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子的文化態(tài)度總是受到爭議,但是如果我們從廣義和狹義文化兩個方面來思考,就能發(fā)現(xiàn)孔子對中國文化是積極進取的貢獻。本文通過從“仁、禮、和、本”以及“天人合一”思想的角度淺析內(nèi)在的邏輯層次關系,希望對孔學的文化態(tài)度研究有所幫助。
關鍵詞:孔子;天人合一;文化態(tài)度;文化
一、廣義文化和狹義文化
廣義文化既是廣義層面的文化,所謂“人文之學”正是如此,但凡與人文有關的文化都可以稱之為廣義文化,通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文化的展示和傳播交流都是如此,與之相對的所謂“怪力亂神”非人文的自然因素相對立。孔子對于廣義文化保持著積極的態(tài)度是無可爭議的。狹義文化既是指“理論之學”具有文化理論研究,是一種哲學的、純粹的思辨活動與文化知識,許多人認為孔子在這方面是較為明顯的消極和輕視態(tài)度。但是實際上,孔子正是基于廣義文化的理解使人們進行自我的修養(yǎng)以達到思辨的程度,其將“成人成德”作為儒家文化的核心和最終歸宿,雖然未能真實地反映出在當時的歷史階段孔子內(nèi)心的思辨理論,但是從儒家文化的理論主脈上還是能夠看出孔子對于狹義文化同樣是積極態(tài)度。孔子其人并沒有摒棄狹義文化的探討,反而積極地將這種思辨的理論潛移默化地傳遞給了儒家文化的后期學者。
顯然,從廣義文化能夠看到孔子將“人”作為一切問題的核心,強調(diào)人的主宰作用,強調(diào)人為力量的偉大之處,同時也強調(diào)了客觀條件限制下的主宰性的沖突問題,“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薄盀槿视杉骸睆娬{(diào)了人的自覺,也提出了人所不能為的自覺能力達不到的限制如何應對的問題。從狹義文化的角度能夠看到“學”這個問題在《論語》中出現(xiàn)的概率極大?!懊舳脤W,不恥下問”“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學而不思惘,學而不厭”這些不僅是教化手段和修養(yǎng)的手段,同時也是一種“學而進德”的努力。許多學者認為孔子意在通過教化手段使學習者學而進德之后自覺提升意志狀態(tài),不需要學習理論知識和內(nèi)在思辨的說法是完全錯誤的。這種片面性的觀點并沒有看到孔子對于以上所強調(diào)的理論的獲取和思辨的過程,僅僅只是儒家文化在一定歷史階段作為統(tǒng)治者的治理工具,沒有重視個人思辨的條件,僅僅強調(diào)了教化而輕視理論和思辨并不是孔子的本意。從當時當?shù)氐臍v史性的局限考慮,儒家文化輕思辨和理論的問題就再正常不過了,正如道家學說十分重視理論和思辨一樣,但是道家學說沒有能夠受到統(tǒng)治者支持并作為統(tǒng)治手段。站在整體性的角度考慮是正確的思想科學研究,否則站在片面的角度鉆牛角尖就完全冤枉了孔子其人了。
二、孔子的“仁、禮、和、本”思想
想要了解孔子的文化觀、文化態(tài)度就需要了解孔子的主張和思想脈絡。思想科學研究的前提是有思想,孔子思想以復興“周禮”為目的?!Y就是孔子基于當時的社會狀況提出的一系列關于社會大治的制度和規(guī)范,這個社會制度能夠存在并且受到民眾的關注和支持必須要有其合理性。因此,作為本質(zhì)和基礎的“義”就是就是存在于人們內(nèi)心的衡量觀念?!熬恿x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本蛷娬{(diào)了一個重要的觀念,義是禮的本質(zhì),禮是義的表現(xiàn)。針對所有問題提出的相對應的規(guī)范和制度,以及沒有來得及提出和未能提出的制度和規(guī)范的“禮”,就要以“義”為核心。然而,即使人們能夠在思想上認識到其重要性和正當性,在其后的踐行中又需要一個外在的表現(xiàn)來實踐和表達,因此作為生發(fā)的機器的“仁”就出現(xiàn)了。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也是其思想主脈的終點,即達到仁便是達到了禮和義。
孔子對于“仁”描述和解釋在《雍也》里較為集中?!胺蛉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奔丛谂c他人的相處中要保持仁愛的公道,消除私念,到達兼濟天下的至仁。進而提出“我欲仁斯仁至矣?!盵1]做人要有高度的自覺觀念,常常反省自己是否達到了仁的要求,從自身出發(fā),不需要別人的提醒和懲罰,不是不接受提醒和懲罰,而是盡量避免受到別人的提醒和懲罰,不受外物的協(xié)助和限制??鬃犹岢鋈说臉藴蕜澐?,小人、士人、君子、賢人、圣人便是依照達到“仁”的標準的程度。
“和、合”理念也是其思想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訴求,孔子竭盡一生追求的天下歸一、和諧共美、恢復禮制的夢想終究還是沒有能夠?qū)崿F(xiàn)?!昂汀庇袃蓚€方面,其一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另一個是國與國之間、社會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岸Y之用,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種和諧是指“和而不同”,主張上述聯(lián)系之間的協(xié)調(diào)和和諧,并不是統(tǒng)一歸結(jié),用來處理各種矛盾之間的問題。[2]但是社會和科學研究發(fā)展的這么多年盡管取得較大的進步和成就,還是沒有能夠?qū)ふ业揭环N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準則。沒能實現(xiàn)大致是兩個原因,一是和的理念標準過高,人的自覺性很難達到這樣的標準,另一個是特定歷史發(fā)展的階段,人類社會經(jīng)歷著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chǎn)主義社會的階段,封建社會的歷史局限性就決定了這樣的現(xiàn)實,哲學和科技的發(fā)展還沒能達到使得天下大同的標準。
