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口岸開放與近代民族國家建構”研究綜述

2020-01-07 04:59:36龐廣儀
中州大學學報 2020年1期
關鍵詞:建構民族國家

龐廣儀

(南寧師范大學 法學與社會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7)

十九大以來,黨中央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日后工作重心之一。觀諸歷史,中華民族百川匯流、生生不息的背后,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建構體系長期傳承是有力推手。中國很早就形成了民族國家(Nation-state)的雛形:小農經濟基礎,中央集權政府,跨越民族畛域的儒家政治與文化認同,“內地—邊疆”協(xié)調機制。自古以來,在中國這塊土地相對有限的土地上所養(yǎng)育的人口長期占全世界總人口比例的30%左右,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各民族之間都面臨著巨大的共存與發(fā)展問題。為了捍衛(wèi)共同的家園,協(xié)調、疏導各種矛盾以營造良好的發(fā)展秩序,歷代中國人對國家建構體系進行了傳承和改革,在保護各民族文化與血脈生生不息的同時,也強化了各族人民對國家的認同意識。

近代中國遭遇了“三千年未遇之大變革”。西方列強以通商口岸為據(jù)點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了持續(xù)滲透,影響了民族國家建構的進程。

一、國外相關學術史梳理

口岸開放對中國近代民族國家建構機制的影響,首先反映在對傳統(tǒng)經濟結構的沖擊上,經濟基礎的變化隨之引發(fā)政治、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的變化。

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中國小農經濟基礎長期傳承決定了中國社會道德基礎是“家庭孝敬”,建構于其上的國家治理機制是“家國同構”,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都構成完整、嚴密的體系,故能屹立千年而不倒。但是,口岸開放使中國傳統(tǒng)經濟基礎動搖,傳統(tǒng)國家建構體系也將隨之坍塌:“在陸地和海上打敗仗的中國人將被迫歐化,全部開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鐵路和工廠,從而把那種可以養(yǎng)活這億萬人口的舊體系完全摧毀?!盵1]

進入20世紀,西方學者更著眼于國際市場通過通商口岸指導中國城鄉(xiāng)經濟,促使傳統(tǒng)國家建構根基的小農經濟基礎解構。如馬札亞爾指出:開埠之后中國農民很難維持自給自足,而是在國外市場的沖擊和制導下,不僅出賣了部分“剩余”商品,而且還將部分生活必需品出售。[2]西方學者對中國傳統(tǒng)經濟基礎解構的判斷與預測,是建立在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署編撰的《海關十年報告》《通商各關華洋貿易總冊》所提供原始數(shù)據(jù)資料分析的基礎之上的。

劉易斯于1950年代提出“二元經濟結構”。根據(jù)該理論模式,中國近代經濟是典型的“二元經濟”:傳統(tǒng)農村經濟體系為“一元”,其特征是高成本、發(fā)展停滯、勞動力過剩;現(xiàn)代經濟體系為另“一元”,其特征是以口岸為中心,低成本、高資本、高技術和持續(xù)增長;后者對于前者有著強大的引領作用。[3]中國近代社會乃至整個國家建構都是建立在“二元經濟結構”上,伴隨著“二元經濟”的演變而解構、重整。

1950年代之后,“現(xiàn)代化”模式闡述了近代中國國家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重構?!艾F(xiàn)代化”因素是通過開放口岸作為窗口傳遞到內地的,促使中國傳統(tǒng)經濟、政治和社會等國家建構因素向著“現(xiàn)代化”方向轉變。如美國學者吉爾伯特·羅茲曼的《中國的現(xiàn)代化》和卡蒂爾的《中國南部沿海的商業(yè)城市寧波、福州和廈門》等都用“現(xiàn)代化”視角探索開埠后中國的發(fā)展演變。[4]

國外學界隨著對中國問題研究細化,日益關注社會土壤深處所蘊涵的民族國家建構機制恢復能力,以及外來因素的消化能力。以美國哈佛大學和英國劍橋大學為傳統(tǒng)陣地的“加州學派”的系列觀點深刻地影響了學術界關于中國民族國家建構問題的研究。

