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俊
筆者在教學實踐和教學觀察中發(fā)現(xiàn),學習大面積單位“公頃”,教師有“癢”點,學生有“痛”處。教師的“癢”在于:在室內講,學生沒有真實體驗,想象無法打開,不能體會公頃之“大”;到室外上,教師扯破嗓子組織活動,學生卻“打醬油”般走過場,練習時錯例層出不窮。學生的“痛”在于:好不容易記住相鄰兩個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公頃”卻來添堵,憑什么它和平方米的進率就得是10000?難記又難算!隔了一段時間,“公頃”已縹緲天外,毫無印象。追根溯源,是新知識“公頃”與經(jīng)驗中的面積單位有了隔閡,“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無法遷移至新的學習情境中,知識的跳躍使理解產(chǎn)生了斷層。因此,筆者認為,在教學中,教師應體認學生學習的痛癢,精心設計教學,重構教學流程,適時提供支架和扶手,修補好斷裂的知識鏈,讓“公頃”講點道理,使學習順理成章。
[片段1]并不突兀,“十米”“百米”已在用
教師在黑板上畫一條長10厘米的線段。
師:這條線段有多長?
生:10厘米、1分米。
師(板書厘米、分米):都可以嗎?為什么?
生:都可以,因為1分米=10厘米。
師: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你能從小到大有順序地說一說嗎?
生: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師:相鄰兩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有什么特點?
生1:都是10。
生2:除了米和千米的進率是1000,其余都是10。
師:毫米、厘米、分米和米,每兩個相鄰單位間的進率都是10??墒?,“米”后面緊接著就是“千米”,進率也變成了1000。難道“米”和“千米”之間就沒有其他長度單位了嗎?
生1:“千米”前面也可以有“百米”,如“百米飛人大戰(zhàn)”,跑道一圈是400米,只不過不常用。
教師在千米前板書“百米”,說明400 米=4百米。
生2:對!我們也進行50 米賽跑和60 米迎面接力,也可以有“十米”這個單位。
教師在“百米”前板書“十米”。
師:如此看來,長度單位就齊全了,“千米”也就不再孤單了。那么,生活中和數(shù)學中為什么不經(jīng)常使用“十米”與“百米”呢?
生活中處處可見“十進制”,每兩個相鄰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10,顯得順理成章。以毫米、厘米、分米、米為單位度量的現(xiàn)象在生活中也時常發(fā)生,學生積累了不少相關活動經(jīng)驗和度量認知。千米雖是較大的長度單位,但與米的聯(lián)結并未斷裂,因為從字面上看1千米就等于1000米。教師通過設問“難道‘米’和‘千米’之間就沒有其他長度單位了嗎”,引發(fā)學生聯(lián)系生活,順勢補充了“十米”和“百米”這兩個長度單位,為進一步研究面積單位的進率奠定了基礎。
[片段2]借助直觀,喚醒進率表象
師:誰能有條理地說一說,我們已經(jīng)學過哪些面積單位?
生: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師:1平方厘米的面積有多大?
生:1 平方厘米有大拇指的指甲蓋那么大;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
師: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呢?
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是治療肺癌的常見手術方法,在確保微創(chuàng)的同時,也能保證腫瘤切除率[1]。快速康復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xiàn)TS)通過微創(chuàng)外科技術、最佳術后鎮(zhèn)痛以及早期活動和術后飲食等圍手術期處理,減少應激反應,降低器官功能障礙的風險,維持生理狀態(tài),促進術后恢復,從而縮短住院時間[2]。我院將FTS理念應用于胸腔鏡手術患者圍手術期管理,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
師:誰能解釋一下,為什么兩個相鄰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不是10而是100呢?
生1:以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進率為例,在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的邊上可以擺10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像這樣可以擺10排,就是100個小正方形。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教師課件演示上述過程。
生2:我們也可以用計算來說明。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1=1(平方分米);也可以把1 分米化成10 厘米,10×10=100(平方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生3:長度單位是一維空間的問題,是一條線;面積單位是二維空間的問題,是一個面。
師:這個說法很值得大家揣摩揣摩??!
蘇教版三下編排了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內容,學生知道了兩個相鄰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到五上才編排認識大面積單位“公頃”和“平方千米”,間隔時間長,記憶鏈容易斷,且常常與長度單位的進率混淆。如何將新知與舊知進行意義對接,這是一個值得思考和揣摩的問題。人的記憶大都是以圖像或符號的形式存儲的,適當?shù)那榫郴虼碳つ艽龠M記憶提取。上述教學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對接生活原型,喚醒面積單位大小的表象,明確面積單位表示大小而非長短。接著借助數(shù)形結合和計算說理,明確兩個相鄰面積單位的進率是100而非10的內在原因。進而使學生對原有面積單位有了結構上的認知,為“創(chuàng)造”新的面積單位做好了孕伏。
[片段3]“平方百米”,原是順藤摸瓜
師:順著這個思路,如果今天要學習一個更大的面積單位,可能是什么?
生:平方十米。
師:有道理嗎?1 平方十米有多大?可以推理出來嗎?
生1:邊長是10 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 平方十米,也就是100平方米。
生2:10×10=100,1平方十米=100平方米。
師:1 平方十米就是100 平方米,比我們的教室多出約20 平方米。有感覺了嗎?順勢推理,再學一個更大的面積單位自然就是——
生:平方百米。邊長100 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百米。
師:平方百米與平方十米、平方米有什么關系?你能說說其中的道理嗎?