“本”的理念指的是根植于人心的衡量是非價值的標準,也是指導人們社會行為的方法原則,這里的“本”與老子所提到的“道”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仍是有區(qū)別的??鬃犹岢熬觿毡?,本立而道生?!彼^的本應指根本、本質(zhì)、本性,在行為舉止、做人原則上考慮到“本”,且這個本符合社會發(fā)展和人際關系的和諧就能達到“仁”。本是指導人們行為的方法,也是體現(xiàn)人性、仁本的方法論原則,因此可以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和倫理思想,這也正是千百年來無數(shù)先輩教導后人的根本內(nèi)容。
三、天人合一思想辨析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是孔子提出的,在《論語》中我們沒有看到天人合一的觀念,反倒是后世提及儒家文化的時候把這個問題歸結(jié)到孔子身上,實際上是冤枉了孔圣人。天人合一作為統(tǒng)治者治理社會的工具,分為兩個方面,其一是遵循自然規(guī)律,順應天時;其二是天命不可違,人命天定的思想??鬃幼⒅厝伺c自然之間的關系,主張?zhí)?、地、人“三才”的思想主張上?!坝刑斓厝缓笥腥f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孔子認識到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的,人應當尊重自然的客觀規(guī)律?!耙皂樚斓刂o”“春夏秋冬護育天下”都是勸解人們應當在社會行為中注重人與天地之氣、自然萬物的和諧,否則被破壞的自然就會反過來對人們造成不利的影響。注重生態(tài)平衡,遵從自然規(guī)律是發(fā)展的觀點,有價值的理論。
天命不可違和人命天定的思想經(jīng)由后世延伸夸張,造成了嚴重的后果。但是天人感應確實出自儒家,因此在這方面我們是要提出批評的和討論的。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外界事物和“天”,單純地認為心中的信仰可以解決人的一切需求是不可靠的、不科學的,沒有任何的研究價值。
四、孔子文化態(tài)度的曲折道路
“孔子文化”與前文提到的“儒家文化”之間還是有區(qū)別的,不可以一概而論。后儒詮釋孔子雖然主觀上都力圖汲取“精華”,但是免不了受到“”時代性、歷史性的偏頗觀念的影響。出現(xiàn)的偏頗觀念大致基于兩種原因,筆者將其歸納為近代中國學者片面化的盲目批判和疑古派對其真實性的打擊。
正如后人崇拜孔子,大致是基于對孔子學術(shù)思想和儒家文化中精華部分的贊同和崇拜,并不是孔子其人。鑒于時代性和歷史性的原因歸納,時代性上盲目將孔子時代的文化態(tài)度強行安裝到現(xiàn)代社會上未免過于偏激和片面。不同時代,不同社會有其自適應的文化,“借古用今”當然是可行的方式,但是需要注意甄別和判斷,開拓創(chuàng)新、去糟取精,才能夠為不同時代的理論注入合理性的成分。當代學者從“儒家文化”中看到了糟粕的部分,不是加以改革,反而是對千年流傳和繼承的文化進行全盤的否定,認為西方的文化就比儒學或者中國傳統(tǒng)文化優(yōu)越,或者干脆提出自己的價值觀,實不知主觀性的價值理論中本身就滲透著充滿‘儒性的基因。“批孔”“全盤西化”的觀念不僅將孔子的文化價值全盤否定甚至‘打死還將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引到了歧途上。片面地將中國落后挨打的原因歸遷怒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上,實在是對孔子的最大的誤解,甚至對相依千年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價值的抹殺。
“疑古學派”從《論語》中的真實性角度出發(fā)認為《論語》中孔子思想的虛假性,西方某些學者認為中國上古歷史的可靠性低,甚至是直接否定,關注點放在了“《論語》中只有某一章節(jié)是孔子思想,其余的都是后儒的杜撰”。[3]然后就認為儒家學派的思想存在虛假,給予否定。暫且不討論其科學研究是否有現(xiàn)實意義,疑古學派對中國上古文化和孔子文化造成的空白和災難性打擊就難以原諒。
但是值得欣慰的是,伴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及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不少人文學者提出本著求實的精神,將孔子文化放到中國上古文化的大背景下考察,主張回歸到孔子所處的時空里體驗文化態(tài)度的發(fā)展主脈。從現(xiàn)有的考古資料基礎出發(fā),認真比較研究,綜合分析,清醒認知。近年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開始認識到“孔子智慧”的價值,許多學者著力注重人文精神的重建?!凹核挥鹗┯谌恕边@個觀念具有極大的普世性價值,受到國內(nèi)外學者的倍加推崇,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國家對孔子文化的認可將會推動孔子文化的重建和全球倫理的普世。[4]
我們對于孔子文化的崇拜并不是“偶像崇拜”的概念,不是對孔子其人的崇拜,而是對孔子思想的推崇和敬仰,是對維護了千百年從未斷絕的、優(yōu)秀的“儒家文化”的崇拜,這種理性的崇拜或?qū)⒛軌蛲苿又腥A文化的理想、精神、道德的重建,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薪火相傳,開拓創(chuàng)新??鬃硬粌H是中國的孔子,更是世界的孔子。
參考文獻
[1]彭艷芳.論孔子的文化態(tài)度.廣西.廣西師范大學.
[2]楊朝明.孔子文化與當代中國.山東.曲阜師范大學.
[3]朱貽庭.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史.上海.華東師范大學.
[4]楊朝明.孔子:儒家文化的締造者.山東.曲阜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翟高泉,1994年10出生,男,漢族,安徽阜陽人,碩士研究生在讀,湖北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中華文化對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