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欣
[摘 要]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互聯(lián)網新媒體為高校思想主題教育提供了新的平臺和載體,也使高校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教育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高校對青年大學生的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應該立足“立德樹人”,把握新媒體帶來的機遇,堅定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理論自信,厚植家國情懷,弘揚紅色文化,深化主題教育。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引領;新媒體
[作者簡介]辛 欣(1991—),女,廣東深圳人,碩士,助教,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團委副書記,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46-00-03[收稿日期] 2020-09-28
一、引言
互聯(lián)網新媒體既為高校思想主題教育提供了新的平臺和載體,也對大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社會行為和心理動態(tài)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極大地沖擊了當代大學生既有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高校思想主題教育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和價值引領活動要在復雜多變的新媒體環(huán)境中發(fā)揮提升思想水平、增強政治覺悟、培養(yǎng)道德品質、規(guī)范行為習慣的功能與作用,就必須將新媒體傳播學的途徑和實踐融入學科研究與實踐活動中,促使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教育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雙重變革,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視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二、新媒體環(huán)境下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價值引領教育的理論意義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1]高校的教育要圍繞“立德樹人”這一中心,引導青年大學生不斷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對于高等院校來講,“立德”即對青年大學生進行思想引領,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堅定科學的信念;“樹人”即要求高等教育發(fā)揮塑造人、改變人、發(fā)展人的作用,激勵大學生向著理想信念不懈奮斗。
習近平對第二十三次全國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作出重要指示,他要求各高校要牢牢把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樹立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使命意識,“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2]因此,高校教育要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必須深入持久、不打折扣地開展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教育,進而培養(yǎng)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青年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未來的主人,高等院校只有培養(yǎng)出契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定共產主義偉大信念的大學生,才能真正完成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三、新媒體環(huán)境下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價值引領教育的現(xiàn)實緊迫性
目前,互聯(lián)網新媒體已經逐漸成為意識形態(tài)領域宣傳的“主陣地”。以微博、微信、微視頻和移動客戶端為依托的互聯(lián)網陣地已經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形式,傳統(tǒng)媒體也紛紛尋求機遇進行變革以快速融入新媒體中,力求利用新媒體的傳播路徑來擴展傳統(tǒng)媒體的范圍和影響力。在新媒體廣泛應用的背景下,大學生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教育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尤其是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思政教育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在調研中發(fā)現(xiàn),思想政治的主流陣地和意識受到了極大的沖擊,虛假信息泛濫成災,而正義、理性的聲音卻發(fā)聲微弱,或受到排擠。由新媒體帶來的系列負面效應,成為不可承受之“痛”。作為高等院校,要從把握意識形態(tài)主戰(zhàn)場的戰(zhàn)略高度看待高校大學生的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教育工作,要學會巧妙應用互聯(lián)網新媒體來開展思想教育工作,從而強化并超越傳統(tǒng)教育背景下的教學成果,與傳統(tǒng)教育合力、協(xié)同育人。
此外,在當前社會背景下,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價值引領教育的現(xiàn)狀不容樂觀。首先,高校大學生在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教育方面存在著一系列不容忽視的問題,如網絡虛擬化且不受約束,思政課程沒有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課業(yè)壓力進一步削弱了學生對思政課程的興趣,學生受網絡影響,一定程度上產生了思想問題,理想信念不明確、價值取向不正確等。在進行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教育方面,高校所采取的教育手段效果不佳,存在教學方式方法較為單一,出現(xiàn)了能動性不足、靈活性不夠等問題,教學內容復雜、不接地氣,教學結果與預期效果呈現(xiàn)兩極分化等現(xiàn)象。我們必須要應運而動,合理恰當?shù)亟柚碌慕虒W手段和教學手法進行思政教育改革,開展“接地氣、易理解、受歡迎、使信服”的“四位一體”思政教育,切實做好“立德樹人”工作。
四、加強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價值引領教育的創(chuàng)新實踐路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分析新時代下高校育人之道。
(一)借助新媒體堅定文化自信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盵3]當代大學生只有從內心堅定不移的認可民族文化,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自信,從而增加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認同感。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需要做好大學生的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教育工作,幫助大學生樹立崇高的信仰和堅定民族文化自信。
首先,要借助新媒體堅守崇高的信仰,樹立人生夢想,筑起第一道思想保護堤壩。習近平指出,“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科學如何進步,馬克思主義依然顯示出科學思想的偉力,依然占據(jù)著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盵4]
樹立牢固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才能腳踏實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屈不撓地面對暫時的困難和挑戰(zhàn)。在互聯(lián)網新媒體形勢下,大學生的世界觀和信仰也在經歷巨大的變化。一方面,互聯(lián)網新媒體可以快速、便捷地獲取信息,為大學生帶來新思想、新觀念、新知識;另一方面,互聯(lián)網新媒體也對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帶來了消極影響。因此,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yōu)勢,激活新媒體的力量,引領和影響大學生的思想潮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教育,筑牢學生第一道思想保護堤壩,使大學生產生為理想信念而努力奮斗的不竭動力。
