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鴻
近幾年,隨著教育制度的深化改革,也逐漸對學生的綜合實踐素質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成為了中小學課程中的必修課之一,也是在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素質教育模式的本意在于促進教育與和社會實踐的結合,從而突出教育的實用性,讓學生通過實踐將學到的知識內化,從而在實踐中體會到勞動的價值。有效地通過科學實踐探究活動,將課內所學知識與課外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生本化”的含義是以學生為本,它是一種教育價值取向,這種教育價值取向是建立在人本主義教學觀上的,并且以學生主動學習和發(fā)展為核心,尊重學生在各種課外實踐活動中的主導地位、注重學生的學習需求、強調在實踐活動中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注重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fā),發(fā)揮學習潛能,努力給予課外活動實踐以生命的意義,這些都是“生本化”的具體體現(xiàn)。
例如,教學生做一個“生態(tài)瓶”時,教師可以在教生態(tài)群落的概念后潛移默化地引出這一任務。教師將任務安排下去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生態(tài)群落定義的理解來自由制作。然后,課上每一位同學介紹自己的生態(tài)瓶,以及自己為什么這么做,有何意義。介紹完以后,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可以相互討論,在交流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創(chuàng)意,幫助學生適當修改自己的計劃。在接下來的活動中,讓學生自己盡情發(fā)揮。在實際過程中,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及自己對生態(tài)群落獨特的見解,積極準備了活動所需要的材料。教師在活動過程中,要做好的就是客觀評價,充分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為此,還可以將學生手工制作的生態(tài)瓶放置于實驗室所開辟的場地,供學生參觀和欣賞,同時班級內部將選出10只優(yōu)秀的生態(tài)瓶。教師可將學生做的生態(tài)瓶以照片的形式在學校的網站上展示。這樣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興趣,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想象力和動手能力,將理論知識與科學實踐活動相結合。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完成學習任務、提高動手能力,還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學生可以通過課外觀察、實踐活動獲取知識、增強自身能力。根據科學課程的安排和要求,有許多實踐活動的觀察需要在課外完成。比如,植物根的吸水實驗、向日葵的生長發(fā)育實驗等。所以,不能只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教育,還應進行相應的課外實踐活動,在課外實踐觀察活動中應時刻圍繞教學內容進行觀察,培養(yǎng)學生的多種能力。
例如,在課外實踐活動中遇到“花是有幾部分組成的”這一問題時,教師不必急于將正確答案告知學生,可以先讓學生根據自己對大自然的認知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學生可以發(fā)表不同的觀點和意見“花是由五部分組成的”“花是由三部分組成的”,學生們紛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此時,教師,可以在場地上找一朵花,然后對花的知識進行講解,教師講解完畢以后,再問學生,花是由幾部分組成的,此時答案也很明確。四部分的花,被稱為典型花,而三部分或者兩部分的花是不完全的花,帶有特殊性。此時,學生便會對花的組成非常明確。并且,通過花的具體事物,更直觀,學生容易理解,也能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識。
再如,做種子實驗的時候,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的方案設計,但從選種子到播種澆水可以由學生獨立完成。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記錄下種子的發(fā)展狀況及成為幼苗后的發(fā)展,隨時進行觀察,一段時間后,可以在課堂上匯報自己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這樣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作能力、學習能力、積極思考問題的能力,通過實踐活動,加深對理論知識的認知,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能力。
總而言之,綜合實踐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取對知識的進一步理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探索能力及分析能力,可以真正將課本中的知識運用于科學實踐中,讓抽象的理論知識轉變?yōu)橹庇^的事物。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積極聯(lián)系生活實際,采用多樣化的手段,達到綜合實踐活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