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國東
(《中國新聞周刊》雜志社英文部,北京 100037)
人類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進程和社會經(jīng)濟活動中,一直和動物保持親密聯(lián)系。長期以來,人們用動物和與動物有關的詞匯來描寫人或物,賦予動物詞匯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不斷豐富世界各國的語言和文化。動物詞匯指表示動物的單詞和包含這些單詞的短語和其他俗語,這些詞語不僅能形象地表現(xiàn)某種品質、性格,還可以簡潔地描述某些事件及傳達某種情緒和特點,已經(jīng)完全融入各民族的語言之中。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它之所以豐富多彩,動物詞匯在其中的作用功不可沒,語言中這種動物現(xiàn)象是人類漫長的生活和勞動實踐的結晶[1]。如今,動物類詞匯在英語新聞中愈發(fā)常見,極大增強了報道的可讀性和畫面感,使報道語言詼諧活潑、生動有趣,同時更加富有人情味,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新聞寫作要求通俗易懂、形象化、有概括力和感染力,而與動物相關的詞匯短語、比喻用法以及其它表達方式很好地滿足了這一特征,在英語報刊中被廣泛使用。
比喻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可以使語言生動形象,富于感染力,引發(fā)讀者聯(lián)想和想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文學評論家艾·阿·理查茲曾說:“人們時時刻刻都在運用比喻, 我們不可能流暢連貫地說上三句話而不用比喻?!盵2]除了文學作品,比喻尤其受到新聞工作者的青睞,在新聞報道中屢見不鮮。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成為當代英語新聞語篇的靈魂,它能隨情應景的運用各種表達方式,極盡語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呈現(xiàn)出具體鮮明、活潑有趣的動人力量[3]。新聞寫作在崇尚真實、客觀和準確的前提下,靈活巧妙地借助比喻等修辭手段,可以更好地吸引讀者,增加稿件的可讀性和傳播效果,令人回味無窮。為了抓住讀者的眼球,新聞報道往往使用一些比喻以引起讀者的情感聯(lián)系,即以人們熟知的事物去描繪、說明不熟知或較抽象的事物,使人讀后產(chǎn)生某種聯(lián)想[4]。
英語報道中動物詞匯是非常常見的喻體,用動物形象來喻指人或事,可以瞬間使畫面躍然紙上。英美報刊把假意慈善稱為鱷魚眼淚(crocodile tears);用蜜蜂膝蓋(bee's knees)比喻出類拔萃的人或物;用變色龍(chameleon)比喻變化無常、見風使舵之人;用馬的羽毛(horse feathers)表示胡說、廢話;用蜂王(queen bee)比喻女領導人、社交界女王;用紙老虎(paper tiger)比喻那些外強中干的人、團體、組織或國家;用鲇魚(catfish)指代在網(wǎng)絡交友中刻意隱瞞自己身份,欺騙別人的人。英語時政報道中動物詞匯表達式更是俯首皆是,比如把強硬派政客稱為鷹派(hawk);溫和派比作鴿派(dove);未能當選的政客比作跛鴨(lame duck);競選中重要的捐助人比作肥貓(fat cat);赤裸裸的政治交易形容為horsing-trading;把競選時競選伙伴(通常指副總統(tǒng)競選人)的政治勢力更大、號召力更強的候選人名單形容為袋鼠式候選人(kangaroo ticket);把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四年一次的總統(tǒng)選舉比作驢象之爭等。在NBA賽場,科比·布萊恩特被比喻為黑曼巴(mamba),形容他在場上的殺手本色。2016年4月14日是科比職業(yè)生涯謝幕戰(zhàn),美聯(lián)社一篇報道的標題為Kobe Bryant scores 60 points in Hollywood farewell:“Mamba out”。這些動物詞匯習慣表達式用簡練的文字給讀者帶來了更加生動直觀的印象,突出了報道的趣味性和人情味,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和藝術感染力。
十八大以來,中央大力推進反腐工作,持續(xù)保持懲治腐敗的高壓態(tài)勢?!按蚶匣ⅰ焙汀芭纳n蠅”成為中國反腐領域的形象比喻?!袄匣ⅰ敝高`法亂紀的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蒼蠅”形容貪贓枉法的基層官員。我國英文對外報道中采取了直譯方法,力求保持原滋原味。新華社2013年1月23日發(fā)布一篇中央推進反腐工作的報道,其中提到:“Xi has vowed to crack down on both ‘tigers’ and ‘flies’-powerful leaders and lowly bureaucrats - in his campaign against corruption and petty bureaucracy.” 近年來我國信息詐騙活動猖獗,為了維護正常的經(jīng)濟秩序和社會穩(wěn)定,公安機關開展了專項打擊信息詐騙犯罪的“獵狐”行動,即抓捕在逃嫌犯。英國《每日電訊報》在2014年7月24日一篇關于獵狐行動的報道中談到:“China's Communist Party has launched an international ‘fox hunt’ for corrupt officials, vowing to track fugitives to the four corners of the earth and bring them to justice.”