“加州學派”可以上溯至1930年代。費正清等學者系統(tǒng)化地從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等方面探索西方沖擊對中國民族國家建構的作用力。雖然“費正清模式”仍然沒有擺脫“西方中心論”,但已經高度重視中國原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諸因素強勁的生命力,并以此構建中西方之間“沖擊—回應”關系,認為中國社會深處蘊藏的強勁“回應力”使國家免于完全解構并淪為西方附庸。[5]1970年代之后,伊懋可(Mark Elvin)系列論著系統(tǒng)地闡述了傳統(tǒng)中國經濟以及基于其上的國家建構模式,并指出諸多傳統(tǒng)內涵在近代和現(xiàn)代一直延續(xù)。

1980年到2019年,“加州學派”隨著華裔學者或者旅美英中國學者的加入而隊伍日益壯大,成果體系也更加完整,萬志英、彭慕蘭、貢德弗蘭克、康文林、王國斌、黃宗智、李中清、李伯重和王豐等“加州學派”學者研究各有專長,都從各自的學術切入點對中西發(fā)展道路的歧異交互比較,并對跨越中國政權更替歷史進行長趨勢研究,在反對“歐洲中心論”的前提下, 提出了“中國中心論”或“全球多中心論”,挑戰(zhàn)了西方學界曾經盛行的英國“現(xiàn)代化”道路的普遍意義。“加州學派”注重中國本土因素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中的一脈相承:近代口岸開放后,中國民族國家建構體系,無論經濟、政治、文化還是民族等諸多方面確實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但如果不局限于“近代”這一歷史時間節(jié)點,而是置于上至“海道大通”下至今天中西互動大歷史中考察,甚至跨越朝代更替而置于中國上下數(shù)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考察,從中可以窺見中國民族建構體系有著一脈相承的核心精髓,這些精髓滲透于經濟、政治、文化和民族等諸多方面;政權更替或者西方沖擊從表面上影響了民族國家建構體制,但核心精髓不僅頑強傳承,而且在吸收新鮮血液之后不斷煥發(fā)新的活力。

1960年代至今,“施堅雅模式”一直為口岸開放后中國民族國家建構的研究提供寶貴的視角和理論基礎?!笆﹫匝拍J健睆娬{了中國由于特殊的國情,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fā)展不能也不會完全以“西化”為導向,傳統(tǒng)因素依然在中國近代經濟發(fā)展和國家建構中發(fā)揮關鍵作用;特點之二是借鑒人文社科多種方法,設計“核心—邊緣環(huán)帶”和“城鄉(xiāng)連續(xù)體”的理論和數(shù)據(jù)分析框架,這是中國民族國家建構在基礎、微觀層面的表現(xiàn)形式。[6]根據(jù)“施堅雅模式”,近代開放口岸及各級“中心地”不僅輻射西方經濟與文化,同樣匯聚并輻射中國傳統(tǒng)經濟與文化因素,受此影響,中國近代國家的建構是中西文化因素相互影響,交替推動的。

中日一衣帶水、文脈相近,所以日本學者多能結合傳統(tǒng)與西化兩大因素探討開埠對中國近代國家構建的影響。2010年至今,日本學者佐藤仁史根據(jù)中國歷史實情和制度背景,將“結構—過程”“經濟—社會”等分析模式用于中國近代基層社會經濟、制度和文化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探索國家基層建構的變化。[7]

綜之,國外學者對“口岸開放與近代民族國家建構”的研究,從強調西化到重視中西方多種因素的歷程,逐漸達成共識:中國社會土壤里蘊含的國家建構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雖遭到外力的強力沖擊,但依然頑強地傳承與修復。

二、國內相關學術史梳理

國內學者高度關注開埠后外力沖擊以及本土因素回應對近代中國民族國家建構體系的影響。

早期學者們更多關注列強借助通商口岸動搖中國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等民族國家建構體系其他方面。革命派學者認為西方勢力對于進出口貿易、金融業(yè)、運輸業(yè)、“租界與割地之賦稅、地租、地價三樁”以及其他“投機事業(yè)”的壟斷,令中國國家建構機制陷于崩塌。[8]立憲派學者對此認識并無二致:在列強的經濟、軍事和政治壓力下,中國“不徒變?yōu)槭藝⑶易優(yōu)樗娜f萬國矣”,國力之渙散,國權之淪喪,莫過于是。[9]

