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倩
(江蘇省如皋市通用技術教育實驗學校 江蘇如皋 226500)
為適應新時代教育發(fā)展的需求,我國基礎教育領域開展了第八次課程改革,普通高中的課程結構中新增了技術學習板塊,實現了普通教育課程結構的新突破。通用技術課程將目標提升為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yǎng),為學生應對未來挑戰(zhàn)、實現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1]。
技術是人類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推動力量。因此,我國在普通高中設立技術學習課程,既是加強和改進基礎教育中的技術教育、深入推進以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為重點的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貫徹落實科教興國戰(zhàn)略決策、促進經濟與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需要。通用技術的教育將對我國的科技創(chuàng)新發(fā)展產生巨大影響。
在新課程改革中,普高技術課程被賦予了全新的意義和目標,不能走與專業(yè)知識教學一樣的路子,應有全新的課程實施方案和教學實踐。因而,進一步明確和優(yōu)化通用技術課堂的教學思想、教學策略、師生互動和課堂管理效率等迫在眉睫[2]。
國外的教學有效性從教師方面轉移到學生的學習上,這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師生交流方面,國外的教學更強調合作交流,強調教師對學生文化、社交等方面的影響。學習是一種主動的合作建構過程。其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從備課、上課到評價都總結了相應的策略[3]。他們對學生,除關注學習基本技能外,更加強調解決問題的策略、選擇方法的策略、合作學習的策略、科學利用實踐的策略。學習環(huán)境的影響也是決定教學成果的重要方面。
國內相關方面專家認為,課堂教學有效性即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技能和知識、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協調發(fā)展[4]。對于通用技術,學生由不懂到懂,由不喜歡到喜歡,由不感興趣到感興趣,進而在不知不覺中有所收獲,有所提高。
首先,許多通用技術教師缺乏相關專業(yè)知識。由于國內尚未開設對通用技術相關教師的專業(yè)培訓,許多教師都是從原來的高中各科專職教師中調撥來的。這從教師層面上都無法到位,課堂教學也出現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現象。其次,課程研究方面沒有可借鑒的經驗,教學模式和方法都處于試驗和摸索階段。這也為教師的課堂教學加大了難度。
通用技術課堂的教學理念需要與現代化的社會需求相對接,有效的教學需要眾多一線教師和專業(yè)人才很長時間的實踐探索才能逐步走上正軌。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5]。
學情是教師開展教學的重要依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除了要有充分的課前準備外,還要根據不同班級、不同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隨機應變[6]。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這不止適用于傳統(tǒng)的專業(yè)文化課,同樣也適用于通用技術的課堂。
教學目標是課堂的中心,其制定必須源于實際、高于實際,但不可好高騖遠。教學目標的制定要系統(tǒng)、科學、有層次。其包括:依據課程標準,根據具體教學內容把握;具體分析學生、內容和資源,盡力挖掘內容資源對學生的意義;清楚預設目標和生成目標之間的關系[7]。
教師合理運用教學方法和策略有助于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學習和課堂效果的展現。隨著課堂實踐的不斷深化,合理的教學方法和策略能進一步促進通用技術課堂的發(fā)展。
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完成集體設計、小組全程參與的方式進行實踐學習的教學;可以通過與學生一起發(fā)現問題、提出假設、解決問題等步驟進行問題教學法。其他策略還有如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生互動等[8]。
一堂高效的通用技術課不能在課程設計完好的情況下虎頭蛇尾。學生的操作成果不論好壞,仍需給以評判和指導。甚至在一定的難度范圍內給以提升,這樣才算完整地結束了這一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鼓勵、指導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興趣和自信心,其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差異,因人而異。此外,加強課堂管理、完善評價與互評機制、關注學生課堂心理和生活實際等都值得被教師更多挖掘和鉆研。
通用技術作為新課改實施的新教學模式,在課程研究和教師培訓方面仍有許多值得改進的地方。教師多鉆研、多思考,找出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才是使通用技術課堂煥發(fā)生機的根本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