也是最能體現(xiàn)不同部落特色的部分。

烏珠穆沁馬鞍鐙磨的邊緣,大多是圓弧形,上面有刺繡、鞍花、金屬釘?shù)妊b飾,鐙磨的質(zhì)地為牛皮,顏色多黑色和褐色。裝飾部分和鞍韂大致相同,若鞍韂選擇何顏色裝飾,鐙磨通常選擇同樣的顏色。在烏珠穆沁馬鞍的鐙磨上通常鑲嵌有6 枚鞍花,中間的一個最大,另外五個圍繞它組成圓形,形狀比中間的小一些。

圖13

圖14

結(jié) 語

通過上述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烏珠穆沁造型風格的馬鞍具,進行田野調(diào)查所獲取的第一手資料,還有簡單的分析,我們得到如下啟示:

首先,馬鞍是蒙古族人們勤勞和智慧的象征。它不僅是馬的裝飾品,更顯示了蒙古民族累積的智慧和藝術追求。在游牧民族馴服了馬之后,馬鞍的發(fā)明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了不同形式種類,在對馬鞍的裝飾中可以展現(xiàn)不同歷史時期蒙古人的信仰、生活風俗和審美喜好。圍繞著馬鞍又產(chǎn)生了許多特殊的文化習俗,對馬鞍造型的喜愛也慢慢的演變?yōu)橐环N文化象征,所以馬鞍除了有它的實用功能之外,更被蒙古人賦予了崇高的儀式功能。

其次,馬鞍是游牧文化特定的表現(xiàn)符號。如今烏珠穆沁草原上的牧民出行大多利用摩托、汽車等現(xiàn)代化交通工具,馬鞍的需求量遠不如從前。但筆者從冬日布師傅那里得知,他覺得這項工作雖然非常累并且收入有限,但是從馬鞍制作的角度來看,一副由自己制造出的馬鞍寄托了他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深厚的感情。出身于烏珠穆沁草原的長調(diào)歌王哈扎布,在最后一次演出時,把一副精美的銀馬鞍,轉(zhuǎn)交給了他的徒弟拉蘇榮。此時此刻,馬鞍已不僅僅只是一個馬具,而是作為具有一定含義的符號,完全融入到蒙古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中,并具有著特定的象征意義。

因此,蒙古馬鞍的意義不僅僅只停留在其所具有的被造型化的符號的層面上,“往往還涉及伴隨著器物的傳承而得以延續(xù)的: 行為、智慧、感情及精神的傳承?!盵4]這一論點,與卡爾西所言的“藝術的符號化就是在一定地域、人群中被普遍認同的具有一定含義的藝術造型”[5](215)具有共同之處。

猜你喜歡
馬鞍裝飾
劉沛:深中牽手!東西岸融合橋頭堡——馬鞍島
鯉魚旗裝飾墜
Fast Food Restaurant
小熊當當裝飾圣誕樹
DIY裝飾沙漏
DIY節(jié)日裝飾家
“馬鞍”
大埔区| 普洱| 阳城县| 法库县| 元朗区| 十堰市| 海宁市| 新龙县| 河东区| 巨野县| 元阳县| 泊头市| 厦门市| 响水县| 宁化县| 龙岩市| 卢氏县| 县级市| 日土县| 那曲县| 攀枝花市| 天全县| 进贤县| 合水县| 汝城县| 平遥县| 大关县| 五大连池市| 阿荣旗| 双牌县| 汤原县| 德阳市| 香港 | 买车| 泾源县| 耒阳市| 沙雅县| 正蓝旗| 斗六市| 新平| 行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