德國《大西洋評論》(Atlantic Review)網(wǎng)站曾在2010年2月8日發(fā)表一篇評論文章,標題為Of BRICs and PIGS。該文闡述了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這金磚四國(BRICs)的經(jīng)濟增長潛力,并和南歐四國,包括葡萄牙(Portugal)、意大利(Italy)、希臘(Greece)和西班牙(Spain)進行對比。歐洲金融界和新聞界將這南歐四國英文首字母連接成一個詞正好是“pigs”,用來形容這些國家經(jīng)濟不景氣,深陷財政赤字。20世紀60年代以來,香港、臺灣、新加坡和韓國推行出口導向型戰(zhàn)略,短時間內(nèi)實現(xiàn)了經(jīng)濟騰飛,一躍成為亞洲發(fā)達地區(qū),被稱為亞洲四小龍。香港《南華早報》在2016年12月22日一篇談到中國和亞洲經(jīng)濟展望的稿件中提到:“That, in turn, reflects the transformation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so-called four Asian tigers.” 需要指出的是亞洲四小龍被外媒廣泛稱為亞洲四小虎,因為龍在中英兩種文化中的指代意義不同,具有明顯的文化內(nèi)涵差異。
美國社會語言學家C·恩伯[5]認為:“一個社會的語言能反映與其相對應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就表現(xiàn)在詞語內(nèi)容或詞匯上?!?語言詞匯是最明顯的文化信息載體,各民族文化特征都在詞匯里留下自己的印跡,語言和文化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于中英兩種語言的文化和思維方式差異,動物詞匯在兩種語言中往往具有不同隱喻內(nèi)涵和象征意義,產(chǎn)生不同的國俗文化語義。語言學家王德春先生[6]把國俗詞語界定為我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歷史和民族風俗有關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詞語,是詞語在實體指稱意義的基礎上添加的民族文化語義。我國的國俗語義詞匯在對外報道中往往難以找到對應的或者相近的表達方式,因為中英兩種語言雖然有時具有相互匹配的詞匯,但是所指意義和感情色彩往往大相徑庭。動物詞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常常引起不同的聯(lián)想,呈現(xiàn)出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西方社會流行一句雙關語,說中國的國鳥是“鶴”,因為走到哪里都能看見鶴。究其原因是在英語里鶴同建筑工地的吊車都叫crane,意思是說中國到處都在建設,發(fā)展迅速[7]。如前所述,龍(dragon)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圖騰形象,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中國人喜歡以“龍的傳人”自居。西方國家則把龍視為恐怖的怪獸,與“邪惡”同義,深為英語民族所厭惡。《圣經(jīng)》里把龍看作是罪惡的象征,與上帝作對的惡魔撒旦被稱為“The Great Dragon”。美國《外交政策》雜志于2010年9月21發(fā)表了一篇中印關系的文章,其中特別談到中英文化對于龍的認知差異,認為龍在中國具有智慧和積極的力量。原文為:“In Chinese folklore a dragon is a wise and positive force, not a menace to be slain by St. George.” 隨著國際社會的不斷交往以及不同文化間相互滲透, 龍在漢語里“權威、力量、吉祥”的象征意義已經(jīng)逐漸被西方讀者所接受。2011年11月24日,經(jīng)濟學家林毅夫教授在BBC撰文指出,中國已經(jīng)成為世界經(jīng)濟的火車頭,原文標題為China, the leading “dragon” of the world economy。
