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靜靜
(江蘇省常州外國語學校 江蘇常州 213000)
初中歷史制作類活動課是符合初中歷史課程整體教學計劃與教學目標的實踐類課程,兼容了初中歷史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具有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習綜合能力的作用,還能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對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也有一定的幫助。在新課改的教學大環(huán)境下,傳統(tǒng)的初中歷史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代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初中歷史教育理念與教學手法的創(chuàng)新改革勢在必行。而制作類活動課具備引導學生從多種途徑中感知歷史情感與色彩的作用,還能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是打破傳統(tǒng)教育模式禁錮的關鍵因素[1]。
初中歷史制作類活動課具有完善的教學流程與教學計劃,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思考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先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并圍繞教學目標制定教學內容,充分發(fā)揮出制作類活動課的教學作用,尊重學生的學習差異性,促進學生整體學習能力的提升。
例如,學習戰(zhàn)國時期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在制作類活動課中帶領學生制作古老的文字記錄載體——竹簡。早在先秦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將竹片串聯(lián)起來書寫文字,這樣的記錄方式看似簡單,但制作過程卻很難。學生需要將厚厚的竹片用鋸子鋸成大小相等的竹條,再用棉繩將竹條編織、串聯(lián)在一起,制作難度對學生而言相當大。但我們的制作類活動課只求復制竹簡,因此,學生遇到困難就會開動腦筋,想出了用薄木板替代竹條的辦法,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初中歷史開展制作類活動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利用制作類活動課的特性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可以“近距離”感知歷史、了解歷史。同時,制作類活動課與日常教學的步調一致,能讓學生在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實踐學習,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提升很有幫助。
例如,在七年級歷史第一課中,半坡人已經能夠熟練制作陶器,還能在上面繪制圖案和花紋,可以讓我們看到原始人的智慧。在制作類活動課上,教師請學生模仿出土的半坡人陶器進行手工制作,讓學生通過親身體會感受陶器制作過程的復雜和難度,從而對原始人的智慧及動手能力之強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
初中歷史教材中包含了大量歷史時間線、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等信息,許多學生在面對這些信息時都感到“頭都大了一圈”,記得住名字但對不上歷史事件,記得住朝代但想不起年份,這些都加大了學生的歷史學習難度。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制作類活動課,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幫助學生轉化歷史知識,提高學習效率[2]。
例如,學習隋唐時期的內容時,教師在制作類活動課上帶領學生制作隋唐時期農業(yè)技術不斷改革的代表性工具——曲轅犁和筒車,這兩樣農耕工具代表了隋唐時期在農業(yè)方面人民技術與智慧的不斷提升,能讓學生了解清楚隋唐時期為什么是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幫助學生從宏觀上認識、了解這段歷史。
教學評價是對學生階段性學習成果進行總結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幫助學生分析自身學習優(yōu)劣勢的最佳途徑,在初中歷史制作類活動課上,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能夠發(fā)揮的作用非常大。
例如,在初中歷史制作類活動課結束后,教師在傳統(tǒng)教學評價體系的基礎上加以完善,通過“參與活動積極”“動手能力強”“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強”等標準對學生進行教學評價,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不僅能幫助學生重新認識自己的優(yōu)點與缺點,更能促進學生建立歷史學習的自信心,對學生的歷史學習幫助很大。
綜上所述,制作類活動課之所以能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發(fā)揮出這么多作用,歸根結底離不開初中歷史教師教學專業(yè)水平的提升。將“以生為本”的理念與日常教學深度融合,掌握制作類活動課的設計理念與教育內涵,通過多種教學途徑與多樣化的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綜合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這樣才能為學生未來長久的歷史學習與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與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能力,升華初中歷史教育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