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葉華
急診患者在搶救中均需采血,影響檢驗結果準確性的因素很多,而溶血是常見的一種。當發(fā)生溶血時,大量的血紅蛋白會進入血漿,引起細胞膜的裂變和破壞,導致血標本失去原有特征而不合格[1]。某些疾病可造成溶血,而采血過程中對紅細胞的破壞也可造成溶血。溶血會造成臨床檢驗的失敗或誤差,如凝血功能、血常規(guī)等,還會使血清或血漿中的某些成分檢測結果增高,如鉀、轉氨酶(ALT、AST)、乳酸脫氫酶等,而這些恰恰是急診采血的常見標本。本文論述了穿刺部位、采血速度、止血帶應用時間和標本運送等對血標本溶血的影響,揭示了不同因素造成溶血的原因及臨床上尤其是急診應對措施。
根據(jù)患者的不同情況及采血量的要求,常采用的采血穿刺部位有前臂、肘部、手背、足背等[2]。劉敬珍等[3]比較了前臂和肘部穿刺采血對溶血率的影響,發(fā)現(xiàn)肘部采血明顯優(yōu)于前臂采血。這與肘部靜脈管徑較前臂粗、直,紅細胞發(fā)生碰撞破裂的機會減少有關。所以使用靜脈留置針采血應盡量選用粗直且充盈良好的靜脈,避免在較細較彎曲的靜脈采血[4]。當血液進入小的靜脈管腔時,會使血液流動速度減慢,導致進入負壓采血管的血流減緩而發(fā)生溶血。因組織損傷后,組織液混入血液中易導致血液凝固,要盡量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反復穿刺,急診外傷患者尤其要注意,避免在傷痕、血腫、傷口、結痂處穿刺采血。
患者血管條件的好壞,尤其是老年人和嬰幼兒,對于采血中的穿刺難易會產(chǎn)生較大影響,進而可能導致溶血現(xiàn)象的發(fā)生。由于老年患者血管生理性硬化趨向明顯,加之合并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等,造成管壁彈性減退。有些老年患者皮下脂肪少,血管位置淺,皮膚松弛,平滑肌和彈性纖維少,導致靜脈管壁薄,滾動性大。如果采血針在血管內反復多次進出,極易造成血管和紅細胞受損,引起血腫或血樣溶血?;颊邔Σ裳o張、焦慮、恐懼時,血管出現(xiàn)反射性收縮、痙攣、管腔變細、管壁變硬,不利于采血針順利刺入血管而在血管內反復進出,也容易造成溶血。嬰幼兒由于靜脈血管細、血流慢,穿刺較困難,溶血發(fā)生率較高[5]。對于Ⅱ級(血管較硬、靜脈不充盈、難以摸到的靜脈、易滑動的小靜脈)或者Ⅱ級以上的血管進行穿刺時,溶血概率大大增加,對這樣的血管進行穿刺時最易發(fā)生穿刺失敗,可以利用改變連接真空采血管的時機提高采血的成功率。采用二步進針法即穿刺針先刺入皮下,連接真空采血管后逐步刺入血管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淺靜脈穿刺采血的成功率,縮短采血時間,同時也減少了標本溶血率[6]。
真空負壓管是當前主要的采血器具,如果負壓管質量不達標容易造成溶血。比如抗凝劑的劑量不夠、管子密封性不好或者負壓過小和過大,均有可能導致溶血。當管內負壓過小時,血液流出的速度變小并混有氣泡,會引起溶血;當抗凝劑的量不足時,由于滲透壓的變化也會引起溶血;如接頭不嚴漏氣,空氣進入產(chǎn)生泡沫而導致溶血。因此在標本采集前應認真檢查真空負壓管的質量,如真空管管蓋有無松動或裂縫,采血系統(tǒng)各組件是否相互兼容,避免空氣和氣泡混入,導致標本溶血。