1920—1940年代,學者們理論和實證雙管齊下,對微觀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因素進行剖析,實地考察被動走向世界背景下中國的現(xiàn)狀及趨勢。千家駒、薛暮橋等學者深入社會考察之后,深刻地揭示:農村經濟是傳統(tǒng)中國國家建構的物質基礎,但在西方強勁的經濟沖擊下已呈分化、解構之趨勢;以小見大,不難管窺國家建構體系的大局變化。費孝通的《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通過實證研究指出,家庭、宗族和村落是中國傳統(tǒng)國家建構的基礎單位,經濟基礎、政治框架、社會管控、倫理道德和文化傳統(tǒng)皆可溯源于此,開埠之后雖遭強力沖擊但卻頑強傳承,所以國家建構的變革不得不重視社會基礎因素的制約與傳承。[10]在江村調研基礎上,費老于1940年代寫成《鄉(xiāng)土中國》,提出了“差序格局”:中國傳統(tǒng)社會建構、政治建構都是基于家庭倫理基礎上的,“即以個人為中心而一倫一倫地‘推’出去的”,這是中國社會根蒂的特性,國家建構機制改革不能不遵循這一現(xiàn)實。[11]費老晚年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強調了國家統(tǒng)一又強調對各民族的尊重,從宏觀與微觀角度推進了當代民族國家建構機制改革的實踐,這與其早年反復思索密不可分。

更多進步學者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實事求是地探索近代國家“二元”建構:傳統(tǒng)和外來兩種因素使中國經濟撕裂為“半封建經濟”(以傳統(tǒng)小農經濟為主)和“半殖民地經濟”(以口岸城市為中心的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經濟)兩大體系,并進而決定了政治與社會的二元建構;二元體系構成了既相互斗爭又相互聯(lián)系的復雜有機體;代表傳統(tǒng)因素的這一“元”植根于中國經濟與社會土壤深處,蘊涵取之不盡的動力源泉,因此中國近代民族國家建構機制重新整合的規(guī)律,并不是完全由代表西化因素這一“元”引導代表傳統(tǒng)因素的另一“元”,探索、引導后者的積極因素也將促成國家建構機制的重新整合。為了更深入論證近代中國經濟基礎“二元”建構及演進規(guī)律,從1950年代至2010年,學術界整理出版了豐富的史料集,其中堪稱經典的有:《帝國主義與中國海關》(中國史學會主編,1958年)、《中國近代經濟史統(tǒng)計資料選輯》(嚴中平主編,1955年)、《中國近代工業(yè)史資料》(陳真、孫毓棠、汪敬虞等主編,1962年)、《中國近代手工業(yè)資料》(彭澤益主編,1957年)、《中國近代農業(yè)史資料》(李文治、章有義主編,1957年)、《中國近代航運史資料》(聶寶璋主編,1983年)、《中國舊海關史料(1859—1948)》(中國海關總署辦公廳和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合編,2002年)。在“二元”建構理論的指導和扎實的史料基礎上,學者們撰寫了系列論著:《中國近代經濟史(1840—1894)》(嚴中平、汪敬虞主編1989)、《中國資本主義發(fā)展史》(許滌新、吳承明主編,2004年)、《中國近代經濟史(1895—1927)》(汪敬虞主編,2000年)和《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的總體考察和個案辨析》(2004年)等等。

值得說明的是,改革開放后很長一段時間,受國外“現(xiàn)代化”等理論的影響,很多學者淡化了“半殖民地經濟”的表述,并以“現(xiàn)代化”等概念表述之,認為國際經濟通過商埠對近代中國經濟的引導促進了國家民族經濟基礎乃至國家“現(xiàn)代化”建構。如吳承明先生曾認為“國際經濟的沖擊力”和“中國傳統(tǒng)經濟基礎”都有力促進了中國國家建構機制往“現(xiàn)代化”方向引導;而中國傳統(tǒng)的經濟與社會因素則造成了國家與社會“現(xiàn)代化”的阻力:封建經濟的影子——“大而全”“小而全”、排拒市場、閉關自守、平均主義、行幫主義等等,直至現(xiàn)在也未肅清,為害之深莫過于此;而近代中國獨立自強的道路只有發(fā)展資本主義,用社會化的大生產去代替封建主義的小生產,用商品經濟代替自然經濟。[12]2000年之后,學術探討、反思的深入和史料不斷發(fā)掘,再加上現(xiàn)實中個體經濟、民營經濟迅猛發(fā)展的參照,學界更加客觀評價“口岸開放與近代民族國家建構”這一歷史問題。吳老晚年非但不完全否定傳統(tǒng)經濟因素,而且高度評價其在國家體系重構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農業(yè)和手工業(yè)中,傳統(tǒng)經濟因素是精華與糟粕并存,但其積極、能動因素能為工業(yè)化提供強勁動力;所以從近代至今,“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不是勢同水火而是共融于一體的,中國的“現(xiàn)代化”不是全盤“歐美化”,不應也不能排拒中國傳統(tǒng)、特色因素。[13]

