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骨科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四肢外傷性缺損多由生產(chǎn)意外、交通事故所致。近年來,其發(fā)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患者多伴肌腱等組織外露和大面積軟組織缺損,處理不當易造成功能障礙甚至截肢,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影響。游離肌瓣移植聯(lián)合植皮術可對損傷區(qū)域進行由內(nèi)到外的修復,但其對術者技藝及干預質量要求較高,因此配合以有效的干預方式十分必要[1]。本文對該術式患者實施針對性皮瓣干預,取得較好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93例四肢外傷性缺損患者,均行游離肌瓣移植聯(lián)合植皮術。按入院先后順序采用抽簽法將其分為2組,常規(guī)組:46例,其中男24例,女22例;年齡22~39歲,平均(27.45±7.15)歲;缺損部位:上肢缺損19例,下肢缺損27例。觀察組:47例,其中男26例,女21例;年齡21~43歲,平均(27.53±7.47)歲;缺損部位:上肢缺損20例,下肢缺損2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入院宣教、藥物干預及術前準備與檢查、術后康復鍛煉等干預,在此基礎上觀察組予針對性皮瓣干預,包括:(1)術前供區(qū)皮膚準備。每日清洗3次并予3~5 min熱敷,加強血運及皮膚防護,減少壓迫。(2)術中干預配合。對患者進行安撫,并積極配合手術。(3)術后皮瓣干預。早期密切觀察植皮孔隙肌肉滲出與色澤,植皮孔隙處干結后,可消毒后于孔隙處用針輕刺觀察滲出情況,色澤暗紅、滲出過快或無滲出并逐漸加重者及時處理;術后3 d末,每小時定時定位檢測皮膚溫度,術后3~5 d,2h/次,5~7 d,4h/次,并與健側溫度對比,同時密切關注該處皮色,若溫度異?;蚱どn白、觸感較軟、充血反應消失及時進行處理,同時加強其康復鍛煉。
1.3觀察指標 (1)術后皮瓣存活率;(2)術后運動功能:采用運動功能評分(FMA)進行評價,得分越高提示患者運動功能恢復效果越佳;(3)肌力水平:依據(jù)肌力水平分級進行評價,共分為0-5級,其中0級為肌肉完全無收縮力,完全麻痹;1級為肌肉可見輕微收縮,不能帶動關節(jié)活動,但有主動收縮力;2級為肢體在床上能夠進行平行移動,可帶動關節(jié)進行水平活動,但是不能對抗地心引力;3級為肢體能夠對抗地心吸收力,進行關節(jié)主動活動,抬離床面,但是對抗不了阻力;4級為能夠進行對抗阻力運動,但未達到正常水平;5級為肌力正常,運動自如;(4)術后恢復時間。
2.1皮瓣存活率 觀察組:術后皮瓣存活率為97.87%(46/47),常規(guī)組為82.61%(38/46)。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57,P=0.032)。
2.2復原及功能恢復情況 觀察組復原時間短于常規(guī)組,肌力水平及FMA評分高于常規(guī)組。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復原時間、肌力水平及FMA評分對比
四肢外傷性缺損常規(guī)皮瓣修復多存在易感染、換藥周期長、術后需行2次去脂術且外觀欠佳等弊端。游離肌瓣移植聯(lián)合植皮術可在患肢功能保存的同時恢復患處的美觀,但術后也存在諸多缺點,進而導致術后效果不理想[2]。故本研究于常規(guī)干預基礎上進行針對性皮瓣干預,包括:術前供區(qū)皮膚精細化準備,保證良好的皮膚狀態(tài)以便后期移植;術中加強配合,創(chuàng)造良好術中環(huán)境和術后對針對皮瓣血運、膚色、滲漏及溫度行精細化干預;術后患處早期血運未曾建立,監(jiān)測表皮顏色意義不大,因此空隙處滲出及肌肉顏色可反映移植組織的血運情況及是否有動、靜脈危象的發(fā)生。5 d后移植皮片開始有血供建立,顏色由白轉紅,則表示皮瓣存活良好,反之應及時行手術處理。而移植區(qū)域皮膚溫度可反映該處血液循環(huán)是否存在障礙,一旦患者表皮溫度突降≥3℃,則表明有動脈或靜脈血運障礙存在,應及時予以處理。結果表明,觀察組皮瓣存活率、肌力水平及FMA評分均高于常規(guī)組,復原時間短于常規(guī)組。
綜上所述,針對性加強四肢外傷性缺損患者圍術期皮瓣狀態(tài)干預,可有效提高患者術后皮瓣存活率,促進患者術后肌力及運動功能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