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渝 章 華 孫江山
(重慶市醫(yī)藥衛(wèi)生學校 重慶 408000)
隨著世界多元文明的不斷融合與發(fā)展,當代中國教育也迎來了巨大的發(fā)展,誕生了各種全新的學生培養(yǎng)理念和教學方法。問題導向法也是其中之一。問題導向法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利用科學構建的問題來促進學生預習、學習和知識擴展的一種全新教學方法,其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綜合水平的提高。
課前預習是課堂良好學習的保證,學生只有在課堂學習前對即將學到知識有了大概的了解,才能保證在課堂學習中能夠有針對性地學習和研究,最終有效率地完成疾病學基礎知識的學習。[1]因此,要想增強疾病學基礎課堂教學效果,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nèi)掌握更多的疾病學基礎知識,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問題導向法,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增強學生預習效果,讓學生能在提升自己探究能力的基礎上,科學有效的完成知識的學習和掌握。
例如在教授學生《疾病學基礎》中的《細胞和組織的適應與損傷》相關知識的時候,教師在正式開始課堂教學之前,可以先利用信息技術等先進技術手段為學生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按照視頻中的問題及視頻本身案例結合進行有效性學習和預習,從而一步步科學的完成預習任務,達成預習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學習小組,讓學生將預習中產(chǎn)生的疑惑和不能解決的問題羅列出來,由大家進行集體討論。這樣一方面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促進學生預習目標的有效完成;另一方面還能夠為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提供依據(jù),重點難點了解清楚,進而在課堂教學中能夠有針對性地安排時間進行有效講解。
課堂是學生獲得技能與知識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教師進行學生各種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大多數(shù)知識和技能都是來自于課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教學效率的高低、教學方法是否科學有效,直接關系著學生課堂知識掌握的多少以及能力提升的程度。所以,教師要想讓學生盡可能的掌握更多的疾病學基礎知識,獲得更大的提升與進步,那么就一定要注重對教學方法的研究,從而利用科學有效的問題導向法來進行課堂教學,從而科學增強課堂學習效率,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全面提升與發(fā)展。
例如在教授學生疾病學基礎中細菌的營養(yǎng)與生長繁殖知識的時候,在教學伊始,教師可以直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都知道細菌是一種微生物,那么細菌的構成部分以及其如何進行繁殖的呢?”待學生們進行基礎討論之后,教師再細化自己的問題:“細菌的營養(yǎng)類型是什么?”“細菌的營養(yǎng)物質(zhì)是什么?”等等,這樣學生就會在教師問題引導下,主動進行學習和研究,最終完成課堂知識的學習和研究。另外,教師還要注意在基礎知識教授完畢后,要有針對性地對問題進行逆行總結,從而有效加強學生學習效果,促進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加強。如教師可以將細化的最低層問題提出來,一步步朝著最上面問題進行回溯和總結,從而幫助學生完成知識體系的系統(tǒng)性構建,促進他們知識系統(tǒng)的完善。
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這是當代教育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2]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要注重學生對于技能與知識的掌握之外,還要注重學生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不妨在課后練習中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素養(yǎng),讓學生的知識不僅得到了有效性擴充,其綜合素養(yǎng)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例如在教授學生“細菌的人工培養(yǎng)”這一小節(jié)的時候,教師在完成基礎教授后,可以為學生布置下這樣的作業(yè):運用科學的手段,通過網(wǎng)絡搜索或者文獻資料查詢等方法對于當代先進的基因工程技術進行詳細了解,看看他們都是基于什么原理進行的,跟我們現(xiàn)在所學的知識有什么聯(lián)系。布置完作業(yè)后,教師還可以為他們進行遞進式問題規(guī)劃,讓他們在問題的引導中科學有序地完成課后拓展任務,進而開闊視野,獲得更多的技能與知識。另外,教師在整個過程中,還要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在進行問題設置與引導時,注重其合理化,既不能過于簡單,不用學生思考就能夠讓他們達到,也不能過于復雜,學生們無論如何努力都不能達到。
總而言之,問題導向法對于中職疾病學知識講授與學生培養(yǎng)起著極大的促進作用,我們當代教師一定要主動學習和分析研究,在實踐中不斷更新自己的認識,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從而有效促進學生對于疾病學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讓學生能夠得到更大的發(fā)展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