生1:正好往下順推,1 平方百米=100 平方十米。
生2:1平方百米=100×100=10000平方米。
生3:老師,我發(fā)現(xiàn)書上沒有“平方百米”這個單位,但我看到1 公頃=10000 平方米,“平方百米”和“公頃”是不是一回事?
師:是的,1 公頃就可以看作1 平方百米。你們喜歡“平方百米”還是“公頃”?如果再學一個更大的面積單位呢?
有了前面的序曲和孕伏,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較大的面積單位已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米”后面可以有“十米”“百米”“千米”,“平方米”后面自然可以是“平方十米”“平方百米”“平方千米”,教學順勢而為就好。數(shù)學邏輯的藤蔓已然在手,摸到一個大西瓜自是順理成章。數(shù)學,原來就很講道理,只不過有時被人為地掐斷,有時未能被好好地發(fā)掘。如此這般,“公頃”也變得講道理了,兩個相鄰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一直是100,公頃和平方米之間的進率之所以變成了10000,是因為它們之間隔了一個“平方十米”。于是,更大的面積單位“平方千米”也呼之欲出了。
數(shù)學是講道理的,其全部魅力在于思考。教師需要設計教學,使學生在符合邏輯的情境中經(jīng)歷過程、改造經(jīng)驗、感悟思想、培育情感。
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曾指出,“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曰: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jù)此進行教學?!睘榱舜龠M學習真正發(fā)生,教師有必要在備課時前后聯(lián)系,體察學習痛癢,精心設計教學流程,對知識進行有效“補償”,為斷裂的知識鏈補上缺失的一環(huán),使數(shù)學學習更講道理。
面積單位公頃和平方千米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距離較遠、聯(lián)系較少,用教材上的情境導入無異于隔靴搔癢。面積單位突然由“正?!钡倪M率100 跳躍到平方米和公頃之間的進率10000,這是痛癢點所在,此間的認知斷層在哪里?如何“講道理”地安全過渡?這是教學應該重點考量的,需要教師給予學生理解上的支持和扶助。
教學先從長度單位入手,順勢引出生活中已經(jīng)應用的“十米”和“百米”,然后過渡到復習面積單位的大小和進率,學生自然而然就“創(chuàng)造”出“平方十米”和“平方百米”這兩個較大的面積單位,而且由教學現(xiàn)場統(tǒng)計可知,學生更喜歡用“平方百米”去代替公頃。如此學習,既修補了知識上的斷層,也激發(fā)了學生“再創(chuàng)造”的動力。
教材編排有其科學的結構體系,但并不意味著教師教學時要完全復制、照搬。教學本身就是一種不可完全復制的創(chuàng)新行為,其秉持的并不是“濤聲依舊”,而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教師是連接教材和學生的紐帶,應有自己的理解和創(chuàng)見,讓教材為我所用,使數(shù)學教學講道理。
教材是個引子,教學“公頃”前應思考以下幾點:學習面積單位就不能忽略長度單位;進率10000 就得考量進率100;學習面積單位也會促進學生認知體積單位。如此,學習才會向四面八方打開,生成知識聯(lián)結,改造已有經(jīng)驗。上述案例中,師生共同經(jīng)歷了“公頃”的創(chuàng)生過程,“相鄰兩個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很有道理,由“平方米”躍遷到“平方百米”(公頃)并不突兀,再學習“平方千米”也是水到渠成。如此,將兩課時的知識點統(tǒng)整到一節(jié)課的時空里來,教學有整體,學習成體系。第二課時可以設計成活動體驗課,邀請學生到操場上和校園里去體驗真實情境,沉淀既有經(jīng)驗。
荷蘭數(shù)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曾這樣描述數(shù)學的表達形式:“沒有一種數(shù)學的思想,以它被發(fā)現(xiàn)時的那個樣子公開發(fā)表出來。一個問題被解決后,相應地發(fā)展為一種形式化技巧,結果把求解過程丟在一邊,使得火熱的發(fā)明變成了冰冷的美麗?!钡拇_如此,數(shù)學教材呈現(xiàn)出來的皆是一些文字、圖表、字母和公式的組合,是科學的邏輯考量和成人的結構視角,它無法再現(xiàn)當初火熱的思考和探究過程,教師要做的便是對其進行解讀和再設計,使生硬的邏輯體系和冷冰冰的定義變得講道理、有溫度。
長度單位米和千米之間的進率之所以是1000,是數(shù)學本身的力量——兩者之間還存在“十米”和“百米”這兩個不常用的長度單位。當教學“補償”了這片缺漏的陽光后,學生根據(jù)邏輯關系進行“再創(chuàng)造”,推理出面積單位“平方十米”“平方百米”(公頃)“平方千米”已屬順水推舟,使冰冷的美麗重歸為火熱的思考。
總之,數(shù)學本身就是講道理的學科,有其內在的邏輯和體系。數(shù)學知識也并不是裸露、孤立的存在,需要教師在學習者的舊有經(jīng)驗中找到附著點和生長點,借助合適的載體將其“引”出來。因此,在好的教學現(xiàn)場,知識一定是鮮活可感、講道理的,學習者持續(xù)沉浸其中,感受數(shù)學本身的力量,體驗思維進階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