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深潛器技術不斷發(fā)展,人們逐漸發(fā)現(xiàn),茫茫深海之中并非一片死寂,無數(shù)生物在這一片漆黑之處繁衍生息。
其中,生活在海面下大約8000米處的馬里亞納獅子魚,是目前人們發(fā)現(xiàn)的“最深的深海魚”。作為對比,人類潛水的深度一般都在10~20米以內,最極限的深度也不過300多米。要知道,在水下8000米處,靜水壓大約是800個大氣壓左右,差不多相當于一頭成年公牛站在你的指甲蓋上。要是沒有深潛器,人類是絕無可能到達這么深的地方的。那么,深海魚類是如何承受住如此巨大的壓力呢?
抗壓從魚鰾的斷舍離開始。
大家在游泳的時候可能有這樣一種體驗:當你潛入游泳池底部的時候,會覺得耳膜有一種壓迫感,甚至是有輕微的疼痛。這是因為耳膜外部的水壓明顯大于內部的氣壓,導致耳膜受到一個向內的壓力。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隨著水深的增加,水壓會遠遠大于氣壓,導致周圍的水開始向內擠壓充氣的物體。
而大部分的硬骨魚某種意義上就是一個充氣的物體,因為它們體內有一個充氣的魚鰾。對于生活在淺海的硬骨魚類來說,魚鰾是它們非常重要的一個結構,可以幫助調整浮力,從而實現(xiàn)上浮或者下潛。但是對于深海魚來說,充滿氣的魚鰾無異于一個脆弱的氣球,外部巨大的水壓會毫無保留地擠壓、蹂躪這個“氣球”,直到它炸成碎片為止。因此,很多深海魚在進化的過程中舍棄了魚鰾這個危險的結構,轉而依靠某些脂類來提供浮力。
相比于淺海中的魚類,深海魚的骨骼和肌肉含量都比較少,而脂質和膠質則相對較多。此外,深海魚骨骼中軟骨的比例也遠高于淺海魚。對于深海魚來說,這都是為了適應深海生活所作出的必要妥協(xié)。相比于骨骼和肌肉,脂質和膠質能更好地幫助魚類對抗巨大的壓力。(摘自《科普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