思想的持續(xù)解放和學術交流的深化也使學界更好地發(fā)掘史料的同時借鑒西方學界理論探討“口岸開放與近代民族國家建構”。如樊衛(wèi)國以中心口岸上海為中心考察點探討近代“城鄉(xiāng)二元市場”;[14]楊天宏借鑒施堅雅的理論探索了口岸開放與近代基層社會發(fā)展演進的互動關系;[15]戴鞍鋼提煉了“港口—腹地”理論模式,探討以近代上海為中心的城鄉(xiāng)市場網(wǎng)絡和層級的發(fā)展演變。[16]池子華對近代流民的系列論著豐富了城市(以通商口岸為主)與鄉(xiāng)村互動的相關研究;[17]彭南生指出口岸輻射引發(fā)鄉(xiāng)村手工業(yè)“半工業(yè)化”變遷,作為國家經濟和社會基礎的農村也隨之發(fā)生變化;[18]張仲禮對從“近代化”角度探討了通商口岸對社會民生、民風方面的影響。[19]

2010—2019年,學者們在經過反復思辨后,更加注重從中國社會土壤深處發(fā)掘開埠后民族國家建構的內在動力。在經濟領域,學者們更注重從微觀經濟元素中地折射近代民族國家建構的發(fā)展走向。王翔探討了中國傳統(tǒng)支柱產業(yè)之一的絲綢業(yè)在國際市場沖擊下艱難生存的過程。[20]袁蓉考察了近代上海紡織業(yè)借助縫紉機而獲得生機的曲折歷程,揭示新工藝、新市場、新原料為傳統(tǒng)經濟所帶來的生機。[21]關永強、張東剛對開埠后農村經濟發(fā)展脈絡重新梳理后指出:“斯密型動力”是東亞傳統(tǒng)經濟的顯著特色,近代依然是主導中國農村經濟的動力;人口壓力對近代中國農村經濟的影響不如市場作用明顯;但“斯密型動力”并非意味著傳統(tǒng)型農村經濟停滯不前,而是其對國家經濟發(fā)展的推動作用相當有限。[22]在研究社會文化建構方面,學者們也日益關注“本土”與“外力”的共同作用。如馮天瑜指出:“全盤西化主義”和“中國文化本位主義”都不能完全主導中國近代社會與文化的發(fā)展,兩者在相互斗爭和相互吸收中形成合力作用;[23]黃興濤指出:作為傳統(tǒng)國家意識形態(tài)建構的“家國觀念”在外力沖擊下嚴重撕裂,但現(xiàn)代意義國家和民族共同體觀念卻在歷盡滄桑之后逐漸培育;[24]蘇生文強調:開埠之后,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單調、封閉、等級森嚴的社會格局雖受到強力沖擊,但卻依然盤根錯節(jié)地存在;而西方物質文明沖擊力雖強,但卻具有“浮根性”,未能深入到文明根蒂的深處與中國本土因素相嫁接,并導致社會發(fā)展失卻周期性而陷入混亂之中。[25]

學者們還在研究的基礎上為解決國家發(fā)展的現(xiàn)實問題提供智力支持。尤其是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之后,學術界更加認真審視“外力”和“本土”兩大動力共同作用于民族國家建構的規(guī)律,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國家統(tǒng)一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提供良好鏡鑒。從2015年到2019年,先后有“歷史時期邊疆地區(qū)城市發(fā)展與社會變遷研究”“明清與民國時期我國城鎮(zhèn)發(fā)展與區(qū)域經濟、文化演進關系研究”“中外條約與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研究”“中國近代外資企業(yè)與中外經濟關系研究”“‘舊海關史料’與中國近代對外貿易研究”和“近代民族國家建構與邊疆民族地區(qū)的治理轉型研究”等與近代民族國家建構相關的研究方向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各年度“課題指南”之中。2017年,常士閭的《多民族發(fā)展中國家政治整合路徑選擇研究》入選國家社科基金優(yōu)秀成果庫,其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探索近代以來外力和內力兩大因素共同推進國家政治建構的歷史脈絡與規(guī)律。