中英兩民族長期以來受不同文化熏陶,兩種語言經(jīng)常賦予相同動物不同內(nèi)涵,進而表現(xiàn)出不同的認知心理。英語中“羊”的概念可以細分為 sheep(綿羊) 和goat(山羊)。英美文化中sheep 給人以溫順、善良、天真無邪的聯(lián)想,而goat 則使人聯(lián)想到魔鬼,多用來指代色狼,含有強烈的貶義色彩。漢語言文化中,羊更多是代表溫順的意思,沒有任何惡意,這是彼此語言的一種文化內(nèi)涵缺位。英美報刊的經(jīng)濟報道經(jīng)常把sheep比作經(jīng)濟繁榮,形勢喜人,而用goat來指代不景氣,經(jīng)濟凋敝。2014年5月5日,美國《福布斯》商業(yè)雜志在一篇國際新興市場前景展望的文章中提到:“For investors it's important to separate well-managed emerging economies, the sheep, from the poorly run economies, the goats.” 這篇報道把韓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出口增長,財政盈余國家的經(jīng)濟形勢稱為sheep, 而把印尼、土耳其和南非等近期遭受財政赤字,通貨膨脹的國家稱作goat。
西方文化中人們用butterfly(蝴蝶)形容輕浮多變、尋歡作樂的人,習慣于把交際花稱為 “social butterfly”。2013年5月4日,《紐約時報》一篇報道交際花如何淪落為黑寡婦的文章標題為Path from “social butterfly” to Boston suspect's widow。蝴蝶在漢語里沒有交際花的含義,更多是用來表達美麗,變化多端。例如在一篇對作家王蒙的專訪中,《中國日報》記者把王蒙形容為變換莫測的大蝴蝶。原文為:“王蒙是誰?國人和洋人已經(jīng)給他加封了若干頭銜:著名作家,前文化部長,黨官,右派,反官僚主義的先鋒,御用文人,北京作家群的‘頭兒’…… 總之,是一只變幻無窮的大蝴蝶?!盵8]1970年5月20日,毛澤東主席發(fā)表聲明《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打敗美國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最初的對外新聞稿件把“走狗”翻譯成了“walking dog”,但外國專家對這一口號提出了批評,因為西方文化把狗視為人類最好的朋友,稿件最后改成了lackeys(仆從)。對外報道需要特別注意動物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差異,不可望文生“譯”。對外報道還需盡量利用中英文化的趨同現(xiàn)象,使讀者感到親切易懂,同時注意文化干擾,尤其是中英文所指的意思相近但喻體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表述也就不一樣[9]。
名詞動詞化是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在英語報道中,越來越多的名詞被用作動詞來表示具有該名詞特點或性質特征的動作習慣,使語言更加精煉、形象化,富于表現(xiàn)力和親和力。從語用學角度來看,最理想的語言表達方式就是用最經(jīng)濟的話語來表達最充分最形象生動的信息,體現(xiàn)了“語言經(jīng)濟原則”和“語言效率原則”[10]。語言總是向著簡單、經(jīng)濟,便于交流的方向發(fā)展,名詞動詞化具有語義增值之效,除了增加原名詞所沒有的描述性和過程化動作意味之外,更主要的還在于它能保持語義新鮮性、增加讀者的心理聯(lián)系,在英語新聞報道中尤其常見。新聞英語在用詞方面具有四個特色:通俗質樸、具體形象、新穎活潑、短小精煉[11]。動物詞匯轉變?yōu)閯釉~用法,就是把動物特征的行為,即動物詞匯的引申意義,形象地描繪出來,或形似,或神似,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動物詞匯動詞化可以給讀者帶來有聲有色的鮮活畫面,調(diào)動他們的想象力和情緒,把新聞事件可視化。作為一種新聞可視化寫法,動物詞匯動詞化把事件中的“僵尸”變成了有血有肉的活人[12]。