此外,留置針的大小與溶血率之間是否存在關系,目前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Ong等[7-8]研究認為不同型號留置針與溶血率之間不存在明顯聯(lián)系。而王進等[9]分別使用22G、20G和18G三種不同型號靜脈留量針,并研究了其與溶血率的關系,結果表明血標本的溶血率隨著留置針的直徑減小而增大。靜脈留置針的選擇,一般選用22~20G的靜脈留置針,若針頭過小,易造成負壓增大,血液流經(jīng)的管腔狹窄易導致紅細胞溶解破壞;但當靜脈留置針管徑大于20G時,因針頭過粗,患者穿刺時痛苦較大,故在急診單次采血量較多時,20G管徑靜脈留置針是首選。
針對不同的病情,急診護理人員需要采用不同的采血方法。Grant[10]研究認為相比于留置針加采血器,真空采血器的溶血率更低。軟管在正壓情況下可以保持正常的輸液,并減少刺激血管,但是在抽血時由于負壓作用,軟管的管道會發(fā)生彎曲和傾斜,引起溶血。而采用鋼針抽血時,由于特殊的剛性結構可以為血液提供一個穩(wěn)定的流出途徑,不會受到外界氣壓的影響。王進等[9]研究認為采用留置針結合注射器的采血溶血率最高,其次為留置針連接采血器采血,而溶血率最低的是單一采血器采血。因此,為了確保血標本的安全有效,在急救人員充裕的情況下建議采用雙人合作,其中一人負責開放靜脈通道,另外一人負責進行靜脈真空采血,這樣能比靜脈留置針接采血器采血節(jié)約時間,在有利于患者搶救的同時有效降低溶血發(fā)生。當然,如果面對的采血對象是急危重癥患者,還是建議采用單一采血器采血[11]。
采血穿刺成功后,靜脈血管和真空采血管分別連接雙頭針兩端的針頭。傳統(tǒng)方法將連接針頭垂直插入真空采血管,靜脈血快速落入真空采血管底部,容易導致紅細胞相互撞擊而破裂,造成機械性溶血[12]。傳統(tǒng)采血中,在注射器采血后往往不取下針頭便直接將血液注入試管,這樣容易引起紅細胞機械性破壞溶血。
趙紅等[13]在用雙頭針接真空管采血時將連接針頭呈45°插入采血管的方法,使針尖斜面緊貼儲血管內壁,靜脈血沿采血管內壁緩緩流入底部,可以降低血液到達采血管底部時的速度,對血細胞的破壞作用小,因此標本溶血明顯減少。如果采用注射器采血,待抽血結束需要將針頭取下,沿管壁緩慢將血液注入采血管[14]。采血過程中囑患者勿用力握拳以減輕靜脈血壓力,從而降低血液進入真空管的流速。
研究表明,溶血跟采血量多少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何玉敏等[15]認為采血量不足或管內仍有負壓存在,會導致細胞膨脹破裂而發(fā)生標本溶血。陳紅平等[16]研究認為采集血標本后,應立即放進適量的氣體,以消除負壓管中殘留的負壓,使溶解在血液中的氣壓與外界的氣壓保持平衡,防止氣體溢出造成紅細胞膨脹,導致紅細胞破裂引起溶血。當采血量太少時,加之反復離心會使紅細胞破損,細胞內的成分流出,同樣會引起類似溶血的不良影響[17]。黃衛(wèi)蘭等[18]研究認為當血標本總量≥6 ml時,由于采血時間過長,標本長時間處于負壓狀態(tài),會造成紅細胞裂解,導致標本溶血。王競倫[19]認為真空負壓抗凝管通過負壓控制采血量,有時不準確。護士操作時可捏住采血針管,人為控制采血量,使采血量更準確。