在近代沿海、沿長江商埠研究成果相對豐碩的情況下,學者們越來越注意邊疆口岸開放對民族國家建構的影響。中國歷朝歷代一直注重建立“內地—邊疆”的協(xié)調機制:邊疆的穩(wěn)定對內地發(fā)展至關重要,而政府調動內地經濟與社會資源也是邊疆開發(fā)的內在動力。邊疆口岸開放之后,傳統(tǒng)的“內地—邊疆”協(xié)調機制同樣遭到強力沖擊,但諸多治理精髓卻一直頑強傳承,并在外力影響下?lián)Q發(fā)強勁生命力。

作為“國家清史纂修工程”的重要基地,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學者們系列論述反復強調:清朝統(tǒng)治者在傳承歷朝治理精髓的基礎上,初步建構了“大中國”“大中華”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有力地抵制了近代邊疆開埠后列強的經濟與文化滲透。楊天宏的《清末新政時期自開商埠的設置》著重探討了晚清政府主動開放西部地區(qū)的商埠以應對國際經濟沖擊的艱難歷程。[26]蘇德的《試論晚清邊疆、內地一體化政策》(2001)、《晚清籌邊改省奏議與治邊政策概論》(2002)和白貴一的《近代中國縮小省區(qū)思想的演進》《試論晚清邊疆、內地一體化政策》都強調:在邊疆開埠、外力沖擊所帶來的國家分裂風險面前,晚清和民國的歷屆中央和地方政府通過“改土歸流”、建立行省,逐漸廢除邊疆地區(qū)“因俗而治”的多元化管理體制,力圖使邊疆與內地在單一機制之下“聯(lián)為一體”,以鞏固國家邊疆安全、便利國家行政與民眾社會生活,而這系列政策既是當時現(xiàn)實的需要,也是中國古代治邊智慧的傳承。周平指出,近代邊疆開埠之后,面對復雜情況的歷屆政府不斷修正傳統(tǒng)“內地—邊疆”協(xié)調智慧來促進治理舉措的轉型。[27]馮建勇指出,晚清朝貢體系瓦解和邊疆口岸開放使中國疆域從“無邊天下”到“有限疆界”的轉變,歷屆政府針對民族地區(qū)的政治生態(tài)與民族心理的變化,不斷推進邊疆從安撫“四夷”到“國民”治理的轉變。[28]

辛亥鼎革后,雖然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民國歷屆政府依然重視“內地—邊疆”治理機制傳承與修正。方素梅《中華民國時期的邊疆觀念和治邊思想》(2008年)、段金生《試論南京國民政府邊政研究的內容和方法》(2010)、《清末民初政學精英邊政認識的演變——基于西南邊疆史事的分析》(2019)指出:民國時期政局持續(xù)動蕩,邊疆口岸持續(xù)開放使得西方經濟、政治和文化滲透加劇,民國中央和地方政府面對領土危機而對傳統(tǒng)的“改土歸流”“羈縻”等治邊舉措進行了傳承、借鑒與修正,推進近代治邊體系的探索。近代意義的民族主義、國家主權觀念、邊疆形態(tài)、治邊方略都在治邊實踐中得以提煉。

三、國內外相關研究趨向和有待深化之處

國內外相關研究碩果累累、指向性清晰:近代開埠后外力強烈沖擊使中國傳統(tǒng)國家建構機制面臨解構危機,但中國社會土壤深處蘊涵著維系國家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力量體系整合的動力源泉,該動力源泉在消融外力因素后不斷推進近代民族國家建構。無論中國還是西方學者,都能夠拓寬歷史研究的時空視野,將“口岸開放與近代民族國家建構”的研究置于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以及海道大通以來世界發(fā)展趨向的時空視野中探討。中國本土的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等諸因素的超強生命力和自我革命性在大歷史視野中得到更好的勾勒,在近代國家建構的艱難歷程中,本土因素并非被動地處于配角地位或者完全讓位于“西化”,而是在吸取新鮮養(yǎng)分之后不斷煥發(fā)出生命力。

冷戰(zhàn)后直至今天,國際局勢發(fā)生巨大變化,一些曾在國際上影響巨大的“日不落帝國”“超級大國”分崩離析,民粹主義、貿易保護主義也正在昔日“世界中心”歐洲造成巨大社會裂痕,而中國的國家統(tǒng)一和各民族的國家認同意識的強化卻日益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這些問題使學者們更加注重研究中國本土、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因素對民族國家建構歷史與未來趨向的作用。