英語新聞已經(jīng)形成了很多獨特的寫作風格,尤其是在用詞造句方面喜歡標新立異,吸引眼球。為了達到傳播效果最優(yōu)化,動物詞匯轉為動詞的用法不但豐富了報道語言,還可以釋放詞語的隱含義和聯(lián)想義,讓人過目不忘。具體來說,dog(狗)指緊跟某人;pig(豬)指大口吞咽食物;monkey(猴子)指耍弄、亂搞;ape(猿)指效仿;peacock(孔雀)指炫耀;badger(獾)指糾纏,纏住; bug(昆蟲)指煩惱、折磨;parrot(鸚鵡)
指代重復別人的話;beetle(甲殼蟲)用來形容匆忙行走等。此外,動物詞匯動詞化用法在英美報刊中經(jīng)常以短語形式出現(xiàn),用簡練的詞句表達形象復雜的動作。例如,rabbit on 形容某人喋喋不休;horse on 指作弄某人;monkey around指外面鬼混;crab about指抱怨;chicken out指因膽小而放棄;snake along用來表達蜿蜒曲折的意思;worm one' s confidence指騙取某人的信任。動物詞匯的使用可以使細節(jié)更加生動鮮活,促發(fā)讀者形象思維,增強視覺感和沖擊力,產(chǎn)生一種入其境,見其人的感覺。
2008年12月14日,即將卸任的美國總統(tǒng)布什到伊拉克進行告別訪問,在新聞發(fā)布會上,一名伊拉克記者向布什連扔兩只鞋,并高聲辱罵。彭博社隨后一篇報道的標題為President Bush ducks shoes thrown by Iraqi journalist。Duck(鴨子)一詞形象描寫了布什情急之下彎腰閃躲的畫面,使人物形象鮮活生動,讓人記憶猶新。其中duck名詞轉為動詞表示慌忙逃避的意思,此義根據(jù)鴨子遇到危險和驚嚇時慌不擇路的形象衍生出來?!吨袊侣勚芸酚⑽陌嬖?013年第11期發(fā)表了一篇女檢察官楊斌關愛犯罪嫌疑人家屬的文章,其中一段話是:“When the boy didn't stir, the old man fished out a lighter from his pocket, and tried to burn the child's hand.” Fish out這一短語形象地展示了犯罪嫌疑人的父親抱著孩子在法庭外焦急等待宣判結果,情急之下掏出打火機試圖喚醒熟睡的孩子。
英國《每日郵報》在2015年2月6日的健康版塊報道了一篇男女飲食習慣差異的研究,標題為Why men wolf down their meals while women take their time: The sexes have different chewing patterns。Wolf down這一短語生動刻畫了男人進食時喜歡狼吞虎咽的畫面。2016年3月21日,加納新聞網(wǎng)(News Ghana)刊發(fā)了一篇美國威脅對津巴布韋實施制裁的文章,標題為US to cow Zimbabwe into submission with sanctions。Cow into submission(使屈服)把美國蠻橫無理、咄咄逼人的形象躍然紙上。《中國新聞周刊》英文版2017年9月刊發(fā)了一篇山東臨沂暴走團占道發(fā)生車禍的報道,其中提到:“On the early morning of July 8, 2017, a taxi rammed into a crowd of walkers on a vehicle road of the city, killing one and injuring two.” 短語ram into指突然沖入、猛烈撞擊的意思,這一用法恰當?shù)卦黾恿烁寮毠?jié)的力量。使用動物詞匯來進行細節(jié)描寫極大提高了新聞報道的感情色彩和傳播效果,讓人看到、聽到、聞到甚至觸碰到,給讀者一種直觀性、貼近性和現(xiàn)場感。