其次,夯實文化底蘊,堅定文化自信。增強青年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讓他們成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和價值引領教育內容的豐富程度,使思政教育工作更接地氣,使得教育內容具有強烈的親和力,增強大學生的參與感。
新媒體背景下,充分運用大學生擅長使用和積極參與的新媒體平臺,把有趣又有深度的內容,通過紀錄片、歌曲等形式展示給大學生,以此進行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和宣揚,落實“四個講清楚”教育,有利于增強高校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產生強烈的民族文化認同感。
習近平強調,“我們要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科學分析,對有益的東西、好的東西予以繼承和發(fā)揚,對負面的、不好的東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盤接受或者全盤拋棄的絕對主義態(tài)度。”[2]增強高校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繼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民族歸屬感和精神認同感,激活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力,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磚添瓦。
(二)利用新媒體打造“四位一體”思政課堂,夯實理論自信
教育的本質首先在于思想的培育與人格的塑造,而后才是知識的豐富與技能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高校大學生的基礎必修課,也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重要途徑。[5]大學生作為有意識、有情感的能動性主體,其價值取向的形成與確立,既受外部條件的制約,也受自我因素的影響。蘇聯(lián)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強調,“只有能夠激發(fā)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不論是對大學生價值觀念的培育抑或是價值取向的引導,都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大學生作為社會活動主體的自主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高校應積極探索思政課程創(chuàng)新模式,進行思政教育改革,開展“接地氣、易理解、受歡迎、使信服”的“四位一體”思政教育,切實做好“立德樹人”工作,夯實理論自信。
第一,利用好新媒體、新技術。通過技術手段將網絡平臺融入思政課堂中,利用開放、豐富、生動的網絡資源,打造“四位一體”思政教育形式,使思政教育受歡迎,有人氣。第二,探索線上平臺和課堂外學習生活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高校思政工作者應探索如何加強互動性,讓思想政治理論和價值引領教育深入到學生的心中。在課后的實踐中,加深對課堂理論的理解與探索,激發(fā)大學生學習的欲望和獨立探索的興趣,這樣才能真正讓思政課堂走到學生的心中去。第三,加強對互聯(lián)網移動終端和網絡載體的應用,拓寬思政教育的傳播廣度,利用其社會傳播性,加強文化自信的弘揚。思政教師可以利用微視頻、抖音小視頻等平臺與軟件,通過說唱、歌曲、情景劇等方式,將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幽默風趣的小視頻發(fā)布出去,通過大學生的點贊、轉發(fā)和評論等擴散出去,讓學生感受到思政理論的魅力,既無形中加強了思想引領教育,也讓學生從心底產生文化認同感,主動學習,樂于學習。
(三)開拓新媒體空間,結合社會實踐深化主題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4月視察新疆時強調了“紅色基因”傳承的重要性。紅色基因文化不僅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重要的繼承發(fā)展意義,也對大學生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教育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第一,厚植家國情懷,夯實紅色文化的思想理論教育基礎,利用互聯(lián)網新媒體平臺,將紅色文化發(fā)展的歷史脈絡和背景內涵以“接地氣、易理解、受歡迎、使信服”的形式進行宣講,并將紅色宣傳工作作為校園常態(tài)化工作。第二,在網絡平臺開設黨團建設專欄,推動高質量黨團活動,打造紅色文化系列活動,將教工支部與學生支部聯(lián)動,切實在基層黨團工作中落實紅色黨建和思政教育。第三,理論結合實踐,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實踐活動,以實踐經歷落實主題教育。如以紅色筑夢,用信仰點亮主題教育,將紅色文化與大學生社會實踐相結合,開展紅色筑夢實踐之旅,設計井岡山主題、延安主題等系列實踐活動和系統(tǒng)培訓,把思想引領工作從紙上落到地上,加深學生個人實踐體驗,深化主題教育。
五、結語
互聯(lián)網新媒體的廣泛應用和其在教育領域產生的深遠影響,不僅關乎當前大學教育“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問題,而且關乎大學教育要“怎樣培養(yǎng)人”的問題。而“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yǎng)人”是關乎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一個重大問題。
在互聯(lián)網新媒體背景下,要積極探索教育形式、重構理論背景、充實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中國的未來屬于青年,歷史一再證明,青年人的價值取向與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進了新時代。對國家來講,這是一個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生機與危險交織、夢想與斗爭同在的時代;對青年來說,這是一個激揚青春、綻放自我、機遇和挑戰(zhàn)并存、理想與誘惑齊立的時代。面對新的復雜局勢,黨中央基于對青年教育的真切關懷與精準研判,先后提出了“立德樹人”“中國夢”“四個自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一系列提振中國青年精神的思想理論,為廣大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投身于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發(fā)揮了凝心聚力、固本培元的功效。同時,社會思想多元、多樣、多變,大學生價值觀塑造依然面臨著多重挑戰(zhàn)和考驗,大學生思想理論教育和思想價值引領工作仍然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6-12-09(01).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5.
[3]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02).
[4]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02).
[5]習近平.牢記歷史經驗歷史教訓歷史警示 為國家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提供有益借鑒[N].人民日報,2014-10-14(01).
Abstract: Ideological theory education and value-led education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new media on the Internet provides a new platform and carrier for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king college ideological theory education and value-led ?education face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 ideological theory education and value guidanc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young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be based on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grasp the opportunities brought by new media, cultivate the cultural and theoretical conf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as well as students' patriotic feelings, and promote the "red culture" and deepen thematic education.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value guidance; new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