因此,關于“口岸開放與近代民族國家建構”的學術研究,將存在著以下有待深化之處:

第一,理論提煉的力度有待深入。

“民族國家建構”是涵蓋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民族關系等的多維度理論體系,很有必要根據(jù)研究實際和現(xiàn)實需要進行理論提煉和修正。如在口岸開放所帶來的“西化”沖擊下,“本土因素”傳承與演進的脈絡與規(guī)律就需要更清晰的學術勾勒;“西化”與本土“二元”因素并非涇渭分明,而是相互交融,共同作用于近代民族國家建構;本土因素的精髓與糟粕亦非涇渭分明的“二元”,而是同根共生,都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今天,外部勢力對近代民族國家建構的影響一直遺留至今,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今天香港和臺灣出現(xiàn)一些危害祖國統(tǒng)一和“一國兩制”事情。因此,對于“口岸開放與近代民族國家建構”相關問題剖析提煉,將進一步促進理論構建,并為今天提供鏡鑒。

第二,有待運用新技術和方法推進相關研究。

研究近代口岸開放歷史有著諸多優(yōu)勢,豐富史料、舊跡和民間遺俗都可以為還原歷史現(xiàn)場或者修正前人研究提供良好素材。近年來,現(xiàn)代科技的飛速發(fā)展使學者們能更好地運用科學方法和工具搜集、校對史料和數(shù)據(jù)。因此,“口岸開放與近代民族國家建構”這一問題前人雖成果豐碩,但我們仍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很有必要做深入的研究以檢驗和修正前人研究成果,勾勒、還原歷史發(fā)展脈絡并從中勾勒相關規(guī)律。

第三,研究時間視野有待拓展。

在此,國外“加州學派”不局促于具體歷史事件或時間節(jié)點做研究的做法甚足借鑒?!皞鹘y(tǒng)—近代—現(xiàn)代”中國的民族國家建構、中華民族的成長歷史,既有一脈相承的內涵,也是兼容并蓄、自我革命的歷史。將“口岸開放與近代民族國家建構”置于歷史長河、當今現(xiàn)實與未來趨向中考察,“一脈相承”“兼容并蓄”和“自我革命”等規(guī)律才能更清晰展示。

第四,研究地理視野有待拓展。

學者們更多地聚焦于位于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重心區(qū)域的沿海和長江沿岸商埠。誠然,民族國家建構的傳承與變革與重心區(qū)域經濟與社會的發(fā)展演變息息相關,但是,“內地—邊疆”的關系協(xié)調是民族國家建構的重要內容,無論是古代的“內諸夏而外夷狄”“華夷一家”“羈縻”“改土歸流”,近代的“邊疆設省”舉措,以及今天的全面開發(fā)邊疆,都既有一脈相承的內涵又有各自時代特色。近代中國口岸開放的歷史與列強覬覦利權、撕裂中國傳統(tǒng)國家建構機制的動機密切相關。邊疆口岸數(shù)量雖少、規(guī)模雖小,但西方列強有目的滲透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因素正是通過這些窗口強勁地輻射至廣袤的邊疆地區(qū),嚴峻地挑戰(zhàn)了中國國家力量整合機制。當前,“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如火如荼,廣袤的邊疆地區(qū)成為我國對外經濟文化交往的前沿,同時也對國家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帶來新的考驗。黨的十九大以來,“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日益成為新時代邊疆治理和國家建構的基本指引。因此,研究近代西南、西北和東北邊疆“口岸開放與近代民族國家建構”問題,發(fā)掘和提煉歷史經驗以為今鑒,成了廣大史學工作者當務之急。

猜你喜歡
建構民族國家
我們的民族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chuàng)作論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多元民族
建構游戲玩不夠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求真務實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静乐县| 高唐县| 右玉县| 建湖县| 珠海市| 达孜县| 林芝县| 内乡县| 出国| 贡觉县| 永春县| 昔阳县| 阳曲县| 汝南县| 额济纳旗| 舞钢市| 固原市| 宜黄县| 宜君县| 财经| 临潭县| 楚雄市| 油尖旺区| 香河县| 昌图县| 金阳县| 老河口市| 古田县| 疏附县| 成都市| 卢龙县| 昌邑市| 琼海市| 平邑县| 中阳县| 武穴市| 新源县| 石狮市| 乡宁县| 柏乡县| 武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