語言與社會的關系密不可分,語言即是社會交往的工具,又是社會生活的記錄者。在充當工具和記錄者的過程中,語言也會受到社會的影響。社會上發(fā)生的一些事件往往會引起語言符號意義的變化[13]。語言總是隨著人類社會生活發(fā)展而不斷變化,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現(xiàn)使詞匯日益豐富,寓意不斷充實,與此同時,一些舊的詞匯在新的語境下衍生出新的含義。新詞新義是一種復雜的語言現(xiàn)象,產(chǎn)生新詞新義的方式也很多,有構詞、借詞、仿造詞、舊詞復活、派生新義、詞類轉換。有些現(xiàn)代詞語產(chǎn)生了新義,大半由于轉義用法的結果[14]。20世紀以來,人類社會飛速前進,經(jīng)濟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時代主題,經(jīng)濟活動、經(jīng)濟術語不斷深入到人們生活中來。經(jīng)濟術語主要描述人類社會經(jīng)濟活動的內(nèi)在規(guī)律,包括許多抽象、陌生、晦澀難懂的經(jīng)濟概念、經(jīng)濟現(xiàn)象。在經(jīng)濟話語中,常常用隱喻來表達復雜的概念。動物無疑是很好的隱喻素材,大千世界,動物種類繁多、形體各異、習性多樣、行為復雜,一些動物詞匯逐漸演變?yōu)樘囟ǖ慕?jīng)濟運行和金融現(xiàn)象,使經(jīng)濟術語中無形、復雜、抽象的概念變得更具體、簡單,易于理解[15]。
如今經(jīng)濟學中的“瘋狂動物城”越來越大。英語新聞中l(wèi)oan shark(借貸鯊魚)用來指高利貸;sheep flock effect(羊群效應)指經(jīng)濟活動中的從眾跟風心理;red herring(紅鯡魚)用來指代承銷商向潛在投資人發(fā)行的招股書初稿,以便試探市場對該證券的興趣;dead cat bounce(死貓反彈)形容股價在長期下跌后短時間內(nèi)迅速反彈,然后繼續(xù)下跌的情況。在金融領域,wolf(狼)用來暗指華爾街那些擁有權勢,時常有不法行為的人;lion(獅子)指代華爾街的大戶;zebra(斑馬)形容那些不論股市如何風云變化,始終堅持原有投資策略的人;crocodile(鱷魚)比喻那些掌控著驚人財富,在金融界地位顯赫的人物或團系,比如“金融大鱷”索羅斯。此外,turtle economy(烏龜經(jīng)濟)常被媒體用來描述2008年金融危機背景下的美國經(jīng)濟以及20世紀90年代處于“失落的十年”中的日本經(jīng)濟衰退。摩根大通在2012年險些命喪鯨口,因為一位代號為London Whale(倫敦鯨)的交易員對企業(yè)債的交易造成了信貸市場的劇烈波動,最終導致該銀行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衍生品押注高達65億美元的虧損?!皞惗伥L”此后在金融領域被指為巨大的金融監(jiān)管漏洞或風險。美國國家民族政壇雜志(The Nation)在2013年3月17日發(fā)表了一篇討論美國金融風險以及政府監(jiān)管應對政策的文章,標題為A failed whale, and how to fix it。
俗語稱“牛市持股賺大錢,熊市持股套的牢”,如今bull(牛市)和bear(熊市)已經(jīng)成為股市專用術語。牛市也稱多頭市場,指市場行情普遍看漲,延續(xù)時間較長的大升市。所謂熊市,也稱空頭市場,指股市行情普遍看淡。這些詞匯和短語已經(jīng)成為固定用法,英文報章中司空見慣,無需特別解釋?!度毡窘?jīng)濟新聞》在2014年8月1日刊登一篇中國近年來加大科技創(chuàng)新力度,從制造業(yè)大國一躍成為制造業(yè)強國的報道。這篇稿件的標題為Copycat China growing tech tiger's whiskers,翻譯為漢語是“山寨貓中國長出了科技虎的胡須”。進入新世紀風險投資發(fā)展迅猛,與此相關的新詞語、新表達開始出現(xiàn)。獨角獸作為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生物,稀有而且高貴,美國著名Cowboy Ventures投資人Aileen Lee在2013年將私募和公開市場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稱為“獨角獸”(unicorn)。這個詞語迅速流行于硅谷和整個金融領域,并且出現(xiàn)在2015年2月份的《財富》雜志封面上,標題為The Age of Unicorns。在經(jīng)濟領域,white elephant(白象)通常指花費巨大而作用有限的投資。新加坡英文報紙《海峽時報》于2017年12月13日發(fā)表了一篇質疑港珠澳大橋建設成本和環(huán)境評估的文章,標題是Marvel or white elephant? Hong Kong's troubled mega bridge。
