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山丹育才中學 梁 平
新課標倡導,語文教學在開展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品德修養(yǎng)的不斷提升,應該力求讓學生逐漸養(yǎng)成健全人格和良好性格,讓學生真正得到持續(xù)、和諧和全面的發(fā)展。但是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上看,由于受到諸多因素帶來的影響,大部分教師在開展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都重視工具性,忽視人文性,只是在智育方面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美育、德育等方面嚴重缺乏關注。這就導致語文課程在開展的過程中很難展現(xiàn)出育人價值和內(nèi)涵,缺乏德育和思想教育。
語文教育除了傳授知識和技能,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形成健康審美情趣和高尚的品質(zhì)道德,讓學生在成長和發(fā)展的過程中能形成正確三觀,以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人生,熱愛生命。這是語文教師在課程教學中應該達到的目標和任務。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挖掘各種因素,不斷加強德育滲透。通過這樣的方式真正做到潛移默化熏陶和感染,讓學生接受情操教育、思政教育、思想教育,讓學生在發(fā)展和成長的過程中真正德才兼?zhèn)?,滿足時代的發(fā)展需求,在未來真正成為祖國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讓語文課程的價值和內(nèi)涵得到真正彰顯。
在語文教學實際開展的過程中,教師首先可以激發(fā)學生對祖國文字的熱愛,讓學生真正受到德育的熏陶和感染,讓學生能加強對語言文字的了解和熱愛,感受到我國歷史文化的悠久,在學習的過程中生成有關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以此作為學生道德修養(yǎng)不斷提升的基礎,讓學生充分感受語文學科的無窮魅力。例如,在講解《背影》這篇課文的過程中,朱自清在文中對慈父形象進行了清晰的塑造,充分展現(xiàn)出父愛的深沉。所以,教師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就可以引導學生先從文字上對父親的含義進行理解,讓學生延伸到孝道上,從民族文化更好地感悟文章的思想主題。如,甲骨文中的“父”主要就是一手舉杖或手持石斧,也就是起到教育、帶領、保護作用的人,力量無窮,也可以延伸為值得大家尊敬的人;早期金文左邊則是辛,右邊部分則是見,左邊表示刑罰、右邊則代表探望,可以延伸比喻為有血緣關系的至密者。通過這樣早期文字文化的有效引入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父愛的偉大和精神,也能和作者在語言文字的品味中產(chǎn)生思想共鳴,真正在無形中起到德育滲透的效果。
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師生關系是非常緊密的。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學生道德上的標桿,也是學生最為直接的學習和行為典范。所以,教師在觀念樹立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為人師表、以身作則,通過良好的師德建設更好地感染和觸動學生。對于初中生來說,學生的認知能力不足,年紀尚小,教師的言行品德都會成為學生在學習中非常重要的榜樣,會讓學生終身受益。所以,教師應該不斷加強自己的示范和引導作用,無形中實現(xiàn)德育的良好滲透。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樹立起終生學習的觀念,不斷追求自身在應用能力和理論素養(yǎng)方面的提升。日常中,教師也應該展現(xiàn)高尚的人格魅力觸動和感染學生,擔起解惑和引導的重責,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讓學生在學習中充滿主動性。
初中階段人教部編版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創(chuàng)編者精挑細選的,蘊含著非常多的優(yōu)質(zhì)素材、名人名篇,這些都是教師在德育滲透過程中可以利用的有效素材。所以,教師就應該從名人名篇入手更好地加強德育的滲透,讓學生能在偉人精神的帶動下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和三觀,使德育滲透的效果變得更好。
語文教學在實際開展的過程中,教師也應該不斷培養(yǎng)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讓學生形成道德標準,能對事物形成正確的判斷,有哪些事可以去做,哪些事不可以去做。通過這樣的方式就可以讓學生的言行一致,真正實現(xiàn)德育的良好滲透。例如,講解《愚公移山》一課的過程中,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分歧。部分學生認為愚公這樣的做法是比較愚笨的,應該采取更加簡潔的方式;而部分學生認為愚公移山的山代表困難,主要就是勸誡人們應該在面對困難時勇往直前,而不要繞行或退縮。對于學生的看法,教師不要發(fā)表任何的觀點,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探討,讓學生在自主探討中更好地感受到什么叫作愚公精神。這樣就可以在無形中真正做到德育的滲透,讓課程在開展的過程中更有價值。
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通過角色的適當轉(zhuǎn)變讓學生能站在不同的角度下體會人物和情節(jié)。通過這樣的方式能更有助于德育的滲透,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有更加鮮明的體驗。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不斷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使德育的滲透得到真正的實踐。例如,在講解《皇帝的新裝》這篇課文中,教師可以在課程中讓學生借助角色扮演的方式,分別扮演課文中的騙子、皇帝、大臣、孩子等相關的角色,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感受到不同人物的特點。在后續(xù)教學中,教師也可以為學生設置延伸話題:“你覺得在日常生活中這些角色分別代表哪一類人?”“這個故事對你的生活有著怎樣的啟示?”讓學生能真正聯(lián)系實際獲取到啟示和感染,讓德育在無形中得到良好的滲透。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也應該在課程中不斷增強語文活動的豐富性,組織實踐活動,這樣能更好地掌握學生現(xiàn)階段思想特點,有助于三觀教育的落實,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力、心理素質(zhì),在實踐活動中得到方方面面的鍛煉。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引入朗讀活動,可以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篇著作引進來。在學習的過程中一邊讓學生掌握朗讀技巧,一邊引導學生對人物性格進行揣摩,對主人公身上具有的堅定信念和高昂情緒加深認知。幫助學生在無形中構建三觀,讓學生掌握技能和知識,形成良好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讓語文教學在開展的過程中價值更高。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應該品味語言文字、做到以身作則、選取名人名篇、加強課堂探討、適當轉(zhuǎn)變角色、組織實踐活動。讓德育得到良好滲透,達到良好的課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