當急診患者要檢查的化驗項目較多時需使用多種采血管,此時應注意采血順序,應先采血凝管,其次為血常規(guī)管,這兩種管均為抗凝管。一般來說,血液采集后為了防止凝血只要輕輕晃動6~8次即可,切忌長時間的上下顛倒或者使勁甩動。在采集生化管結束后,為了避免血液返流應立即拔出采血針[20]。根據(jù)實驗室檢查要求對多管真空管采血的先后順序有嚴格要求,通常按照血培養(yǎng)—凝血功能—血常規(guī)—血沉—生化的順序依次采血[21],急診采血時一般是凝血功能—血常規(guī)—生化的順序。特殊情況下,可參照各地醫(yī)院實驗室要求進行。萬長秀等[22]認為靜脈穿刺處消毒后如果未干即開始采血,血液容易因消毒劑而溶解或凝固。所以采血時必須待消毒液自然干燥后再進行穿刺,以減少溶血的發(fā)生。急診采血時尤其要有條理性,做到忙而不亂,互相密切配合,合理分工,避免此類因素的影響。
采血時止血帶的捆綁時間不能太長,時間太長會使得局部血液變稠從而觸發(fā)凝血,打破血細胞和體液之間的平衡狀態(tài),引起溶血。因此,整個采血過程的不能持續(xù)太長時間,盡量不要超過 1 min[23-24]。汪芳[24]比較了健康人用止血帶 1 min及 3 min后的一些檢查結果,發(fā)現(xiàn)凡與蛋白質結合的物質都可升高,總蛋白升高5%,膽固醇升高5%,膽紅素升高8%,血清鐵升高6%,谷草轉氨酶升高10%。而當捆綁止血帶時間不超過1 min時,基本不會引起溶血。另外,止血帶捆綁過緊,或者用力擠壓采血部位,會引起組織淤血、缺氧,最終破壞紅細胞引起溶血[25]。
針對止血帶扎的時間過長并用力拍打穿刺部位可致標本溶血這一現(xiàn)象,鄭曉艷[26]研究得出采用留置針自流式采血法,使血液自行流出,流出速度較快,血細胞不受外力擠壓,標本凝血及溶血發(fā)生率低,標本合格率大大提高。
黃雪霞等[27]的研究表明在采血靜脈上方10 cm和20 cm處分別捆綁1根止血帶能明顯增加淺靜脈血管的充盈度,提高靜脈穿刺成功率,從而減少針頭刺破血管及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同時也縮短了止血帶的結扎時間,避免反復拍打采血部位,減少了標本溶血率。
對于不同的檢測項目血液標本離體后需要采取不同的保存方式,比如光照、濕度、溫度和時間等。采集后的血標本應垂直放立,勿橫置。集體送檢時應放在試管架上,避免來回滾動或碰撞。一般來說,采集后的血液標本不能長時間放置,應及時送檢。如果暫時不能送檢,則應在4 ℃的溫度下保存,室溫存放的時間不宜超過2 h。時間太久會導致血液變質或污染,影響檢測結果準確性[28]。標本的運送應由受過專業(yè)培訓的人員負責,在運輸工具的選擇、標本的保存環(huán)境上必須嚴格執(zhí)行相關要求,保證在規(guī)定時間內安全將標本送到檢測室。特別要避免運送過程中受到強光的照射和劇烈的晃動。急診患者的血標本應避免由患者家屬送檢,以免因運送方式不當而造成影響。
臨床上要簡要準確地評估患者,向患者或家屬了解就診前用藥史,如是否服用抗凝藥、有無輸液等,避免某些藥物的影響,必要時在檢驗單上注明。并問清病史,尤其既往是否有溶血性疾病,排除對標本溶血的影響。
急診科患者往往發(fā)病急,病情重,血標本的檢驗結果對于病情的診斷和治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血標本一旦發(fā)生溶血現(xiàn)象,會引起多項檢測指標的誤差,無法取得符合患者真實病情的檢驗數(shù)據(jù),需要重新留取血標本。檢測結果的推遲會耽誤患者病情的判斷和后續(xù)的對癥治療,增加患者的等待時間,甚至導致誤診和錯診,危及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因此,在臨床采血時要根據(jù)具體的病情采取適當?shù)牟裳椒?,?guī)范采血流程,避免溶血發(fā)生,為臨床診斷及時提供準確的依據(jù),從而有效保證患者得到及時的救治。