2017年7月17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發(fā)了《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的評論員文章,在“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需要增強憂患意識”一節(jié)中提到:“既防黑天鵝,也防灰犀牛,對各類風險苗頭既不能掉以輕心,也不能置若罔聞?!边@是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后,首次提到“黑天鵝”和“灰犀?!备拍睢;蚁3蔀榻诮?jīng)濟領域被頻繁提及的熱詞,這個概念由美國學者米歇爾·渥克提出。在她所著《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一書中,以重達兩噸的灰犀牛來形容發(fā)生概率大且影響深遠的潛在危機。相對于黑天鵝事件的難以預見性和偶發(fā)性,灰犀牛事件不是隨機突發(fā)、難以預料,而是在一系列警示信號和跡象之后出現(xiàn)的大概率危險。CNN當日援引《人民日報》這篇文章時寫到:“Now authorities in China are being urged to watch for ‘gray rhinos’-obvious dangers that are often ignored anyway.” 近年來國際社會風起云涌,西方媒體把一系列難以預測且不尋常的事件,統(tǒng)稱為黑天鵝事件?!吨袊侣勚芸酚⑽陌嬖?017年2月發(fā)表的一篇歐美國家民粹主義大行其道的稿件中,把英國脫歐,特朗普上臺等事件稱為黑天鵝事件。英文原文為:“The series of political ‘black swan’ in 2016, including Britain's planned withdrawal from the EU after a referendum and Donald Trump's victory in the US elections, stem from a resurgence of populism.”無論是獨角獸公司,還是灰犀牛危機,亦或黑天鵝事件,寥寥幾語就把復雜的經(jīng)濟現(xiàn)象表述清晰,即豐富了語言表達方式,又讓人印象深刻,回味無窮。
英漢兩種語言都極其發(fā)達,詞匯異常豐富,與動物有關的詞匯和俗語比比皆是。近年來,英語新聞報道中動物類詞匯越來越常見,廣泛應用于比喻等修辭方法中。出于宣傳效果的考慮,新聞記者竭力追求新奇而使用種種招眼的用詞和表達方式,使新聞報道更加生動形象以引起讀者的注意和興趣。由于英漢兩種語言歷史發(fā)展、社會環(huán)境以及文化背景不同,動物類詞匯的用法既有共性又差異明顯,英語新聞寫作需要格外留意。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動物詞匯不斷衍生出新的用法并被賦予新的含義,甚至成為專有名詞用于解釋復雜的經(jīng)濟現(xiàn)象,從而使復雜的概念清晰突出,抽象的事物生動具體,為讀者所廣泛接受和認可。我國的英文媒體在對外報道,尤其是經(jīng)濟報道中,可以盡量多使用這些動物詞匯用法,擴大和國外受眾的閱讀契合點,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來講述,從而達到理想的對外傳播效果。迄今為止學界已經(jīng)做了大量關于動物詞匯的研究,但是絕大部分內(nèi)容著眼于隱喻及中英文化內(nèi)涵差異和翻譯技巧等方面,而動物詞匯在英語新聞中的使用規(guī)律及其效果研究幾乎處于空白,值得語言學和新聞學等學科繼續(xù)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